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中旬,红二、六军团迁到桑植,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也随之迁到桑植。
一天,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关向应等红军首长聚在一块。肖克说:“为了迅速提高工农红军的战斗力,完成‘扩红’任务,我们要利用刚打赢陈家河和桃子溪战役的机会,在桑植县城建立一所红军大学。”通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8月2日,红军大学开学了。
开学典礼上,800多名穿戴不甚整齐的红军大学学员整齐地站在操场上。他们有从红二、六军团来的,有从附近各寨子来的,他们大多是地方和红军中的骨干。主席台上,坐着红六军团首长、校长肖克和政治部主任张平化。肖克穿着一身军服,腰间别着手枪,威风凛凛,肖克洪亮的声音在操场上传出:“同学们,我们红军大学是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设立的,我希望各位学员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消灭一切反动派!……”接着张平化向学员们宣布了学习纪律和教员名单:廖汉生、李贞、李朴、甘泗淇、贺文玳、谭家述、张平化。
下午,贺龙应邀来到了学校。肖克陪贺龙在学校里转了一圈,看到红军大学开了课,贺龙十分高兴地说:“别看我们桑植这个地方窝窝破烂,却是块风水宝地哩。这地方原来叫澧源书院。10多年前,我当独立营长时,在这里开办农民自治讲习所,我当所长。1929年打回桑植,在这里建工农小学,我当校长。随后湘鄂西特委在这里又办红军学校,培训干部。现轮到你肖克创办红军大学,级别是越来越高喽!哈哈……”肖克也笑道说:“胡子,创办这所红军大学,很有纪念意义,我建议,由你题写校名,我栽一蔸树,留作纪念,怎么样?”贺龙高兴地笑道:“对头。”说着贺龙走进教务室,在一块木牌上题写“红军大学”的牌子,挂在校门口,肖克亲自到教务室侧栽一蔸法国梧桐树,并起名叫“红军大学树”。
红军大学开设初级班、高级班。高级班学员主要由红二、六军团中抽调文化水平较高,具有战斗指挥能力的军官组成,约300人,以营连排班为建制,分4个班。教室设在郑氏祠堂内,教员由红6师政委廖汉生、军团组织部长李贞、指导员李朴任教。李贞留着短发,腰系武装带,打着绑腿,大手大脚,风姿绰约,颇有巾帼英雄风采。起先一些学员嫌她是位女同志,怀疑她的执教水平。李贞上台讲政治课,她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而大声说教,时而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时而向学员提问。有名排长因夜间蚊子咬没睡好,上课时打盹,没想到被李贞叫到操场上,围着校舍跑8个圈,累得满身大汗,回到座位上自语道:“没想到这名女教员还挺凶!”下课后,几名学员开导这位排长:“你上课偷懒,李教员罚你跑圈,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嘛!”
初级班设在澧源书院。500名学员挤在10多间青瓦平房的小四合院子内。白天学习9个小时,晚上自学。开设的课程也是政治、军事、文化课。一般指导员上政治课,营、连、排长上军事课,文书上文化课。
高级班初级班都要上军事课。上军事课的地点选择在城后的大山——西界上。西界离学校不远,满山都是茂密的森林,地上铺满树叶和野草,好似一层地毯。政委廖汉生行伍出身,很会打仗。每天10点钟,他带着100名学员到西界一个平塔里上军事课。这个平塔,上课时可隐蔽敌机,又可利用地形作实战演习。江西籍一名姓刘的班长很有些力气,在战斗中,打肉搏战,他一人可对付三四名敌人。课余,刘班长对廖政委下战书:“听说你们桑植人相扑术厉害,能让我们开开眼界吗?”廖政委笑道:“你是指摔抱腰?那可是我们桑植人打仗的绝活,不信,咱俩试试。”刘班长说:“干!”教导员和学员在平塔里“实战演习”,刘班长见廖政委生得文弱,上前就狠扑上去,廖政委不慌不忙,突然用右腿夹住对方右腿,借力一个猛扳,只听“哎哟”一声,刘班长被摔得脸面朝天,学员们都笑弯了腰。
初级班的军事课主要讲武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射击、投弹、修理枪械。红军战士冯习之,在部队是位机枪班长,曾缴获过敌人的机枪,可不会使用,出了故障又不会修理。上课的王连长是东北人,又是机枪连连长,他把三节式的轻、重机枪零件全卸下来,一一讲解,手把手地教,许多机枪手都学会了使用和修理。
文化课主要是教学员们识字写字。一些从村里来的骨干,基础较差,写的字歪歪斜斜。教员手把手地教,教员李朴要求严,学员们最怕他天天验收。他叫学员每天坚持识50个字,到晚饭前“验收”,李朴念,学员写,写错或写不出来,每字罚写20遍,还要做20个“俯卧撑”,一次一个湖北学员有10个字写不过关,不等李教员发话,跑到讲台当众挨罚!下位时自己边笑边幽一默:“哎!背写生词这活,真比挖生地还厉害!”
红军军校的学习生活十分紧促。每天早晨8点,所有大学学员都集中到赤溪河边拉练,中午只有1个小时的休息,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温习功课。10点才在军号的催促下进入梦乡。一天,张平化对校长肖克说:“有学员反映,学校生活太单调,一天除了上课、识字,还是上课、识字,能不能开展一些,比如唱歌、跳舞、联欢等娱乐活动的!”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
于是,学校新增唱歌课,要求人人能唱歌儿。廖汉生政委会唱桑植民歌,他把桑植民歌中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冷水泡茶慢慢浓》等歌教给学员。张平化会唱红军歌,他把《当兵就要当红军》等革命歌教出来,在学校的倡导下,学员们学会许多歌,什么儿歌、山歌、民歌、情歌、上梁歌。贺龙知道后,满脸春风地大笑道:“我也来两首喽!”他到学校教唱《要当红军不怕杀》和《娘试女》的歌,许多学员都学会了。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员们的生活,校长肖克还带头开展一系列游戏活动。比如教学员打飞棒、飞石子、玩术老虎、打磨秋、扳手劲、拧扁担劲、举大石、下打三棋等。廖汉生还到洪家关请来了一位姓贺的武术师傅,教武术套路和硬气功。贺师傅先表演了一套自创的“贺家拳”,只见招招凶狠,式式有力,再来几招“和鹰展翅”“黑虎掏心”,把学员的眼都看花了,心里痒得受不了,许多学员晚上还躲到校场坪悄悄练。一个女学员练了一个月后,功夫长劲不少,与一名男学员过招,一掌将对方打倒,高兴得跳起来,赞道:“这桑植功夫的确了得!”
八月十五日晚,月儿高挂,澧水河静静流淌,红军大学与红二、六军团及地方苏维埃政府干部、群众来了一次大联欢。晚上,在赤溪河塔校场坪,八堆篝火照亮黑夜,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卢冬生、张平化等大批红军指战员来到河边,随后,红军大学学员表演了舞蹈、小品、武术套路,而地方苏维埃干部们唱起山歌,跳起猴儿鼓、仗鼓舞,参加联欢的同志们手牵着手尽情地唱着、跳着、笑着,舞着……许多群众由衷地喊道:“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贺龙握着肖克的手,连声赞叹:“老肖,你创办的红军大学就是办得好喽!有声势,有气魄,能战斗!”
红军大学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红薯、玉米、蔬菜粥,几个星期也见不到肉,穿着上更简单。已到深秋,红军大学师生们穿的仍然只有两层单衣。为抗寒,许多寄宿在群众家的学员把群众赠的衣服都穿上了。有时第二天早晨,师生们一见面,对对方的“军装”大感惊异:哟,你们,全是“奇装异服”穿什么的都有呐!只有一样是统一的,人人头上戴着系有红五星的红军帽!连衣服都穿不上,更不用奢望盖的被子或垫的褥子了。寝室里不准烧火,到晚上许多学员只好背靠背挤在一块取暖。校长肖克的耳朵、手、脸上都有冻疱。
一天夜里,学员冯习之失踪了。天亮了,一个老乡堆放柴禾的包谷壳里钻出一个人来,是冯习之!
“呀呀呀”,冯习之舒展着身子,幸福得直哼哼,“你们不晓得,这包谷壳做铺盖,比我在洪湖的‘金银莲花被’高一个档次呐!不但没有灰,人整个地埋在里面,呼吸畅通,暖和极了!”第三天,每个寝室里堆满了许多包谷壳,教员李贞对这种睡法取名叫“包粽子”。
当雪花飘飞的时候,学员们的脚板出了问题。草鞋磨穿了洞,一双双赤脚片子,冻裂得厉害,红红地直流血,像刀子在割。一到晚上,学员们本能地要做一件事:往大口子里滴蜡油,暂时能止痛,可解决不了问题,周连长想了个办法,当别人滴蜡油时,他却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根细线,把大口子用线缝起来,第二天早上走路,缝的口子不太痛了,可拉得原先的小口子一个个全撕成大口子,满脚血糊糊的。校长肖克掌握到这一情况,召集学校所有教员共同研究,决定统一行动:打草鞋。
在学校的倡导下,红军大学从校长到学员都自己学打草鞋,每人都拥有两至三双有特色的草鞋,再用破布或棉花团把脚裹紧,穿上草鞋,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了,一切苦难都踩在脚下了。
1935年深秋,蒋介石一口气调集30万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湘鄂川黔苏区围攻上来。大兵压境,贺龙、任弼时、肖克商量,部队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撤出桑植,红军大学将随营迁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几天后,红军大学800多名师生全集合在操作上。红二、六军团总指挥贺龙登台讲话,他先分析了当前的紧迫形势,随后总结说:“同学们,我们桑植这所红军大学从成立到结业,仅三个月!……红军大学是革命的摇篮,是人民的大学,红军大学已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但红军大学的牌子没有倒,我相信以后,像我们这样的红军大学一定会办得更好!”肖克校长也作了结业讲话,他说:“你们在校期间,遵守革命纪律,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本领,你们是一个个合格的红军指战员,是合格的革命战士!”谭家述向学员们交待了具体任务:“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我们要参加长征,我们要进行运动战,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大家莫慌,别忘了……别忘了把草鞋和风水带走!”本是个沉重的话题,学员们都听得笑起来。接着,所有学员按花名册被分别编到部队的各个单位。
红军大学就要撤走了。学员们就要离开学校了。一散会,许多学员痴痴地站在校园内,谁都不想离开。房屋、操坪、讲台、寝室、梧桐树……这一切太熟悉了。而另一些学员,围着学校转了又转,久久不愿离开,说句心里话,他们太感谢学校了,太感谢学校对他们的精心培养:谁不说红军大学人才辈出呢,战士周春生当时,不识一字,枪也打不好,自从进了红军大学,认得3000多个汉字,打枪能百发百中。王连长进了大学后,军事理论水平提高不少,参加长征后,带领战士们打了几次大胜仗,自己也从连长升到团参谋长。李贞成为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廖汉生后来当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来源:《红色的记忆——桑植人民革命斗争故事》
时间: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