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胶片,一段记忆,几封家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警示箴言,《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的原型李白留给儿子的印象如同他的工作一般,隐秘而不凡。“心传身教”的财富,儿子李恒胜用了一生去挖掘,无言的家训凝聚为立身之根本:爱国敬业,孝老敬亲。
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我要将父亲这种品德一直传承下去。”年近七旬的长沙浏阳人李恒胜说。李白1937年奉命赴上海,用无线电波架起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1948年12月30日被捕,最终牺牲于浦东,年仅39岁。李恒胜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只有3岁,不懂事。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听母亲讲起,我也只是懵懵懂懂地知道父亲是发电报的,而且总是在半夜发。”李恒胜告诉记者,对于他而言,父亲这个词曾经十分抽象,小时候对父亲的记忆主要来自母亲的回忆和各种资料,直到他看到父亲亲笔写下的家书。
第一次见到父亲手书的家信,是在浏阳的李白烈士纪念馆。看到一张张泛黄的信纸静静地躺在橱窗里,隔着玻璃,李恒胜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亲爱的双亲,身体康健否?”“父亲大人,久未接到家信,内心实在挂念……”细细一读,才发觉那泛黄的信纸上,不提环境艰苦,不谈工作艰辛,跃然纸上的,满是一个儿子对父母的挂念与关爱。透过这些朴实而温暖的话语,李恒胜感受到父亲纯良的品性。
“父亲的家信很琐碎,应该是一般儿子的心态。看着这些文字,总能感受到父亲铁汉子的柔情一面。”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涌遍李恒胜全身。
当年,为了民族解放,李白战斗在上海,他在1945年8月给父亲的信中说:“日本已投降,我们胜利了!我等为国家民族奋斗多年,总算亲眼看见了今日!”李恒胜告诉记者,从父亲的家书中,足以看出他是一个忠于国家、孝顺父母、爱护家人的人。
与父亲跨越时空的交流
时间是一支画笔,到了10岁左右,李恒胜心里的父亲已是一名为了革命工作而牺牲的情报工作者。父亲的样子像是一幅轻笔勾勒的素描画像,轮廓渐渐清晰。
1958年,李恒胜受邀去电影院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事情我都不清楚,看了电影才知道,感觉电影很真实地反映了地下工作者的生存状况。那里面的生活、工作场景都很有真实感。”透过孙道临的精彩演绎,李恒胜觉得心中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了,添了色彩,多了血肉。每每获知有关父亲的一段故事,一阕话语,一点细节,李恒胜心中父亲的形象便一点点鲜活起来,父亲身上的品质也逐渐内化为立身的参照样本。
如今,李恒胜这样形容父亲:“忠于党,忠于人民,关爱家庭,孝敬老人,热爱国家,不怕牺牲。”这也许就是他心目中来自父亲的“无声”教诲。
岁月变迁,改变了很多事情,但总有一些经得起时间的磨砺。李恒胜年将古稀,膝下育有一儿一女,全家人居住在上海。曾经,李恒胜通过母亲一遍遍的讲述在内心勾画父亲模糊的影像;后来,李恒胜的儿女又通过他的讲述了解爷爷;如今,李恒胜的儿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薪尽火传讲授革命传统
解放后,李恒胜的母亲裘慧英在全国各地作报告,介绍丈夫当年的地下工作和革命精神。1992年母亲去世,李恒胜接过这一光荣使命。2001年,李恒胜加入百老德育讲师团,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作了300多场报告,听众将近5万人。
“从父亲生在湖南,讲到他英勇牺牲。”每讲一次,李恒胜都会在大脑中勾画一遍父亲的模样。一遍又一遍地讲,李恒胜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使命。“退休以后,我一直在做社会工作,给青少年讲一讲革命先辈的故事,鼓励他们学习革命精神,不要忘记历史。”不仅如此,李恒胜还多次回到故乡湖南,搜集翔实资料,出版发行《李白烈士故事》一书。
没有说教,没有刻板,李恒胜只是希望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我父亲那样的革命先辈流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这是李恒胜说得最多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