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永恒的名词,是繁衍的代号,慈祥的称谓。我现在已经85岁的高龄,还想叫一声“妈妈”!可是我命途多舛,8岁便失去了叫一声“亲妈”的幸福。
我的妈妈姓童名恩郑,出自湖南宁乡的书香门第,妈妈的父亲是满清时的贡生,叔父和伯祖父都是翰林,从小受书香翰墨的熏陶,养成她孝敬、贤淑、知书、达礼的品德,嫁到潘家后是我祖母最疼爱的媳妇。妈妈去世,出殡那天,祖母在极端悲痛之中,说了一句类似苏东坡念秦少游的话,“少游已矣,虽万金莫赎”,话毕,她便休克了。
抗暴护儿,豁出生命
我老家世居宁乡双凫铺乡,当去安华湘乡的大道,20世纪的十五六年军阀混战初起,南军北军你来我往,败兵过境,掳夫索款,虽也穷凶极恶,但比安营扎寨的土匪好一些,因为自己要逃命,绑架儿童、强奸妇女的事,逃命来不及干,所以乡民对付的办法,就是当家人、青年人多开,留下妇孺老人应付场面,劳民伤财的事会少一些。我两岁那年正遇败兵过境,当时祖父和两个伯伯都已去世,留下两个十一二岁的堂兄,我和21岁的父亲,闻讯都躲藏起来了。败兵进屋,来不及翻箱倒柜,就围着祖母要银元,妈妈护着祖母与败兵周旋,我跑来跑去,天真地以为来了客人,忽然一个败兵头目一手抓住我,一边要他的部下枪上刺刀,吼着若不拿钱就要“耍娃娃”了,当时所谓“耍娃娃”就是用刺刀戳入娃娃的腹腔,让肠肚心肺和血喷流,顶着在空中耍几个圈,再朝地下一抛,以此寻乐。我大哭着喊妈妈,妈妈这时什么也不顾,豁了出去,厉声喊道:“要杀杀我,不能杀我儿子!”迎着枪柄跑上去抢着我抱在怀里,任凭他们拳打脚踢,这时小脚的祖母也踉踉跄跄走过来,向老总(当时士兵的尊称)求饶,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预定演出的戏出台了,突然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手捧盘子放着红纸装好的几条铜钱,口称:对不起老总,他家无金银财宝,这点小意思,权作老总们的盘缠。妈妈显然被打伤了,不停地喘气,还紧紧地搂着我,朝上抹我的额头,念着“孩子别惊吓,妈妈在这里”。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痛,好半天才安下神来,我却在惊恐之后鼾睡了。我长到4岁多稍微懂点事,祖母才把那一幕幕详细地告诉我:“孙儿!你是爹妈的独子,又是个磨娘崽呀,十月怀胎,你崽妈妈肚子里拳打脚踢,出生时又难产,屁股先出来,生得妈妈死去活来,好不容易才面世,你又不哭,使尽了敬神许愿各种解数,才得母子平安,你两岁时败兵进屋抢掠,要把你‘耍娃娃’,妈妈拼死护住你,被打得五痨七伤,你现在又爱撩祸打架,使妈淘气,千万要记住妈妈生你养你,劳心费力,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才是妈妈的孝子、祖母的爱孙。”祖母的教导,当时年幼,我虽领悟不深,但我始终记得,后来读《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才真正触动了思亲之情,与报亲之念,可是那时妈妈已离我而去很久了,但愿妈妈在天之灵,知道不孝的儿子还经常叨念她……
病中训子,舔犊情深
那些年兵灾迭起,我家不得不迁往宁乡县城,我5岁时妈妈已得了淋巴结核,依当时医疗水平,已是难于治好。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年龄段,我却提前到来,生性好动,撩祸打架逞强,不是打了别人,就是人家打了我。家长上门告状,少不了挨父亲一顿鞭子,妈妈看着不护短,却暗自叹息流泪。又一次五六个被我打过的孩子联手,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打得我鼻孔流血,屁股上挖破一块肉,我抹掉血迹,忍着痛苦,硬着头皮偷偷走回家,妈妈一看形状不对,问明原委,慌忙为我洗脸治伤,她流着眼泪、抚着我的脑袋说:“你是妈妈生的,你流掉的血就是妈妈的血,挖掉的肉就是妈妈的肉,你痛,妈妈比你更痛,你何苦不听妈妈的话,招来自身的痛楚,使得妈妈心痛呢?”我哭着说:“他们五六个人打我一个,当然我吃亏,我也有朋友,一定要打回来,看他们痛不痛。”妈妈听了,连忙制住说:“千万不能这么做,平日被你打的人太多,树敌多了,才吃今天的亏,不能只想自己吃了亏,也要替别人想想,他们过去吃过你的亏,不能只想自己的妈妈伤心,也要想想别人的妈妈也伤心,如果不这样想,一心一意只想着报复,那就永远打个没停,妈妈怎能放心呢!冤家宜解不宜结啊!你就听妈妈的话,气量大一点,忍着这一次不去寻仇报复吧!”我虽然还不懂事,但看了妈妈带病的身子,听了妈妈气喘着的语言,我默然跪下,扑在妈妈怀里痛哭,既是后悔,还带着几分吃了亏的余气。这次我果然没有寻仇报复,撩祸打架也就收敛多了。
此后妈妈右耳后边的结核,逐渐流浓滴水,精神也越来越差,父亲意识到妈妈的病难治好了,就加强了对我的管束。我居然懂起事来,再不让妈妈生气。后来我读了《论语》、《孟子》和一些古文,才知道妈妈的教导,都来自她口语化了的古文,如推己及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等名句。我生平从读中学、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处理人际关系,从不呵斥人,妒忌人,还乐于助人,我的群众关系、上下级关系都非常融洽,之所以能这样,都是因为妈妈的通俗语言,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烙印。
妇唱夫随,望子成才
潘家是世代耕种而殷实起来的,祖父是文盲,因此他吃过不少亏,怄过许多气。祖父三个儿子,我父亲是最小的,两个伯伯都考不上秀才,祖父认为是“种”差了,他一定要瞄书香人家的女做儿媳,他笑着说:“我买猪崽都要选良种,怎么娶儿媳不闻书香呢?”特别对选择最后一个儿媳——我的妈妈,更加重视。有人说媒提到宁乡企石港贡生童静钦的三姑娘,据说她长得十分标志,知书达礼,祖父非常中意,有人说路隔六七十里,逢年过节来往都不方便,何必舍近求远,祖父却说远些有好处,免得时常女回娘家脚踏莲花。有人说女的大三岁多,怕不匹配,祖父说八字都合过了,害怕不匹配,满伢子调皮不懂事,有个姐姐管着,我们少劳些神还不好吗?七嘴八舌祖父都不信,归根结底就是个“种”字,于是亲事就订了下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祖父得了糖尿病,医治不当,没有看到他瞄的满儿媳便去世了,依孝制要守丧三年,到辛亥革命那年才结婚,妈妈1912年生了姐姐,1914年生了我,后还生了两个妹妹,我的出世给家里添了许多欢喜,因为一分为三的大家庭,都有了后人,谁知却是个十分恼人的顽皮货色,父亲有时说胀气话,什么书香门第,生出来的家伙顽皮得还厉害些,妈妈也因此怄了些闷气。长到6岁我进了小学一年级,国文课本第一课“人”,第二课“刀尺”,妈妈看后说:“这叫什么书,会误人子弟!”她建议把他的单身堂兄请过来,据说是个秀才,为我和姐姐开小灶,姐姐读《四书五经》,我读《三字经》,不到齐天我的《三字经》已滚瓜烂熟,妈妈特地要我被给父亲听,父亲这才高兴点头说:“这还有点像。”妈妈也因此如释重负。儿子不蠢似乎瞄“种”之说兑了现。父亲和妈妈望子成才,可以说是志同而道不合,父亲坚信鞭子底下出好人,妈妈则认为要循循善诱,从浅入深,多讲道理。
我7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可以决定我一生命运的事:我父亲有位同窗契友谢先生勤工俭学去法国,得了土木、电机两个工程师学号,当时在法国工作,得悉不久将回国探亲,并接他的夫人刘女士去法,父亲得信忽发奇思,论资质谢不如他,论家境谢不如他,而成就远非他可比,足证学勤敢闯,才是成功之道。他与妈妈商量,要将我托谢夫人带去法国读书深造,于是家庭引起一场议论,祖母舍不得,认为我年龄太小,无人照顾,自己已老,再见为难。父亲则十分坚决,认为谢、刘两家都与我家世交,亲密无间,刘膝下无子女,将我拜刘为干娘,她无子女,哪有不照料之理,加之谢要寄钱养亲,我的费用双方对拨,还可省些寄费且方便,妈妈则踌躇难决,认定这确是成才之道,但路途太远,乘邮轮需时一二个月,自己已有病在身,再难生育,独子远行,是否生离死别,难以逆料,但为了儿子前途,像割掉一块肉一样,最终同意父亲意见。似乎我就要远行,妈妈总是抓紧时间对我进行教育,总是说要用功读书,总是说要为妈妈争气,还是父亲那句胀气话牢牢记住在心,怕我不成才,有辱童家门第,其实谁都知道,我们姐弟纵不成才,何尝只是妈妈的羞辱。由此可见,妈妈对培育后代有着认真执着的精神,有着一种不可动摇的使命感。可是意外的事又发生了,当时法国出现经济不景气,谢已去比国刚城谋职,已无力接夫人迁往,故我不能成行,这对我家来说既皆大欢喜,又大失所望,然而最大的收益应当是我。在这期间我一直抱着远离妈妈的心情,认真听了妈妈的教导。随着妈妈的病日渐沉重,妈妈的一言一语也日渐切入我的肺腑。此后我读书逐步上了轨道,考中学大学都很顺利,我学的土木工程,1949年解放,我被任命为长沙市第一任城建局长,进而当了管城建的副市长,后来还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城建环保的副主任,毕生从事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业余发表过不少诗词楹联,得到同行者的好评,有人好奇问起缘由,我说是妈妈的旨意,使我很早入了古汉语的门。
勤俭持家,言传身教
童家望族,以科举进入仕途,可了无满清官僚的奢糜恶习,长辈仍以《朱子家训》告诫子孙,妈妈从小受到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教训,常以外祖父一句话解释给我们听:“勤以固本,俭以养廉。”自从我读了《三字经》、《论语》等书,略知古汉语的韵意后,妈妈常引了琅琅上口的诗文,以浅显的语句解释给我们听。我小时吃完饭,总是碗中留残饭,妈妈总是要我粒粒吃光,我不懂妈妈的意思,回答说:“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妈妈即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朝李绅的诗,来解释每颗饭粒都是农民晒着太阳,流着汗水,辛辛苦苦育成,才有饭吃的理由给我们听,所以一粒饭也不要糟蹋。从此我养成习惯,自然遵守着直到85岁的今天。我清楚地记得,离妈妈去世前几天,我放学回来照例到妈妈床边问好,并摸摸妈妈的额头探探冷热,妈妈张目看到我穿着棉袄说:“孩子,为什么不穿罩衣?”我说:“妈妈,我不冷。”妈妈喘着气对我说:“不穿罩衣,棉袄易脏,脏了难洗,洗了就不保暖,穿了罩衣可以经常洗,才能保持一身干净。”我才恍然大悟,至今有人说我总是一身精致,殊不知这是自小养成,还是妈妈的教导。四五岁是我最顽劣的年龄段,爱向邻居小孩撩祸闹事,动手打人,有次邻家夫妇来我家问罪,骂我没有教养,父亲气极了,当着他们的面把我按倒在地,拉开裤子,将屁股打得又红且肿。妈妈不护短,却暗自伤心流泪。“没有家教”这四个字刺痛了她的心。父亲看着这情景,也悔恨自己太鲁莽,不期然将自己打我的右手恨恨地咬了一口,手上深深的齿痕有七八个。妈妈看了心痛,父亲反而深感内疚地安慰她。从此我理会“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句话中深层次骨肉之情的含义。那次以后,妈妈对邻居反而十分友好,并不对他们生嫌隙。
我后来又四个孩子,我从不伸手打他们,怕刺痛我妻子的心,我处处留心保持家庭和睦的气氛,这要是我幼小时,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一点体念。
回忆我父亲有时带些糕点糖食回来,或者亲友送来的礼品,妈妈打开清点,香闻十里,我们像蜜蜂一样围拢来,妈妈念着:“这个留着送长亲,这个留着待宾客。一一收藏起来放入石灰缸内保存(当时没有冰箱,石灰缸是食品保存的法宝),但又看见孩子们眼巴巴馋涎欲滴,妈妈只好将原来保存的蛋糕或月饼拿出一块,两切为四,分给我们。自己却从不沾口。如此苛刻,甚至达到可认为是吝啬的水平。妈妈说:“孩子吃零食惯了多了,正餐就会厌食,身体绝对长不好,打人怜悯、姑息、迁就、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妈妈这样育儿、节俭、克己、裕人的持家观念,父亲非常赞同,祖母有时笑着说:“还是香浦公(我的祖父)有远见,姐姐带弟弟,带得有榜样。”从此这已成为家风。
我姐妹现在都已八十高龄,不是高级工程师,就是会计师,均已退休,天南地北,有时相聚,抚今追昔,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们对爹妈教导的赐与,不胜唏嘘感激之情。
结语
我母亲去世早,对我的教养时间不长,所写以往之事,都发生在近80年之前,一个是懵懵懂懂的顽童,一个是通达世情的慈母,在强烈的反差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写来有些近乎揭自己的老底,现在许多同志会好笑,被人赞许的年高德劭的潘老,原来是个顽劣儿童。这也无妨,它证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也可聊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作用。
往事如烟,时移世异,现在的每个家庭都宽裕,子女是独生。本文真实写来,是否对现代母亲育儿还有可以参考之处?是否对独生子女更应尊重父母也有启迪之处?是否对我国传统道德文明教育后代还有可取之处?不过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亲身体会,一言以蔽之:“妈妈的赐与,后裔的楷模。”可能不知所云,恕我姑妄言之!
1999年2月
来源:《未遗集:潘基礩诗文集》
时间: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