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革命文献 > 文章
隧道窑的失落与启示
潘基礩

  解放不久,为了救济失业工人,市民政局选址长沙新河三角洲就地取腐植泥,建了个红砖厂,后移交城建局管理,添制了若千设备,并建了一座轮回窑,烧出来的砖,八角六面十二线,方方正正,抗压强度,可达150号以上,销路红极一时,香港亦闻风前来采购。可是好景不长,三角洲泥源将尽,酝酿另找泥源迁厂。有天,厂长梁平来找我说:“费尽千辛万苦,踏破铁鞋,才找到了湘江边的苏遛垸,十年九不收,面积约万亩,泥深六米。”言下非常得意,可以红红火火,大干几十年。有天,我特地去看,适逢湘江水涨,堤上人来人往,堤身已岌岌可危,势将难保,我想:苏遛垸作为农田怕淹,如果作为泥源就不怕淹。可以将其分为若干片,保住取泥的一片,其余各片,可任洪水入侵,带来泥渣,还可以增加泥源。如此好的自然条件,厂方极力推荐,迁厂时建隧道窑,是当时最先进的窑型。我找了一份资料看了,其工艺流程合理,热的利用效率高,而工人劳动强度小,只是造价较贵。在市同意的基础上,报到了省建材局,深得他们的支持,并愿拨款相助,由西北设计院设计,建成一所全国示范性的砖厂。工程开工后,进度非常顺利,其他轨道、窑车等一切配套设备均已到位,可以取泥开工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得到指示说:“苏遛垸已由省派工作组选定为旱涝保收农田,不能作为烧砖泥源使用。”这对我有如雷霆轰顶,几年的艰辛经营,将弃于一旦,心急如焚,连忙找市里书记汇报,详述原委。

  要求按原计划执行,当时还是粮食统购统销年代,我怎么说,他虽同情,也是他原来同意的计划。最后他反问我一句:“人还是要吃饭,还是要吃砖?”问题提到如此高度,我当然无话可说。红红火火可以大搞几十年的憧憬,突然裂变,心情当然长期不得平静。看着想着这座隧道窑新厂址,就像玻璃缸内的苍蝇,前途是火红的光明的,出路是没有的,厂方的领导则如铩羽的公鸡,但市场还是要砖,工人要吃饭,只有打起精神,在附近零星地段取泥土,应付了几年。无米之炊的隧道窑就寿终正寝了。然而苏遛垸由于本身不够条件,堤身长,护田面积少,始终也没有达到旱涝保收的要求,后来几次倒垸它都有份,防汛抢险,它年年首当其沖,大概原来农业部选址的人,也不完全是内行,这一改造铸成两失,虽然如此,我却从这里得到启示。地球上的这层粘土,才是真正的陆上生命之源,地球上纵然有了太阳和水,陆地没有粘土,哪来的植物,没有植物哪来的动物,哪来的人类。所以我们保护农田林地,无非就是保护这层粘土,如果以之制砖,与农林业争地,这是自毁家园,灭绝子孙赖以生存的后路。自那以后,我总在墙体承重材料上试制新产品,以代替红砖,如灰沙砖、水泥砖等。但在价格上总斗不过红砖,特别是制砖进入农村以后,土地不要征购,劳动力价贱,以廉价的简单设备制出来的砖,强度虽差些,但成本极低,任何墙体新产品,都难以与它以匹敌,农村局面一打开,有条件的都干起来了,被毁农田林地处处可见。我视察过好多地方,烧过砖剃了光头的剩余地,或变石头山,或变硬土层,上面寸草不生,何言作物。保护环境,制止水土流失,禁止粘土烧砖,应是重中之重。我写过文章,大会上我讲过,时至最近50年了,国家才发布指示,禁止粘土烧砖,这是从规章上保护农田林地,但更重要的是建材部门要研制一种墙体材料,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格上战胜红砖,否则,利之所在,广大农村是难以禁住的,更何况赖以执行的基层,也从中有税可得,人还是要吃饭的,这是硬道理,但愿这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工作,能彻底执行。



来源:《未遗集:潘基礩诗文选》
时间:2004-11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