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革命文献 > 文章
廿六载心血路,不信青史尽成灰
张宛佳

《胡耀邦传》是在4卷本的《怀念耀邦》的基础上所写。

1989年4月15日耀邦逝世,举国同悲。那个夏天,众所周知,“胡耀邦”三个字已成为禁忌。但是耀邦活在人们的心里。

当时胡启立同志和张黎群谈起耀邦,怀念感慨之余,胡启立提议是不是约请耀邦同志当年的战友和部属等,对耀邦的革命贡献、人格品质、思想作风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写一些历史的回忆,以备将来写党史的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可靠、真实的资料,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后人对他的平生和业绩有更多的了解,使他遗留下来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能得到继承和弘扬。

黎群先后找到张定、严如平等同志,也就是在1989年夏季,耀邦逝世后不久即开始酝酿编出《怀念耀邦》纪念文集。几经商议,确定先从组织耀邦同志的战友、部属撰写怀念文章入手,立即发函征稿。后来,黎群又得知原团中央干部、中央党校的李公天等人正在酝酿编写有关耀邦的资料,又把李公天动员进来,再后来(2000年)又有原中国青年报的唐非同志参加。

耀邦同志的老战友们大多年事已高,组织他们写稿,事不宜迟。实际上当时他们是带着“抢救资料”的迫切心情组稿的。约稿都寄到张定离休前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到1990年,耀邦逝世一周年左右,出版社收到了19篇约稿。

文稿源源而来,时局遽变,湖南合法成立的胡耀邦研究会也被撤消,组稿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得不中断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经过努力约齐了稿件,而出版与发行又遇到很大困难。

这时张定的燕京大学的同学、香港的江可伯和郑介初先生感念耀邦的为人,不惧风险鼎力支持帮助,出资并在香港印刷出版。

从胡耀邦逝世不久就着手的这套文集,从构想策划,到具体篇目,到资金筹集,到完成和出版发行,经过了10年。

1999年4月15日,耀邦逝世10周年,在香港出版了《怀念耀邦》第一集、第二集。

2001年11月20日,耀邦85寿辰,在香港完成了三、四集的出版和内部发行工作。

这四集共有作者上百人,文章上百篇,100多万字。文章从不同角度记述耀邦的事迹。

在此期间,他们逐渐了解到在香港等地,已经有人编写出版了几种版本的胡耀邦传,还有的正在努力写作中。不过,在拥有相当数量的有关耀邦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后,他们觉得,我们更有条件写出一本真实的、高质量的胡耀邦传。

黎群说,“我们4个书生,几年来共同收集研究的初步成果,不仅出版了4卷《怀念耀邦》文集,还应在此基础上写出一本权威性的胡耀邦传”。他强调,“这本传记,主要是记述胡耀邦这位14岁有志于干革命,历尽艰难困苦,努力奋斗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的事实”,“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中他所起的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

耀邦同志的传记,按所知的规定应由中央主管单位组织专家来撰著,但当时不可能有这样的计划。黎群同志说,我们4个书生就作为民间自发行动,凭着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历史的心,不计一切先干起来吧,也许将来能为中央的专家撰著作点准备。

然而要写传,却无法看到中央档案文件和会议记录等等资料,真是无米之炊。怎么办?

他们并不因此而气馁,在黎群同志带领下,形成了四个老书生的研究小组,不时聚在一起,学习、探讨耀邦同志的思想和业绩。黎群同志说,我们4个人都在耀邦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过,……都对耀邦同志有亲身感受,有生活实际,……因此写他的传记义不容辞。还说,“我们4个人加起来超过300岁了,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晚年就把写耀邦同志的传作为头等大事吧。”——有困难,有压力,从心所欲,没有错。

他们去向耀邦同志的老战友、老部属去作调查访问,除了在北京访问了为数众多的同耀邦有过接触的人士,还数次到河北、江西、湖南等地访问调查。还用信函、电报、电话向一些部门和一些人士咨询过某些问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耀邦夫人李昭同志和家人德平、德华等也大力支持,他们几个老头儿可以随时踏进会计司胡同的家门,了解和查阅有关材料,帮助回忆所知的情况和细节。

既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便没有什么经费来源,耄耋老人们经常是骑着自行车、挤公交车,分别在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查找和抄录耀邦的讲话、发言、报告以及个人的有关的记录、报道等材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他们没有录音、录像、复印等设备,也都不会用电脑,几乎都是用手抄、复写的方式,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开会讨论,头几年是在东单黎群青少年所的一处办公室,后来黎群病重、去世,就在张定家。

许许多多与他们熟识的、不熟识的老同志都被他们的真心诚意所感动,虽然有时觉得事难为而仍乐于支持,或接受访谈,或提供笔记资料,或撰写回忆稿件。燕京大学的香港校友等慷慨解囊,用以支付各项必须的文印、差旅等费用。

黎群同志说:“《胡耀邦传》是什么样的课题?我们深感这是研究进入20世纪的华夏大地上,从世纪初到80年代,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和治国和活动史。我们能承担得起吗?困难是很大的很多的……我们这几下子恐怕是不够用的。然而,我们担上肩了。虔诚的美好的善良的愿望,往往是志气和勇气的源泉。蘸着‘求是’的墨水写传记,谓之不写则已,一写必真”。

1998年,《胡耀邦传》进入起草阶段。数年间,几位老人总是就每一篇、每一个段落、每一个问题,聚在一起讨论修改,包括篇章结构、史料运用、问题提法,都经过了多次大修大改。为了写好传记,在广泛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耗时5年多,由严如平牵头并请人协助着手编写年谱,先是约10万字的《简编》,接着形成40多万字的《初编》,然后写传记。大家商定由唐非执笔童年到文革部分,严如平执笔文革结束至逝世部分。

从编辑《怀念耀邦》到写《胡耀邦传》,对他们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的过程,一个思想认识升华的过程。

2003年,在即将完稿之前,黎群同志不幸因病逝世,遗憾之极,以后这个小组的工作按黎群生前的意见,由张定负责。

2004年10月完稿。在等待送审的过程中,他们继续更加细致认真地征求意见和修改,这本传记得到了许多人在史实补充、订正,文字、编辑校正等各个环节真诚无私的帮助,于光远、李锐、胡绩伟特别为此书撰写了序言。

2005年,是耀邦90周年诞辰,书的出版渺茫。5月份,4位作者分别得到所在单位的约谈,不准擅自到香港等境外出版,曰:“言论有自由,出版有纪律”,曾经鼎力完成在香港出版《怀念耀邦》4卷本的燕京老校友,也受到极大压力而不可能再帮助。

然而,7月份,传来消息,胡锦涛温家宝等几位常委分别签了字,要在11月20日纪念耀邦9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包括出版5位老人的《胡耀邦传》。当然要经过主管部门审读,在纪念日时只出了第一卷,说是“(审读)成熟一卷出一卷”,但是以后再无音信。

从1989年夏开始的《怀念耀邦》4卷本到2001年出版,历经12年;

从1998年开始起草《胡耀邦传》到2004年完稿,历经6年;

从2005年(耀邦诞辰90周年)出版《胡耀邦传》第一卷(人民、党史)到2015年(耀邦诞辰100周年)出版《胡耀邦》一、二、三卷(联合出版公司)又经10年。

以上从1989年5位老人开始编写《怀念耀邦》到2015年出版3卷本传记,共26年。

这26年间——

2003年,张黎群逝世;2010年,唐非逝世;2012年,张定逝世;2014年,李公天逝世,没有见到今天的出版。严如平同志,今年84岁。

为此书倾注满腔真情于2004年就撰写了珍贵序言的三位耀邦同志的挚友胡绩伟、于光远也分别逝世,没有见到书的出版,李锐老今年99岁。

以上内容是根据几位作者当年有关回忆整理,作为《胡耀邦传》作者工作过程之简单介绍,给“永远的胡耀邦”——《胡耀邦》(1915—1989)》读书会。

2016年3月18日



来源:胡耀邦纪念网
时间:2016-03-23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