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作品 > 故事传说
贺龙打仗逢雨必胜
王成均

  1935年春,蒋介石集中十几个师,大约十多万人的兵力,对刚刚创建起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这十几个师,分成东南西北四路纵队,采取四面合围的战术,企图把红色革命根据地消灭掉。

  这个时候,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只有桑植、永顺、大庸三个县和龙山、来凤、慈利、石门等县的部分地区;红二、六两个军团的兵力,一共才一万多人。而敌人兵力是红二、六军团的十倍,武器装备也强得多。因此,红二、六军团虽然打了一些胜仗,消灭了不少的敌人,但根据地面积越来越小,最后仅剩下塔卧、龙家寨一小块地盘。敌人的包围,很快就合拢来了。形势非常严峻,红二、六军团必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转到外线作战,以便选择有利时机和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粉碎敌人的“围剿”。

  4月初,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不少伤病员都和军队一起向外线转移,临走前红军不得不把从慈利搬来的兵工厂的大机器毁废,带着一部分小机械。

  按敌人兵力的布置来看,东、南方陶广、李觉两路纵队是敌人主力,而且这两个方向地势平坦,靠近敌人的中心地区常德、桃源、津市和澧州,不便于红军活动。西、北方张振汉、陈耀汉两路纵队装备差,野战、爬山都不行,人数也少些,而且又是北方部队,下雨天走路还拄拐棍。西北方向又多半是山,恩施、鹤峰一带原是红军的根据地,群众条件也较好。所以贺龙决定向西北方向走,以求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消灭敌人。

  出发之前,贺龙总指挥跟部队讲话说:“陶广、李觉、郭汝栋、张振汉、陈耀汉这些乌龟王八都来了,要抄我们的家,我们这回是搬家,打烂一点坛坛罐罐不要紧,打烂了,我们要叫他们赔。”几个月来,虽然红二、六军团连续作战,比较疲劳,但胜利信心还是很高的。红军战士听了贺老总的讲话,信心更足。

  这天,红二、六军团由塔卧、龙家寨一带出发,准备去抢占陈家河渡口。东南方向的敌人正和红军的掩护部队作战,炮声轰鸣,整天不息。晚上,当红军12团的一个尖兵排走进陈家河街口时,突然有人从屋里走出来问:

  “你们是干什么的?”

  尖兵排没有答话。

  “口令!谁?”敌人的哨兵接着放起枪来。

  尖兵排知道遇到了敌人,就向街里冲去。敌人没有料到红军的部队会突然到街上来,慌忙应战。打了一阵,12团便控制了陈家河的后山,并迅速派人去总部报告情况。贺老总马上派人查明情况,并调查是否还有另外的道路可走。长长的队伍停止在离陈家河12里的地方待命。

  侦察得知,原来在红军部队将到之前,敌陈耀汉的五十八师所属的172旅刚开来,已先一步占领了陈家河。当时的陈家河街不大,在河西岸,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敌人在街上驻扎着旅部和两个营的兵力,后山半腰的土围子里驻了一个营,另一个团,驻在河东面山上。大路从陈家河街上通过。河的两岸有敌人一个旅,这条大路就完全被切断了。

  有没有小路可绕过陈家河呢?找附近的老百姓一打听,河西大山背后有一条打柴的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只能走人,不能走骡马,一切笨重行李都不好通过。贺老总说:“我们的伤员、驮子都不能丢!要走,就走大路。”于是,决定消灭陈家河的敌人,打开一个缺口。

  当天晚上,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等红二、六军团首长觉也不睡,亲自去布置战斗。趁天黑,把队伍悄悄地布置在河西岸围子后面的大山上下和围子附近的三个小山包上。在这三个小山包上,机关枪可以封锁陈家河的渡口。首长们就在这里布置了五十挺机枪。满山的树木,正好隐蔽部队。

  黎明时分,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首长都在树林里隐蔽着观察敌人,指挥战斗。他们头天晚上早已汁划好,首先得消灭围子里的敌人。围子虽是土筑的,但红军没有炮,不易攻破。于是贺老总叫来一个连长,命令他说:“你带一个连去攻那围子。但不准硬攻,而要把敌人牵出来消灭。敌人一出来你们就往后退。敌人缩回去,你们就再攻。只要把敌人牵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这一连人从山沟的树林子里摸下去,接近了围子。枪打得不多,吓唬得却很够劲,大家爬在寨子跟前痛骂敌人。敌人在寨子里拼命打抢,他们就拼命骂。敌人被骂得沉不住气了,见红军人数不多,枪也打得少,就以为红军不多,一个营全从寨子里冲出来。他们见敌人出来,拔脚就往后头跑;敌人追他们,他们就往山沟的树林子里钻。敌人正追得起劲,突然,埋伏在三个小山包上的红军几十挺机关枪像海水涨大潮一样,骤然开火,打得敌人成群地往下倒。没死的,扭头就跑,想回寨子。可是寨门早被红军机关枪火力封住了。敌人就没命地往陈家河街上逃窜。预先埋伏在树林里的大部队在机关枪开火时也发起了冲锋。一时满山遍野,杀声震天。

  敌人在前边跑,红军在后边追。敌人窜到陈家河,把街上的部队也冲散了,他们混在一块,你推我我挤你地往河东岸窜。红军的几十挺机枪就一齐朝着敌人的屁股猛扫,敌人退到河边,机枪马上指向河边,严严地封锁了河口。敌人是北方部队,又穿着胶皮鞋,素来不惯爬山过河,加上河水很急,河上的石磴子又滑,所以在几十挺机枪扫射下,一个个连跌带爬地直朝河里滚去。这个突然地打击,真吓破了敌人的胆。不久,满河都漂着敌人的死尸。

  战斗进行得非常迅速,红军追得非常快。一部分敌人刚逃过河去,部队也追过了河,敌人往山上爬,红军紧跟着往山上爬,敌人逃上了山,红军也追上了山。因为与溃退的敌人挨得太近,弄得东山上那一个团的敌人,也不好打掩护,见红军来得这么迅速、猛烈、突然,不敢顽抗,扭头就跑。他们跑,红军就追,真像赶鸭子一样。敌人在乱窜中被消灭了一大半,直到赞老总发出停止追击的命令,部队才停下来。这回,消灭了敌人两个多团,开辟了一条前进的大路。

  残余的敌人向桑植县城跑了。红二、六军团当晚就在陈家河附近一带休息,总指挥部驻在街上,讨论新的行动计划。第二天,指挥部召开干部会,各师、团也召开战斗讨论会,并处理战利品和俘虏。部队整整忙了一天。

  这时,东南方李觉、陶广两个纵队到了塔卧。虽然扑了一个空,但塔卧究竟是红军当时的唯一后方,他们硬要休息一下,庆祝一番,于是停了下来。张振汉那个西路纵队,却还远在永顺、龙山之间。这个情况,对于乘胜追击当前孤立的敌人陈耀汉部是非常有利的。第三天,红二、六军团改变了行动计划,主力向桑植城前进,决定当晚在桃子溪宿营。

  桃子溪,在陈家河到桑植城的大路右边,离桑植城三十里,离塔卧远一点,离陈家河更远。

  虽然下着大雨,但部队打了胜仗,指战员个个精神百倍。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首长骑着马走在队伍中间。任弼时是个很严肃的人,这时也和战士们一边走一边笑。贺老总一有空闲,照样和人聊天。他的黑胡子、黑衣服、黑骡子,在这雨里行军,更使人注目。老百姓和战士们都有这样一种说法:“活(贺)龙要水。只要下雨天打仗,一定胜利。”因此,战士虽然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似的,但情绪非常高涨。同时,战士们差不多都是南方人,下雨行军是搞惯了的,爬大山,过小河,走起来像晴天一样快。

  部队翻过大山,走上陈家河到桑植城的大路。一路上,红军指战员看见悬崖底下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那是前天敌人溃退时跌下去的。

  傍晚,在通往桃子溪的三岔口,六军团的前卫部队发现路上水坑里的水很浑浊,马上机警地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军团首长。军团首长立刻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做好警戒。这么个大雨天,路上行人是很稀少的,如果不是过了部队,水不会浑浊不清。军团首长肖克、王震到了前面,仔细观察了一会,又到通向桑植城的路上看了看。他们研究了一下,断定是从桑植方向来的敌人,而且人数不少。过了不久,根据天色已晚,前方村子不多,北方来的敌人下雨天黑夜不能走路等情况,敌人可能会在桃子溪宿营。于是首长们便把这个情况和判断立即报告给总指挥部。

  桃子溪一带,是红军走过多次的熟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山窝,四面是高山,山中间一块小平地,稀稀拉拉大约有二百来户人家。村背后的山上,树大林密,石头块很多。这条鹅卵石大路就在那里穿村而过。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首长此时也赶到前面,他们完全同意肖克、王震等人的判断,决心采取夜间急袭的手段全歼这股敌人,贺老总、任政委并作了具体指示。于是王震立即命令一个师从右手沿山梁隐蔽而迅速地绕到桃子溪村子背后,包围敌人,主力部队则走大路从正面袭击。正面部队打响之后,山上的部队就往下压,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

  迂回部队先出发了。正面部队慢慢前进,想等迂回部队包围好之后,再开始进攻。

  天是那么黑,雨是那么大,任务是那么紧迫,敌人的驻扎情况也搞不清楚,需要捉几个敌人摸摸情况。红军侦察人员在路上,看到几个敌兵在架电话线,马上捉来一审:正是从桑植开来的陈耀汉部。原来陈耀汉这个北路纵队司令闻听172旅被歼,感到极大的威胁,于是急忙带领他的58师直属队及另一个旅(欠一个团),向塔卧靠拢,现正在宿营。

  正面部队随即分成几路冲进村里,战斗一触即响。枪响之后,山上的部队也从树林子里冲下山来。立时四周枪声大作。村里敌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有许多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冲出屋子,就当了俘虏。

  大雨还哗哗直下。天特别的黑,谁也看不见谁。到处都在喊:“快缴枪!”敌人总是乱打枪,但是打不着红军。

  村里的战斗当夜就结束了,消灭敌人一个师部、一个旅部和两个团,只跑掉了陈耀汉本人和他的特务连的一部分。

  次日天明,雨停了,中午出了太阳。红二、六军团一部分部队去追击陈耀汉返回来时,忽然听见山上有人叫“老乡”。红军抬头一看,原来村南边那个孤零零的陡山上还站着四五十个敌人。他们撑着雨伞遮太阳,不断地叫唤:

  “老乡!老乡!我们下不来了,快救救我们了!我们饿得不行啦!给我们送点饭来吃吧!”

  “你们下来嘛!”红军战士说。

  “不下来嘛!下来就要当石头滚”!

  原来这四五十个敌人头天夜里被红军打懵了。为了逃命,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劲,他们攀藤附葛地爬上了这个陡山。山不高,坡很滑,四面没有路,所以他们在山顶躲了一夜。等到天明,看见他们的部队全完了,自己的肚子也饿慌了,就在山上拼命地叫。红军只得派人上去,用绳子把他们一个一个放下来。

  



来源:红色的记忆——桑植人民革命斗争故事
时间:2005-09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