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敌进逼延安,我军大部队转移。那年我3岁,缺少营养,连路都不能走。按照当时的安排,孩子能带走就带走,带不走就留下送给老乡,不要了。”杨小平回忆说,他父亲杨勇原本也有此打算,于是临走之前,嘱咐了一句胡耀邦,叫他能带就带上。胡耀邦凑足了身上所有的钱,向百姓买了一头驴,放上两个筐,一个筐装了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本来也要放上,但这样的话就得把杨小平留下,胡耀邦想了一想,留下了自己的二儿子,把杨小平给带上了。结果胡耀邦的二儿子(刘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才找到。
平型关伏击战,杨勇当时是686团政委,“负责攻打并守住老爷庙的就是686团。老爷庙作为一个制高点,可以说是平型关战役的关键。当时没想到敌人并没抢占这个制高点,等战役开始后才派部队去冲锋。我父亲在这次战斗中,被一枪打中腰眼。”在杨小平的记忆里,父亲当时说起来的最大感慨就是这场战斗相当惨烈,都是不要命地往上冲,因为谁抢到了制高点谁就占据了主动。
“不过,我父亲最得意的还是志愿军时的金城反击战,一战打得敌人肯签字。但是后来,他的一位老部下写了一篇回忆金城战役的文章,其中简略地提到了杨勇指挥作战的情况。当他把这篇稿子交来征求意见时,我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写自己对战役的指挥,而是强调说:‘金城以南地区进攻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上有英明领导,有正确指挥;下有全体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有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和全力支援。在这里你不要提我杨勇的名字,没有杨勇,部队照样能打胜仗!’”杨小平回忆说,就这样,在杨勇的一再坚持下,这篇文章中只好删去了他的名字和事迹。
关于杨勇上将,还有这样一件事:蒙哥马利访华时,检阅军队,兴致来了,自己要了一支步枪,卧姿,一枪击中钢板,颇为自得;杨勇拿过步枪,站姿,一连九枪,枪枪击中钢板;蒙哥马利无言。杨小平回忆:“当时蒙帅要求参加射击表演的中国士兵都摘下军帽。一开始大家不解,后来才明白,蒙帅想知道每一位士兵的年龄。因为当时在他的部队中只有40岁左右的老兵,枪法才会如此神准,但他没想到,中国军队里的一些才20岁左右的士兵,却已经能以各种姿势百发百中。3天后,蒙帅抵香港,面对媒体说:‘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切记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
那么,杨勇上将在家中呢?
杨小平笑道:“那是绝对的权威。”杨小平从小喜欢文科,想长大后做个新闻记者,但杨勇不同意,坚决让杨小平上了哈军工的导弹系。那时杨小平心中不服,但还是明白父亲的苦心:“父亲那一辈人,在装备上吃的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新中国建立后,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辈能投身到这个新中国最急需的行业中去。”
还有件趣事———杨勇有时在家洗澡,一脱衣服,一身伤疤。兴致来了,对子女说:“你们现在这算些什么啊,老子21岁就当了师长……”杨小平当即反驳:“您那是什么年代?我们现在是什么年代?我要到您那时候去,说不定还当了个军长呢!”
上将杨勇,1913年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团、师政委。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第一纵队和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建国后,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
来源:文家市纪念馆
时间:201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