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朱良才同志生平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朱良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9年2月22日16时32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朱良才同志1900年9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外沙村。1925年投身革命,积极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任村农民协会委员。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参加朱德、陈毅同志领导的湘南暴动,并受命组织资兴县农民暴动,随即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部秘书、连党代表,江西永兴县烟岗区区委书记,三纵队七支队政治委员,红九师政治委员,红十五军政治委员,博生师(即红十四师)政治委员,红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军委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红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并兼中共北岳区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华北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是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员,中共华北局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朱良才同志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险恶,他都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朱良才同志被捕入狱。面对凶恶的敌人,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被营救出狱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组织秘密农会,巧妙地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长征途中,他旗帜鲜明地与张国焘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宣传中央的路线,宣传革命的团结,虽受到打击,但一直忍辱负重,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他为了寻找党的组织,只身一人,风餐露宿,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经过36天的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终于回到革命队伍。十年动乱期间,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经常教育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他的模范行动,表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革命品质。

  朱良才同志身经百战,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善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打仗,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他担任基层指挥干部时,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担任中高级干部后,坚持亲临前线指挥战斗。1928年8月,在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中,他率领红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勇敢机智地击退一个团敌人的疯狂进攻,守住了红四军的主要军事基地。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可重要贡献。在一次反“围剿”中,他率领红九师参加歼灭敌张辉瓒师的战役,指挥若定,战果显著,缴枪2000余支,缴获敌电台一部、大炮一门,受到毛泽东、朱德同志表扬。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率领红十五军顽强阻击敌人于阵地前,为红一、三军团全歼敌十一师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他指挥有方,屡建战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全苏维埃大会上荣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开始时,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后卫师抗击着数倍于我的敌人,掩护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朱良才同志多次负伤,都坚持不下火线,有时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他经常不分昼夜地刻苦工作,多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

  朱良才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为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坚决贯彻党的决议和古田会议精神,狠抓连队党支部建设,重视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部队,并处处身体力行,为人表率,受到干部战士的信赖和爱戴。长征途中,他利用战斗间隙,组织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英雄模范事迹,对巩固部队、保证作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总卫生部工作期间,他以极端负责的精神,亲自组织医疗抢救工作,挽救了许多同志的生命。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工作期间,他深入调查,多方联系,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机智灵活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营救了大批革命同志。抗日战争时期,他协助聂荣臻同志领导晋察冀军区的政治工作,深入进行政治动员,运用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武装部队与群众。他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模范党支部和杀敌立功运动,注意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发现和宣传“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对巩固基层、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他重视宣传、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艺武器的威力,组织创办《抗敌三日刊》(后改名为《子弟兵》)、《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教育,揭露日伪军罪行,坚定部队和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参与领导历次反“扫荡”中的政治工作,总结了不少宝贵经验。积极开展“两面政权”、“打入敌内部”、“策反”等工作,对瓦解敌军、壮大我军起了重要作用。对俘虏人员,他耐心教育,晓以大义,使不少人弃暗投明。他重视搞好军政、军民关系,教育部队发展生产,节衣缩食,努力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他为巩固发展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先是协助聂荣臻同志创办晋察冀军政干校,之后协助叶剑英同志创办华北军政大学,直接参与两校的领导工作,为部队的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干部。解放后,他在担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期间,协助聂荣臻、薄一波同志领导全区的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主持北京军区政治工作期间,努力发扬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决维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和基层党支部及干部队伍建设,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和坚持结合我军实际学习革命理论,注重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为加速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关心社会教育,写出了《朱德的扁担》、《这座山,它革命!》等闪烁着我军革命光辉的回忆文章,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朱良才同志具有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操。在60余年的革命岁月中,他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顾大局,识大体,能上能下,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1958年他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把位子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受到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的称赞。他学习刻苦,勤于动脑,勇挑重担,严谨细致,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富有民主作风。他关心爱护干部,知人善任,公道正派,坚持搞“五湖四海”。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对家属、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从不插手、干预他们的工作安排,有一个很好的家风。

  朱良才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他的崇高品质和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