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革命文献 > 文章
凝聚实现中国梦湖南篇章的精神力量
蒙志军等

  “南有新田” 是一曲冲锋号

  新田县委书记 唐军

  “南有新田”是一部奋斗史,是一座精神宝塔,更是一曲冲锋号。

  “南有新田”是老典型,“南有新田”精神却始终迸发着与时俱进的顽强生命力。在全县加快发展、负重爬坡的关键期,全县上下将在南有新田精神感召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冲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新田篇章。

  我们既为新田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倍感骄傲,更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当起应有的使命。正视差距,赶超崛起,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将勇于像当年一样,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敢走新路求突破。继续倡导和营造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氛围,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广大干群执行力,以大干促大发展。

  新田当前面临的形势、所处的实际告诉我们,要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勇气和决心,抓发展抢机遇,奋力开拓进取,使老典型焕发出新活力,坚持以改革增活力,向改革要红利,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四化两型”,争当发展标兵,促进县域经济崛起。

  宣传灌区精神,教育青年一代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原局长 曾纪鑫

  “奉献、奋斗、创新、发展”的韶山灌区精神,永远是灌区人民的宝贵财富。

  韶山灌区的建设,当年正处于我国困难时期恢复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工程施工要求高,时间短。干部同志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湘乡市大坪公社担当池塘施工,民工手起血泡,脚被石块切开,忍着痛不叫苦,不下火线。民工戴中桂5次推迟结婚,21岁的女民工张芷英白天跟大家一起出工,晚上还自己掏钱,为民工缝补了500多件衣服。韶山灌区的建设就是靠这些人、这种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用苦干、巧干、实干精神干出来的。韶山灌区工程的建成,使这个地区永远摆脱了干旱的困扰,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韶山灌区建成已经48年了,发挥了很大效益。现在我们要继续宣传灌区精神,教育青年一代。要把灌区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使韶山灌区继续发挥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更大发展。

  朝着光辉灿烂的未来奋进

  常德鼎城区蔡家岗镇党委书记 冀万喜

  “蔡家岗精神”,诞生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传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创新在二次创业的征程中。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以蔡家岗精神为砥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并根据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把天人和谐、善美益彰作为最终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以开展“五个百”为抓手,着力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二次创业大提速。

  蔡家岗二次创业,发展工业仍然是重中之重。但再赚钱的项目,只要有污染我们就坚决不上。截至目前,全镇通过关停并转,已拥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的大小企业27家,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民生改善。今年将基本解决全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一半的村(社区)组组通水泥公路,大力宣传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蔡家岗精神”,朝着光辉灿烂的未来奋进营造了良好环境。

  爱好林、造好林、护好林

  龙山县洛塔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 刘德栾

  洛塔是龙山县最高最边远的乡,海拔1430米。1982年,我被抽调到洛塔林业部门工作。1992年从乡林业站调入洛塔自然保护区工作,直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在这平凡的20多年中,我看到保护区各项发展,有一个感受:管林业的人,就是要爱好林、造好林、护好林。

  我主动向县各级领导汇报了保护区的发展状况。对保护区周边乡镇所有荒山进行植树造林的想法,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和同意。由我带队,利用各项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植树造林,5年时间完成了造林任务41700亩,到现在长势喜人。造林中,穿坏了几十双胶鞋,挖坏了20多把锄头和柴刀。

  做了一点成绩也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只要我还能工作,就要坚决把自己亲手造的林和领导交办的65000亩森林管好守护好。

  野鸡坪精神代代相传

  邵东县野鸡坪村党支部书记 周玉龙

  野鸡坪村是邵东县斫曹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野鸡坪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10年艰苦奋斗,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取得了石山造田的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水通路成为了我们新的目标。2007年农网改造,全乡要通水泥路,这对于人力财力薄弱的小穷村来说,困难很大。我召开了村支两委和党员、组长会议,我们认为先辈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先辈们与天斗、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要代代相传。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集资捐款30多万元,打造了一条1500米的水泥硬化路。

  现在我村汽车30多辆,过去的土木房变成红砖房。今年7月,我村又建成了一条5米宽的通乡水泥马路。我相信,在党的指引下,野鸡坪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能够代代相传,并焕发出新的光芒!

  “两年不行三年,就是要修通这条路”

  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村党支部书记 龙把银

  通村公路修好以前,十八湾村真正是与世隔绝,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2000年4月,十八湾村通村公路开始动工修建,我们全村的137个男女老少把自己的家搬到悬崖边的岩洞里,在工地上一干就是4个多月。修路的4年间,我们村的党员分成4个组,从早上6时到晚上9时,天天坚持排险,天天坚持清理施工现场,这4年间没有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回想修路经历,我认为当年经常说的两句话最能体现十八湾精神:“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就是要修通这条路”、“把我埋在路边,我生不能修好路,死也要看着公路进村”。10多年来,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十八湾精神,不轻易向政府伸手,坚持自己靠自己。去年发生干旱,我们就在整片山上修了165口汲水窖;没有自来水,我们就自己找水源,牵水管,修蓄水池。现在,我们村没有一块荒废的田地,没有一个打牌的村民,没有一起赌博的现象。

  传承老典型精神,干好党的新闻事业

  湖南日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 孙敏坚

  在平江县长寿镇坳上村采访时,我们了解到,一群党员干部26年如一日,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宁可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亏一点,也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使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采访老典型,使我深刻认识到,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老典型这种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力量永远不会变,并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全民记者时代,一名党报记者要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守卫和传承好党的新闻事业?我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虽然新闻工作的形式有很大改变,但新闻工作的精神本质没有变,为党、为人民办报的理念、方向没有变,“三贴近”的作风没有变,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风也没有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始终传承好这一精神实质和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公共舆论的引导者、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公共道德的倡导者。

  学习老典型的担当与坚持

  大学生村官、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村支书 刘胜

  《穿越时空的力量》系列报道给我们大学生村官、基层的干部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支持。大学生村官面对的是最基层、最广大的农民朋友,如何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就要向老典型学习,学习他们的担当与坚持。

  想群众所想,群众才会接纳你。2011年9月,我来到枫木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刚好碰上粟裕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为了搞好拆迁工作,我连续98天泡在村里,足足磨破了3双鞋,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同时也让他们接纳了我。

  急群众所急,群众才会认可你。2012年6月10日,会同县遭受特大山洪灾害,我连夜冒雨骑摩托车赶到村里海拔最高的一个组,挨户叫醒熟睡在家的67户村民,虽然喊哑了嗓子,但村民的安全让我心里踏实。

  做群众所盼,群众才会信服你。通过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我多方协调成立了兰花合作社,现在村里的基地引进了12个品种,占地10余亩,每年经济效益达30余万元。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老典型精神引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唤起精气神,传播正能量 老典型报道提升了党报的指导性、权威性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 孔和平

  优秀的老典型,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这些精神财富,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湖南日报推出《穿越时空的力量》系列报道,从历史积淀中寻找独特的视角,大力弘扬老典型的可贵精神特质,反映老典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新的贡献和探索,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显示了党报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弘扬优良的精神传统,体现了党报的责任担当。

  怎么样做有影响的报道,怎么样做好看、好听的新闻?这一系列报道,是很好的探索,充分展现了党报的创新意识。不是贴标签的宣传、喊口号的说教,而是通过深入采访,挖掘了很多很好的故事。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这一系列报道,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把旧闻、往事分解成若干小版块,充分注重了受众的体验;多视角地解析、展示,有故事、有图片、有点评,还有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编排灵活;传播多样化,通过新媒体的二次传播,放大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达到了物理传播与心灵传播的有效融合。

  老典型精神引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罗云寿

  老典型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能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首先必须在头脑中脱贫,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引领。湖南日报这一系列报道中那些原来的贫困落后地区,之所以能旧貌换新颜,就在于有一个一心为公、带头实干的好班子,团结和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而当前“四风”问题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丢掉了这种精神。

  弘扬老典型精神,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作用。这些老典型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像这次报道中的十八湾精神,与古时候大禹治水的精神,有着共同的内涵。这些精神,也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我们就是要用这些老典型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精神,来推动当前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省社科院院长 刘建武

  湖南日报推出的《穿越时空的力量》这组报道,之所以能引起读者共鸣,就在于这些老典型,展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追求。这种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勇于担当、大公无私。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当年困难时期,老典型们面临艰难困苦,为改变落后面貌,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公而忘私,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建设事业的胜利。进入新时期,我们的环境好了,条件改善了,但艰苦奋斗、勇于担当、大公无私的精神依然必须坚持和弘扬。现在我们有的党员干部,有位不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存在着“四风”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丢掉了老典型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缺乏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没有正确摆正“公”与“私”的位置。因此,湖南日报的这组报道对于当前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事实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老典型精神,依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唤起精气神,传播正能量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覃晓光

  本报这次系列报道寻访的这些老典型,拼搏的精神让人感慨,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是一个标杆,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与超越;是一盏引路的明灯,照亮了大家的心灵,唤起了湖南人奋力拼搏的精气神。

  记得1982年,我在浏阳采访过一位县委书记,这位县委书记了不起,自己是县委书记,妻子仍是农村户口在农村喂猪,他的故事就十分感人。在湖南,像这样的老典型还很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像老典型一样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人和事将永远激励我们。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挖掘,他们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

  湖南日报将抓住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强策划,把老典型的文章做好,打造品牌栏目,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宣传推介老典型精神,让老典型精神代代传承,给今天的年轻人更多启发和思考。

  老典型报道提升了党报的指导性、权威性

  湖南日报社原社长 蒋显礼

  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湖南日报推出老典型报道,指导性、针对性特别强,充分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

  这些老典型到底有一些什么可贵的精神?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他们有很强烈的穷则思变、自强致富的理念;第二,他们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第三,他们有一心为民、带头实干的好班子、好干部、好带头人。

  这是一次很好的正面宣传。过了几十年以后这些老典型都怎么样了呢?湖南日报作为党报,向党向人民做了一个很好的汇报。这些典型他们没有停步,他们在继续前行,在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我非常赞赏湖南日报这组老典型报道,作为老记者、老编辑,我感到非常光荣,深感党的新闻事业后继有人。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2014-08-15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