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袁隆平击败饥饿
谢长江

  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从1964年开始以来,由于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硕果累累,方兴未艾。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尔后,杂交水稻逐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杰出的开创性贡献的攻关主帅袁隆平研究员,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4次获得国际性科学大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庄重地把“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一起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67亿公顷,增产稻谷2000亿公斤,为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开先河

   

  杂交稻研究课题是公认的世界难题。1926年美国人琼斯最早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开展研究日本最早,始于50年代。相继有美国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但都未获成功。权威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因该课题技术难度太大,曾一度中断研究。

  “初生之犊不怕虎”。湖南省西部偏僻的安江农校年轻的遗传育种教师袁隆平却瞄准这道世界难题,于60年代初期,在中国首开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

  袁隆平认识到,研究杂交水稻首先要在自然界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作为培育不育系的试验材料。

  从1964年6月20日这一天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7月5日,是他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籼”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000多个稻穗,在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把这些不育株视为珍宝,含辛茹苦地加速繁殖。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观察,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他把两年来获得的珍贵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这篇首开先河的论文,不仅用科学的数据详尽地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育性,而且还进一步预言:通过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以实现“三系”配套,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将给粮食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袁隆平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群星拱月

   

  要把水稻“三系”配套的设想变为现实,袁隆平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他遇到的困难很多,有“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有嫉贤妒能之辈的毁苗事件,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等。最困难的却是研究中所遇到的技术上的一道道难关。

  从1964年首次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带领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共2190多个日日夜夜,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面临严峻的徘徊局面,袁隆平心急如焚,但决不灰心。他以科学的态度,理智地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调整了研究方案:必须从选择新的试验材料入手,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在这一重要设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与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发现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深深懂得,要把“野败”转育成不育系,还要做大量的试验。因为“野败”不育株在生产上无直接利用价值,必须精心进行转育工作,才能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生产上所需要的不育系来。

  是单枪匹马地将“野败”这一最新材料封闭起来,由袁隆平带领最早研究杂交稻的两名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关门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袁隆平深深懂得:“一花独秀不成春,百花争艳才是春!”要尽快攻克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尽快使“三系”配套,必须把最新发现的“野败”材料奉献出来,发动更多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展协作攻关。

  1971年,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逾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科研人员聚集在袁隆平的海南试验基地,聚精会神地攻关。终于,湖南的袁隆平、周坤炉等育出了“二九南1号”不育系、“威20”不育系,江西的颜龙安等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福建的杨聚宝等育出了“威41”不育系……

  这时的杂交稻研究走出了徘徊的困境,别开生面,群星璀璨。围绕“三系”配套攻关,科技人员以袁隆平为核心,形成群星拱月的局面。

  晔晔生辉

   

  由于有袁隆平这位攻关主帅运筹帷幄,加上开展全国大协作,“三系”配套工程突飞猛进。

  1972年3月,杂交稻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随之,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省农科院牵头,成立全国性的科研协作组,形成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许多农业科研机关、大专院校的专业力量分担了杂交稻的基础理论研究,同育种工作者密切配合,对水稻“三系”和杂交组合进行了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1973年,在突破“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张先程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紧接着又开展了多类型、多熟期组合配套研究,不断解决了生产上多类型、多熟期、早中晚组合全面配套的需要,并使杂交稻育种沿着优质、高产、高抗、高效的方向发展。

  方兴未艾

   

  随着研究事业的发展,从事杂交稻研究的专门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84年应运而生,袁隆平任研究中心主任。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在“三系”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并就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6年他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战略设想为杂交稻研究发展指明方面,广为国内外同行所推崇和遵循。国家科委已将“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稻选育”列为国家“863”高科技研究课题,袁隆平担任“863-101-01”专题组组长,荟萃全国23个单位高水平的科研骨干,组织协作攻关。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已基本摸清两系不育系与温、光关系的基本规律,选出了一批稳定而实用的两系不育系如“培矮64S”等,选育了一批两系杂交新组合如“培矮64S/特青”等。

  今年,中国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在辽宁沈阳落成,这将对三系法、两系法粳型杂交稻的选育和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杂交水稻研究从南到北,方兴未艾。

  走向世界

   

  1980年,中国将杂交稻制种技术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袁隆平等3名专家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著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专门写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作为该书的第16章。这位曾经当过4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的知名教授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和赞扬:“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10几年来,袁隆平诚心帮助世界各国发展杂交稻。1980年和1981年,在湖南农科院举办两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教师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课。1992年初,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一个重要决策,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杂交稻。特别是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已作出规划,要在本世纪末发展杂交稻1000万公顷,计划年增产粮食150亿~250亿公斤。袁隆平受聘担任印度国家级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讲学和进行技术指导。近年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为印度、越南培训了两批水稻育种家,同时派出8名专家赴印度、越南、美国传授技术,深受受援国家的赞扬。自1979年以来,袁隆平也先后到过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讲学、传授技术、领奖、参加学术交流等国际性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球杂交稻研究的发展。

  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袁隆平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并首次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国际水稻所赠送了纪念匾,匾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刻写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际水稻所荣幸祝贺第一次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在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召开这一学术会分外合适。这里,通过袁隆平教授和其他中国科学家卓越的研究以及有关人员献身的劳动,使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成为现实。我们祈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功地发展成为杂交水稻研究和培训的国际著名中心。”

  由于在杂交稻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袁隆平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在颁奖会上称赞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基金会的“让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对袁隆平获“让克奖”,国际水稻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认为,袁隆平一旦解决远缘杂交水稻优势的利用,就有希望解决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1993年,袁隆平又获美国布朗大学菲因斯特基金会的“饥饿研究荣誉奖”,以奖励他为解决人类饥饿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袁隆平,好一位科学攻关主帅,正率领精兵良将为彻底征服人类的饥饿而奋力苦战。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