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敢为工农求解放 不因儿女费周章
李荣光

  寒风凛冽,松柏不凋。1988年2月10日,我家三代人站在母亲胡筠烈士的遗像前,纪念她的90诞辰。

  母亲是1934年风华正茂的36岁时殉难的。这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激烈进行的年代。她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遗物。现在湖南烈士公园和平江起义纪念馆陈列的遗像,是1980年我从全国妇联保存的一张集体照中复制出来的。1927年,在北伐胜利进军的高潮中,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在武昌两湖书院成立,破天荒地招考了一批女兵。这一批女兵不仅经受了同男子一样严格的军事训练,而且在反击夏斗寅的战役中,曾经立下了战功。斯大林听说了这个消息,很希望看到这一群在中国最古老的、封建的土地上的崛起者——英雄妇女的形象。于是,这183位女兵照了一张集体相,其中就有我的母亲。这—群女兵中,母亲和李淑宁(赵一曼)、游曦、邱纪文等早已先后为党的事业而牺牲了。现在健在的还有曾宪植、黄自纯(黄静汶)和远在美国的谢冰莹等人。

  母亲不仅是我国第一批革命女兵之一,而且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史上的一位女将军。据湘鄂赣边区的许多革命老人说,她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已经是红军的团长和师长。她指挥的部队,边区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胡筠部队”。她常常骑着一匹白马,挂上两支手枪,又会武术,能徒手对付4个男子汉。她在照斗中,经常冲锋在前。她小时候是缠过足的,在游击战中,大山上不能骑马,就让两位战士用箩筐抬着她指挥作战。她打过很多漂亮的仗。彭德怀元帅说她是“难得的女将”。张平凯将军写的《幕阜山前女司令》一文,和《中共党史人物传》、《解放军将领传》、《女兵列传》等近20种书刊所载她的传记中,也都介绍了母亲不少的英勇战斗事迹,并称赞她是土地革命时期湖南的女革命家。

  母亲生于1898年。19岁时与父亲结婚。早年曾进入平江启明女校。这是当时—所十分进步的学校,平江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余贲民烈士,就曾在这里任教。母亲在这个环境里,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激情。

  母亲积极地参加了学生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平江学生反对英国帝国主义侵略,发动了不许英国煤油在平江起岸的斗争。母亲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以致被反动军警打伤,并推落汨罗江中。那时,她身怀有孕。当时有的报纸报道了这一事件,激起了全省人民的公愤。这年冬,由余贲民烈士的介绍,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她参加北伐军叶挺部搞宣传工作,1927年到武汉军校学习;奉命回平江后,组织游击队,1928年平江3月扑城失败后,寻找失散了的同志,重组县委,率领游击队战斗在湘鄂赣边区的丛山峻岭中。她入党后8年,先后担任了特(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县苏主席、特委副书记、省委妇女部长、游击队党代表、总指挥、团长、师长等职务。在举世闻名的平江起义中,她最早率领游击队进入县城;在震撼世界的红三军团攻占长沙时,她和彭德怀、滕代远、王首道、李宗白等,在长沙的万人祝捷大会上,作了威武雄壮的讲演,并同他们一起当选为省苏维埃委员。

  母亲的主要功绩,最为后人称道的还是她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她指挥过的最有名的战例有这样几次:

  据红军老战士胡次芳回忆:有一次打武宁,胡筠带领新八师1000多人,包围了武宁县城。县城前有一条河,城墙又高,敌人的工事很坚固。战斗从头天中午开始,打到第二天上午,牺牲了一些人,还没法接近城墙。胡筠当机立断,命令将附近5里以内人家的棉絮全部借来,放在河里浸湿,然后几个战士一起顶几层厚的棉絮冲锋。这一下真灵。湿棉絮子弹打不穿,也不着火。我军顺利地冲到了城下,架起楼梯往城上冲。敌人慌了手脚,我军很快攻下了武宁城。

  又据《通城县志•革命史》记载:“1930年8月12日夜,红十六军第八师由胡筠率一游击纵队由江西抵麦市,直捣葛皇甫所部铲共团,缴获步枪18支……。同年12月22日,胡筠部1000余人,重返东区。23日下午,冰天雪地,胡筠部在修水、黄袍两地农民赤卫队共1000余人的配合下,从棺材村出发,直指县城……行军60里,夜抵城郊,埋伏于东、南、西三门,成包围之势,约以放火为号。晚8时,锡山火起,伏兵立即呼冲喊杀,大造声威,并以竹筒、棉花、炸药、煤油制成的混合炮弹,打入城内。顿时,炸声四起,火光烛天。敌县长方超顽固抵抗。城西敌湖北省防军新三十师陶广部某副官原经红军预作动员,即趁势大开城门。东、南二城同时由各30余人组成的先锋队架梯爬城而入。敌新十师一旅从北门溃退出城,方超亦窬城逃命。”

   母亲机智、勇敢,为人称道。何长工前辈说:“胡筠是湘鄂赣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很会打游击。”当时母亲创造了“拦腰截尾,打敌哨线,敌进山,我下塅;敌去河东,我往河西;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等战术。这完全符合毛主席、朱总司令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边区人民至今还传颂她利用烧旺火、放楠竹炮打进木瓜章平庙,用烧辣椒烟攻克岑川碉堡和用竹筒作滚木檑石在辜家洞阻击敌人等等故事。

  母亲是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我家和我外公家原来都很富有,她说服我祖父拿钱出来买枪,成立名为地主团防实为农民游击队。农民运动汹涌澎湃的时候,她首先率领农民分了自己的田地和房屋,最后向曾经有过很好的感情的丈夫,在争取他参加革命而无效果的情况下毅然离婚,但她毕竟又是一个母素,她舍不得自已的孩子,先是带着我打游击;后来迫于战争环境,不得已只好把我寄养在一位名叫中山的干爷家;最后,终于失掉了我。母亲就是这样无私忘我,一心为党。这正如甘渭汉、张令彬两位将军回忆的,就革命动机之纯正这一点说,胡筠在平江是首屈一指的。

  这样—位忠于党,忠于人民,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好母亲、好女将,终因党内左倾路线的危害,于1934年4月不幸被杀害于平江和铜鼓交界处的山鸡坳上冷水井边。她在被害前,向党写了《狱中自述》一万言,讲述了自己自觉革命的道路和历程,以及“此志未酬,身陷囹圄”的痛苦和愤慨。她说:“牺牲换人间幸福,奋斗乃吾辈生涯”。当她的热血溅洒在湘鄂赣苏区土地上的前几天,还对同情她的保卫战士说:“我相信党的事业必定能胜利。”那时。我才11岁,不在她身边。她还托人叮嘱我,要多读点书,做个有用的人,祖国会需要的。

  今天,我们全家三代人伫立在母亲的遗像前,追记这些往事,不禁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我默诵着在1980年得到母亲照片时写的一首诗:

              —从马列播东方,

              斩棘披荆战大荒。

              敢为工农求解放,

              不因儿女费周章。

              风波狱寄千秋恨,

              父老心存一瓣香。

              金剑沉埋无觅处,

              幸留遗照识亲娘。

              愿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