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故址 > 纪念场所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七里桥。

  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1946年由当时的湖南省政府提出,修建芷江受降城,在受降地点建受降公园,并绘制了受降公园设计图。湖南省政府设立了城乡兴建委员会,主管战毁城市恢复、纪念地建设。但此后由于内战的发生而不了了之,用于修建受降公园的拨款到芷江后所剩无几,仅修建“受降纪念坊”一座。“受降纪念坊”位于举行受降典礼的会场前,为四柱三拱门牌坊式建筑,通高8.5米,全宽10.64米,四立柱为边厚各1.16米的正方形,青砖砌就,水泥为衣。坊正面中间拱额为“受降纪念坊”名,背面正中拱额为青石镌刻215字铭文。正面坊名、背面坊名两侧均镌刻有当时军政要员的题词、题联。受降纪念坊建成于1947年2月22日,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损毁。1982年初,芷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受降纪念坊。1983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修。1983年11月,坊体施工破土开始,1985年8月落成,9月对外开放。由于1985年修复的受降纪念坊主要依据老受降纪念坊局部正面照片修复,坊后题联、题额主要采用口碑资料恢复,未能全面准确反映其历史原貌。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2月,芷江在原址上改建受降纪念坊,同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此次改建的受降纪念坊朝向仍然面向东方,意味着日本国是从东向我国投降。整座受降纪念坊为一“血”字造型。它为四柱三拱门式建筑,采用中西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纪念性建筑,通高11.52米,宽13.37米,厚1.4米,建筑占地面积为320平方米,坊体四周建有体现民国时代特征的护栏,坊上题联、题额均为当年国民政府要员手迹。坊体正面刻有蒋中正、孙科、李宗仁等要员题词、题额,其中东拱额“布照神武”及“受降纪念坊”落款题名有待进一步考证。坊体背面刻有王东原、白崇禧等要员题词,东拱额“光照史绩”和西拱额“丕振天声”落款题名也有待进一步考证。背面“受降纪念坊记”碑刻有铭文223字,阐述日本投降的历史背景。

  1945年8月,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奉其司令冈村宁次派遣飞抵芷江请降。下午4时,在芷江七里桥磨溪口中国空军原第五大队营房举行了受降仪式,今井武夫当即献交了在华日军分布图,签领了令日军缴械投降的备忘录,接受了中国政府令其投降的各项指令。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向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4日。芷江县各界隆重集会庆祝抗战胜利。

  芷江抗战受降纪念坊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