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夏向我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失败后,便把进攻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于1946年冬和1947年初从南北两面实行钳形夹击。南面以徐州为指挥中心,以8个整编师(约30个旅)的兵力越过陇海路向鲁南进攻,北面以济南为指挥中心,以2个军7个师的兵力,从胶济路西段南进,向莱芜、新太、蒙阴一线逼进,企图在沂蒙山区与我华东野战军作战。我华东野战军识破敌人这一阴谋,于1947年2月18日主动放弃鲁南重地临沂,挥师北上,于2月20日发起了围歼从胶济路南进国民党军队李仙洲集团的莱芜战役。经4天的战斗,全歼敌5万余人,活捉敌济南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敌人不甘失败,南线国民党军队的兵力增加到42个旅约24万人从鲁南向鲁中地区进犯,5月,在孟良崮歼敌74师,7月连续进行了南麻、临朐战役,歼敌16000余人。至此,敌人重点进攻山东的阴谋,基本上被粉碎。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分为内外线作战兵团。由陈毅、粟裕同志率华野一、三、四、六、八、十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亦称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同志率华野二、七、九、十三纵队为内线兵团(亦称东兵团),继续担任山东的内线作战任务。9月,西兵团的大部分兵力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地区,协同已进入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大军完成开创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打乱了重点进攻山东的敌军的后方基地。对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进攻,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为尽快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争取早日渡江作战,当时中央曾有过远大的战略设想,就是拟派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的大部分兵力,并随军带领一大批地方干部,渡过长江,到苏、浙、赣的老苏区开辟新的解放区,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燃起解放的火炬,支持江北解放区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反攻,建立大军渡江作战的前方基地。中央指定,随军的地方干部由华东局负责抽调。华东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这批干部主要从鲁中、胶东地区抽派。鲁中地区行动较早,1947年11月初,从鲁中抽调一批干部约1000余人,在沂源县鲁中区委党校集中,11月上旬由沂源出发,东走穆陵关,经安丘北上,从益都以东过胶济路,经寿光、广饶,从柳桥渡黄河,经博兴、滨县到阳信、无棣一带待命。第二批于11月下旬在沂源鲁中区委党校集中,这一批干部1000人左右,于11月底从沂源县出发,走第一批干部的北上路线,于12月20日前后到阳信待命。第三批干部是鲁中区委党校的全部人员,共700余人,于1947年12月底从沂源出发,从益都以西过胶济路,从柳桥渡黄河,到无棣待命。第四批是从一地委抽调的公安干部,约200人,于1948年2月中旬以地委为单位集中编队,由张洪林同志带领,从益都张店之间穿越胶济路,3月上旬到达阳信待命。从鲁中地区抽调的这4批干部共约3000人,于1948年3月底,先后到山东惠民地区的阳信、无棣两县待命南下。
1948年1月,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李林在惠民地区召集胶东区党委负责人开会,在这次会议上,布置从胶东地区抽调一批干部随华野西兵团南下。会议结束前,胶东区党委副书记金明即返回胶东,布置调干工作。从胶东北海、东海、西海、南海4个地委抽调的干部,3月初开始动员,春节前后以地委为单位集中,3月中旬从各地委出发。当时烟(台)潍(县)路的龙口、潍县等重要城市尚为国民党军队占领,不得不绕道而行,为躲避国民党军用飞机的空袭,昼宿夜行。先后经掖县、寿光,从羊角沟渡过小青河,复走广饶、蒲台从王庄渡过黄河,经利津、滨县,4月7目前后,到惠民的桑落墅一带集中待命。从胶东地区调出的干部,总数有1000余人。
1948年4月初,在惠民地区集中待命南下的干部,除鲁中、胶东两地区的4000余人外,还有从滨海地区抽调的一批干部(数字不详),华东局党校的一批干部(数字不详),还有华东局从各地区、直属各部门零星抽调的干部,也有1947年春从鲁南、鲁中地区转移到惠民地区的干部,总数10000人左右。
1948年3月到4月初,在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李林主持下,集结待命南下的10000余名干部中除女同志、老、弱、病、残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南下继续留在惠民地区学习的外,其余6000人左右,编队南下。4月上旬,鲁中地区南下的干部,从滨县、阳信、无棣等县出发,向华野西兵团驻地濮阳行进。行军路线是:从出发地过惠民,经商河、临邑,从平原过津浦路,经高唐、清平,到博平。从博平分批乘西兵团派出的汽车到达聊城。在聊城稍事休息,向西行,经莘县、观城到濮阳。胶东地区的南下干部于4月12日从惠民的桑落墅乘军车到平原县,然后步行赴濮阳。4月下旬,从山东调出的全部南下干部,先后到达濮阳,在县城附近的农村宿营。
到达濮阳后,全体南下干部编入华野西兵团以陈毅同志为校长的随军学校,一方面学习时事、新区政策、方针和党的纪律及有关规定,一方面学习必要的军事常识,如练投手榴弹、过独木桥、夜间识别方向等。在随军学校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应特别提到的是,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于5月16日晚亲临濮阳,为我们南下干部作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形势报告。朱总司令指出:从现在起,再有3年左右时间,有把握打败蒋介石,取得全国的胜利。今年基本解决东北和华北问题,明年有可能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总司令的报告,极大鼓舞了我们的战斗意志,坚定了我们的胜利信心,每个同志都摩拳擦掌,恨不得一夜就打过长江去,为全国人民的解放,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在四五月间,中央全面分析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重新调整了某些战略设想和部署。决定暂不把战场引向江南,集中力量在江北,依靠老解放区的支援,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兵团,然后过江。因此,原打算派西兵团大部分兵力渡江南下的战略设想亦有改变,只从西兵团抽派少量兵力带1000人左右的地方干部去苏中、皖北及豫东地区。这样,既可有力地牵制敌人在山东的兵力,又可加强与刘、邓大军的配合,进一步开创和巩固中原解放区。西兵团的大部分兵力,仍留在冀南、鲁西、豫东一带,待机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早日打过长江去创造条件。
5月上旬随军学校领导宣布,从来自山东的南下地方干部中抽调1000至1500人随军去苏、皖及豫东工作,要大家自报公议,最后经组织批准。上述决定宣布后,各中队踊跃报名,争当南下先行,许多中队全部报名,要求组织全部批准首批南下。最后组织上宣布抽调1000人左右先行随军南下,其余同志仍暂留随军学校继续学习。首批南下的同志于5月20日前先后出发。
5月21日晚,陈毅司令员在濮阳附近的王助镇给全体南下干部作报告。他首先讲了国内形势,指出:中央有个基本估计,从现在起,再有3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基本上打垮蒋介石,取得全国的胜利,但是我们也要准备付出一定的代价。中央原打算今年打过长江去,现在考虑到国民党在江北的几个主要兵团还有一定的战斗力,我们一过长江,他们就会跟过去。到国民党占领区作战,远离解放区后方基地,给我们歼灭敌人带来许多困难,因此,中央决定,今年不过长江,争取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消灭在江北,然后渡江,过江之后,就可长驱直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解放全中国。为了适应这一战略的改变,中央决定从山东调来原打算随军渡江去苏、浙、赣的干部,除少数随军去苏、皖、豫东外,其余全部去中原地区。他说:中原战场的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必须首先巩固中原地区,作为军队渡江作战的基地。去中原的同志,大约工作半年左右后,还要再到江南去。陈毅同志还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正确执行新区的政策,否则就会亡党亡头!他说:我带领的军队从去年渡过黄河,军事上未打过败仗,就是在执行新区政策上犯了错误,在新区筹不到粮草,后方又支援不上,不得不暂时把部队撤回来,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必须汲取。
陈毅同志报告后,立即着手去中原的行军准备。首先是思想准备,学习讨论陈毅同志的报告,端正思想,制订行军计划,各班、组纷纷向领导写出决心书,队与队之间互相挑战,大家决心完成南下中原的行军任务。但也有个别人对南下产生动摇,开小差者曾有发生。组织上鉴于这种情况,便反复对全体同志进行教育,说明南下的目的和意义,指出南下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同时,也申明:革命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如果有的同志不愿意南下,可以自己提出来退出革命队伍,组织上发给路费和通行证,回自己家去。经过反复动员,除极个别人离队回家外,99%以上的同志南下中原的意志更加坚定,为新区人民服务的战斗决心更加坚强,为南下中原的长途跋涉,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6月1日,南下中原5400余名干部,编为中原支队,金明同志任支队长兼政委,周季芳同志任副支队长兼副政委,熊少南同志任参谋长。下设6个大队,大队以下为中队(也有叫营的),中队以下设分队和班。中队都建立党支部,分队和班设若干党小组,与大队设立的政治处共同配合做好行军途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了减少长途行军的负担,每个同志都进行了轻装,有的大队规定每人全部行装不超过8市斤(武器在外),有的大队则规定每人全部行李加3天的干粮和一个手榴弹,不超过12斤,有的同志因带一床旧毛毯超过规定重量,便一剪为二,两人分用。许多同志把超重的衣服杂物主动的无偿交公。每个同志除两套单衣,一床被单或夹被,两双布鞋外,没有其他东西。为防行军途中发生意外,每个中队发了几支步枪和一些手榴弹,部队的同志向每个中队讲解了军事常识并进行了行动示范。考虑到新区给养的困难和解放区的货币在新区不能使用的情况,组织上发了一部分银洋,每人分带10元或20元,这些钱不是归个人使用,是到新区的粮草备用款。
中原支队各大队于6月上、中旬先后从濮阳向中原局所在地豫西进发。根据当时敌我占领区的情况,不可能由濮阳直线前往豫西,不得不躲开敌占区迂回行进。我们的行军路线是:从濮阳出发北上,经清丰、南乐、大名、魏县、成安等县到邯郸过平汉路。在邯郸以西稍事休息后,转而西进,经武安、涉县,过东阳关,经黎城、潞城,到晋东南的长治市。在这里休息几天,转而南行,进入太行山区,复经高平、晋城,出太行山经沁阳,到达孟县境内。这里离陇海铁路约150华里。当时陇海线我军只控制着以洛阳市为中心,东西长约40华里的一个缺口。领导本来打算抓紧时间迅速渡过黄河跨越陇海路进入豫西。可是天不作美,从7月18日起,大雨倾泻,3日未停,中原支队的各大队,皆被阻于黄河以北的孟县境内。而国民党军队的胡宗南部已从潼关沿陇海路东进到达渑池;汤恩伯部从郑州沿陇海线西进兵过荥阳,企图东西夹击,再次夺回洛阳,打通陇海路,切断中原地区与其他解放区的联系。情况十分紧急,因此,领导决定:冒雨行军,强渡黄河,抢在敌人夺占洛阳之前跨越陇海路,按原计划到达豫西,以便早日参加新区的开创工作。支队命令,7月20日下午各大队开始出发,必须于当夜至第二天下午前渡过黄河,跨越陇海路,于21日半夜以前,到洛阳以南宿营。全部行程约150华里。各队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在泥水过膝的道路上顶着瓢泼大雨和呼啸的大风奋力前进。每个人不知摔了多少跤,都是一身泥,汗和雨水顺着头脸往下流。有的同志摔破了脸,血流殷殷亦难顾及。有的同志仅有的一点行装丢掉,只身空手尽力行进。夜12点左右到达黄河边的孟县城,人人疲惫不堪,腹饥口渴,夜间又找不到吃喝的食物,后来从一家商店里买来一些酒,每人发一杯,既当水又当饭。领导督促迅速渡过黄河,数千人集结北岸,靠10几条木船依次南渡,至7月21日晨全体同志才先后到达黄河南岸。急行军越过陇海路,穿过洛阳东关,上午10时左右,先后到达洛阳以南十几华里的关帝冢一带暂住休息。这次急行军包括渡黄河越陇海在内只用了19个钟头,在泥泞的道路冒倾盆大雨顶五级风走完了150华里的路程。这是南下行军中最难忘的一天。尽管如此,每个同志的战斗意志丝毫未受影响,休息一夜后,第二天又三五成群的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参观洛阳市的名胜古迹去了!李文祥同志当时曾对这次紧急行军写过一段诗,现录抄如下:
南下豫西、孟县阻雨,夜渡黄河。
孟县受阻已三天,秋风淫雨衣未干。
申时令上洛阳路,黎明行程逾百三。
身湿难辨汗和雨,河边杯酒权充餐。
关帝冢前暂歇处,未见宋柏梦已酣。
洛阳南18里有关帝冢,古柏参天,为游览胜地,并传有宋柏数株。渡黄河后,曾在此休息。
在洛阳以南休息两天,继续行军,从龙门过伊河经伊川境到达临汝、宝丰县交界地区。于7月30日前后,中原支队的全部同志分别在临汝县的魔冢营和宝丰县的官衙村一带的10余个村庄住下,这里离中原局很近。半年多的长途行军现在已到达目的地,每个同志都为完成了长途行军的艰苦任务兴高采烈,在这里将由中原局分配我们的工作地区和工作岗位。
在住地休息一个星期后,中原局每人发给两元钱,供购买生活用品之用,这是大家参加工作以来组织上第一次发给个人零用钱。大家添置了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每个同志都非常高兴。
8月12日,刘伯承和陈毅同志给我们作了报告。刘伯承同志除讲了中原的形势外,着重讲了前段新区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他指出,新区工作不能不分步骤不讲方法,不从实际出发,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左”的政策,前一时期,我们在这一方面犯过错误,给开创、发展、巩固新区工作造成许多困难。他继续强调正确执行新区政策的重要性,一定要调查研究,作风正派,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注意培养地方干部。并宣布在新区暂时不搞土改,希望大家努力工作,用较短的时间把中原地区建设成将来过江的基地。陈毅同志讲话中,着重讲了3年左右取得全国胜利的问题,南下干部之间、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之间、地方干部与军队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团结问题,正确对待家庭与爱人问题,以无私的党性对待工作分配问题,也强调了正确执行政策的问题。会后各中队组织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两位领导同志的报告,给每个同志很大鼓舞,解决和端正了当时比较普遍存在的家庭、爱人和工作分配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为了使每个新区工作的同志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尽快把新区群众发动、组织起来,使新区的各项工作真正扎根于群众之中,中原局负责人邓子恢从8月16日到18日用3天的时间作了《论群众运动》的报告。后来整理出版的《论群众运动》一书,就是根据邓老给我们作的报告整理而成的。邓老的报告从与第一个农民交朋友谈起,讲到几个农民的相互串联,成立农民小组,组成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反对恶霸的斗争;又从一个村发展到几个村,讲到一个乡、一个区、一个县发动农民群众的步骤和应解决的问题。对发动群众的若干政策、方针、方式、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都详尽的、具体的、系统的作了阐述。这个报告既是过去群众运动的总结,也是根据当时新区特点的发挥与提高。为我们在豫西新区试点,武装了思想,为我们正确执行新区的各项政策澄清了一些糊涂观念,扫除了一些从过去工作中带来的思想障碍。
8月下旬,根据中原局的决定,将中原支队的干部,分配到陕南、桐柏、江汉和豫西地区。8月底至9月初,去陕南桐柏、江汉地区的同志先后出发,留在豫西的同志单独编成一个大队,后来中原局又陆续分配一些同志到豫西大队。中原局考虑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同志到更多的新区工作,将干部比较集中的在几个县试点,以便系统地总结出较完整的新区工作经验,已是一个紧迫任务。因此,留在豫西工作的同志便集中分配在豫西五地委的临汝、郏县、宝丰3个重点县和鲁山、禹县两个副点县。为加强这5个试点县的工作领导,豫西区党委副书记金明兼任五地委书记。临、宝、郏3个重点县的县、区、乡党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都由南下干部担任。许多同志都降级使用。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豫西的情况,豫西区党委书记张玺、行署主任李一清9月3日专程到临时组成的豫西大队介绍了解情况。留在豫西的同志,于9月上旬先后到达工作岗位开始工作。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3月,我们在豫西实际工作了半年时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主要完成了3项任务:一是征粮支援前线,二是清匪反霸减租减息,三是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与此同时,还组织了大批民佚、小车、担架运送粮食和其他补给物资,大力支援淮海战役。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了依靠和发动群众的方针。到1949年3月,村村都建立了农会,从乡到区、到县都开了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各级农民协会。青年、妇女、民兵等群众组织,也普遍建立起来,大部分村庄有了党员,约一半以上的村庄成立了党的支部或小组。培养和提拔了一批地方干部,不少同志担任了区、乡领导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村树立起了农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优势,基本上肃清了多少年没有触动的土匪灾患,打击了恶霸地主的反动气焰,觉悟了的农民掌握农村的印把子。以上情况证明:在豫西五地委的几个试点县里,初步达到了从开创到巩固新区的基本要求,为新解放区第一步的工作摸索到初步经验,为广大农村实行几千年封建制度彻底变革——土改,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就是说,在中原局、豫西区党委、五地委的正确领导和试点县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中原局交给的新区农村工作试点的任务。
根据全国形势的发展,中原局为大军渡江,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决定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江南开创建设新的解放区。我们在5个试点县的南下干部,除留下一部分同志继续坚持和迎接更繁重的任务外,抽调400人左右,于1949年3月离开工作岗位到河南巩县集中,待命过江。6月,确定我们随军到湖南工作。。1949年10月,从豫西试点抽出的干部,除分配其他地区和部门者外,其余240余人到了湖南邵阳地区。从此,我们又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在如花似锦的江南大地上,肩负着无数先烈的未竟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开始了新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