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
雷国珍

  湘鄂西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十多个根据地中形成较早、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个。湘鄂西根据地以洪湖为中心,包括湘鄂边、巴兴归、鄂西北、襄枣宜等几块革命根据地。虽然各个根据地之间并未能连成一片,但都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后来成立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地进行斗争,构成了湘鄂西根据地的整体。

  大革命失败后,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也暂时转入了低潮。但是,洪湖地区的一些坚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腥风血雨中仍继续苦斗着。1927年秋,南昌起义的枪声,中共“八七”会议的决议,都给正在坚持斗争的洪湖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指明了方向。

  9月10日,沔阳戴家场首举义旗,揭开了湘鄂西地区土地革命的序幕。接着,该地区的府场、郑道湖、小沙口、付家湾、白庙、周何湾段家场以及监利的螺山、豇口等地纷纷举行暴动。在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在洪湖蚌湖正式宣告成立,军长萧仁鹄。红五军以洪湖为中心打击土豪劣绅。9月中旬,公安、江陵两县的暴动队伍攻占了江陵重镇弥陀寺。11月,天门、汉川两县暴动队伍持续9天对分水嘴等地展开攻势。12月初,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一举攻克沔阳县城。在此期间,石首、潜江、华容等县都相继爆发了农民秋收暴动,并在斗争中建立了几支农民武装和几个小块游击区。

  1928年1月下旬,湘西北特委书记周逸群、委员贺龙到达洪湖,两人召集萧仁鹄、吴仙洲、贺锦斋所领导的革命武装300余人,发动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2月下旬,湘西北特委在石首焦山河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上山(去湘鄂边)、下湖(在鄂西)的行动方针,并决定派贺龙、周逸群等10余人按原定计划前往湘西北,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

  同年4月,监利、沔阳、石首、公安一带的游击队因盲动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影响,在强敌攻击下,遭受到很大的损失。5月20日,周逸群由桑植、鹤峰边界回到石首,随之集中了4县游击队,攻克沔中重要据点峰口镇。不久,部队转到洪湖西北沿岸活动。在此期间,鄂西特委机关在沙市遭到敌人破坏,张计储等大部分领导人壮烈牺牲。7月中旬,湖北省委正式组织了以周逸群为书记的鄂西特委,继续领导鄂西的游击战争。

  1929年3月6日,鄂西特委为贯彻党的“六大”决议在江陵沙岗召开了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进一步纠正了过去盲动主义的错误,制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将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党和群众组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武装斗争方面。大会还决定以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并增补邹资生、段德昌为委员,加强特委的领导力量。后来,党中央、省委先后派许光达、孙德清等人来到洪湖,加强游击队的领导力量。8月,游击队在监利李家场进行整编,改为鄂西游击总队,队长周逸群,参谋长段德昌,下辖3个大队近千人,枪械500多支。随着游击战争的胜利发展,割据区域日益扩大。1929年春末,洪湖西南沿岸,便形成了一片纵横五六十里、形势较稳定的红色区域。

  12月间,鄂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石首袁家铺召开,大会制定的各项决议基本上符合洪湖地区革命斗争的实际,体现了党的“六大”的路线和方针,对洪湖地区的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久,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在洪湖峰口将鄂西游击总队改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师长段德昌,下辖3个纵队,共6000多人。

  1930年2月5日,独立第一、二纵队在监利汪家桥会师,扩编为红六军,孙德清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段德昌任副军长,许光达任参谋长。红六军成立后,在江、石、监、沔等地接连取得胜利,不久分3路攻占潜江县城。4月,鄂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石首调弦口召开,组织成立了江、石、监、沔、潜五县联县政府,主席团团长周逸群。联县政府设秘书处、土地、财经、水利、军事、文化各部和政治保卫局等机构。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洪湖苏区的正式形成。从此,洪湖苏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28年3月初,贺龙、周逸群抵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在贺龙亲属和旧部的大力支持下,下旬便组建了一支拥有3000人、700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随之起义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4月初,在强敌围攻下,工农革命军部队大部分消解。周逸群返回洪湖地区,贺龙则召集失散队伍,经过努力使队伍恢复到一400来人,坚持在桑、鹤边一带游击活动。此时,湖南省委决定将湘西北特委与湘西特委合并,统一指挥。湘西特委决定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红军所在地的县委或特支。不久,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8月,队伍向石门挺进。在开辟石门西北乡的过程中,队伍在谍阳、泥沙两地突然遭到敌人袭击,参谋长黄鳌、师长贺锦斋壮烈牺牲。10月间,红四军回到桑、鹤边,在堰垭、红土坪、梅坪一带休整。

  1928年11月至1929年1月,红四军在鄂西的宣恩、咸丰、利川、建始、鹤峰一带山区活动,队伍扩展到400人,并将湘西前委改为湘鄂西前委。1月7日,红四军攻占鹤峰县城,建立县苏维埃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前委先后接到中央、湘西、鄂西的有关指示精神,收到了中共“六大”文件,尤其是收到了1929年3月17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写给前委贺龙的指示信。在上级有关要求下,红四军进行了集中整训。6月间,红四军再次攻克桑植县城,建立县苏维埃政府。六七月间,红四军先后取得南岔、赤溪河战斗胜利。至此,以桑鹤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初步形成了。紧接着,红四军先后向大庸、慈利、五峰、长阳一带进军,经过一年多艰苦斗争,根据地涵盖了宣恩、恩施、巴东、长阳、五峰、石门等部分地区,队伍突破了5000人。与此同时,巴兴归、鄂西北等根据地也先后建立。

  1930年2月,红四军接到东下洪湖会师的命令。但因敌人处处设置障碍,无法顺利前进,一直到了7月4日,四、六两军才在公安会师。7日,两军前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正式组成红二军团,并组成军团总前委、总指挥部,周逸群任总前委书记兼军团政委,贺龙任总指挥,柳克明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孙德清任参谋长。红二军团下辖二、六两军,第二军军长由贺龙兼任,朱勉之任政委,辖第四师和警卫团,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六军军长旷继勋,柳克明兼任政委,辖十六、十七两个师,其中十六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十七师师长段德昌,政委许光达。全军共有1万多人,5000余支枪。红二军团总指挥部与二军驻洪湖府场,六军驻洪湖峰口。红二军团成立后,7月中旬,在普济观召开的前委军事会议上,决定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建立和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加紧利用统治阶级内部分裂的有利时机,进行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政治、军事素质;并发展割据形势,集中力量肃清洪湖苏区内的“白点”,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然后向外发展,逐步把分散的各块根据地连成一体。会议确定的上述方针是正确的。会后,红二军团分两路向东北挺进,占领潜江城,使监利、沔阳、江陵与潜江苏区连成一片。随后,红二军北渡汉水,进抵天门岳口,威胁武汉。红军为了巩固汉水南岸地区,主动撤至府坊、峰口一线休整。同年9月,红二军团肃清了当地的反动武装“白极会”,清除了根据地内绝大多数的敌人据点,巩固了根据地。至此,洪湖苏区除江、石、监、沔、潜已连成一片外,根据地还扩展到荆门、钟祥、天门、汉川、公安、华容、南县、安乡等县的部分地区。

  9月20日,中央派遣邓中夏到达洪湖苏区,传达、贯彻“立三路线”。22日,红二军团攻占监利县城。24日,鄂西特委与前委召开联席会议,将鄂西特委改为湘鄂西特委,书记邓中夏。不久,周逸群调地方工作,邓中夏担任湘鄂西特委书记及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10月上旬,湘鄂西特委成立。16日,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监利城召开,选举产生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执行委员会,组成主席团,崔琪任联县政府主席,周逸群任主席团主席。红二军团的组建、湘鄂西特委的成立和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的建立标志着以洪湖地区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的形成。

  10月中旬,红二军团渡江南下,接连攻克南县、华容、公安等县城。11月,又进占津市、石门等地。12月中旬,因在杨林寺战斗中遭到重大损失,红军被迫向五峰、鹤峰一带前进。当时,红军远离苏区,加之公安、华容重陷敌手,退路被切断,因而处境十分艰难。

  1930年11月起,敌军向洪湖苏区连续发动了两次“围剿”行动。当时,洪湖的地方武装大部分已经编入二军团,离开了苏区,在当地仅留下300多人,80多杆枪。后来,杨林寺战斗中失散的部分红二军团战士陆续归来,有枪1000余支,段德昌将其整编为新六军。为突破敌人的“围剿”,特委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正如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所说,在这次敌人围攻的过程中,全凭群众力量去抵御,因新六军力量有限,并且四处受敌,更无法兼顾,所以,主要方法是运用游击战术,将敌人各个击破。由于特委以及周逸群、段德昌等的正确领导,洪湖军民打破了敌人的“围剿”。在斗争过程中,段德昌指挥的新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周逸群被调往洞庭湖特区指导工作,次年5月返回江北时,在岳阳贾家凉亭遭敌伏击,不幸壮烈牺牲。

  1931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夏曦作为王明“左”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来到湘鄂西和红二军团工作,建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21日发出指示信,明确要求撤消邓中夏红二军团前委书记、政委的职务,并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下辖七、八两个师,并且多次要求红军主力返回洪湖。于是,红二军团前委在枝柘坪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解决部队的行动方针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接受邓中夏的提议,商定了北渡长江的军事计划。同时,根据中央分局指示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七、八两师。王一鸣、李剑如分别为七师师长、政委,许光达、王鹤分别为八师师长、政委。将湘鄂边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一师,王炳南、陈协平分别为师长、政委:组建了由周小康负责的湘鄂边分特委。几个月以后,分特委改组为湘鄂边特委,书记周小康。

  6月中旬,湘鄂西临时省委在瞿家湾成立,取代了湘鄂西特委,并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改组为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7月,蒋介石调集了约24个团的兵力,乘洪湖地区发生水灾之机向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当时,由于红二军团尚未回到洪湖苏区,所以苏区只有由新六军改编的红三军九师和三个警卫团的兵力,又因洪湖苏区水灾严重,所以给反“围剿”斗争增加了更大的困难,但最终还是度过了难关。8月初,九师二十五团在苏区展开活动,二十六团向天门、潜江一带出击。不久,省军委决定与红三军主力联系,接应其返回洪湖苏区。于是,派遣万涛随九师行动,以便代替邓中夏红三军政委的职务。

  12月11日至13日,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洪湖苏区召开,选举崔琪为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武等为副主席。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对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项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自从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省委成立以来,夏曦就积极贯彻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但由于敌人围剿造成的严峻形势,加之广大干部的积极抵制,“左”倾机会主义还未能全面深入的贯彻。1932年1月下旬,湘鄂西省委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在洪湖瞿家湾召开,夏曦开始运用权力手段推行“左”倾冒险策略,以改组派的名义在根据地内开展肃反运动,导致许多党政军干部蒙受不白之冤。

  正当党和革命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的危急时刻,蒋介石却调集了10多万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虽然苏区军民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但终因军事上推行“左”倾的指挥方针以及敌人过于强大败北。10月初,洪湖苏区丧失。在此前后,鄂西北、鄂北、巴兴归、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也都相继失败了。红三军突围到大洪山一带开展斗争。

  1933年1月,红三军到达鹤峰。6月,湘鄂边根据地部分得到恢复。不久,湘、鄂两省敌人展开围攻,红三军遂向川东一带发展,在湘、鄂、川边界流动作战。次年7月,建立了黔东根据地。8月,党中央和军委命令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六军团由任弼时、王震、萧克等率领突围,10月下旬,红六军团、红三军在贵州东部松桃县石梁场和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于是,红三军改为红二军团,组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红二、六军团亦作了相应调整,贺龙兼任二军团军团长,关向应为政委,萧克任六军团军团长,王震为政委。此后,两军团为共同创建湘鄂川黔新根据地而斗争。

  从1927年秋至1934年秋,湘鄂西根据地的党、军队和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持了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