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红色记忆之
欧石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荣湾镇周家台子(现为新民小区),旧址最早建于清朝末年。蔡和森早年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他的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姐姐蔡庆熙和外甥女刘昂一起租住于此,当时这里地僻荒凉,四周都是坟墓。房租十分便宜。旧址原为当地农民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房东是宁乡籍人,立了一块门匾“沩痴寄庐”,悬挂在旧址院墙的槽门上,匾额大意是“一宁乡籍人寄住在看坟的房子里”。

  蔡和森在这里租住后,同学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经常到他家来聚会、他们经常外出进行三浴,即太阳浴、雨浴、风浴。每到星期六的下午,毛泽东等同学经常游泳横渡湘江过河,从一师学校来到蔡和森家,有时露宿在蔡和森家旁边的坟山上,畅谈通宵,有时露宿在岳麓山的爱晚亭。饿了采野果吃,遇上大风大雨,也不躲避。有意面对风吹雨淋,坚持晒太阳,锻炼自己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行体育锻炼,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封建帝王的统治,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各派军阀互相争夺,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愤于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新民学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认为新民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尚书》、《大学》等典籍里就有记载,学会名称直接取义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了新民说等一系列宣传启蒙思想的文章,这些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青年毛泽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毛泽东、蔡和森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总结失败的原因,在于国民觉悟太低,因此要从事教育,培养一代新民。大家一致赞同,把新民作为学会的名称,叫作新民学会。

  在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积极组织下,经过几年时间的酝酿讨论,在1918年4月4日这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萧三、陈绍休、罗章龙、邹鼎丞、张昆弟、陈书农、叶兆桢等13个热血青年,一起来到岳麓山下的周家台子蔡和森家中堂屋里,正式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参加会议的都是长沙正在读书和肄业、已经毕业的青年学生,他们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满腔爱国热情,使这些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

  大家推选毛泽东主持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邹鼎丞起草的会章,会章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确定了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励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选举了学会的领导机构——干事会,毛泽东出于谦让,自己任干事,萧子升为总干事,而新民学会的实际负责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正式定名为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的会议开了一整天,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姐姐蔡庆熙、妹妹蔡畅等家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些穷学生,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

  新民学会会员的活动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在国内,主要在湖南;一支在国外,主要在法国。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学会成立后在国内首先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学会讨论会员向外发展的一个主要措施。

  新民学会成立后,会员深感向外寻求新思想新文化的必要。1918年6月,在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召开的一次会员会上,确定进行留法运动,由萧子升和蔡和森负责。在此之前,已有湖南学生罗喜闻等在进行留法的准备活动,互通一些消息。新民学会的这次会后不久,蔡和森受学会委托赴北京和蔡元培、李石曾联系赴法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在湖南则进行号召和组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湖南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分会。是年8月,毛泽东同准备留法的二十几个人来到北京。在北京的会员至此增至12人,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萧子璋、陈绍休、熊光楚、张昆弟、曾以鲁、邹彝鼎、李维汉、罗学瓒、罗章龙。

  1920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师范附小担任主事,同时还被推选为第一师范校友会的会长,直到1922年冬他在创办文化书社的同时,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思想上为建党准备条件。

  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是新民学会会员、学生联合会的骨干和个别进步的教员,会员约有数十人,以一师的校友和学生最多。一师附小和校友会会址是经常开会的地方,一间房子挤得满满的。会议多半由毛泽东主持。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要联系中国和湖南的实际情况,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我们要反对读死书,赞成读活书,反对把书本当作教条。”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新青年》丛书中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小册子,都是研究会成员的必读书籍。此外,《新青年》、《北京晨报》等也是大家经常的读物。1920年11月7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编的《共产党》月刊秘密出版了。毛泽东收到该刊后,立即分送给大家阅读。

  为了能在社会上公开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毛泽东和何叔衡、彭璜等人于1920年8月间,联合湖南教育界的进步人士方维夏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留俄勤工俭学。俄罗斯研究会的简章中说:“本会以研究俄罗斯一切思想为宗旨。会务包括:一、研究所得后,发行俄罗斯丛刊;二、派人赴俄实地调查;三、提倡留俄勤工俭学。”

  有一天,任弼时从上海回来,样子极兴奋,一进门就对萧劲光说:“有办法了!”萧劲光问:“什么办法?”任弼时回答:“到俄国去!”

  “到俄国去!”这在当时对革命青年是一个多么大的激动!任弼时毫不迟疑地下定了决心,经过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组织的介绍,任弼时和萧劲光等人一同到达上海去学俄文。就在这时,他们两人一同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他们就到俄国留学去了。

  毛泽东在湖南,同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组织(负责人是李大钊和邓中夏等)建立了经常的通信联系。1920年10月,接到北京方面寄来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毛泽东就开始在湖南建立共产党的预备队社会主义青年团。当年8月以后,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武汉等地都先后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7月5日,在法国留学的新民学会会员从各地先后来到蒙达尼。从6日至10日,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开了五天会。与会者有蔡和森、向警予、陈绍休、萧子璋、张昆弟、罗学瓒、蔡畅、李维汉、熊光楚、熊季光、熊叔彬、欧阳泽以及萧子升(当时在华侨协社任职)等13个会员。一些外省的工学励进会会员也参加了这个会,共20余人。这次会议最主要的成绩是确定了新民学会的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但会上对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一种意见是蔡和森提出的,主张激烈的革命,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即仿效俄国十月革命的方法;另一种意见是萧子升提出的,主张温和的革命,即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的方法,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蔡和森提出的主张,对于多数与会者,特别是临开会前才到达蒙达尼的人来说感到比较骤然,缺乏充分考虑的时间,因此,对于两种相对立的主张在会上没有能展开讨论。会议决定将两种意见写信告诉毛泽东,希望听取国内会员的意见。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详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组织共产党的主张。他明确地说:“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而“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我以为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1921年1月1日,毛泽东组织在湖南的新民学会会员开了三天会议,展开对留法会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就是:主张“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来“改造中国及世界”。

  新民学会成立后,除第一师范外,长郡中学、周南女校、商业专科学校等长沙进步学生和青年教师相继入会,后来会员发展到74人。新民学会成立后不少会员参加了革命活动,如五四反帝爱国斗争,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等等。这些革命活动为学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概括来说有三个概念:第一,新民学会的前期是个学术团体、进步团体,时间1918年——1920年7月。第二,新民学会的后期是个革命团体,时间以1920年7月至1921年解体。第三,新民学会中的骨干分子成立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全国六个发起小组之一。当时全国六个发起小组有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广州、山东,这六个发起组织的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民学会旧址内有一张照片,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围在母亲的身边,这也是毛泽东母亲生前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回韶山时在陈列室看到了这张照片非常高兴,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张是哪里拱出来的?”因为毛泽东照过这张合影后一直没有见到,这是他娘屋里人精心保存下来的,1919年春,毛泽东将生病的母亲接到了长沙治疗,借住到蔡和森家,毛泽东的母亲就一直由葛健豪照料。毛泽东经常来探望母亲。这张照片就是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来长沙蔡和森家,在周家台子附近照相馆留下的一张珍贵的合影。

  新民学会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但在它存在的三年中,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逐渐由民主主义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会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许多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共产党员,有的成为党的同情者。会员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陈昌、张昆弟、罗学瓒、郭亮、夏曦等,以及相当于新民学会“分支”组织的工学世界社的社员李林、颜昌颐、林蔚、李蔚农等在后来的革命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和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一起,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

  1985年邓小平、陈云同志分别为新民学会题词“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1986年按原貌复建,占地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木结构,青瓦平房,面阔3间,进深1间,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外环以竹编院墙,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朝门悬挂“沩痴寄庐”匾额。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其偏东向另辟辅助陈列展览,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存在三年的活动史迹。

  1993年长沙市政府将通往纪念馆的道路命名为新民路,也就是现在岳麓山东大门往湘江方向的道路,旧址纪念馆附近的新民小学、新民生产队、新民社区,都是因为新民学会而得名;200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再次投入资金,全面维修了新民学会纪念馆,扩建了陈列室,更新了陈列展览,展览馆第一部分介绍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第二部分介绍新民学会会员是“以天下国家民族为己任的时代精英”。改善了展览馆环境,使纪念馆成为一处集文物、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人文及自然景观,成为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亮点。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