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之故居遗址位于隆回县羊古坳乡转角丘村。
彭述之(1894—1983),1894年出生于今隆回县羊古坳乡转角丘村。中学毕业后任教一年,就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受派到莫斯科留学,成为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1924年,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和李大钊一同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同年8月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任《新青年》主编。在次年党的“四大”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和《向导》主编。
1927年,他坚决执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公开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之后,他成为托洛茨基分子,同陈独秀、刘仁静及其他托派分子一起,组成所谓“列宁主义者左翼反对派”,在上海设立中央机关,出版刊物《火花》。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判刑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香港等地秘密进行托派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和教训,发表《告中国共产党书》。由于香港政府的镇压,先后流亡越南和欧洲。1951年参加第四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成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及书记局成员,不久,第四国际公开分裂,彭述之成为少数派领袖,企图创造托洛茨基运动的再统一,继续分裂和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此,他流亡日本、美国等地,最后迁居美国。他始终坚持托派观点从事托派活动。
1983年11月28日,在美国因患心脏病去世,终年89岁。
故居因年久失修,已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