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革命文献 > 文章
吕则征:胡耀邦的担当意识
吕则征

  大凡有所为者,都有担当;担当需要良知、需要勇气、需要不怕麻烦的细心耐心,需要有坚定的正义追求。政治家的担当尤为值得尊崇。凡为人们景仰的政治家,没有一个是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势利小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人心思上、意气风发的年代,大家有理想、有奔头,虽是物资相对匮乏,但大家精气神十足,敢说敢做,心情舒畅。这种环境的取得,实赖于敢于担当的胡耀邦。

  一、对华国锋不丑化,开创中共历史高层下台受到文明礼遇的先河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可谓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官方有“英明领袖华主席”之说。随着老同志的复出,又经过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个人迷信深入人心,大家认为这是造成文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认为华照搬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没有主动纠正文革错误,制造和接受新的个人迷信,不适合再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当时,邓小平威望日隆,解决华的问题主要是邓的主意。胡耀邦因年龄、资望、能力、修为等原因,又深受德高望重的叶帅的赏识,成为新一代政治明星。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五中全会,胡当选为书记处总书记。先造舆论,是我党工作的一贯方法。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对华国锋的错误展开批评,形成了华必须下台的共识。

  11月19日,胡耀邦在政治局第七次会议发言,指出了华国锋五个方面的错误。但同时纠正了一些对华的不实之词。他说:“国锋同志是一九三八参加工作的,也应该说是老同志了。国锋同志也是一级一级上来的,确是是由区的工作、县的工作、地委的工作、省的工作到中央工作的。有同志说是坐直升飞机上来的,我个人觉得这么说是不妥当。四十多年了,国锋同志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水平。这个,我看也应该是肯定的。国锋同志和一些老同志一道,在粉碎‘四人帮’这个问题上,确是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这是历史事实。”同时,也肯定了华四年来所做的有益工作。后来,胡耀邦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十二大后,不再设中央主席一职,胡耀邦任中央总书记。职高位重,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在一些场合说,对华国锋不要丑化。

  1979年1月2日,胡耀邦同时任中央主席的华国锋交谈全国政治思想动态问题,华说:“要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起来。这是三中全会决定的一条政治方针,是坚定不移的。这应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前提。现在我们要避免出现一九五七年那种反复,千万要防止‘翻烧饼’。当发扬民主时,号召大家鸣放,出了问题,接着又来个反无政府主义。”华还说:“无论如何不要反右派。”今天看来,这些都是理性之言,呈现出一种开明的意识。也是胡耀邦所高度认同并身体力行的。

  我们这个民族,后任否定前任,后任置前任难堪甚至死地,是有传统的。窃认为这是起义造反夺权意识深入骨髓的反映;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也是有传统的;人云亦云,随大流,瞎起哄,也是有传统的。这应看作是鲁迅所痛心疾首的“国民劣根性”。胡耀邦以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以他的理性,以他对历史负责的神圣感,突破了这种劣根性,摒弃其丑陋。成绩是成绩,错误是错误,不适合任职可以调整而不是受到羞辱,维护华国锋的人格尊严。他没有以人废言,更没有构陷污蔑,而是充分肯定其成绩、肯定其健全民主生活的思想。胡耀邦对华国锋的态度,始终成为邓小平对胡耀邦的一个心结。1987年春节,到邓家看望邓小平时,邓仍问胡,你对华国锋还是那么看吗?胡对华的一些肯定性看法,邓一直不满。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胡耀邦没有退缩,是因为他内心有道义上的担当。

  二、冒风险抵制非理性指责,抵制左倾思潮

  “左”的东西一直笼罩着中国的意识形态。人人知其弊,人人怀揣之。“左”一点保险,“左”一点平安,成为不少人的处事哲学。反思我们的过失,没有一件不是“左”的东西造成的。打右派,大跃进,,砸烂公检法,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极左把中国人民坑苦了。极而言之,“左”为灾难之源。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成就,每一项得民心的举措,又无不是突破“左”的束缚,战胜“左”的东西的结果。胡耀邦深受极左之害,对此有超乎常人的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中共历史上反“左”的斗士,批“左”的勇士,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反“左”的理念。而这一些,需冒着风险,顶着指责,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没有对推动中国走向良治的坚定信念支撑,没有为民请命对历史负责的担当,是万难做到的。

  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启了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大幕,对于冲破极左思潮,冲破个人迷信,唤醒国人的理性思维,功德无量。而发起并推动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正是胡耀邦。当时,春寒料峭,冷风阵阵。帽子满天飞,棍子随意打。眼看“左”的伪装被戳穿,许多左派人士如丧考妣,纷纷告御状,以为真理标准的讨论在政治上是完全错误的。胡耀邦不为所动,愈挫愈勇,沉着应对,以理服人,毅然将讨论引向深入。

  此后,胡耀邦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要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即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当作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这同样激怒左派人士。他们指责这样做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多方干预下,被迫中断了讨论。但其启蒙意义非同小可,今天看来,完全是理性的、建设性的、具有超前性的。

  极左造成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可用积案如山来形容。大而言之,大伤民族元气,是民族国家的悲剧;小而言之,损害良知无辜,是家庭个人的灾难。当胡耀邦接手这一历史难题时,他想到的是人的尊严,是人心所向,是是非曲直,是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有人说这个案子是毛主席定的不能平反,胡耀邦针锋相对,斩钉截铁地说:“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与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不管’的矛,去对付‘两个凡是’的盾!”(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2006年版,新华出版社,第110页。)他以下地狱、下油锅的决绝,夜以继日,接待来访者,批阅信件,甚至有人找到家里,他告诉警卫不要阻拦。没有心系天下的仁爱之心,是断然做不到的。一般情况,好的官吏能按部就班处理问题,当事人就算烧了高香,谢天谢地;官僚则是推三阻四,敷衍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如此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史无前例。全国复查案件涉及近500万人,属于文革中立案审查的案件约290万人,历史遗留案件188万件;平反纠正约 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复查改正错划右派54.7万人,纠正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2.5万人;为47万多名中共党员恢复党籍;再加上数以千万计的受牵连的干部、群众及亲属,解决了殃及一亿人的问题。任仲夷说:“平反冤狱……公认除了耀邦,任何人办不到。”连欧洲人都说,胡耀邦真有气魄,实在伟大!任何国家任何领导人也没像胡耀邦这样,一下子能为数以百万计的受害者平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道主义!

  1980年代,是中国大陆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年轻人喜欢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知识界更是空前活跃,新理论新思想纷至沓来,也往往为左派人士所诟病,他们把胡耀邦当作年轻人和知识界的保护伞,给予各种责难。整个八十年代,胡耀邦被夹在左右之间,凡讲话报告、举止行动,无不受到左派人物批评告状。《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说,胡耀邦的所有行动,我都派记者跟踪。而有“左王”之称的胡乔木、邓力群,则是处心积虑给耀邦使绊子、设障碍,以“清除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为由,大作“倒胡”文章。而胡耀邦则以他对年轻人的认识、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义无反顾支持他们的探索,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从而赢得令名。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当晚,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返京列车上,创作了《好大一棵树》一诗,是对胡耀邦担当意识的形象描述。后谱曲,广为传唱。其中的“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正是耀邦人格、情怀的生动写照,正是对他忍辱负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义追求的一曲颂歌。

  当今的社会变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有如此胸襟如此才干如此担当的政治家。这也是人们持续不断缅怀胡耀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写作中,参考《胡耀邦思想年谱》,戴煌著《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满妹著《思念依然无尽》,《炎黄春秋》等书刊)



来源:胡耀邦纪念网
时间:2014-04-03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