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凝聚着无数建党先驱的心血。蔡和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所以2009年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蔡和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一、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理论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蔡和森“是我党最早比较系统、全面而又正确地提出列宁式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的人。” [1](P91-94)“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组织工人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于是在组织上筹建共产党,就成为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然而,要建党就必须进行理论的准备,必须正确地回答在中国为什么要建党?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虽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对于建党理论述不多。列宁建党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总观李大钊同志在建党时期的全部著作,对列宁建党学说的研究和宣传,是比较少的”;“在陈独秀的大量文章中,很少见到较全面地介绍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的著述。”[2](P4)对于建党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蔡和森给予了正确的回答。
蔡和森利用留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刻苦攻读法文,“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建党学说,进行了认真的钻研。他还深入地了解欧洲革命情况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尼新民学会会员集会上,蔡和森明确提出成立共产党、开展阶级斗争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8月13日和9月16日,蔡和森先后给毛泽东写了两封长信,次年2月11日,又给陈独秀写了一封长信(即《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一文)。他在这三封信中,详尽地介绍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及时地回答了建党中理论上急需解决的重大原则问题。
首先,蔡和森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他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大“利器”之一,“从事社会改造,我以为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3](P51)那么,怎样组织这个党呢?他提出“(1)结合极有此种了解及主张的人,组织一个研究宣传的团体及出版物。(2)普遍联络各处做一个要求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的运动,取消治安警察法及报纸条例。 (3)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分布各职业机关,工厂、农场、议会等处。(4)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3](P71)
其次,蔡和森明确阐述了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指出我们所建立的党必须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乌合之众不行,离开工业界不行,中产阶级文化运动者不行 (除非他变)”。[3](P51)只有建立这样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再者,蔡和森提出要以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他指出:“我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3](P52)这里的“主义”无疑指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强调,只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正确方向。
第四,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他指出:“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3](P50)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呢?蔡和森主张“俄式革命”,[3](P63) 通过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即通过彻底革命的方法, 取得无产阶级政权,建成社会主义,并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为说明这一主张,他专门列了这样的公式:“方法=阶级战争+阶级专政”,“目的=创造共产主义社会”。[3](P64)
第五,蔡和森提出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原则。他指出:“劳动解放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乃是一个世界的社会问题,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我们绝不要带地域的民族的色彩。中国的阶级战争,就是国际的阶级战争。”[3](P78)因此,他认为一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有待于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援,提出党要“注重‘无产阶级专政’与‘国际色彩’两点。”[3](P52)他倡导无产阶级政党要有“国际色彩”、“万国一致的阶级色彩。”[3](P54)
蔡和森按照列宁的建党学说,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陈独秀不仅赞同蔡和森的建党理论,而且特以“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醒目标题将蔡和森的来信全文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同时,他在从事建党的活动中,注意到了蔡和森正式建议的创建共产党的“组织的步骤”。毛泽东对蔡和森的建党观点和建议百分之百地赞成。蔡和森的建党理论,通过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知识分子的宣传,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党的早期组织的创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纲领,是按照列宁建党学说制定的,蔡和森的建党思想也在党的第一个革命纲领中得到了反映。
二、组建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新民学会不仅是孕育湖南共产党组织的摇篮,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湖南省有近20多名党员,差不多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这近20名党员中,大部分是新民学会会员。新民学会从建立到发展为革命团体,蔡和森倾注了大量心血。
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在湖南长沙蔡和森的家里成立,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4](P3)为宗旨,蔡和森与毛泽东一道,积极组织领导了新民学会的各项活动。他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新民学会的发展上。”[5](P3)他们“大力鼓励和协助会员和会外的湖南青年,奋勇地向外发展,重点是去法国搞勤工俭学。”[4](P4)
蔡和森为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做了大量工作。他于1918年6月下旬先期抵达北京。在蔡和森的不懈努力下,侨工事务局应允借款五、六千元,解决了25名湖南青年的赴法经费。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争取熊希龄、章士钊等湘籍在京名流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以扩大湖南学生赴法人数。不久,毛泽东偕罗学瓒、张昆弟、贺果、罗章龙等二十五名会员抵京。在蔡和森、毛泽东的积极争取下,在杨昌济先生的帮助下,“蔡元培等为他们办了一个留法预备班,分设三处,……预备班着重学习法文、制图、数学等课程,准备一年后再赴法。”[5](P6)由于蔡和森、毛泽东积极倡导和组织,1919年和1920年两年中, 湖南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人数达到三百多人,是赴法勤工俭学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达19人,占会员总数四分之一以上。
蔡和森在北京期间,正是“五四”运动前后时期。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不少进步的书籍和报刊,并初步接触到马列主义;他先后拜访了杨昌济和李大钊、陈独秀;亲身参加了“五四”运动。他“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由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6](P43)他指出一个革命者应该“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3](P8)为了“全体之利害计算,可以杀身成仁。”[3](P7)他赞扬俄国十月革命,拥护列宁的主张,明确表示:“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3](P8)他提出新民学会的发展:“谓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3](P13) 蔡和森思想的转变无疑影响了其他新民学会会员,推动了新民学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进步。
1920年7月,蔡和森在蒙达尼主持召开留法新民学会会员会议。会上,蔡和森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的宗旨,得到与会者的多数赞同。至于改造的方法,他提出要建立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另一会员肖子昇则主张温和的革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会后,蔡和森把自己在会上阐明的观点,陆续用通信的形式写给了毛泽东等新民学会国内会员。
蔡和森的建党来信,推动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一方面称颂十月革命,另一方面不赞成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打倒强权。后一点,在他当时的思想中显得更为突出。”他“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做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7](P52—53)毛泽东“在这时选择的仍是温和的改良道路。”[7](P53)他所领导的驱张运动和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就是“呼声革命”、“忠告运动”的一种尝试。正当毛泽东在总结反思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之时,他先后收到蔡和森关于建党问题的两封来信。蔡和森的建党思想,给毛泽东很大的启示。毛泽东于1920年12月1日和1921年1月21日先后复信蔡和森表示“深切的赞同。”[3](P60)“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3](P58)和“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4](P163)毛泽东还于1920年11月25日,连续给新民学会会员写信,着重谈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在给向警予的信说:“几个月来,已看透了。”从这个失败中得出结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4](P76)给罗章龙的信强调,革命运动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P97)毛泽东给蔡和森等人的信,态度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7](P71)
在蔡和森的大力推动下,在陈独秀的重托和指导下,毛泽东在湖南加快了建党的步伐。1920年11月,“经过慎重物色,毛泽东和何叔衡、彭璜、贺民范等6人在建党文件上签了名,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7](P76)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在新民学会先进分子中秘密诞生了。
毛泽东还于1921年1月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民学会国内会员会议,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和方法等问题。会上争论热烈。毛泽东在对各种改造方法作了比较后得出结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4](P23)会议最后进行表决,多数会员赞成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新宗旨和赞成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两次会议遥相呼应,在蔡和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新民学会发生了质的飞跃。即发展为“奉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的革命团体。学会74个成员,早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约31人。”[7](P75)参加过新民学会的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夏曦、李维汉、蔡畅等都担任过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新民学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摇篮之一。
三、在法国开展建党活动,引导工学世界社改变宗旨,为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如前所述,1920年7月,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议上提出组织中国共产党,“这实际上也是建设中共旅法组织的开始。”[8](P304)8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谈到自己的建党计划:“我在这里业已酝酿组织……拟于今冬联络新民会友,少年学会会友,工学励进会友,以及赴德之王光祈,赴英之某某,开一联合讨论会。我将拟一种明确的提议书,注重‘无产阶级专政’与‘国际色彩’两点………将来讨论如得一致,则拟在此方旗帜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3](P52)一九二○年底,“当周恩来到法国时,蔡和森又向周恩来提议组织共产党的事。他们两人当时过从甚密。……周恩来说,当前最具体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组织共产主义团体,这是最急切的要事。蔡和森欣然赞同。”[5](P75)蔡和森在组织上多次提出要建立中国少年共产党。一九二一年四、五月间,劳动学会领导人赵世炎、李立三等酝酿“成立共产主义同盟会,来统一领导华工和学生工作。为了这件事,赵世炎给蔡和森写信征求他的意见,蔡和森表示同意,但主张名字叫‘少年共产党’。”[9](P527) 不久,在工学世界社会议上,蔡和森又提出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的问题,但由于有人反对,没有达成协议。事后,蔡和森又与李维汉等商谈,“打算联络新民学会会员、少年中国学会会友、工学世界社社员等开一讨论会,如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主义,两点上取得一致,则准备成立一个共产党。后来因为忙于参加和领导求学运动的斗争,未能实现。”[10](P19)
蔡和森在从事建党活动的同时,他“花费了大量心血,争取改变工学世界社的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宗旨。”[8](P306) 工学励进会于1920年2月由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三十多人,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而发起成立的。其宗旨为“以工学的精神和方法,谋世界的改造和进步,它要使世界成为工学的世界”,“使工学成为世界的工学。”[11](P41)显而易见,工学励进会是笃信工读主义的社团。1920年8月,工学励进会正式改名为工学世界社。蔡和森应邀到会“做了‘怎样救中国’的讲演”,他“驳斥了各种错误的‘救国’论调,”[12]宣传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12月下旬,在工学世界社召开的第一次年会上,“蔡和森作竟日长篇谈话,发表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社会大革命,否认无政府主义为理想的乌托邦主义”。[13](P41)这次会议开了三天,最后“表决了个倾向,个个对现社会都不满足,都以为要革命”[13](P41) 经过热烈的辩论,大多数社员“赞成以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工学世界社的宗旨。”[9](P81)由于蔡和森的艰辛努力,使“许多工学世界社中的分子都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后来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基础,并有不少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干部。”[14](P8–9)李维汉的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李维汉与众多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一样,由于受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思潮的影响,因而“对于那种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人人读书,平等自由的境界,觉得非常新鲜、美好,觉得这就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0](P13–14)他曾经撰文疾呼:“我敢大胆说一句,人类平等的实现,在勤工俭学普遍于人人之时。”[15](P526) 后来,在蔡和森的影响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和若干宣传十月革命的小册子,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很快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6](P30)以至在1921年7月下旬召开的工学世界社第二次年会上,“蔡和森与李维汉能够共同提出创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政纲‘行动大纲’”[8](P312)
1921年2月,蔡和森组织领导留法勤工俭学生,发动了为争求学权和生存权而斗争的“二·二八运动”。 这是一次向北洋政府驻法大使馆的请愿活动, 要求北洋政府发给勤工俭学学生每人每月400法郎的补助,以四年为限。此时,劳动学会领导人赵世炎、李立三仍然坚信工学主义,主张勤工俭学到底,他们反对向政府请愿。这场运动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却教育了广大勤工俭学生,使他们感到工学主义不是救国救民之宝,促进了勤工俭学生不同团体的了解和革命团结。“为在法留学生、工人中创建共产主义组织开辟了基础。”[8](P307) “二·二八运动”以后, 蔡和森多次邀请赵世炎、李立三等劳动学会的成员参加工学世界社的会议, 并进行多次会谈。双方表示“争论已经过去,今后要共同研究问题,共同革命,大家都谈马克思主义。”[17](P961)这样,工学世界社、劳动学会等团体在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团结。
1921年9月,蔡和森与赵世炎、李立三等人组织领导了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 由于学生缺乏经验,使中法反动当局的阴谋得逞,蔡和森等一百多名学生被强行“遣送”回国。这样,原先由蔡和森和赵世炎商定筹建统一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组织被迫推迟。蔡和森的建党计划,最终由留法的同志们继续完成了。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人在巴黎组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蔡和森回国后,经由陈独秀、陈公培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中央担任重要工作。毛泽东对蔡和森的建党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同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几乎是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即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18](P133)
综上所述,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理论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组建新民学会,积极推动学会会员向外发展。蔡和森和毛泽东分别领导了法国和湖南的新民学会活动,确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新的宗旨,引领新民学会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为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法国,他组织开展建党活动,引导工学世界社改变了宗旨。他还领导了“二·二八运动”和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等活动。使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走十月革命道路。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谭献民,孙建娥. 蔡和森研究综述[J].求索,1985, (2) .
[2]蔡尚思.我党系统传播列宁建党学说的第一人[J].湖南党史通讯,1985,(6) .
[3]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
[4]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新民学会资料[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中共双峰县委员会. 蔡和森传[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6]谢起章.试论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
[7] 逄先知.金冲及. 毛泽东传(一)[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
[8]蔡博.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建党活动[A]. 郑名桢.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
[9]李立三.对世炎的回忆[A].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 一大前后(二)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M] .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
[11]黄利群. 留法勤工俭学简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12]蔡 畅. 永恒的记忆——哀悼王若飞同志[N] .光明日报,1978-4-8.
[13]贺培真. 留法勤工俭学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14] 李立三.纪念蔡和森同志 [A]. 人民出版社.《回忆蔡和森》〔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5]张允侯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资料集) 第2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李维汉.新民学会与蔡和森同志 [A]. 人民出版社.《回忆蔡和森》〔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7]李立三.对世炎的回忆[A].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共产主义小组﹙下﹚[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8]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