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同志是双峰县永丰镇人(原属湘乡县),在家乡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十七岁以后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经历过苦难的学徒生活,备尝炎凉世态的酸辛;他辛勤好学,追求真理,焕发着矢志于“改造社会”的思想,这些为他一生壮丽的革命事业种下了根苗。
一
一八九五年三月三十日,蔡和森诞生在上海。父亲蔡蓉峰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小职员。母亲葛兰英(后改为葛健豪),是书香人家的女子。幼年丧父,从小在农村长大,憎恨封建制度的腐败,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思想,对少年和森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和森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在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回到双峰荷叶农村以后,母亲又生了妹妹蔡畅。
和森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
在他几岁的时候,母亲就带着他们兄妹从黄浦江畔回到了双峰农村。老家永丰镇是一个整洁秀丽的小墟镇,镇上住着近百户人家,大都是做小生意谋生。和森的祖籍本在“侨胞之乡”的福建,祖辈经商,清康熙年间经商来到永丰镇上定居。和森的祖父蔡寿崧在镇上开设有蔡广益酱园,遐迩闻名、畅销各地的永丰辣酱就是蔡家制作的。鼎盛时期的蔡家,除开店经商外,还有六十亩地。但是,当和森母子从上海回到永丰时,家境已经衰落,酱园倒闭后,店房已租给人家,田地变卖也所剩无几,加上家里人口多,在城里已难维持生活。母亲只好带着和森兄妹来到了外祖母家——荷叶桂林堂,随后又搬迁到光甲堂。不久,父亲也失业回来了。家庭生活更加困窘。
荷叶是曾国藩的老家。曾家拥有大量土地,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广大贫苦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遇水旱虫灾,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农民生活的极端困苦和农村贫富的尖锐对立,使少年和森的心里充满了疑问和不平。“农民一年劳作,为什么这样苦呢?”和森曾这样去问他周围的一些贫苦大伯,这些大伯除了回答是“命苦”以外,什么也说不上来。小小的孩子,却这样开始接触到了社会的大问题。
他鄙弃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的生活,深切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乐于和穷人的孩子交朋友。他常和穷人家的孩子上山放牛割草,下地劳动。在荷叶光甲堂附近的农民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春季,正是农民播种豆子的时节,一天,蔡和森家里也请人在种豆子。母亲叫他兄妹下地去帮助撒种。和森看见邻居的贫苦老大爷,一个人既要翻地,还要撒种、施肥,忙不过来,便立即放下自家的豆子种,去帮助播种,一直千到中午才回家,老人很感激。
一九○七年,蔡和森十二岁。这年七月,女革命家秋瑾因起义失败在浙江绍兴被清政府残酷杀害。消息不久传到了荷叶,蔡和森从母亲和群众中了解到:已嫁到荷叶官宦人家王廷钧做妻子的秋瑾,与一些革命党人图谋起义,以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因举事的计划为官吏所侦知而被捕,在监狱里她不顾敌人的毒刑摧残,严守革命党人的机密,表现了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少年和森对此深受感动,秋瑾成了他心目中的第一个英雄。
二
和森十三岁那年,家境更趋贫寒,父亲要和森的二哥鹿仙在家门口摆了个小摊子,做点小生意,叫他去永丰镇上的蔡广祥辣酱南货店当学徒。三年苦难的学徒生涯,使和森亲身尝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痛楚,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心里孕育着革命的志向。
自从蔡广益店倒闭后,蔡广祥杂货店便成了永丰镇上生意兴隆的店子。
蔡和森进店时虽然个子不算小,但却从小患有哮喘病,体质很弱。老板每天将他象牛马一样驱使,要他上下铺门板,抬扛辣酱缸,生炉子,运货,接待顾客,还要替老板娘照看孩子。动作稍一迟缓,就被辱骂。每天夙兴夜寐,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精疲力尽。有一次,和森病得两餐没吃饭,清晨取铺门板时,头一晕,连人带门板倒在地上,砸伤了自己的脚,鲜血直流,却招来了老板娘的破口大骂。屈辱和劳累的学徒生活,使少年和森对世事有了更多的了解。老板心狠手辣,恪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有时故意把钱算错,吃“冤枉”。附近一些农民和居民进店买货,因为不识字,常常受到欺诈。这些事深刻地刺激了正直质朴的和森。他觉得,在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中混日子,干些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事情,这决不是自己要走的路。
学徒期间,和森一直勤奋自学。还在学徒前,和森在家里就跟着大人们读了《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他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很得母亲的喜欢。进了“广祥”以后,他见缝插针,挤时间自学。他特别喜欢读《水浒》和《三国演义》,书中那些见义勇为、劫富济贫的英雄行为,他很是赞赏。这期间,虽然父亲总是极力规劝他学成一个生意人,他却决意进学校读书,求得渊博的学识。
三
和森十六岁时,在母亲的积极支持下,终于进了永丰初等小学堂,编入小学三年级。由于他刻苦用功,又有自学时打下的很好的基础,只半年时间就跳级进了双峰高级小学。
勤奋不懈,刻苦研读,是和森在家乡学校读书时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他在同班同学中年龄最大,个子最高,有时个别同学讥讽他,他一笑置之。他听课聚精会神;有时同学全回家了,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做作业,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才肯回去。他勤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尤其是文章写得好,深得老师的赏识。
为“改造社会”而读书,这是少年和森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他刻苦研读,锲而不舍,正是因为他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他认为,读书不应该是为了个人猎取功名,升官发财,而是要稳立做事之根基,好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撑巨艰”,“挽狂澜”。他读了范仲淹的《岳用楼记》,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十分称许,时时以此激励自己。和森读书涉猎广泛,尤喜语文、历史等课,注重学习时事。他平时沉默寡言,一当和同学们讲述时事,纵论古今,滔滔不绝,似大河开闸,一泻千里。慷慨激昂的陈词,很有见地的分析,使同学们为之折服。和森入学读书,正值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摧毁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的精神高涨,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偏僻的山村学校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人们在谈论着新思想,谈论着孙中山和临时政府的法令政策。在这期间,和森情绪昂扬,心中的革命火种第一次爆发出了璀璨夺目的火花。当他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活动情况,对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毅然弃医而倡言革命,奔波于欧美和日本各地,到处呼吁同志,组织革命团体,革命数十年,历尽艰险,多次失败而始终不渝的精神,十分钦佩。他觉得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个了不起的革命家,是自己效法的榜样。
不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限期剪辫子的通告。当时,是剪辫子还是蓄辫子,表现着对待革命的态度。蔡和森不顾一些思想守旧的人的嘲讽,毅然带头把头上的长长的辫子剪掉了。他的这一革命举动,受到许多进步师生的称赞。不但如此,他还耐心地做思想说服工作,使有些思想守旧的师生也纷纷把辫子剪掉了。在和森的影响下,母亲也毅然地把巴巴头剪掉,并积极支持儿女的革命行动。和森的哥哥鹿仙也剪掉了辫子,和森的妹妹开始放足,勇敢地冲破了封建习惯势力的樊篱。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由于领导者的软弱,革命果实很快被军阀篡夺了,劳苦大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蔡和森对此异常感慨激愤。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一九一三年春,他克服重重困难,赴省城求学,入湖南铁路学校半年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这里,他与毛泽东同志同学,成为了湖南革命青年的表率。
蔡和森同志是我党的创始人和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光辉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真理而斗争的一生,是为人民、为革命出生入死、忘我奋斗的一生。他从十七岁离开家乡,除了在省城求学时假期曾回过家乡外,就一直没有回家乡来了。但他深切地挚爱与关怀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人民。蔡和森同志勤工俭学到了法国以后,曾在从国外寄回的家信中,希望家乡的亲人和好友都赴法勤工俭学,走革命之路,他在上海主编《向导》周报期间,经常给家乡的同学和革命青年寄赠《向导》周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编著的《社会进化史》一书,是家乡在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讲习班的教材参考书,使很多进步青年和群众从中受到了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和森的母亲和妹妹曾在家乡创办过湘乡第二女子职业学校,蔡母任校管理主任,蔡畅任音乐、体操教员,热心培养青少年,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赞扬。当向警予和蔡和森同志先后为革命壮烈牺牲后,家乡人民极为悲痛,对烈士深切哀悼。向警予烈士的血衣和蔡和森烈士的好几箱书籍、文稿、照片和衣物,都曾保藏在家乡,直到抗日战争时才遭劫散。
英烈热血为党洒,光辉长照后人心。今天,蔡和森同志已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正逐步变成了光辉的现实。烈士家乡七十万人民,正在新长征路上高歌猛进。和森烈士的英名和业绩,与山河同在,永远为人民所景从。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