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革命文献 > 文章
朱欣欣:谁有权利垄断对胡耀邦的评论
朱欣欣

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个曾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任何时候都或隐或现地“活”在当下,是历史遗产的一部分,人们可以从各自角度获得可资借鉴的资源,尽管难免出现偏颇、扭曲甚至错谬,但也决不能成为强权对其垄断的借口。就在4月15日胡耀邦逝世25周年的第二天,《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请莫用胡耀邦英名反对他忠诚的事业》,以一贯貌似理性实则诡辩的文字,批评民间的自由议论。

该文指责“其中一些议论者喜欢断章取义摘录他的几句话,或者出于各自的价值观对他另作评价,他们常常远离官方的阐述。”并称官方迄今对胡的两次评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磨合,因而是权威、成熟的。”常言道:“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包容所有阶层、所有人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真正的权威首先是建立在由衷的普遍的信任、信服之上,而不是权力的大小。所以,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权威、成熟的”评价,不是自封的,不可能被某一方代表,这是一个各方面逐步形成共识的长期的动态过程,没有终点,盖棺不可能论定。但首要条件是自由、开放、平等的交流环境,官方与个人和民间组织的评价不能彼此替代,都需要平等地表达,一同面对历史的淘洗。这就必须尊重哪怕“断章取义”、“出于各自”的权利,必须付出包括容忍错谬的代价。否则,由权力僭越上帝,充当真理的化身,裁度谁的评价符合政治正确而不是以公义为标准,真正的“权威”就不可能产生。从这一常识考量,该文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环球时报》的“特权”,使它能涉及其它媒体不能或不敢涉及的话题,这也是吸引一些读者的地方,但正是利用这一点,该报的“导向性”伪装得更强,使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的读者忽视其“角色”立场。该文在“自己的看法”中说,对胡耀邦的评价“适用于”其他已故领导人,回避“争议”、不“争议”“是正确的”、“是对他本人的崇敬,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负责任态度。”常识告诉我们,有争议很正常,个人内心同自己还有争议,何况人与人之间。大人物的“争议” 往往更具有重要性,尤其涉及大是大非,“争议”忽视不得,有意忽视反而埋下隐患,误国误民。真理越辩越明,任何对真理的认识都是通过争议得到的。没有党内外的“争议”,就不可能有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一个组织、一个党、一个国家,没有“争议”反而不正常。胡耀邦生前就对他不公正的处理,曾对李锐说:“有苦恼,但不是个人问题,是历史不公平。应当还历史本来面目。希望有个符合事实本来面目的结论。没有也不强求,去见马克思也是坦然的。……老人政治不行。希望有个新决定,中央有个正式说法。”(李锐:《耀邦去世前的谈话》,载《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4期,43页)今天纪念胡耀邦,直面围绕其所发生和存在的那些“争议”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平常心面对党内外“争议”,保障“争议”各方的平等权利,让 “争议”及其解决程序化、公开化、法制化,而不是相反,靠权力,比厚黑。这才是一个组织乃至一党一国保持活力、健康发展的保证。可是,从这个党报的社评中一点看不出对党对国的负责精神。

这篇文章认为“不断有人”把胡耀邦与当下中国现实相联系,“通过自己对历史细节的个性化解读表达自己当下情绪”,“更像是借谈胡耀邦追求自己利益的实现”,“似乎在借他的英名反对他所忠诚的事业,这很不应该。”认为是对胡耀邦的“扭曲理解”,对其“亵渎”,“那些不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人,那些鼓吹中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并希望借此搞乱中国的人,他们最好离胡耀邦的名字远一点。”

借古喻今,咏史抒怀,对历史及其人物的“个性化解读”、“追求自己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利,无可厚非。该文所指的“历史细节”、“个性化解读”、 “当下情绪”、“自己利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证据是什么?《环球时报》能否摆出来,让读者来评判,既然该报不是只给它批评的人看的。胡耀邦作为一面镜子,他光明磊落的品格,廉洁奉公的精神,民主宽厚的作风,更反衬出当下腐败堕落的世相。正如胡耀邦三子胡德华4月14日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概括胡耀邦精神时所言:“对真理的追求吧,对人民的热爱,看到人民疾苦的这个,看到人民生活不好他是很难受的,所以,下定决心,不管前面是什么情况,就是一直要把中国国家搞好。”胡耀邦是共产党员中理想主义者的杰出代表,如果人们怀念他,对现实进行批判,恰恰是借他的英名支持他所忠诚的事业,而反对背叛这一事业。《环球时报》社评根据自己的恶意揣测,给他人扣帽子,这才是“很不应该”,才是对胡耀邦精神的“扭曲理解”和“亵渎”。

人们怀念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充满活力,不是没有矛盾冲突,而是整个国家从废墟中苏醒,人们刚摆脱恐惧,官民在告别过去上有很大共识,体制恢复了相对弹性,旧的开始崩溃,新的没有固化,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社会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这也与胡耀邦等人分不开,他们怀着对人民的愧疚感,汲取历史教训,体现宽容精神,顺应民心得自信。因此,但凡精神博大的人都会留下丰富的历史遗产,得到各界人士和派别广泛长久的回应。今年一些党外人士纪念胡耀邦的主题是他的“大仁信、宽厚”,再次显示了胡耀邦的名字属于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胡耀邦的这一精神,在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耀邦的名字不能也无法被垄断,他的精神更不能被扭曲、篡改。一国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现在的政治模式也不是中国固有的,恰是来自西方,选择性地制造中西二元思维,强化对立,不顾大局,而不是以超越性的普世价值判断是非,处理矛盾,弥合分歧,正是在为权贵集团反对改革、“搞乱中国”提供借口。

一个社会的希望,就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就在《环球时报》发表这篇社评的同一天,党刊《求是》杂志刊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撰文《沿着民主法治的轨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中指出:“没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难圆复兴中华的中国梦。”“牢固确立在国家事务中‘宪法至上’和在党内事务中‘党章至上’的观念,坚决破除‘党大还是法大’、‘ 权大还是法大’的谜思。”这才是对胡耀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014年4月23日于石家庄望云楼



来源:胡耀邦纪念网
时间:2014-05-04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