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读书才情胡耀邦

  胡耀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然而,像他为人朴实、真挚一样,一旦用诗词或对联的形式把真实的情感写出来,他的文采往往又使文学界以至诗人称道和刮目相看。一次,毛泽东在总政视察工作,当谈到我军干部自学成才时,兴奋地说:“舒同是党内的才子,是党内一支笔,他的东西一半是过去的,一半是自学的,而胡耀邦完全是自学的。” 胡耀邦一向勤学博思,他的诗词可读性很强、且琅琅上口。他宠辱不惊,以诗言志,笑论沉浮,是今人的楷模。龚定庵说得好:“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胡耀邦的诗联不论工拙,均属其为人的写照,也是时代的片鳞只爪之反映。值得我们掩卷深思。

  一

  在率领军民打天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国元勋里,1915年生的胡耀邦算是“红小鬼”。但是,14岁便参加了革命的他虽然只在湖南浏阳县初级中学读了一年,却终生保持了学而不厌、孜孜不倦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且博览群书的人,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丰富学识和过人才华,完全是长期勤奋自学、独立思考和广交乐群积累起来的。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明确指示东北我军不休整,抓紧冬季作战,争取主力早日南下北宁线,“完全控制阜新、义县、兴城、绥中、榆关、昌黎、滦县地带”,以“应对蒋军撤退”。这就是设计辽沈战役“关门打狗”的最早蓝图。同时,毛泽东指示晋察冀野战军2月底、3月初可打平绥,即察南绥东一线,4月或5月打冀东。确切地说,那次战役的全名是“察南绥东战役”。察南是原察哈尔南部,即今天的张家口地区,绥东是指内蒙古的集宁地区、呼和浩特地区。此地是傅作义部队的兵粮要道,平张、平绥两条铁路必经地。总之一个意图就是把傅作义集团留于华北,配合东北野战军解放全东北。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赴前线作战的胡耀邦与分离在异地的爱人李昭相互牵挂,鸿雁传书。李昭参加革命前已是高中一年级的水平,比胡耀邦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还要高,并有相当的古文基础。1948年3月3日,她给胡耀邦写来词曲一阙:       

  一去一来三百里,   

  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来已是迟。   

  但愿相烦喜鹊儿,   

  先报那人知!   

  胡耀邦和李昭两人感情极好,相见离别都有约期。胡耀邦当年33岁,李昭27岁,李昭一直挂念胡耀邦的安危祸福,还多情劳驾喜鹊要把自己的心情告诉给他。   

  胡耀邦读后动情,即把自己部队的出征壮举告诉了爱妻:  

  连去连追将千里,   

  胜利必可期。   

  三月虽归竟大迟,   

  但愿娓娓燕,   

  及时伴春飞。   

  李昭对“一去一来三百里”都在计算,忽听“连去连追将千里”是否把她吓着了?三天以后,胡耀邦又补写了一首七律,重申“胜利必可期”的信念。他写诗之日的第二天即出征北上。   

  一纸命令往北征,   

  十万熊罴似潮涌。   

  兴师已定云霄志,   

  雪恨那堪儿女声。   

  寄语虽嫌情意短,   

  跨鞍顿觉马蹄轻。   

  叮咛及时读新报,   

  频频捷语亦消魂。   

  这首七律写于1948年3月6日。胡耀邦要去察南作战,给爱人的临别赠言,且是即兴赋诗。当时没有题目。1951年1月,胡耀邦又回忆起这首七律,在一张“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公用笺”上写下来,因为事隔三年,追记的诗句与原文有一定出入,把原诗的写作日期也记错了,写成“时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但与原诗抒发的对象、情怀、对爱人的叮嘱及遣词用句基本相同。这次追忆,他给原诗拟定了题目,即“察南战役讨伐傅匪出征前寄李昭”。   

  胡耀邦在1987年1月之后不再担任中央的重要工作。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离职后的他翻阅了自己10年中的全部文章和讲话等,通读了马列全集和《资治通鉴》,并对旧诗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经常向儿子胡德平讲: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他说他自己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不懂外语,二是不会中国古诗词的平仄格律。于是,他选择了古诗文的习作。一类诗词是他送给他的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的诗,另一类是给他的老熟人、老部下写的,再就是有些初次见面的朋友,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也给别人题诗,因为人家恳请,赠送新朋友的。 

  1917年4月出生的李锐,是只比胡耀邦小两岁的老干部。其诗集反映自1942年延安整风至80年代后期其个人曲折的遭遇,发人深省。

  1988年8、9月间,闲赋在家逾一年半的胡耀邦,读了李锐的《龙胆紫集》,作古风一首,题为《赠李锐同志》(原稿):   

  延水创伤甚,庐山复蒙羞。     

  犟劲终不悔,雕虫度春秋。   

  狂歌妖雾扫,拨乱兢同俦。     

  胸中浪潮涌,笔下蛟龙游。     

  调反三峡坝,言诤九派流。    

  潇湘一冷月,青光耀斗牛。   

  《赠李锐同志》(改稿):   

  延水山洪猛,庐山云雾愁。

  强项悲日月,铁栅度春秋。  

  长歌驱毒氛,低唱觅同俦。  

  浪潮胸中涌,蛟龙笔下游。   

  调翻三峡案,言重百家流。   

  云破潇湘月,青光耀斗牛。      

  还有另外一首为:戏题李锐《论三峡工程》(原稿):   

  妾本禹王女,含怨侍楚王。     

  泪是巫山雨,愁比江水长。    

  愁应随波去,泪须飘远洋。     

  乞君莫作断流想,流断永使妾哀伤 。  

  戏题李锐《论三峡工程》(改稿):   

  妾本巫山女,含怨侍楚王。    

  泪滴三春雨,愁染六月霜。    

  泪愁应随东逝水,

  乘风直下太平。  

  乞君莫作断流计,

  天地灵药八千方。   

  石壁立,平湖望, 流断永使妾哀伤。   

  老红军贺晋年曾任炮兵司令员,晚年弃武从文,习画为乐。胡耀邦为其夫妇赋七绝一首:         

  伏枥年华黯却缨,   

  拼将铁骨赋丹青。   

  丹青洒处生梅竹,   

  赚得清香满玉庭。   

  1988年8月,胡耀邦书赠一首古风,答谢楚辞专家文怀沙赠予的对联:   

  民望藏饥渴,   

  公行胡滞留。   

  该联乃集陆游五言诗两句而成,胡耀邦全诗是:

  骚作开心面,久仰先生名。   

  去岁揆珠玉,始悟神交深。     

  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  

  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    

  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   

  闭户惊叶落,心悲秋草零。   

  心悲不是畏天寒,   

  寒极翻作艳阳春。   

  艳阳之下种桃李,   

  桃李芬芳春复春。   

  哲人晓畅沧桑变,   

  一番变化以翻新。   

  如今桃李千千万,   

  春蕾一绽更精神。   

  文怀沙对此诗评价甚高,视之为胡耀邦的自我展示,并赞曰:“名垂青史的胡耀邦,即以这首必传之作,也定将名垂史诗!”   

  1988年8月7日,曾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林萍,前往烟台看望正在当地休养的胡耀邦。胡耀邦向其赠诗一首:   

  历下名士原无分,   

  梁山好汉又同宗。   

  年华意气输肝胆,   

  美味佳肴数大葱。   

  内战难逃鬼蛇罪,   

  苹梢能辨东西风。   

  此身只合蓬莱老,   

  青松明月照苍穹。  

  末尾署名:胡耀邦戊辰立秋后。   

  过了一个星期,胡耀邦致老将军萧克诗一首:        

  寂寞沙场百战身,   

  青史盛留李广名。   

  夜读将军罗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署名后的日期是“八月十四日”。   

  此事缘于萧克上将所著《浴血罗霄》一书,于当年8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萧克将书赠给胡耀邦,胡耀邦读后撰此诗致意。井冈山时期,毛主席赞萧克同志为“白袍小将”。文革中,萧克致信毛主席说,那时红军队伍每多一个人,毛主席都说好呀,我们队伍又多了一个人。信中意思是希望毛主席团结大多数人。那么,胡耀邦在这首诗中为何把飞将军李广和萧克伯伯相提呢?为此他曾对儿子释疑解惑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按萧克同志的资历、条件、贡献来说,本应尽享大将名誉的,但革命队伍中有些事儿也说不清啊。”半个月后,胡耀邦同陈维仁谈话,赠诗一首,并共进晚餐。这首《题赠陈维仁同志》的内容如下:         

  碧海秋昊又相逢,   

  忽闻退作长寿翁。   

  十载辛耘莫嗟少,   

  栽得桃李到瀛蓬。   

  署名后日期为“九月一日”。   

  陈唯仁系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后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88秋,陈唯仁在烟台见到胡耀邦。胡得知他退下副校长之位,便写此诗勉励。

  几天后,胡耀邦在烟台宾馆的信纸上写词一首《戏赠于光远同志,调寄渔家傲》:   

  科学真理真难求,   

  你添醋来我加油,   

  论战也带核弹头。   

  核弹头,你算科学第几流?   

  是非面前争自由,   

  你骑马来我牵牛,   

  酸甜苦涩任去留。   

  任去留,浊酒一杯信天游。   

  署名后是“九月五日草”。   

  该词幽默含蓄,耐人寻味。据于光远称,这首词是那年10月由胡德平送到他家的。此诗至今读来仍令人深思、令人感叹。   

  仅仅过了五天,胡耀邦在山东改完一首诗,题为《戏题养马岛——拟赠胡绩伟同志》:   

  辇从秦皇下仓蓬,   

  雷鸣电掣辘肠空。   

  宝岛觅得幽憩处,   

  岂料伯乐踵相踪。   

  伯乐爱马不爱人,   

  牧人一夜变衰翁。   

  末尾写“九月十日改就”。他还为之加了注:九月八日曾到养马岛一游,人们传说养马岛是秦始皇东巡诗养马之处。八月,绩伟和秦川在此住了多天,故此戏作,并送绩伟同志。   

  两天后,登泰山,胡耀邦赋诗一首《重登泰山》:

  重来仰止竟不同,   

  车如流水马如龙。   

  曾睹蹭梯叩玉阙,   

  又添绳索捉飘风。   

  倒提湍泉迎上客,   

  裁剪翠色送归鸿。   

  闻说天涯比邻友,   

  明晨相聚观日峰。   

  署名后是“戊辰,秋”。   

  胡耀邦第一次上泰山,是在1981年4月下旬到山东调查视察之际。第二次登泰山是在1988年9月10日。这天上午,泰安市委书记和市长向他介绍了泰山建设发展的情况。七年来,泰安变化很大,耀邦听了十分高兴,不断点头表示赞许。下午二点半,耀邦同志一行人乘一辆中型客车,沿泰山西路盘旋而上。那天,秋风送爽,碧空如洗,山高峰伟,层林尽染,新建索道飞架南北。耀邦心旷神怡,谈笑风生,内心也别有感慨。来到索道站贵宾室,他在留言簿上即兴赋诗,挥毫写下这首七律《重登泰山》。  

  胡耀邦一行由中天门坐上缆车,登上南天门,漫步天街,与众多游人一起,向岱顶攀登。游人们惊喜地发现耀邦,向他招手致意,胡耀邦向他们点头微笑,亲切问候。胡耀邦一路询问卖东西的大嫂生意如何,与泰山挑夫亲切交谈,为大学生们签名留念,同碧霞祠的道长探讨道教渊源,与外国青年人合影。胡耀邦在大家簇拥下登上泰山极顶。他凭栏而立,俯视逶迤群山,远眺齐鲁原野。此时,他是什么样的思绪呢?!回到御座宾馆以后,胡耀邦又在大纸上书写《重登泰山》诗,将诗题改为《再登泰山》。回京后,胡耀邦又将此诗抄写送李锐同志,请他修改。后来,胡耀邦对登泰山诗又作较大修改并书写。   

  其一:

  《重登泰山》    

  倒提湍泉迎上客,   

  裁剪翠色送归鸿。   

  重来仰止竟不同,   

  车如流水马如龙。   

  曾覩蹬梯叩玉阙,   

  又添乘索捉飘风。   

  晓鸡声中观日出,   

  昏鸦未栖抵莱蓬。   

  闻说天涯比邻友,   

  明朝相约踵相踪。   

  经修改后的这一首诗,增加了“晓鸡声中观日出,昏鸦未栖抵莱蓬”句,特别耐人寻味。胡耀邦在七年后再登泰山,首先看到:“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景象。泰山的游人多了,旅游事业发展起来了,他当然会高兴。再看诗中“昏鸦未栖”句,则流露出他的另一种心绪。耀邦两次上泰山,境遇和心情之差别,如此之大!  

  其二:

  《再登泰岳》

  车如流水马如龙,   

  仰止重来竟不同。   

  曾覩蹭梯扪玉阙,   

  又添乘索捉飘风。   

  倒提湍泉迎上客,   

  裁剪翠色送归鸿。   

  闻说天涯比邻友,   

  明晨赛聚日观峰。   

  这次又作了较多修改。耀邦在诗后注明:应以此定稿。以上两次修改,均未写时日。   

  五天后,胡耀邦离开烟台,回京途中路过济南,原本打算要去拜访中央苏区的老战友谭启龙,却得知谭启龙因病去上海治疗,怅然若失,于是写七律一首相寄:   

  年逾古稀能几逢?   

  逆交难忘六十春。   

  蒙冤AB双脱险,   

  战处南北俱幸存。   

  牛棚寒暑相忆苦,   

  开拓岁月倍感亲。   

  遥祝康复更添寿,   

  寿到雏声胜老声。   

  署名“胡耀邦”后写道: “九月十七日写于济南九月二十六日书于北京”。    

  胡耀邦与谭启龙初识于1931年7月,至1932年底,在共青团湘赣省委两人并肩工作过两年时间。以后胡耀邦参加红军长征,谭启龙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彼此“战处南北”相互不通音信。建国后无论在四川、北京或贵州,见了面一谈起来就没有个完,相知极深。诗中感情真挚,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此外,胡耀邦还给他的老熟人、老部下魏巍写过一首诗:   

  禹域乾坤变,   

  人间爪鸿新。   

  音千百啭,   

  此曲最牵情!   

  解放战争年代,胡耀邦是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政委,魏巍当时也在野战军三纵队工作,任政治部教育科科长,胡耀邦是他的领导。魏巍一直以来他对胡耀邦很敬重,很有感情。魏巍写作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后来,魏巍经过几年的努力,两次到长征路探访,完成了《地球的红飘带》一书,这是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力作,共47万字,于1988年5月出版。聂荣臻元帅赞扬这本书是“用文学语言叙述长征的第一部长篇巨著”。这年8月1日,魏巍将《地球的红飘带》赠送给胡耀邦。胡耀邦于8月10日给魏巍写信,信中说:“你‘八一’建军节送给我的新著,我第二天就收到了。……”足见他们之间的将士情谊有多诚挚和深厚!   

  胡耀邦做的诗多是1988年夏秋的作品。诗中不仅可见胡耀邦对旧体诗词格律的喜好,还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思绪和心情是很不平静的。胡耀邦还写过一些诗词,赠送的却是他一面未识的同志,如甘肃作家姜安。   

  原来,因为采访原陕甘宁边区“南区供销社”的素材,姜安数次奔赴延安,并且结识了一位原南区供销社的指导员——刘世昌。偶然得知,这位刘老汉收养了胡耀邦的儿子。刘世昌老汉,身材高大,快乐、豪爽。在与他的交谈中,她知道了一个曾发生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与一位陕北老汉之间的充满人间真情的美丽故事。战争年代,胡耀邦夫妇因战事繁忙要上前线,无奈将刚出生的儿子送给陕北游击队长、延安的劳动模范刘世昌扶养,取名为“刘湖”(“湖”字,关照生身父亲胡耀邦的意思)。解放后,刘世昌把刘湖送到北京交给胡耀邦夫妇。可是,胡耀邦夫妇却让刘湖在填写各类表格的“家庭成员”一栏中,一律填写刘世昌夫妇。40多年前一度因战争导演出的悲凉故事,在40年后却被友爱之手写成了喜剧。两位身份、地位差别很大的“父母”,竟拥有着同样一颗仁慈、善良、体贴他人的心。陕北与北京两个家庭千里恩情一线牵,常来常往亲如一家。姜安被这美丽的人情震撼了。于是,在她刚动过大手术、脱离生命危险不久,就以虚弱之手握笔,记述下这个美丽故事。

  1986年,《报告文学》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时刊载了她写的记实文学《两位父母》。作品发表后,反响强烈。国内十多家报刊转载;远在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看过这篇作品后,写信给国内亲人:“我所在的学校,中国女留学生读了这篇作品后,都哭了。”日本女翻译——多田正子读过作品后,盛赞“中国人性美好”。但是,作品发表后姜安心中却一直惴惴不安。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条件向胡耀邦一家采访,不知道作品在耀邦家庭中的评价如何?更担心作品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引起两个家庭矛盾。于是,1988年春季,她将一份发表作品并附一封征求意见信,寄给胡耀邦。随后不久胡耀邦夫妇极其认真地写了回信,并对作品谈了看法、感想。他们对姜安的身体状况表示真诚的关心。而且在邮件中还夹着一帧三首胡耀邦同志用毛笔题写的墨迹《答女作家姜安》:   

  (一)   

  霜月皎皎到中庭,弱女浓妆理素琴。

  窗前嘎然一声响,料是孤鸿落寒汀。

  (二)   

  世事匆匆各浮沉,风云叱咤多女英。

  死神面前犹奋笔,君是巾帼罕见人。

  (三)   

  沧桑变化寻常事,人间悲欢最牵魂。 

  谁能偷得蟠桃果,怜取卿卿锦绣文。   

  独特的墨迹,如书写者的性格一样,正直,奔放。落款“胡耀邦九月二十五日”——那正是1988年的中秋。不幸的是,在收到耀邦同志墨迹后四个月,胡耀邦同志就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了人世。

  一般情况下,胡耀邦对于别人让他赠诗的请求会慨然允诺,但有时也有例外。有一位山东干部曾恳请胡耀邦给他写诗或题字,请求了好几次。最后胡耀邦给他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可以给你写字,但我不能写,为什么?因为你还年轻,还有前途。”胡耀邦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却又不乏原则的人。

  胡耀邦的诗词也有对当时不良风气、腐朽意识的批评,他认为不好的事情绝不同流合污。1988年8月,他在烟台休息,他的儿子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他,他乐呵呵地拿出李白的一首诗给他们诵读,边读边笑,边称赞,以后他作了一首《饮酒歌》,前四句就是引李白的原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   

  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   

  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胡耀邦不是反对喝酒,他平日兴致好些,也喝一点。他反对的就是那种浪费公款,假公济私,不办实事,个人利益、帮派利益至上的,对人民事业又毫无作为的人。胡耀邦对内部同志的宴请,非常提倡四菜一汤。当他在1980年左右知道全国全年的公款宴请竟达到二百亿元时,他既痛心公款浪费,更忧虑一些同志究竟把多少心思用于发展经济,用于体制的创新。   

  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受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后,胡耀邦在一些讲话中引用古典诗词,妙语如珠,兴味盎然,传为佳话。   

  1979年9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长的胡耀邦出席一个茶话会,与会者是在京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以及早期从港、台和国外归来的从事农业科学或农业教育的知识分子代表。胡耀邦向他们介绍当年农业形势时,吟诵了欧阳修词《浪淘沙》的下半阙,但改了几个字:   

  聚散苦匆匆,此际难逢。

  今年花胜去年红。

  料得明年花更好,

  知与谁同?  

  其中,“此际难逢”,原作是“此恨无穷”。

  他这一改就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借以形象地描述当时农业迈出改革步伐的喜人景象。胡耀邦说:“今年农业这朵花红胜过了去年,我们应有信心使这朵花明年比今年还要好。希望大家努力奋斗,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相聚。”他的这番比喻形象、乐观喜气的话说完后,全场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此前的同年9月6日,胡耀邦在中宣部召开的关于《歌德与“缺德”》一文的座谈会上发表谈话,末尾说道:“我们打倒‘四人帮’三年了,有些干部,还是那么畏畏缩缩,气不壮。借用骆宾王一句诗来说:‘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当然他的原意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状态改变过来。” 

  胡耀邦引的这首骆宾王诗题为《于易水送人一绝》全诗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首两句讲的是荆轲入秦前与燕太子丹诀别的情景,这位勇士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而颂扬其反抗暴政的大无畏气概,乃骆宾王原诗意旨所在。胡耀邦“古为今用”,表达的意思显然不同。 

  1980年2月9日,胡耀邦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迎春茶话会上发表讲话,由于有人请他讲形势,而邓小平已经就此有过讲话,所以他就借解读辛弃疾词《汉宫春》,一开头谈对于形势的看法。

  此前同月5日,《人民日报》在其特约评论员文章《大有希望的八十年代》末尾,已经对这首苏词做了介绍。但胡耀邦觉得不完全,于是“又重新编了一下”,他侃侃而谈道:头一句叫,“春已归来”,春天已经回来啦!第二句是,“东风从此,染柳熏梅”,春天回来以后,东风吹得柳树绿油油的,吹得梅花开放起来,香香地扑鼻。他原来的词叫“熏梅染柳”,为着念起来顺口,我把它调换了一下,叫“染柳熏梅”。如果引用到我们这里来,就是,东风从此,把我们祖国的山河,好好地打扮起来。第三句是,“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春天到来以前,料想那个经过风风雨雨的燕子,在立春这天晚上,连做梦都梦到百花盛开的园林里去了。我们在座的同志,也是经过多少风雨的燕子啊,我们这些同人民、同党共命运同患难的时代的燕子,在立春那天,做梦也梦到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进入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境界里面去了。我把上面的几句重复一下,就是“春已归来,东风从此,染柳熏梅。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这不知可不可以算上阙。辛幼安的词里还有几句话,也是好的。

  第一句叫“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引到我们的形势上面来说,就是现在还有消极因素干扰着我们,这也是一种无端风雨,一种干扰破坏的因素。“未肯收尽余寒”,即还有“四人帮”的余毒,…余毒也是一种余寒嘛。辛幼安是爱国诗人,因为有余寒,有些信心不足了,他发出感叹说:“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解连环”,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典故,秦国的秦昭王派人送一串玉连环给齐国说,听说你们齐国人很聪明,送给你们一串玉连环,请你们解一解。当时襄王恐怕不在了,襄王老婆叫君王后,是个很有见解、做事很有魄力的人。她把臣子召集起来,看谁能解得开。结果,谁都不知怎么解。君王后很生气,说:你们全都是傻瓜、笨蛋,她拿起锤子,一下子就把连环砸开了。……君王后已经学会解连环,就是把它砸开嘛!辛幼安为什么还要问,何人会解连环呢?所以,特约评论员的这两句话不大好,最好改一改。因为同我们比较,我们绝大多数同志,没有什么“清愁不断”,我不知在座的同志对国家的形势,有没有清愁不断、忧心忡忡的人,我看,可能有。全国可能有一点、也不会太多。所以特约评论员同志的这两句话最好改一改,改为“欲问清愁客,何时学会解连环”。把忧虑解除了,解放掉了。   

  下面重新说一下:“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欲问清愁客,何时学会解连环”。我们解连环的办法很多,君王后的魄力是值得学习的,但方法不一定好,不一定都用砸的办法,要因事而异,实事求是。   胡耀邦随后把“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和当时的“西单墙”都比喻为连环,建议用不同方法去解:把“四大”从宪法上取消,坚决砸掉它;西单墙搬到月坛去。他说后者“是我们总结了古代人的经验”,即效法郑国相国子产不毁乡校。并解释道:“乡校,大概是古代大辩论的场所、发牢骚的地方,叫‘众口嚣嚣’嘛。唐朝的韩愈认为此事办得好,写了篇《子产不毁乡校颂》。”   

  在这篇讲话的最后,胡耀邦说:“出版界二十万大军,人手很多啊!”然后仿效毛词,以“二十万军同心干,书刊滚滚来天半,万人看”来作结。其风趣隽永,令与会者经久难忘。

  三

  对联,工整精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艺术,素为人民喜闻乐见。胡耀邦对对联也喜爱有加,常突显出他的独到之处和独到见解。1959年的秋天,胡耀邦在河南视察共青团的工作,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副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胡耀邦在谈笑中,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改完以后,胡耀邦问随行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陈鹤翔:“你看,这样一改行吗?”   

  鹤翔说:“这样一改,使一个一心为民、忠心报国、甘于艰苦、两袖清风的革命家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表现无遗。”    

  胡耀邦笑道:“是这么个意思,不知改得是否贴切、自然?”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981年,北京有个青年模仿此联,写道:“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家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胡耀邦知道此事后,认为这个青年思想太消沉了,便也改写一联:“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很自然地批评了这个青年的糊涂思想,又深刻地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精神。

  胡耀邦主持中央的工作以来一直很忙,但他在工作中也常有感而发,顺手写一副对联,别有一番风趣。   

  1980年的春天,胡耀邦在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上曾作一联:“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还加了一条画龙点睛的眉批:“合格干部”。   

  1981年末,胡耀邦为全国电影工作者撰写了一联:“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   

  1982年的春节,在中央召开的团拜会上,胡耀邦又做一联:“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   

  1982年春节前夕,胡耀邦视察海南时,写一副对联:“祖国宝岛连天春色;人间神州遍地风雷。”

  1988年7月,胡耀邦为《中国青年》杂志题字:“长风送乳燕,摘斗传佳音。”   

  1988年,胡耀邦为《从汾河到凉山——一八四师战斗历程》题字:“铁马金戈史,翻天覆地人。”   

  1988年秋,胡耀邦录了杜甫诗中二句祝郭化若84岁寿诞:“济时敢受死,寂寞壮心惊。”   

  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万毅将军被打成“彭黄反党集团”重要成员。当年,胡耀邦曾鼓励他鼓起勇气,继续革命。在老将军88岁寿辰时,胡耀邦送他条幅:“赤胆忠心,无私无畏;钢筋铁骨,长命百岁。” 

  四

  胡耀邦不仅爱好中国古典诗词,而且也爱好书法。他在“文革”艰难时日里手书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寄情于声韵纸笔,抒发了自己刚刚离开“五七干校”后回到北京,目睹国家遭受苦难的苍凉心境,也为积累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昆明大观楼增添新的一笔重彩。   

  在旧报纸上练字,是胡耀邦的习惯,直到晚年依然如此。胡耀邦手书昆明大观楼长联,大约书于1973年1月间,胡耀邦挥毫于北京富强胡同家中,时年59岁。胡耀邦将大观楼长联主要书写在1972年12月16日的《参考消息》旧报上。这份4开报纸被剪裁为16开大小的8幅,其中有两幅可以清楚地看到“参考消息1972年12月16日(星期六)”字样。为他人题字的时候,胡耀邦通常将字写得很大,自己练字时则保持在一两寸大小。练字时一般比较从容,追求书法的结体和笔力。书者不仅完整写下了大观楼长联,一字不误,还于卷首认真地书写了“昆明大观楼长联”字样,末尾更是写上了“作者孙髯”四个字。整个手书长联,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当属胡耀邦书法的上品。斯人斯墨,当为大观楼增色,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1973年元月起,胡耀邦结束了在河南省潢川县“黄湖五七干校”长达四年的劳动生活,他回到北京等待分配工作。一回到家中,胡耀邦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时而挥毫写字。这项爱好因受“文革”动乱影响已经中断了五年多。   

  胡耀邦喜爱书法,他的书法情结可以追溯到幼年时代在湖南浏阳山乡度过的贫穷岁月,至今在他的家乡苍坊村还流传着胡耀邦用树枝在疏松的门前土地上写字的故事。   

  胡耀邦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和爱好。他14岁参加革命后,戎马倥偬,没有多少时间来练字。倒是长征来到陕北之后,他担任中央军委组织部长期间,伏案挥毫的机会较多,也是他书法水平提高较为明显的时期。但是胡耀邦不重视临摹碑帖,这对他提高书法水平肯定造成了妨碍。还有一个原因是胡耀邦总认为自己是一个革命家,运笔挥毫是业余爱好。自己少年时上学不多,未及精于书法,今后也止于一种业余爱好罢了。  

  胡耀邦读书甚多,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不断深入认识从积极方面影响着他的书法水平。每到名胜之处,他总是对楹联崖刻分外留意,诵读之间亦揣摩书法功力。   

  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作战前线后,胡耀邦停止了书法练习,待到恢复起来已经是20世纪50年代他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时期的事了。当时担任秘书的高勇回忆说,住在富强胡同的时候,胡耀邦书房里甚至没有齐备的文房四宝,不过在外屋的秘书办公室里这些东西一应俱全,还有一些碑帖。有时候,通常是晚间,胡耀邦办公或读书累了,就走到外屋,坐到高勇的办公桌前提起毛笔来写字。   

  由此可见,胡耀邦写字主要是为了愉悦身心,写字的时候是相当放松的。胡耀邦写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借此机会读写古典诗文,进行背诵。胡耀邦经常书写毛泽东诗词,也写鲁迅的诗,还书写过不少古文片段。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胡耀邦背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曾经将全文书写下来。结果,他可以将《报任安书》背诵得非常流畅。   胡耀邦练字通常写在废报纸上,练过字的旧报纸就归废品收购站了。秘书高勇有心,保留了一些他写过字的旧报纸。谁知“文革”袭来,高勇受到冲击被抄家,这些胡耀邦的练字纸张全部散失。   

  胡耀邦书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被保存下来还是高勇的功绩。1973年1月底,是当年春节前几天,仍在潢川黄湖“五七干校”的高勇到山西大同看望父亲,经过北京时去看望老首长。他发现胡耀邦在看过的《参考消息》旧报纸上练字,写的正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就问为什么写这个? 

  胡耀邦回答说,最近毛主席提起过这个长联。这天告辞的时候,高勇索要刚写成的这几页大观楼长联,老首长随口答应,由此这七页珍贵的手书保存了下来。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