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百万军民会战两路
李伯雍,王小平

  湘黔铁路,贯通湖南、贵州两省20个县市,东接京广、湘赣两路,西连贵州、云南、四川数省,是沟通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是继宝成、黔桂铁路之后,进入大西南的“第三孔道”。

  枝柳铁路,是焦柳铁路的江南部分,经过湖北、湖南、广西的24个县市,与太焦铁路连轨后,纵连西北、华北和中南,是与京广线平行的南北交通第二条大动脉。

  这两条铁路于70年代先后建成通车,在湖南怀化交汇,全长1744.2公里,其中湖南段1138公里,占两路全长的70%。它是湖南交通建设史上工程量最大,工程任务最艰巨,投入人力最多的一项紧迫工程。这两条铁路的建设,当时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战略大后方建设,如今对开发湘西、鄂西、黔东、桂北落后山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多年过去了,为了深入了解当时两路会战的情况,我们专程采访了原湖南省两路会战指挥部工程组组长贺高厅。

  科学决策  严密组织

   

  贺高厅,湖南溆浦人。1929年生。1949年随南下工作团参加工作。1954年任溆浦县副县长。1965年调任黔阳县县长。后到省“五七”总校学习。学习快结束时,1970年4月,省革委从学员中抽调100名县处级以上的干部组建湘黔、枝柳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贺高厅当时40出头,年富力强,又熟悉湘西的风土民情,被任命为总指挥部工程组组长。此后他在这一岗位上奋战了7年之久,成为省总指挥部负责人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谈起当时两路会战,贺老激动不已。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文化大革命”社会动乱的形势下,国家的备战工作,仍在紧锣密鼓进行,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三线建设全面铺开。所谓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钱,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省区的腰地为小三线。西南大三线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及湘西、鄂西土区。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我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对发生战争的危险性作了严谨的估计,从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决定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大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为此毛泽东先后作出“要准备打仗”、“三线建设要抓紧”等一系列备战指示。

  三线地区一般是崇山峻岭、深谷激流、地势险要,有利于战备,但经济落后,交通极为不便。因此,交通建设不仅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先行。毛泽东对此十分关注,他曾风趣地说:你们不搞,我就骑着驴子去那里;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这表明毛泽东对加快三线交通建设的决心。

  1969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湖南省革委、省军区决定成立以四十七军副军长刘善福为指挥长的省筹备指挥部。省筹指先设在长沙省木材公司,1970年4月移驻芷江。与此同时,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开始进行选线设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他们采取了先在军事地图上初选,然后在飞机上观察,再到买地勘测的三结合方法选择走向。湘黔铁路解放前已有一个方案,由于战争原因,仅修通株洲至涟源段。60年代重新上马,因经济原因又被迫停工。这次兴建在原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只在个别地段加以修改调整。枝柳铁路则完全是从战备角度考虑而决定修建的一条新线,除了三线建设本身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一旦战争打起来,贯通南北的京广大动脉被破坏后,可以把它作为南北大动脉的备用线。因此,选择走向的过程中曾提出三个比较方案:一是东线资水方案,经益阳在溆浦与湘黔路交汇,然后南行;二是中线沅水方案,经常德在辰溪火马冲与湘黔路交汇,然后南行;三是西线澧水方案,在芷江与湘黔路交汇,然后南行。通过比较首先否定了不利于隐蔽的东线方案。中、西线方案各有利弊,西线方案尽管桥涵、隧道多、造价高,但有利于靠山隐蔽,一旦遇到空袭,火车可以躲进隧道里。从战略需要出发,西线方案更胜一筹。因此,经过权衡,最后以西线方案作为第一方案上报。这一方案中,对于枝柳线过麻阳后的走向,是芷江还是在怀化与湘黔路交汇,又经过反复比较。认为在芷江交汇的不利条件有三:一是军事目标大,芷江机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闻名全球,而且当时三机部的飞机总装厂也拟选址芷江;二是需要占用3000多亩良田;三是南北有大山阻挡,开凿隧道的工程量大,造价高。在怀化交汇则优于芷江;一是离芷江机场30多公里,避开了军事目标;二是怀化丘陵荒山多,占用良田少;三是南北开阔,工程量小;四是怀化地处湘西腹地,位置适中。于是,1970年8月,经国务院审定,李先念副总理批准了在怀化交汇的西线方案。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于8月25日批转了《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下达修建两路的命令,将筑路任务交给广州军区、昆明军区和铁道部,以广州军区为主组织实施,共上军民165万,其中湖南110万,广西30万,贵州25万。随即由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陈海涵任总指挥长的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总指挥部进驻怀化办公,统管湘、桂、黔三省的施工。

  8月30日,湖南省革委、省军区发出《关于修建湘黔枝柳铁路动员令》。9月3日,两路建设会议在长沙湘江宾馆召开,会议决定动员100万民兵、10万专业队上阵。与此同时两路筹建指挥部改为两路会战指挥部(因为是战略工程,对外称九二○一指挥部)。由省军区副司令员苟先学任指挥长,曹公和副政委任政委,沿路各地、市、县也相继成立指挥机构。黔阳(现怀化)、吉首、益阳、常德、衡阳、邵阳、长沙、株洲、湘潭、零陵、郴州等11个地(市)区成立了分指挥部,参战的46个县成立了县指挥部,分指和县指主要领导分别由各军分区、地市州革委和县(市)人武部、革委会的领导担任。

  修建两路的喜讯,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三湘大地,成了当时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厂矿,从干部到群众,特别是广大民兵,都把参加会战当成最大的光荣。他们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请战书,决心书像雪花一样飞到各级领导机关,1000多万人报了名,大大超出分配名额。尤其是两路沿线各族人民更是欣喜若狂。他们盼望修铁路,盼了多少代,如今,这个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怎么不叫人高兴!芷江县革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传达修建两路的喜讯时,整个会场沸腾起来了,参加会议的干部纷纷请战上路,各个公社都要求多上民兵;新化县有30多万人报名上路,超出分配数的15倍。麻阳县一民兵指导员唐德才,爱人病故,丢下两个小孩,大女防14岁,小儿子才1岁。公社领导和队干部部劝他留在家里,可他说:“大小我还是个干部,战士们都争着上,我更应该带头,哪有干部走后面的呢!”他硬是把家庭困难搁在一边,带领民兵出发参战。至于父子相争、母女相争、兄弟相争、姐妹相争、夫妻相争上路的动人情景,到处可见。益阳县沧水铺公社彭长生一家,父、子、妇、媳4人,争着要上工地,可大队只给他家1个名额,到底谁去?开家庭会解决不了问题,他们一起跑到大队。大队坚持只上一个,又到公社。直到上面批准一家4人都参战时,他们才高兴得跳了起来。

  9月下旬,全省112万人的修路大军,按部队建制组织起来了,共编200个团,1307个营,6822个连。从连到团都建立了党团组织,加强了政治思想领导。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千里铁路建设工地。

  会战千里  惊天动地

   

  贺老虽年逾七旬,但精神饱满,思维清晰。他向我们介绍了决策内情和动员、组织情况后,拿出了一本湘黔、枝柳铁路会战的纪念相册,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当时两路会战的动人情景。

  怀化是两路的交汇点和工程指挥中心。湖南的会战大军多数首先在这里汇集,然后有组织地派往各工程段执行任务。而那时的怀化只是一个3000多人的小山镇。在人员多、交通不便,运输工具少的情况下,广大民兵像当年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一样,脚穿草鞋,肩挑行李和会战工具,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奔赴战场。邵阳地区24万民兵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雪峰山,风雨无阻,日夜兼程,长途跋涉300多公里,一个不拉地按时到达工地。地处洞庭湖的南县民兵,不怕路途遥远,以每天行程50公里的速度,用7天时间,长驱400多公里,准时、满员到达工地。数日内,整个工地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热火朝天。

  会战军民同铁道二、四、五工程局、大桥工程局等单位近10万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道,在千里线路上抗严寒,斗风雪;顶烈日,冒酷暑;日以继夜地劈山填谷,凿洞建桥,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凯歌。

  挖方填土筑路基是铁路建设的基础工程。由于两路湖南段横跨湘西、湘西南、湘中,穿越雪峰、武陵两大山脉,飞渡湘、资、沅、澧四水,盘山绕岭,迂回重叠,腾越于江河峡谷之上,蜿蜒在高山峻岭之间,谷深坡陡,工地狭窄,施工机械用不上,筑路基主要靠手挖肩挑。就是用这种土办法,共需完成路基土石方1.16亿立方米,工程量相当大。仅长沙市民兵修的24.6公里路基上,就有大填方19处,最大的填方工程深达21米,砍方高达29米。贺老说,我们最后算了一笔帐,把完成路基的土石方,用来修成1米高、1米宽的道路,长达1500多公里,可以把长沙同北京连起来;用于砌涵洞、挡墙、天沟和道渣的石头,可砌成高1米、宽1米、长80华里的石墙,能把整个长沙市区团团围住。

  谈到这里,贺老向我们说了一个当时发生在会战工地上的故事。在湘黔线新化县金润段,有一个叫乌龟坳的地方,这里山高坡陡、石坚水多,它好似一个庞大的石龟盘在溪水之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乌龟坳,乌龟坳,前有茶亭后有庙,山背乌电壳,坡陡如刀削,仙人上不去,凡人莫奈何。”总指挥部要求在3个月内在这里凿开一条长880米、深17米的石槽路基,任务十分艰巨。当时担任这一施工任务的是邵东县野鸡坪民兵连,根据施工方案,该连首先要打出9.5米深、能容2吨炸药的立井23个。可是在施工中,当立井打至2米深的时候,岩石层出现了渗水,其中13号井连放9炮都不响。这时,社会上又传言,“要把乌龟坳炸开,除非神仙下凡。”爆破连长周前和召开“诸葛亮会”,找出了雷管、炸药被水浸湿是炮不响的直接原因。于是设计了一种“吊脚炮”,在井底打石糟,壁上钻炮眼,结果炮炮成功。不信神的民兵终于炸开了乌龟坳,3个月的任务,2个月完成了,受到省指通报表扬。

  开凿隧道是修建铁路的攻坚工程。会战总指挥部规定:大型隧道由民兵配合铁路工程局的专业队打,200米以内的中、小型隧道由民兵单独打。两路湖南段共有隧道353座,全长156公里,湖南会战民兵配合铁道工程局职工完成大型隧道231座,占两路大型隧道254座的91%;单独完成中、小型隧道122座。打隧道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技术性强,险情也多,它必须经过掘进、打拱、砌墙、开电缆槽等工序。这对会战民兵来说都是新课题。他们在困难面前知难而上,边干边学。施工条件差,他们土法上马,没有风钻打炮眼,就用钢钎打,没有抽水机抽水,就用水桶挑,没有矿车出渣,就用簸箕装……雪峰山是湘黔铁路最大的拦路虎,指挥部把征服雪峰山的任务交给了韶山独立民兵营和铁二工程局的职工,他们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艰苦作业,多次战胜塌方和山体内部的“泥石流”,终于在1971年4月21日凌晨打通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长2536米的雪峰山隧道,为湘黔路中线开通赢得了时间。枝柳铁路上的彭莫山隧道,全长6000米,其工程施工难度异乎寻常。通道民兵团配合铁四局经过苦战,如期完成了这一全国当时最长的铁路隧道开凿任务。

  筑涵架桥是修建铁路的重点工程。两路湖南段有大、中、小桥梁473座,全长40公里,涵洞2538个。湖南民兵除配合铁路各参战工程局职工修建大、中型桥梁230座外,还单独完成跨度60米以下的中小桥梁243座和全部涵洞。

  修建车站和站房等配套工程,也是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民兵在两路建大小车站99个。担负怀化、靖县两个车站建设任务的株洲民兵团,他们自己办砖瓦厂、石灰厂,并成立捞沙队、采石队。自1970年10月至1975年6月,共烧红砖1988万块,石灰8560余吨,打捞河沙24900多立方米。采集片石8383立方米,圆满完成9万多平方米站房和其它配套工程建设任务。今天,我们看到的怀化火车站坚固、宽敞、大方的候车室前面的12根平整、光滑石廊柱,就是株洲市民兵团的1500余名男女建站民兵,利用晚上业余时间,用毛石磨出来的,不少人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为了留下永久的纪念,有的还在磨石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两路会战,原则上要求快速、高效,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战。但在两路工程具体安排上,采取了同时并举、先易后难、分步进行的办法,前期重点是湘黔线,100多万人中60多万集中在湘黔线上,40万人会战枝柳线。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会战大军三个一组、五个一群,争先恐后开展劳动竞赛。他们不计报酬,不怕疲劳,日夜奋战。为铁路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仅仅几个月时间,到1971年春,湘黔铁路的路基土石方工程已完成80%。1972年10月,湘黔全线通车,以后便把主要力量投入枝柳线,至1973年枝柳线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大兵团作战由此告一段落,后期工程交由专业队施工。1978年12月,枝柳线正式投入运行。

    艰苦奋斗  血洒两线

   

  “两路会战的生活条件和工程建设的艰苦程度在湖南交通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可是当时参加会战的军民却是那么斗志昂扬,真正做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贺老深有感触地说。

  千里会战线上,多为偏僻山区,人烟稀少。民兵刚到工地,生活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住房问题。将近有70万人没有房子住。于是工程建设大军就地取材,割茅草、砍竹子、杂木,自建简易住房。衡阳县1万多民兵来到湘黔线辰溪炭沟工地,只几天工夫就在人烟稀少的山坡上盖起了103栋整齐工棚。桃源县漆河区300多民兵作为先遣队来到条件更差的枝柳线建设工地,担负全县建路民兵的设营任务。他们没有用1斤水泥,没有动用1台汽车,用双手盖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简易工棚,提前半个月完成了设营任务。二是吃菜困难。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有钱都买不到菜,吃肉更加困难。为此,广大民兵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自力更生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

  除了常见的困难外,更有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枝柳线上永顺长官区,两面青山,中间夹约30米宽的小溪,长达几十公里,各种毒蛇到处可见。那是全省惟一的毒蛇保护区。铁路沿这条小溪修建,毒蛇给施工职工和民兵带来了极大威胁。他们不得不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无论晚上睡觉,还是白天上工地,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都穿长衣长裤和长靴。即使这样仍然有人被蛇咬伤。一天,有位民兵在路基旁的一准碎石上解大便,冷不防被毒蛇猛咬了一口,经及时抢救,才幸免于难。

  至于意外的险情,更是经常发生。沅江县独立民兵团一营四连在安化坪口车站放炮时,一个炮眼深14米、装有1000多公斤炸药的大炮成了哑炮,当时连干部非常着急,怕发生意外事故。爆破班长李尚武主动请战丢排除,全连战友都为其生命危险担心。只见他胆大心细地用双手把封了几米深的土,一捧一捧地扒出来。经过连续14个小时惊险战斗,终于安全排除了这颗哑炮。安化县杨林公社民兵突击连长罗专才,先后14次雷着生命危险排除哑炮,8次抢救遇难的战友。1971年2月26日8时50分,在3个战友遇到危险的千钧一发之际,罗专才一个箭步冲上去。他先推开了前面的2个,正当猛力推开第3个战友的一刹那,自己倒在了血泊之中。3个战友都得救了,罗专才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位退伍军人,真正实现了他生前向党表示的“革命不怕死,拼命干革命”的豪迈誓言。1971年8月2日,《湖南日报》刊登了省革委、省军区《向罗专才学习的决定》以及罗专才英雄模范事迹。学习罗专才的热潮迅速在全省展开。

  据统计,在这场造福人民的两路大会战中,全省先后有795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1890人负伤致残。湖南人民在两路建设中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当时的政治气候极不正常,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然而参加会战的广大军民却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发挥了无穷的力量,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力量的源泉究竟来自哪里?

  对此,贺老感慨地说:一靠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培养了整整一代人,他们无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总是把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并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二靠严明的组织纪律。铁的纪律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