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宗祠。( 罗韬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谷桔
文保小档案
名称:毛氏宗祠
地理位置: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
文保等级:1983年10月10日,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故居范围内加以重点保护
在韶山市毛泽东广场旁,有一座散发着古典气息的建筑。马头墙、小青瓦等外观标识,使它在当地建筑中显得特立独行,外墙白底红饰以及古典绘画,更是彰显着它独特的身份。这里是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家族的根之所在。
毛氏宗祠承载着南方古建筑之美,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韶山这个“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毛氏宗祠留下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早期的思想萌动,见证着毛泽东及妻子杨开慧的革命故事。
斗地主
毛氏宗祠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系韶山毛姓总祠,与毛震公祠、毛鉴公祠共同构成韶山毛氏家族旧址群。其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毛氏宗祠”四字雄壮威武,大门外两侧的石鼓更是增添了庄重感。
推开大门走进祠堂,可以完整地感受到湘中地区传统祠堂的建筑特点。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出。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厨房,右为餐厅。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行走其间,还可以看到很多雕刻、装饰等,无不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宗祠是家族文化的象征,毛氏宗祠便是韶山毛氏族人全族祭祀、议事之所。如果时间回溯到毛泽东成长的年代,我们会发现,这里是毛泽东与封建族长作斗争的地方,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碰撞经常发生。
毛氏宗祠里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毛泽东少年时,韶山有个农民名叫毛承文,他敢于与地主豪绅对抗。为了教训毛承文,地主与族长勾结,诬陷毛承文“破坏族规”,将他押进毛氏宗祠,准备毒打。得知此事的毛泽东无比愤慨,立即同贫苦农民一道冲进祠堂,向族长说理,迫使族长不得不释放毛承文。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自小就追求进步、期待革新的青春意气。
办夜校
“金花籽,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这是一首名为《金花籽开红花》的民歌,在韶山当地耳熟能详。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就曾在毛氏宗祠里教农民唱这首歌,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说到这里,就要了解一下毛氏宗祠在历史长河中的多重“身份”。
祠堂通常都承担着家族学校的功能,毛氏宗祠也不例外。1921年秋,韶山冲进步知识分子毛麓钟、毛简臣等在这里创建毛氏族校,推行新学,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1943年更名为兴华小学,1951年冬改称湘潭县韶山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韶山支部在这里办过图书馆。解放初期,此处曾是中共湘潭县韶山区委、区公所和韶山区文化馆所在地。
在毛氏宗祠的众多“身份”中,最特别的身份是“农民夜校”。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秘密开展农民运动,在毛氏宗祠内创办农民夜校,中厅就是当时的农民夜校课堂,这里也是毛泽东当时创办的20多所农民夜校中最早的一所。夜校教学内容有语文、珠算、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等,教员在教文化时,向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杨开慧是夜校负责人之一,曾在此讲课,她向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农民唱《金花籽开红花》等歌曲。杨开慧在讲“手”和“脚”两字时说,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了财富,辛辛苦苦到头来却一无所有;有钱人有手不劳动,反而可以享受好的吃穿用度,这都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合理。就这样,杨开慧启发了大家的革命意识。
如今,《金花籽开红花》还在韶山人民中传唱,穿越历史风雨的毛氏宗祠同样不会忘记这熟悉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