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高 勇
访 谈:程 敏
记 录: 赵文辉
口述时间:2007年6月14日
口述地点:北京西直门高勇住宅书房
程 敏: 83年到85年,您在邯郸市任市委副书记。您有一次去看耀邦同志,他给邯郸的两个单位题了字。后来市委一高兴,开了个庆祝会,结果这事还被耀邦批评了一顿。当时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您给介绍一下。
高 勇:在邯郸的这段我说两个事。一个是我临走的时候向他辞行,问他对我有什么嘱咐的。耀邦说你年龄也不小了,去了也是个过渡人物,干不了很多事,无非是“钻一点经济,刹一刹歪风”。当时搞四化建设,提倡干部要懂经济,他知道我不懂经济,就要我去钻一钻经济;刹一刹歪风——端正党风当时在全国叫得很响。
我记住他这两句话,还做了一首诗:“走马邯郸问胡公,建业如何不放空?一语叮咛当谨记,钻研经济刹歪风。”到了邯郸后,我又把它组成两句话作为座右铭:锲而不舍钻经济,敢于碰硬刹歪风。
后来还传成个笑话。高占祥当时是省委副书记,他打电话问耀邦给我谈什么了,我就给他说了这事,他后来在省里几个领导之间就传开了。有一次河北省长张曙光说,耀邦同志最近给我带了个口信,要钻经济,刹歪风——成了给他带的口信!再后来邯郸市委书记又发挥了一通,在市委常委会上说最近耀邦同志给张曙光同志带了个口信,要抓经济,刹歪风,这个指示完全符合我们邯郸市的情况。我想耀邦同志给我讲的,不是给谁带口信,也不是符不符合邯郸的情况,不要发挥嘛。
第二个就是耀邦题字的事。邯郸市机构改革后,成立了邯郸大学,是原来的教育局局长退下来筹办的这件事。他去找我,说您是不是给我们题个“邯郸大学”牌子。我说给大学题名,我不够格。最近我还要回北京一趟,看能不能争取让耀邦给写一个。
另外呢,耀邦和万里到西藏去过以后,汉族干部要内调。在这种形势下,原来省戏曲学校给西藏培养的一个班就决定不到西藏去了。这样学员毕业以后没地方接受,邯郸市就想接受这个班。邯郸再往南就是河南,那里喜欢豫剧的人很多。学生毕业后组团,也想让题个剧团名。
我回北京后有一次去看耀邦,就给他说了。很快,张耀光给我打电话说耀邦同志已经写了,一个是“邯郸大学”,一个是“邯郸市春燕豫剧团”。
拿回去后,当然大家都很高兴,就准备开一个会大力宣传。我就说张耀光给我交待过,耀邦同志题字不留名、不广播、不登报。邯郸大学开始劲很大,它非要想办法开一个庆祝会,联络文化局,通知了省文化厅有关人员,还有它们的兄弟单位。
我就给张耀光讲,在邯郸当地宣传一下总可以吧,就在邯郸市那个小报上登一下。他说那你们自己定吧。
市委研究后就决定开,让我在会上介绍一下耀邦题字的情况。邯郸大学提出要奏国歌,放鞭炮,我说不要那么搞。他们接受了我的意见。
开了会以后,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主要内容是谈耀邦的题字对我们是关怀和鼓舞。对召开庆祝会报纸发了消息,这个消息是经我看过的。报纸出了以后我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觉得应该给张耀光说一下,我就给他寄了两份报。没想到耀邦批了一句话:“这么做很不好!”我心想好事没做好,给耀邦惹了个事。
我想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过了几天中办副主任周杰给我打电话,说邯郸有一封群众来信反映这事,中央几个领导看了,对这事不太满意,你是不是写几句检讨吧?我说行,还给他把情况说了一下。他说你做了一些工作,这事你完全压也压不住,主要是得有个交待。
后来市委书记听到这个情况,说当时是市委集体定的事,要检讨以市委的名义检讨。我说还是以我的名义检讨算了,他不干。最后这个报告还是以市委的名义写的,但意思是我的。后来周杰给我打电话,说这事就了了。
程 敏:看起来关于个人迷信,突出个人作用,耀邦同志不仅是说,在中央提出了这些原则,他自己还身体力行。
高 勇:耀邦历来反对搞个人迷信,他觉得这是个应该批评的事,不是马马虎虎放过去算了。
程 敏:耀邦同志并不因为和您的关系很近就……
高 勇:那不因为这个。如果是别人的话也可能算了,放过去了。对我肯定不会放过去。
程 敏:耀邦同志对越是与他关系亲近的人,他要求越是严格。
高 勇:对,他就是这样。这个事对我教育很大,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