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从华北革大到邵阳
任益民

19497月,我解放大军乘胜追歼残敌,革命正在向着彻底胜利前进。由于形势的发展,新解放区政权开辟工作要积极跟上,革大的同志提前毕业走上岗位。据我校南下一中队长吴云章同志介绍,校部根据中共中央华北局的决定,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华北大学抽调1700余名毕业学员组成南下工作大队。我校共编12个中队,准备入邵的是该校第三部抽调的130名同志,编成南下工作大队第一中队(下设小组),该队女同志约10余名,年龄最大的30多岁,小的十五六岁,平均20岁左右。中队长是吴云章同志,副队长刘聪、赵凤琅同志,团支书杨文进同志,文化干事兼生活委员王世恒同志。

南下的同志于81在校开了个会,校部领导讲了南下须知事项,让大家只带5公斤的行李,轻装前进。说南方天气热,不要带被子,每人发了一块龙头布的黄油布(6市尺)。83正式出发。下午在三部门口操场集合,大家身穿灰色制服,头戴制帽(女同志是列宁装),肩背背包。出发时在校的许多同学们敲锣打鼓呼口号,列队夹道欢送,情景十分感人。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革命的母校。下午天快黑时,步行至清华园车站上火车,坐的是铁蓬闷罐车。列车缓缓离开了北平,一批革命的生力军向着南方,向着革命需要的地方前进。

途径天津、沧州、德州,走了一天一夜多,到达济南(约30个小时,行程494公里,现在乘特快,京——济只要5个小时)。到济南后(约85)将我队编入第四野战军一○五部,在此伙食改为部队的中灶待遇,每人发了一套草绝色土粗布制服,一件白衬衣,一床土纱的小蚊帐(蚊帐不够,动员青年团员带头先不领,以后补发)。在济南停了一天一夜,换乘客车(火车)出发,途经充州到达徐州(行程81公里),宣布停半天待命,在这里集合等人等了两个小时,转行陇海路经商邱、开封到达郑州(徐——郑全程349公里),行经开封时报上登出湖南长沙85和平解放的消息。从郑州沿平汉路途径许昌、漯河、信阳穿过鸡公山隧洞,中午11点到达湖北省的孝成县(郑——孝行程446公里),在此待命分配。我们全中队又步行去该县东北方向距车站约30华里的农村——杨店胡家田村(属黄岗区)。孝咸县位于鄂东江汉平原,夏季非常炎热。我们背着或挑着包行了10多里,有的女同志背着行李走不动了,为了不掉队,我们中队长吴云章同志(中共党员)用扁担挑了3个女同志的行李,加上他自己的7080斤重,别的同志也帮助他们和有病的同志带上一些行李,行进在农村的小路间、田塍上、池塘边。有时水边的蚂蝗叮在脚肚子上一叮10几条,吸血吸得鼓鼓的,用手扯也扯不下,越拉越长,怪吓人的,当地农民告诉我们这是蚂蝗,用手一拍就掉了。到达杨店胡家田,各班分住在农民家里,一个班有的分住在二三处,住在老百姓的堂屋里或装农具的杂屋里。这里的人在一口水塘中,一边洗马桶一边洗菜,还挑塘里的水吃,所以有的同志不喝塘水,用桶在天井里接雨水吃。10几个人打地铺睡,8月中旬三伏天,常常是一身臭汗。我们大部分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水土,有的同志患了疟疾、中暑、脚气,疥疮、泻肚子等疾病。与老百姓相互不懂语言,如“好”叫“要得”、“硬是要得”,“妻子”叫“堂客”,“什么”叫“么子”,“鞋”叫“孩子”,“吃饭”叫“呷饭”。从环境到衣、食、住、行,都有些不习惯,但又感到很新鲜,偶而去小镇上走走,遇上下雨天,老乡们头顶竹斗笠,身披棕蓑衣,脚套木屐,有的还挑副担子,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响声清脆悦耳。小街上人群熙熙攘攘,挑箩挑担的,提筛提篮的,小摊上摆着长了半寸白毛的霉豆腐,还有红辣椒、酸萝卜。两旁高坳上一排排木房里坐买坐卖十分热闹。我们有时下户去发动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动员交公粮支援前线,搞生产自救。有时还开展文艺宣传,记得我们在动身去汉口前,为感谢地方对我们的照顾、帮助、革大、华大和南下工作团的同志与区上的同志举行了一次联欢晚会,有舞蹈、小合唱等。

在胡家田住了20多天后,接中共中央中南局命令前往汉口。我们给老乡打扫干净屋子院子,归还了借物,把水挑满向老乡告别,打起背包步行至孝感车站,乘车80公里至汉口。在汉口停了一个星期,住在汉口车站路的红楼旅馆里。在汉口上级决定把我一中队分到湖南(听说原来南下动员时一律到海南岛去)。

津浦路转平汉路后,铁路沿线南下大军浩浩荡荡,铁流滚滚,百万雄师下江南。第二、四野战军各军兵种战旗飘飘,伴随着高亢嘹亮的歌声向着南方前进!长长的列车,运载着坦克、大炮、高射机枪,炮口、枪口一律指向南方。

从汉口渡江行程89公里到达咸宁,这段路坐的是载货的火车,车厢露天无顶,烈日炎炎似火,几十个人一个车厢,晒得头昏眼花,口干舌燥,衣服汗透。行军路上没有粮食吃,每人发了5斤饼干,刚吃第一餐还可以,整天吃这个就难了,吃到口里不是味道,看到就饱了,没水咽不下去。咸宁大桥被敌人炸断了,火车不通,又调来部分载重汽车夜行昼宿,入夜,两湖平原的行军路上,黑沉沉的原野行进着百万大军,军车灯光尤如数条金色长龙,向着南方奔腾。行至岳阳住了一天,有一大山阻挡,载人行驶上不去,则开空车翻过山,人走路过山再乘车。在行抵咸宁境内休息时,由于天太热,有两位同志下河洗澡不幸溺故。途中同志们有的情绪沉闷,但看到沿途两旁二、四野的战士们,从北到南几千里全靠两脚步行,而我们坐在汽车上4个轮子跑,还有什么说的呢?汽车走了33夜,行程280公里到达长沙(大约是915号左右)。从河西(湘西)过浮桥,天黑了才进入市区。市民已入睡,分住在湘雅学院、广益中学及“青年会”等地。当晚来不及找睡处,就睡在马路边(在中山路国货陈列馆对面)、走廊或屋檐下,有的班住在中山路公园里操场边的亭子里,过了两天又搬到广益中学附近,第三次才搬到“青年会”。人多住房紧,几个班住在一间大屋里,睡水泥地,打地铺,男女各住一边,当中用凳子隔开,女同志脱下外衣放凳子上遮挡住。在长沙住了20多天(伙食由部队的中灶待遇改为大灶每月115斤小米)。行军途中的艰苦生活,磨炼了人们的革命意志,但也征服了意志薄弱者,到了长沙有两位同学经不起革命的考验,不辞而别。在长沙决定了我们的分配去向,全中队除副中队长刘聪等约30人分配到湘潭工作外,其余90名去邵阳地区工作,因邵阳尚未解放故在长沙待命。其间在周南女中听了一次大报告,有很多人,大约北方南下在长沙待命的干部均参加了,报告是省委副书记金明同志作的,再一次是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听了一次报告。

我们这个中队分配到邵阳地区的,在长沙即分到所属各县、区及地、专直属机关。1010邵阳解放,除去新化县的同志外,我们当日就从长沙出发,由邵阳地委组织部长白连成同志(冀南南下干部)和该部组织科的衣恕甲同志(山东南下干部)带领我们从“青年会”出发,乘火车当晚赶到湘潭(当晚正下大雨),过湘江大约是晚上10点多了,过江到了湘潭,找江边民房住下,已经快12点了。次晨出发(有几十部汽车),天阴沉沉的,行至途中不久,则时而中雨,时而大雨下个不停,虽说是公路,但坎坷不平,泥泞、狭窄、坡陡、路滑,车子开不动,行速非常慢。同志们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敞车上,既无雨伞又无雨衣(在北京发的那块小油布包在背包上不能动),中秋节后的湘邵公路上,秋风秋雨,湿漉、饥寒、困倦交织在一起。刚刚结束衡宝战役的公路上,两旁人烟稀少,到处是残垣断壁,景象凄凉。这一天一夜我们就这样让雨淋着,一身湿透。一块床单,几个人拉开举在头上,挡挡雨,床单也湿透了,把水拧一拧,再拉起来挡雨。女同志的头发湿得都贴在脸上了,坐的背包也湿了,刘士茹同志(女)打在背包里的小皮箱也坐烂了。大约走到湘乡一带,下车吃饭了。用行军锅煮的大米饭,一碗辣椒当菜,北方人吃不得辣椒,吃一口汗流浃背,无可奈何,只好整碗送给当地群众。趁下车休息之机,买点稻草烤烤一身湿衣服,暖暖身子,最多停了一个多小时,又上车赶路。雨仍然下着,并且越下越大。途径湘乡、邵阳东路,两天两夜冒雨行军,一天也吃不上一餐安稳饭。第三天的下午行至老龙潭,公路桥被国民党白崇禧部炸断,汽车不能过,只有绕道徒步走山路。离邵阳市虽然只有30多华里了,可山地丘陵,河、湾、港、汉遍布,更兼大雨,我们头蒙白毛巾,背着背包,背包上面盖着稻草,有的捆把稻草顶在头上,艰难地行进。有些病号和女同志走得慢,其他同志便互相搀扶照顾。走了八九个小时才到邵阳市。时间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记得那天是1013,邵阳解放的第3天。进入市区后,灯光昏暗,夜雾茫茫。我们当晚住在现在的四中内(那里曾是国民党的法院所在地,解放后是邵阳专署所在地)。在院内找房子住下来,赶紧生起火,烤衣服、被子。绿外衣脱色,把里面的白衬衣染绿了。太疲劳了!也不想吃什么了,几个人在地上铺点东西就睡着了。至此结束了历时33夜的长——邵行军。

邵阳是我们南下行军的终点,也是我们南下工作的起点。邵阳市是中共邵阳地委和邵阳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我们中队的同学除分住新化县工作的17位同学冀南南下干部尹之席、张滨清等同志从长沙出发直接到新化外,其余分往邵阳、隆回、新宁、武冈、城步及留在地、专、市机关工作的同志均到邵阳后才分赴岗位。至此历时70天,途径2市(平、津)5省(冀、鲁、豫、鄂、湘),行程2017公里的南下行军胜利结束。

194910月,金秋季节,去各县工作的同志,稍休整几日,又背起包背奔赴第一线,开始了更艰苦、更复杂的光荣的新区开辟工作。展开了我们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回顾40年的革命历程,为了革命,我们在风华正茂之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从首都北京来到湖南邵阳。为了人民的解放与建设事业,贡献了我们毕生的精力,有的同学还在激烈的斗争中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烈士的遗骨长眠在邵阳的土地上,活着的人们将永远纪念他们!为了伟大祖国的美好明天,我们还要在有生之年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