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中旬,长沙城内各中等学校传达室门口均贴有一张《征友启事》。启事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有几百字,古典文体书写,字体为兰亭帖体。
《征友启事》的大意是:今日祖国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特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组织团体,砥砺品行,储蓄才能,共同寻求救国之道。启事原文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话:“愿嘤鸣以求友”,并指出,结交的朋友是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启事还注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小陈章甫转交。启事落款署名“二十八画生”。在邮寄启事的信封上还注明:“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
征友启事发出后,各校师生议论纷纷。思想守旧的人,认为“二十八画生”是一个神经质的人,把《征友启事》撕毁;有的猜测“二十八画生”是找女朋友。湖南女子师范的马校长,平日都是禁止该校女学生与男校学生来往,看到这张启事后,更加防范了,不仅向女生们打招呼,而且特地跑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向陈章甫先生询问“二十八画生”的情况:“陈先生,你怎么帮人做起找朋友,当媒婆的事情来了!找朋友找到我们女子师范来了。这‘二十八画生’是什么人?”
陈章甫笑答道:“你完全误会了。”他解释说:“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毛泽东”三个繁体字的笔画总和。毛泽东是湖南第一师范八班的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又有鸿鹄之志的学生。
马校长为证实陈章甫的话,又找了第一师范校长武绍程核实,得到了同样的赞语,顿开茅塞道:“这是一位救国人才,有志气,有理想,可钦可畏!”
早在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在给湘生信里提出:“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同学陈子(指陈章甫),有志之上,馀不多见。”意思是,要拯救内忧外患的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是不可能的。你熟悉的同学陈章甫就是一位有志之士。毛泽东还叮嘱他:在普通老百姓当中必有不少非常人才,你可留心观察物色,“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强调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除请教老师外,结交朋友极为重要。
毛泽东征友时树立的标兵陈昌(1894—1930),字章甫,湖南浏阳县人。1915年6月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二班,先后在一师附小、浏阳县立高小任教。他当时的爱国豪情录入日记,见于行动,很有代表性。
陈章甫日记记载;毛泽东与他的书信往来甚密,尤其是在1916年春,商讨时局,数日一封。他每当收到毛泽东的来信,就在日记中发表感慨。1915年12月13日至1916年4月3日,正值袁世凯复辟帝制,汤化龙、杨度等人趋炎附势,拥戴帝制之时,他写有《除夕偶题》:
“呜呼一去几时归,烈士空劳举世悲;沧海桑田成幻影,万民齐咒帝王徽。”
他向学生宣讲:“生乎今之世,不可趋炎附势。纵今得志,能发展几何事业?”(1月7日日记)
他写的《灯下怀友》抒发他想效法幽燕勇士,佩剑直指袁世凯:
“寒窗照孤月,中夜起婆娑;瘴气层层起,飞云阵阵过。
中原方逐鹿,东海又扬波,为问幽燕客,何时一枕戈。”(2月18日日记)
2月28日,陈章甫接到毛泽东手书“并承赠《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后,题诗《感时二首》:
“商量时局愤孤忠,外患犹将接内讧;大地群雄方逐鹿,岂堪同室又兴戈。
同舟共济尚仓皇,大海茫茫渡未还。兄弟阋墙先御侮,凯歌商奏太平洋。”
在外患内讧之间,他主张首先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惟有强权足自豪,兴邦建业属吾曹。称戈直渡朝鲜峡,爱国头颅等弁毛。”(3月2日日记)
3月7日,他又接毛泽东、萧子昇、熊昆甫信,“须迅速回答”。回信内容是什么,日记没有记载。但从日记前后的议论看,多系修身、忧时、爱国。如:“今日为仕者,不可为富贵淫,不可为威武屈,苟图国利民福,虽死是无愧于天地鬼神。”“总之,不可观望,不可诡随,去就淡然,死生听命,自然磊落光明,皎如日月,何主有进退维谷耶!”
4月1日,又复毛泽东信,寄去怀发诗一首:
“久别难为语,阳春付水流;思亲徒洒泪,顾国怕登楼。
家国两危绝,我生逢此忧;何时一樽酒,重与话离愁。”
《征友启事》的另一积极响应者罗学瓒(1896—1930),湖南湘潭马家河(今株洲市)人。他的日记,也是充满爱国、忧时、修身、储才的内容。现存1915年9月至1916年10月28日日记48篇,其中有39篇的日记是关于这方面的议论与记载,尤其重视意志锻炼。如1916年3月28日的《自勉诗》: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斯有为。
将肩挑日月,天地等尘埃。何言乎富贵,赤胆为将来。”
诗的前后注解道:“于人隐恶扬善,于己则隐善扬恶;于人则谦恭以和,于己则严厉以诛,不然斯悖矣。”“余常将记此,以为自省也,不惧不忧,不妄不惰,不伐不慢是也。”
他与好友毛泽东畅谈后,又撰写《立志在匡时》:
“我心如不乐,移足晤故人。故人留我饮,待我如嘉宾。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奋我匣中剑,斩此冤孽根。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陈章甫、罗学瓒日记、诗词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痕迹,正是毛泽东征友条件的最好注解。
他们都是新民学会的基本会员,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陈章甫于1929年冬由共产党中央派往湘鄂西根据地的途中,被反动派搜捕,押往长沙杀害。罗学瓒于1930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被叛徒出卖,牺牲。
11月9日,毛泽东给老师、同乡好友黎锦熙信,提到征友情形:“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毛泽东与斯诺谈话中是“三个半”。看来,因时距久远,记忆有误。这五六人中,有蔡和森、萧子昇(即萧旭东)、陈章甫、罗章龙、邹彝鼎(即邹鼎丞)、罗学瓒。另有李立三(李隆郅)算半个,交谈了一次,就未参加了。
罗章龙按启事的内容、地址,写了一封古典文的信,大意是:看到启事后非常感动,希望约定时间和地点,见见面,交换一些看法。信末尾署名纵宇一郎。
毛泽东收到信后,立即回复,还引用了《庄子》里的两句话:“空谷足音,蛩然色喜。”
意思是说,发出的启事得到了同音,心里很高兴。约好星期日上午到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而,来时手持报纸为记。
那灭,久雨初晴,丽日行空,空气清新宜人。罗章龙按约定地点、时间前往。
两人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整整谈了三个多小时。谈话内容很广泛。一是治学问题,毛泽东认为,学与用不符,读书与社会实践脱节,是个大问题,我们应共同探索。二是怎样处世做人,也就是人生观问题。毛泽东对醉生梦死,愤世嫉俗,消极悲观者,都给予批判,主张立志救国,奋斗向上。他说,评价人生,就看贡献大小,对人类影响的大小。三是对事物、对宇宙的看法,也就是宇宙观问题。物质与精神,哪个是第一性?这时两人都不清晰,都表示还待研究探讨。四是改造社会问题,两人都对军阀统治愤愤不满,觉得要改造,但如何改造,不得其法。毛泽东说,他对中国的井田制、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做过研究,都不合时宜。
临别时,毛泽东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管仲与鲍叔牙是战国时齐国的名臣,两人友好合作,扶持社稷,共度时艰,名传天下。毛泽东用以比喻朋友情谊甚为深厚,能知心相照。
罗章龙回校后,恰遇湖南第一师范同学彭道良来访,谈话中提到在定王台与毛泽东见面的事。彭询问详情,然后笑道:“今日之事,可称二奇会。”罗章龙问其缘故。彭道良解释说:“兄为长郡中学一奇,再加毛奇,岂非二奇?”罗章龙进一步追问:“毛奇别名又是何来?”彭答:“我与二十八画生是同班同学,颇知其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他常常向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
自此以后,毛泽东与罗章龙多次见面。长沙的天心阁,岳麓山的云麓宫、爱晚亭、崇德寺(杜甫流浪到长沙在此住过),城内的贾太傅祠(西汉贾谊故居)、玉笱山(楚国屈原故居)、飞虎营(南宋辛弃疾练兵的地方),都是他们会见、游览的地方。见面时,各有诗篇互相酬答。罗章龙记得,他曾赠毛泽东的诗有:
白日东城路,娜环丽且清,风尘交北海,空谷见足音。
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