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赓故居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波洲镇暮山坪村。
唐伯赓(1899—1927),1899年出生于农民家庭,6岁起在本村上私塾。曾就读于芷江湖南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考入广州农业专科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求学期间受进步革命思想影响,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晃县最早加入党组织的优秀侗族青年。1926年受中共湖南省委和常德地委之命,以芷江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领导芷江、晃县一带农民革命运动。他奉命后,首先来到家乡晃县波洲组织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地方民团武装参加北伐军贺龙部,允诺后赴常德与贺龙商议收编事宜,后因民团反悔,收编未成。1927年初唐伯赓回芷江,创办革命刊物《芷江潮》,宣传革命思想,并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帮肋建立国民党芷江县党部,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赤卫队。同时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同年3月参与创建中共芷江特别支部,唐伯赓任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芷江农民运动如火如荼,革命形势发展迅猛。
1927年4月20日晚,担任芷江县农民协会主席的唐伯赓,组织各界群众3000多人举行提灯会,庆祝北伐军攻克沪、宁、郑的胜利和国民党芷江县党部、县农民协会的正式成立,遭到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唐伯赓被敌兵连刺数刀,后又被割断喉管,死后,敌人在唐伯赓遗体上绑了一副石磨,沉入城西河水中,牺牲时年仅28岁。
唐伯赓牺牲后经家人秘密打捞才得以安葬。1983年6月,唐伯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唐伯赓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独立院落。四周是砖砌封火墙。故居占地面积1332.48平方米,建筑面积2216.8平方米。八字大门,两边石条为枋,上刻有“题字疑成凤,登门漫道龙”对联。院内为两层木楼结构,小青瓦硬山顶,有翘檐。屋内上下层为木地板,雕花窗,四壁为木板,顶为穿斗式木结构,故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工整,建材选用合理,通风采光均有独到之处,外围封火墙受到徽派民居的影响,是典型的前清时期徽派民居与当地侗族木楼结合的产物,是近代较为优秀的侗族乡土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2004年由县财政拨款修复,保存状况较好。
唐伯赓故居于2003年11月被新晃县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新晃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