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谢长江 编著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举世瞩目。这一成果于1981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特等发明奖(也是迄今惟一的一个特等发明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庄严地把“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并列为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这一研究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设计师和攻关主将袁隆平研究员,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先后4次荣获国际性科学奖。

  首开先河

   

  杂交稻研究是公认的世界难题。1926年美国人琼斯最早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日本最早开展研究始于50年代,相继研究的有美国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但都未获成功,无法应用于生产。权威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因这项研究的技术难度太大,曾一度中断研究。

  “初生之犊不怕虎”,一位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年轻大学生——袁隆平,却瞄准了这道难题。他于1953年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湖南西部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于60年代初期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

  首先,要在自然界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作为培育不育系的试验材料,这是杂交稻研究的起点。

  从1964年6月20日这一天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曲背地寻觅那种神奇的“不育”稻株。他整整花了16天时间,才在一丘洞庭早籼田里发现了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个稻穗,在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将这些不育株含辛茹苦地加速繁殖。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观察,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他把两年来获得的珍贵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这篇首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先河的论文,不仅用科学的数据,详尽地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育性,而且还进一步预言:通过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以实现“三系”配套,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将给粮食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

  突破难关

   

  要把水稻三系配套的设想变为现实,袁隆平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从1964年首次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等整整花了6年时间2190多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在面临徘徊局面的严峻情况下,他不气馁,而是理智地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调整了研究方案。袁隆平认为:必须从选择新的试验材料入手,提出了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重要设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与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奇迹般地在海南岛发现1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要把“野败”转育成不育系,还要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

  袁隆平为了尽快攻克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使“三系”尽快配套,除带领助手奋力攻关外,还把最新发现的“野败”材料无私奉献出来,发动更多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展协作攻关。

  1971年,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逾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水稻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1972年3月,水稻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情况在全国农林科技成就展览会上展出,并在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农林科技座谈会上列为全国重点科研会战项目之一。由中国农林科学院负责主持,与湖南省农科院等共同组成科研协作网,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业力量分担了杂交稻的基础理论研究,对“三系”和杂交组合,进行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紧密配合了育种工作者的协作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张先程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量多、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袁隆平又率先培育出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原来有人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而事实上,就大上马而言,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三系”就配套成功了!中国的袁隆平及其同行们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

  走向世界

   

  杂交稻这项重大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粮食增产。据统计从1976~1992年的17年间,累计种植杂交稻1.49亿公顷,使中国水稻单产和总产跃上新台阶,为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两系杂交稻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袁隆平担任“863-101-01”专题组组长。目前,两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已经成功,处世界领先地位,正在向生产过渡。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逐步由中国走向世界。1980年,中国将三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袁隆平等3名专家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1980~1981年,在湖南省农科院举办两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袁隆平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课。1986年10月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湖南长沙召开,袁隆平在会上向20多个国家的210多名专家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并首次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品种间到两系法亚种间再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1992年初,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一个重要决策,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杂交稻。特别是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已作出规划,要大力发展杂交稻。袁隆平受聘担任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讲学和进行技术指导。近年来,袁隆平所领导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为印度、越南培训了两批水稻育种家,同时派出8名专家赴印度、越南、美国传授技术,深受授援国家的赞扬。自1979年以来,袁隆平先后到过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讲学、传授技术、领奖、参加学术交流等国际性学术活动20余次,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杂交稻的发展。

  为了表彰袁隆平在杂交稻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1992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近几年来,他又连续4次荣获国际科学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在颁奖会上称赞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基金会的“让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项殊荣。对袁隆平获让克奖,国际水稻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认为,袁隆平一旦解决远缘杂交水稻优势的利用,就有希望解决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1993年,袁隆平又获美国布朗大学菲因斯特基金会的“饥饿研究荣誉奖”,以奖励他为解决全人类饥饿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莱伯格著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专门写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作为该书的第16章。这位曾经当过4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的知名教授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和赞扬:“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袁隆平诚心帮助世界各国家发展杂交稻。他认为,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决心和同行一起,竭尽全力,使杂交稻之花在全世界结出丰硕的果实,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