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团长非常尊重平江人民的风俗习惯,特别是方言中的禁忌词,他知道,一旦处理不好,小则造成误会、大则伤害群众的感情,甚至引起纠纷。所以每次开会他都要讲讲军民关系。
有一次,因为司号员李小兵病了三天没吃饭,团长掏出两块光洋给事务长大胡子说:
“老胡你去街上买点好吃的东西弄给李小兵吃,让他早点恢复健康。”
“团长,买鸭还是买鸡,或者买个巴巴呢?”
“哎呀,你这样说,老百姓非骂你不可。”
“团长,我哪里错了?”
“把你说的连起来,就是鸭鸡巴,怎么不是骂人?”
“团长,我就去买别的东西。”
大胡子四十多岁,为人忠厚,老家四川人,说话有点结巴,要说好平江方言,确实蛮难。
大胡子走出营房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买东西,正好前面有个十五六岁的女学生,他问道:
“姑娘,我请问你……”
那女学生没听见似的,只顾走路。
大胡子以为她没听见,连忙赶上去大声地问道:
“姑娘,我请问你……”
“兵痞!”那女学生板着脸骂道。
“怎么?你骂我兵鬼?我是彭团长的人。”大胡子很不高兴地回她一句。
正好有个过路人碰上了,他对大胡子解释说:
“我们平江人称女孩子是要喊小娘,你喊她姑娘就是骂了她,姑娘就是卖身的女人。”
“谢谢你。”大胡子行了个军礼,说:“我真不知道你们平江人方言的含意。”
“老总,你要去哪里?”那个过路人问他。
“去买好吃的东西。”
“你到犁头嘴去买,那里有乡下人来赶集。”
“犁头嘴,犁头嘴……”大胡子一边走,一边念着,生怕记错了,念来念去,把犁头嘴念成了你是鬼。走了一阵,他又问别人:
“老乡,请问,你是鬼在哪里?”
“你才是鬼!”那人惨呆呆地回答他一句就走了。
“哎,平江话真难说呀”,大胡子知道又是自己错了,但他终于到了犁头嘴,这地方不大,是乡下老百姓赶集的好地方,挑担的,提篮的、茶叶、茶油、鸡鸭鱼肉……都有。人们说,这是彭团长的军队来了才有这样的现象。
大胡子看见一个蹲在地下的女人,问道:
“小娘,你这箩筐里是什么?”
“你喊我什么?”那女人扳着脸说。
“喊你小娘哇。”大胡子回答说。
“你冒大冒细,冒吃过牙祭肉的。”
“哎呀,我听不懂,难道我又错了?”
“老总,你当然错了。”有个男人告诉他,说:“她去年出嫁,今年做了娘,应该喊她大嫂,所以她说你不分大小,不知礼节,没受过教育。”
“呵——做了娘的就叫大嫂,这回我知道了。”
大胡子又走到一位女人跟前,左看看,右瞧瞧,猜定这位女人早就生过孩子,又见那女人跟前有三只圆圆的活着的东西,他客气地喊道:
“这位大嫂!”
“老总,你又喊错了。”那位女人倒是非常礼貌地说:“我四十六岁,有了孙子,别人都喊我干娘子,你怎么还喊我大嫂?”
“谢谢你,我记住了。”大胡子笑了笑,指着地上三只圆圆的扁扁的活着的东西,说:“干娘子,你这鳖怎么买?”
“你说什么?”那干娘子提高了嗓门,脸色也板起来了。
“你这鳖怎么买?”大胡子怕她听不懂,特意慢慢地说。
那干娘子提起地上的东西就跑。大胡子看见地上还有一只,连忙拿起来去送给她:
“干娘子慢点走,你还有一只鳖。”
这一下引起七八个老乡围过去,指着大胡子吵骂起来。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早一点碰不到,晚一刻遇不上,正巧彭团长从这经过,他见前面不少人围着个军人吵架,连忙走上去,正是老乡们和大胡子吵起来了。
彭团长不由分说地骂大胡子。
“彭团长,我实在是冤枉啊,我真的没有骂他们,不信,请你问问他们。”
大胡子一肚子委屈。有个中年男子听说站在眼前的一个士兵模样的军人竟是彭团长,连忙找他说话:
“彭团长呀,这的确是误会,这东西我们平江人叫它团鱼,或者叫脚鱼,从来冒人叫鳖。叫鳖是流氓话,卖鳖就是妓女。”
“啊——真的是误会,如果我来买也会误会。真对不起乡亲们。”
彭团长给乡亲们行了个军礼,说,“我给老乡们赔礼道歉,保证以后再不出这样的事,请老乡们多多原谅。”
最后,彭团长掏出三块光洋给那位干娘子买了她三只团鱼,说:
“请干娘子放心,我回去了会批评他。”
“这团鱼只要一块光洋。”那干娘子说:“只怪我们的土话误了事,你们真是好军队,我没见过军队给老百姓赔礼道歉的。”
来源:《平江起义的传奇故事》
时间: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