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毛岸英
王孝柏,符如堂

    毛岸英,字远仁,曾用名杨永福,到苏联后取名塞尔盖依,爱称谢廖沙。19221024日(农历九月初五寅时)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小吴门清水塘22号。祖籍湖南省湘潭县清溪乡韶山冲(今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     

   

    毛岸英生长在一个革命者的家庭,当时正是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其父母毛泽东、杨开慧为了革命事业,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居无定所。不足两岁的毛岸英,就开始随父母先后在上海的甲秀里、湘潭的韶山冲、广州的东山、长沙的望麓园、武昌的都府堤、长沙东乡的板仓冲,度过了他幼年的岁月。毛岸英5岁开始跟着母亲学文化,杨开慧不但教他认字、默写、给他讲词意,还教他写毛笔字, 每天写两字,每字写30遍。有时给他讲一些悲壮的历史故事,教他唱 革命歌曲。他在广州的时候,就能高唱《打倒列强》歌。7岁那年,他进入了板仓附近的杨公庙小学读书,因为母亲的早期教育, 他在班上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行端正、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深受师生的喜爱。19309月,朱德、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围 攻长沙转移后,反动当局组织清乡委员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反扑。1024日,正当毛岸英过8岁生日的时候,一群国 民党匪徒把杨开慧、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捆绑押送到长沙城,关进了 陆军监狱署。杨开慧在狱中拒绝答应与共产党或毛泽东脱离关系,宁死不屈,同年114日,她在长沙市英勇就义,时年29岁。毛岸英在牢房里撕心裂肺地叫喊着“妈妈”,一直哭得精疲力竭,躺在墙角里,双手紧紧地抱着母亲刚刚换下尚带体温的衣服。幼小的毛岸英因 深受刺激,不吃不喝,终于病倒。杨开慧牺牲18天后,毛岸英和陈 玉英在家乡亲友的保释下出狱。     

   

    193012月,当时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毛泽民,了解到毛岸英的情况后,很不放心。经请示党组织同意并经过精心策划, 亲自写信到板仓。板仓的亲属决定由杨开慧的兄嫂李崇德和杨老太太 (真名向振熙)护送毛岸英(改名杨永福)和他的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去上海。19312月,他们扮着走亲戚的模样,由板仓到白水车站, 搭上了闷罐式的火车到了武汉,然后改乘江轮于春节之际流而下, 抵达上海。毛泽民向当时在上海负责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周恩来等人汇报后,决定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到地下党创办的弋登路大同幼稚园 抚养。大同幼稚园的创办人是当时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特科工作的 董健吾,他的公开身份是上海圣彼德教堂的主持牧师。幼稚园的保育人员,基本上是地下党干部的家属。为安全保密起见,家属一般只把孩子交给董健吾,再由他把孩子送入幼稚园。1931620日,毛 泽民要离开上海去苏区之前,他和杨老太太看望了毛岸英三兄弟。毛 岸英对外婆说,他们每天在幼稚园念书,晚上三兄弟睡在一起。19317月初的一天夜里,毛岸龙突然生病,发烧泻肚。当即由保育员主任陈风仙又名秦贻君,李求实的妻子)把毛岸龙送到附近的广慈医院 急诊,医生诊断为噤口痢,经抢救医治无效病亡,时年4岁。     

   

    19323月,幼稚园保育员杜荷英外出办事,突然失踪,下落不明。尔后董健吾又收到一封恐吓信.警告他不得收留来历不明的孩子。圣彼德教堂己成了敌人注意的目标,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组织断然决定立即解散幼稚园,并将孩子们安全转移。毛岸英兄弟俩, 根据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欧阳新的安排,由董健吾的妻子郑兰芳带回家中抚养。     

   

    董健吾为了将革命者的孩子保护好,在4年时间里,先后搬了5次家。先是安排毛岸英兄弟住在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点霞飞路松柏斋古 玩店楼上。然而古玩店离嵩山路法国捕房很近,恐被敌探侦知,因而 毛岸英兄弟在古玩店楼上只住了半年左右,又被转移到风阳修德里 12号楼董健吾的前妻黄慧光处居住。这里因为孩子多,好隐蔽,比较安全。     

   

    193210月,毛岸英、毛岸青与黄慧光的子女董载元、董寿琪、 董惠芳、董惠芬生活在一起,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的年龄与毛岸英 兄弟差不多,3个男孩常常相处在一起。当黄慧光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后,对毛岸英兄弟和自己一家人的安全非常担心。她怕他们出去和外人接触,引起怀疑或走漏风声。因此,她没有让毛岸英兄弟出去上学,而且在尔后3年多的时光里,多次变换住处。毛岸英在修德里住了一年时光,为了安全起见,又随同搬到成都北路三多里3号楼上居住。地下党干部蒲化人(系董健吾的入党介绍人),常到黄慧光 家看望毛岸英,有时也教他们读书写字,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又随 黄慧光家迁至牛古岭路斯盛里10号楼居住,在此住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毛岸英兄弟俩在董健吾家的生活费用,基本上是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到黄慧光家抚养的初期,地下党组织仍然按月提供生活费,董健吾还交给黄慧光每月20元的生活费,有时还给些补助。19331月,党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到江西瑞金,留下的地下党组织又屡遭敌人破坏。因此,有一段时间曾中断了对毛岸英兄弟生活费的供应。黄家 靠长子董载元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全家的生活,生活陷入困境,为此董 健吾的子女董寿琪、董慧芳、董慧芬和毛岸英、毛岸青都学会了扎纸 花,卖给烟杂店换几个小钱来补贴家用。平时,毛岸英总是不声不响 的忙着帮做家务,扫地、挑水、洗菜、洗衣服等。因为毛岸英、毛岸青的湖南口音重,为了安全起见,没有让毛岸英兄弟上学念书,而由董载元、董惠芳、董惠芬念了书回来再教给毛岸英、毛岸青。他们除教毛岸英兄弟语文外,还教简单的英文字母和词句。     

   

    1935年春,先是毛岸青出麻疹,继而毛岸英患伤寒,急得董健吾、黄慧光团团转。只好典当些旧衣服,拼拼凑凑,去医院看了几次, 后来因付不起医药费,只好向附近送诊给药的地方求援,一边吃草药, 一边悉心护理,两个月后终于转危为安,逐渐恢复了健康。就这样, 毛岸英兄弟在董健吾家度过了4年的隐居生活,中间没有离开过。为了使毛岸英兄弟摆脱危险和困境,董健吾早有心把他们送到陕北毛泽 东的身边或转送出国,只是没有机会。1936年元旦,机会终于来了。 董健吾秘密地接受了为宋庆龄送一封重要秘件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任 务。他挂着老同学宋子文给他的“中央财政部经济特派专员”的头衔 去西北考察。他通过关系,在西安结识了张学良将军。因而坐上了他的私人飞机到了肤施(今延安),历经艰辛,在保安见到了秦邦宪、林 伯渠。毛泽东、周恩来因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未能相见。董健吾顺便向党中央汇报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正在上海他家抚养的秘密。10天后, 林伯渠小声地对董健吾说:“周副主席讲,现在戎马倥偬,毛泽东的孩子如有机会,就将他们送到苏联……”董健吾返回西安,向张学良将军转达了红军领导人对他的问候。     

   

    19365月,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到南京出席军事会议。期间,他秘密来到上海,在哥伦比亚路(现番禺路)的法国酒吧会见了董健吾。他把董健吾介绍给著名的爱国将领李杜(后改名王元华),说李杜 要途径法国去苏联。并帮助李杜办妥了手续,由李杜把毛岸英、毛岸青等3个孩子带到法国。张学良言罢,随手取出10万法郎支票一张,交给了董健吾,作为3个孩子出国的一切费用。上海地下党经过研究, 同意冯雪峰提出的抽调在上海赤色工会工作的杨承芳,利用李杜将军 出国的机会,护送毛岸英兄弟取道法国去苏联。     

   

    19366月下旬,毛岸英随李杜一行9人起程,乘法国邮船斯 芬克司号从上海出发,于7月底到达法国马赛港,继而改乘火车到达 巴黎。毛岸英在巴黎一面耐心地等待签证,一面抓紧机会学习外文。 次年1月,由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康生从巴黎把毛 岸英、毛岸青接到了莫斯科。     

   

    同年7月,毛岸英被送往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 他们每天在附近的十年制学校读书,放学以后就回到儿童院。1939 年422日是列宁诞辰纪念日,毛岸英参加了少年先锋队,并担任 大队长,插进苏联十年制学校的六年级就读。少先队组织野营,毛岸 英常帮助女同学和年龄小的同学扛东西。有一天,他以儿童院少先队 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苏联少先队的一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 革命斗争的有关情况。当时在苏联治病的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启发毛 岸英写了一篇《中国儿童在苏联》的文章,发表在1940412日 延安的《新中华报》第六版上。1940年秋,第二国际儿童院和第一国际儿童院合并,毛岸英随之迁往伊万诺沃城。合并后的儿童院,共 有200余人。在这里,毛岸英加入了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担 任共青团支部书记和国际儿童院所在的列宁区共青团区委委员。     

   

    毛岸英的学习兴趣非常广泛,除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还经常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及毛泽东寄给他的哲学著作。1940年冬,毛岸英写了一封长信向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毛泽东阅后,在1941131日的回信中说:“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的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同时向毛岸英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     

   

    1941622日,德国法西斯武装侵犯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毛岸英参加了市内的保卫工作和民兵武装训练,从此学校生活和儿童 院的正常秩序都被打破。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战斗口号下,国际儿 童院办起了小作坊,有的学打铁,自制燃烧弹,镟炮弹壳;有的做木匠,钉木箱子,给战士们装弹药。经费也缩减了,物资供应日益困难。     

   

    1941年秋冬之交,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紧张阶段。国际儿童院最艰苦的任务是到伊凡诺沃城北20多公里的山林去砍树,男同学每天定额为3立方米,女同学每天为2 5立方米。为了防备德军坦克进攻伊凡诺沃城,苏共市委和共青团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到城郊挖 反坦克壕。毛岸英在气温零下40余度,滴水成冰的恶劣条件下,仅凭手持钢钎和铁锹要挖开像石头一样硬的冻土层,双手被震裂了,他用胶布贴上后,又继续挖。他每天要挖一个l米见方的反坦克壕,但他从不叫苦,直至完成任务。     

   

  19425月,毛岸英读中学九年级时,在纳粹飞机的隆隆轰炸声中,在地下防空壕里,再也抑制不住对敌人的仇恨,他用流利的俄 文向苏联最高统帅部写了一封求战书。于是毛岸英进入了伊凡诺沃市 附近的苏联士官学校快速班学习,立即投入紧张的军事训练。1943 年1月,毛岸英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入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深造。与此 同时,经伊万老师的介绍,毛岸英在军校成了一名光荣的联共(布) 党员,1946年回国后直接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3年春夏,苏军开始全线反攻。为了彻底歼灭德国侵略军,已任苏军某部坦克连党代表的毛岸英和其他苏联军官在接受统帅斯大林的检阅后,率领其部队在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广阔土地上向德军展开追击战,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5年初,毛岸英被晋升为上尉军衔。当苏军准备向德国柏林发起 进攻的前夕,他奉命回到莫斯科。为表彰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 作的贡献,斯大林接见了他,并赠给左轮手枪一支,留作纪念。苏德 战争结束后,毛岸英进了苏联的外语学院——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学院。     

   

    194512月底,毛岸英着苏军上尉军官制服,和阿洛夫将军等 乘坐一架伊尔型客机,从莫斯科经西安飞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 去迎接。回延安后,被安排在中央宣传部从事翻译工作。刚回来那几 天,毛泽东跟他一起吃饭,边吃边聊,父子倾心交谈,非常融洽。次 年3月,毛泽东和毛岸英在王家坪院子里又进行了一次长谈,毛泽东 慈祥地对毛岸英说:“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 你在苏联的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 农业大学、劳动大学”。在毛泽东的授意下,毛岸英换上了干农活穿 的硬帮布底鞋和毛泽东送给他的又肥又大的旧棉衣,来到了吴家枣园 上“劳动大学”,被安排在劳模吴满盈家里。  

   

     在“劳动大学”,他时刻记着毛泽东的嘱咐,什么活重就拣什么 活干,干得起劲时就脱光上衣,穿着短裤,顶着火热的太阳干。春耕 农忙季节,毛岸英和农民一起到牧畜圈装粪,吆喝着驱赶毛驴送粪下 地。在劳动中,他学会了犁地、种土豆、撒谷种、种玉米。更有收获 的是,他认识了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农民,他认识到老百姓当中有丰 富的知识、学问。毛岸英不但劳动肯干、吃得苦,生活上也很俭朴。 他和农民同吃,同住窑洞,睡土炕。每天劳动之后,不管怎样劳累, 晚上他总要认真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写读书笔记。有时晚上还教 农民及孩子们识字,给小朋友讲故事。因此,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 欢他。     

   

    1946年秋,胡宗南调动数十万兵力准备进攻延安,形势越来越紧张,村干部决定送毛岸英回去,当他离开枣园时,村里的男女老幼纷纷前来送行。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爱抚地摸了摸毛岸英厚实而粗大的手心,那些血泡都结成了厚厚的茧子。毛泽东满意地夸奖说: “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党中央于1946726日在陕西清 涧县枣林沟召开了紧急会议后,毛泽东把毛岸英交给了在山西进行土地改革工作试点的中央土改工作团。毛岸英随康生、陈伯达等东渡黄河,先后奔赴山西的兴县、临县的郝家坡参与土改试点。8月初,毛 岸英随中央土改工作团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列席参加中共中央工委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议主要是讨论土地改革中的土地政策问题。毛岸英逐日听取山东、华东、陕甘宁边区汇报,并在小组讨论中 介绍了在郝家坡依靠群众进行土改的经验。会议结束后,毛岸英便参加冀中土改工作团,来到河北阜平县。恰巧晋察冀中央分局就设在阜平,因而又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土改积极分子和干部会议。尔后又接到紧急去山东渤海进行土改复查工作的命令。毛岸英所在的土改工作团共有五六十人,他仍然是个“土八路”的形象,平凡、朴素、诚恳,见了人总是和和气气,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他在山东渤海地区阳信 县沈家油塘乡张集参加土改复查时,坚持调查研究,总结了一套较为 完善的经验。对土改中一些极“左”作法有不同的看法。后来周恩来 在中央机关一次会上指出:毛岸英同志在土改运动中一些意见是正确 的,很有学问。他攻读了不少马列著作,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19485月,毛岸英回到了西柏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助理编辑。那时中宣部只有十多个人,这期间.毛岸英了解到田家英系同龄人,他的中文基础好,又懂历史,故主动和他接近,两人相处很好,交往甚密。毛岸英常常不分昼夜地埋头工作。在不足3个月的时间内, 他和曹葆华合译了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     

   

    194812月,根据组织的安排,毛岸英被抽调到河北省建屏县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学习,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部安全迁至北平(即北京)做准备工作。1949131日,北平和平 解放。毛岸英随同两名苏军扫雷专家和华北军区直属工兵排,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开进北平城。从19492月开始,毛岸英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担任李克农部长的秘书和俄文翻译。     

   

  1949324日傍晚,毛岸英接到李克农的电话通知,悉知党 中央领导同志,就要进入北平城。他立即率领工兵排官兵,携带扫雷器,坐上军用卡车,驰往颐和园进行严格检查。确保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5月初,毛岸英又和扫雷专家一起,随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大军的隆隆炮声,进入国民党统治的老巢南京。527日,他又进入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     

   

  1949714日,苏联经济学专家吉昂诺娃被邀请来华北军政大学讲学。毛岸英奉叶剑英之命担当翻译。吉昂诺娃用一口清脆流利 的俄语说:“我今天到这里来讲课,也带有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意 愿。毛泽东主席派他的儿子参加我们的卫国战争,说明毛泽东主席是 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领袖……”她接连说了三个“感谢”:“感谢毛 泽东同志,感谢中国人民的牺牲和友谊!感谢毛岸英等一代中国青年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帮助了我们!”毛岸英为吉昂诺娃的谢词(讲话)作 翻译。每翻译一次“感谢”,都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毛岸英译后,用 洪亮的声音介绍说:“古昂诺娃是我尊敬的导师,她的学识渊博精深, 我的俄语水平一般。所以对担任她的翻译感到惶惶不安。我主要来感 谢尊敬的导师来这里教学,感谢她对我的教育之恩,感谢她对华北军 政大学一总队师生的一片赤诚心情。”他的这段话里也连用了三个“感 谢”。19491015日,是毛岸英与刘思齐(刘松林)结婚的日 子。他们的婚事是简朴的。新房是中央社会部的宿舍,房子里摆设的 床铺、桌子、椅子是向公家借的。惟一的排场是婚礼在中南海举行, 毛泽东自己掏钱,请了一桌酒席。毛岸英和刘思齐根据父亲毛泽东的 意见,请来了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李富春、蔡畅、谢觉 哉、王定国、刘少奇、王光美等客人。他们手持礼品,笑盈盈地来到 了中南海菊香书屋里,大家济济一堂,妙语连珠。毛泽东和亲家张文 秋欣喜地敬酒之后,他拿出一件青色的海军呢夹大衣,想了良久,才有些歉疚地对毛岸英和刘思齐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毛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 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笑。   

   

    毛岸英在北京期间,不少亲友写信或到北京找他要求安排个 “好”工作。他严肃地回答说: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的螺丝钉,没有“权力”,更没有“志向”来做这种事,这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容的。毛岸英反对搞特殊化,反对利用亲属关系谋 求私利。因而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用回信或者当面进行规劝和批评来拒绝。他说:“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 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 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至于 他对符合党的原则,应当和已经安排工作的亲友,总是经常勉励他们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继承先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勤勤恳恳地为党 为人民工作。   

   

    毛岸英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满足己取得的成就,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不希望由于我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而受到特殊照顾被 ‘另眼看待’。……今后当努力奋发,不辜负生者,对得起死者才好!”     

   

    19505月,毛岸英受毛泽东主席的委托,在武汉告别了李克 农将军,离鄂回湘探亲。他是23日晚到达长沙,先住在省委接待处。 次日到学宫街见到了分别20余年的外婆、舅舅和舅母。久别重逢, 心情无比激动。他把毛泽东的信和寿礼,其中有毛泽东57日在北 京挥毫手书的“福寿”二字,恭恭敬敬地送到外婆手里,他亲手拆开 信,一字一句地念给外婆听。他还对外婆说:“爸爸讲,  ‘福寿’来 之不易,祝愿您老人家增福增寿”。舅妈李崇德还回忆当年冒险护送 毛岸英三兄弟去上海天生样酒店的情景。525日,由湖南省省长 王首道主持,在交际处为杨老太太80大寿举行了小型的热闹非凡的 庆祝会,同时也为毛岸英回归敌里接风洗尘。次日早晨,毛岸英跟着 舅舅、舅妈从小吴门乘上了北去白水的列车,再步行40里乡村小道, 回到了少年最熟悉的板仓。他在杨开慧墓前脱帽致哀良久,跪在石碑 前泣不成声地向母亲哭诉着生离死别的往事。扫墓归来后,毛岸英在 其舅舅陪同下,先后到板仓的几十家贫苦农民家里访问,促膝谈心, 对曾经为安葬杨开慧出过力的老人,则再三地鞠躬致谢,并向来访的 乡亲们宣传党的减租减息和今后土改的政策。当毛岸英来到杨公庙小学堂时,上千个农民把杨公庙挤得水泄不通,人们要亲眼目睹这位离 开板仓20年的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告别板仓的亲人, 又在长沙找到了当年同艰苦共患难的保姆陈玉英,转达了毛泽东对她 的问候,并和有关部门联系,妥善地安排了她的生活。     

   

    530日,湖南省政府派了一辆苏式吉普车,由毛远翔陪同把 毛岸英从长沙送到湘潭的七里铺。七里铺到韶山冲,只有一条乡村土 道,毛岸英在湘潭县县长毛特夫等人的陪同下,骑着高头大马,穿着 一身洗得灰白的旧军装,戴着军便帽,穿着一双大头皮鞋,在乡亲们 的簇拥下,进入了“山水秀绝”的韶山冲,住进了韶山乡政府所在地 毛鉴公祠。当天晚上,韶山乡政府召开了欢迎会和情况汇报会,毛岸 英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对家乡人民的亲切问候,认真听取了乡干部开展 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和清理积谷、公产的情况汇报,讲述了当前的形 势和即将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政策精神。     

   

    61日,毛岸英在毛润民、毛泽连的陪同下,踏着土路,绕到上屋场他祖父的旧屋,瞻仰毛泽东的出生地。毛岸英在屋里来回走了两圈,然后请毛泽连带路去看望几家最困难的农民。他们先后到了 东茅塘的毛瑞和、长冲的毛连奇、樟树塘的毛连桂等家,发现家乡的 穷苦人,都是因为孩子多,家里穷得没饭吃,有的靠吃野菜度日。毛 岸英很难过。当即向毛特夫提议,要调查有多少缺粮户,想办法给贫 困农民发放点救济粮,让乡亲们度过春荒,无论如何不能饿死人。次日,毛岸英在毛特夫、毛远翔的陪同下,每人牵着一匹马,沿着少年 毛泽东走过的山间小道,直达大坪坳棠佳阁。先后会见了文阔泉、文运昌、文枚清、文南松等老人。文南松将珍藏40余年的毛泽东父母 的遗像和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兄弟与父母合影的照片,还有文运 昌保存的毛泽东于1915年向他亲笔写的借书凭据,均转交了毛岸英保存。毛岸英在韶山看望乡亲、开展社会调查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 情况,前后共花了6天时间。     

   

    19507月,毛岸英随同李克农等秘密访问苏联。他在莫斯科重游旧地,见到了过去的朋友,并参观了苏联的新型工业基地。回国后,他认识到党的工作重点己由农村转入城市,为了学会在城市斗争, 迎接经济建设高潮,毛岸英主动提出下基层的要求,而且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周恩来亲自安排他到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主管宣传工作。     

   

    19508月中旬,毛岸英告别了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仅带一床军被、一床褥子和实行供给制发给的两套单衣服,骑上他那辆旧的自行车,到机器总厂上班了。他和工人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白天,他下到最脏最累的浇铸车间和工人师傅们一道干笨重的体力劳动。吃饭时,他和工人们一起到大食堂排长队买饭菜。食堂没有桌子、板凳,他便和工人仨一群,俩一伙地扎在一起, 或站或蹲,边吃边聊家常、谈心。他还组织了俄文学习小组,利用业 余时间,由他教青年工人学习俄语,为的是在将来的大规模的工业建 设中,学习和吸收苏联的先进技术。他在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后,写信 给蔡博说:“如果党不调动我的话,我准备在这个厂连续不断地做十 年工作,随着它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 的工作经验来。工人们对这位热情奔放的、充满朝气而又随和的青年 总支副书记,非常爱戴,都愿意和他交往。然而除了工厂中少数几个领导人外,人们并不知道他的来历,更不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195010月,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毛 岸英坚决请求赴朝参战,得到父亲毛泽东主席的同意。于是,根据组 织的安排,毛岸英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的俄语翻译兼机要秘 书。108日,毛岸英瞒着新婚的妻子随同彭德怀司令员从北京飞往沈阳。1010日清晨,毛岸英一行人随彭德怀坐火车由沈阳到安东(今丹东)。1019日晚,毛岸英跟随司令部的战友们,一同在夜幕沉沉中跨过鸭绿江,心中默默地向渐渐远离的祖国告别。     

   

    彭总率领志愿军入朝后,跟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中朝两军对敌展开了坚决的进攻,经过13昼夜的艰苦作战,把敌人打退到清川江以南。115日清晨,毛岸英和战友们一起,欢庆首战告捷。入朝以来,毛岸英主要担任彭德怀司令员、金日成将军和苏联军事顾问团的翻译兼机要秘书。凡是机要处送给彭总的电报,都要由毛岸英签收、 呈阅、保管。彭总阅后,再将这些电报如数退回机要部门登记处理。     

   

    遭受中朝军队打击的美军,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1124日, 又发动了所谓“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敌军利用空中优势,企图寻找志愿军总部进行报复性的轰炸。黄昏,毛岸英到机要处 退报纸,对机要人员说:“这几天敌机轰炸很猖狂,大家要提高警惕。”1125日凌晨,机要处随同总部首长转移到离大榆洞1里地的一个已经废弃的铁路隧道。此日,志愿军即向敌军展开了战役反击, 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打响。这天上午11时左右,狡猾的美军出动了4架轰炸机在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志愿军总司令部上空掠过,向北 飞去。防空警报解除后,4架敌机突然又从北边飞回,迅速飞临到总部作战室的上空。此时毛岸英披着大衣,和作战参谋高瑞欣在作战室 刚刚处理发完有3A字的加急电报。就在这时,疯狂的美军飞机倾泻了数十颗凝固汽油弹,爆炸的气浪吞没了作战室,大火包围了毛岸英和高瑞欣,他们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牺牲时,毛岸英刚刚过28岁生日。     

   

    毛泽东得知噩耗,沉默良久后,深情地说:“岸英为了中朝两党 两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作为无产阶级战士、 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毛岸英和高瑞欣烈士的遗体一起安葬在朝鲜大榆洞的山头上。朝鲜停战以后,他们的忠骨被迁葬到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烈士墓前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 “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墓碑的背面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 刻下的一段碑文。碑文说: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青年 一代   

   

    毛岸英烈士承垂不朽!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