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胡耀邦视察定西

  1983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期间,因挤不出时间来定西,在榆中县夏官营机场短暂停留时,专门听取了定西地委副书记魏列琦、行署专员张国维的汇报,商讨改变定西贫穷落后面貌的大事。为定西人民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治富”的战略方针。

  1983年12月26日,中共定西县委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总书记胡耀邦及工作人员采集的侧伯种子1.25公斤,华山松种子0.75公斤。

  1984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从中南海寄来白皮松树籽10斤,油松籽1斤,上述种子均由城关苗圃育苗。

  198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同志及随行的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组长林乎加同志、国务院副秘书长阎颖同志,在李子奇、候宗宾等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定西视察。在官兴岔小流域和石家岔小流域看到大面积林草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非常高兴。胡耀邦同志详细询问了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定西种草种树三年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变化是主要的”,田纪云副总理送给定西人民两句话:“向后看,成绩很大,信心百倍。向前看,持之以恒,前途光明”。田纪云还说:“你们改善定西面貌讲三件宝(种树、梯田、苜蓿草),我再讲四个少不了:一是人才,二是加工,三是联合,四是流通,要破除小农观念,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加快发展商品经济”。

  视察期间,胡耀邦应邀为定西人民题词:“旱塬斗天、草木当先、百折不挠、造福万年”。

  1986年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省委书记李子奇、省长贾志杰陪同下,乘直升飞机视察定西县山区面貌。俯瞰了车道岭、石家岔小流域治理,看到山坡全部挖成了反坡台,沟里林草茂盛,万里说:“这一带山区治理不错”。问定西农业经济效益怎么样?贾志杰同志汇报说:前几天我刚到定西北部山区下乡调查过,由于党的政策好,路子走对了,现在石家岔一带农民人均有500公斤粮,收入在200元以上。定西县3年种草61万亩,种树64万亩,人均有粮375公斤,全县90%的农户有余粮。万里高兴地说:“这就是解决温饱,干旱地区能达到这个水平,真不简单!”

  万里同志在视察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情况后对甘肃省这几年实行农业发展战略转移,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甘肃过去单纯抓粮,粮食上不去。这几年,‘反弹琵琶’,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绿化步伐很快,粮食也连续三年增产,这说明你们的工作做得扎实,路子走对了。你们就要这么干。”

  1986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同志在省委书记李子奇、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冰同志的陪同下来定西视察。看了车道岭的造林绿化、石家岔流域的综合治理、内官的乡镇企业和香泉的种草养畜情况。胡启立同志听取定西地委书记韩正卿同志汇报后说:“总结经验,从恶性循环螺旋下降,转变为良性循环;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者说从农本畜牧业开始向商品生产的农牧业转化,这两条非常重要,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就是种草种树,治穷致富,多种经营”。“你们的路子走对了,这是可贵的,所以必须坚持下去,向总书记说的‘百折不挠,造福万年’,田纪云同志也讲:‘持之以恒,前途光明’,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定西一定可以改变面貌”。

  1988年7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在副省长阎海旺、省政协副主席朱宣人陪同下第四次来定西进行了视察。在座谈会上,他这样说:“我是研究农村的,研究了几十年,我一辈子关心的就是穷朋友,定西是块穷地方,所以我多次的来。这一次来和我第一次来,感到定西的变化太大了。要是定西以后的变化还是这样大,我也就可以再不来了。”

  1989年8月19日~20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家科委常务主任蒋民宽、副主任郭树信在省委常委韩正卿、副省长张学忠、省科委主任薛克琛同志的陪同下来定西视察。20日上午,宋健同志来到青岚乡大坪村,在大坪村山头,宋健同志下车,观看了大坪村全貌。韩正卿同志介绍了干旱山区流域治理采取“山顶戴帽子(栽树)、山腰系带子(修梯田)、沟底穿靴子(修塘坝、谷坊)”的方法进行治理,对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有显著作用时,宋健同志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当大坪村支部书记冉志功告诉他,全村人均5.5亩耕地,已有4.4亩修成梯田时,宋健同志说:“在干旱山区修梯田,蓄水保肥,发展农业就有基础了”。同时,宋健同志还访问了大坪村刘玉秀、董英芳、李万福等三户群众,看到院内盖了新房,家里有很多存粮,宋健同志高兴地说:“看来变化确实不小”,“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山区要脱贫,种养加要一齐上,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起来了,就围绕它来办加工业。加工后收入就能增长好多倍,就能富起来。”

  1989年10月7日,国务委员、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陈俊生在贾志杰、韩正卿、黎中的陪同下,来定西视察工作。看了花岔流域综合治理后,关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的负责同志介绍: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的花岔流域,两年来治理面积达60%,修建淤地坝15座,新修梯田3万余亩,造林近万亩,种草万亩以上。陈俊生高兴地说:“不简单,以前出国从空中经过这里,从飞机上往下看,黄秃秃的一片。小流域治理相当好,一代一代搞下去,黄土高坡就会变成绿洲。党中央、国务院对‘三西’地区很关心,种草种树的政策是正确的。清政府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解决了,还是社会主义好”。他还把小流域治理称作是“大西北的绿色革命。”

  199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同志,在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江、财政部副部长项怀成、国务院扶贫办主任杨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和省委书记顾金池、省长贾志杰、省委常委韩正卿等领导同志陪同下来定西视察。田纪云同志在视察花岔流域时高兴地说:水土保持是伟大的长城。人均有5亩基本农田,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奔小康的基础。好阿,成绩很大,一目了然,干得不错。

  听了定西地区的汇报后,田纪云同志讲:今天在定西看了听了以后,心情感到很兴奋。特别是看了花岔流域的治理,感受很深。你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地执行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率领全区广大群众,发扬愚公精神,艰苦奋战,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令人高兴。在我看来,你们的成功有两条经验:第一条是政策正确。你们明确宣布,“谁治理,谁受益,允许继承,长期不变”。靠自力更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积极性,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支持。从国家来讲花钱不多,给的钱实际是一个“引子”,起了一个启动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广大群众的劳动投入,效益很好。第二条是你们走的路子符合实际。这个路子简单地讲,就是正卿同志讲的“五子登科”,用“五子登科”的办法代替了“七子败家”的做法。“五子登科”就是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找到新路子,狠狠抓票子。这个就体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是符合实际的。

  田纪云同志应邀题词:流域治理,利国富民。书赠关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

  1993年8月31日~9月2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在省委书记顾金池、副省长路明、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陪同下来定西调研,看了定西、陇西两县8个乡镇、两个工业开发区,5家企业,走访了10户农家。他对小流域治理、农村教育、农民生活和生产、基层党的建设、计划生育、乡镇企业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还召集地、县、乡干部座谈,广泛接触和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定西地县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所取得的成绩,并题词勉励定西干部群众发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精神,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8月31日上午,宋平同志和夫人陈舜尧在海拔2000米的车道岭上视察了官兴岔流域。宋平同志一下车,耀入眼帘的是黄土沟壑中一片茫茫云海。雨后的官兴岔流域内云雾缭绕,一幅“层层梯田入云端”的美景。“这里真好,值得一看”。宋平同志看到定西已和他在甘肃工作时的情景大不一样,心情非常激动。1972年,宋平同志任甘肃省委书记期间曾向周总理专门汇报过定西干旱少雨,缺粮缺水,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拨来了专项救济物资。今天这里的情况大变了,宋平同志格外高兴。韩正卿同志介绍:三大流域共103平方公里,已实现了“五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找出新路子,狠狠抓票子),“三通”(电、路、广播),“十结合”(治坡与治沟、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与开发、治理与管理、水土保持与计划生育,国家补助与艰苦奋斗、水土保持与培训人才,常年干与突击战,重点与一般、规划与实施)。经过花岔流域时,县委书记李兰图亲手送给宋平同志70年代在大坪村劳动的珍贵照片,宋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大坪从70年代开始兴修梯田,是甘肃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这里也留下了宋平同志的足迹。最有说服力的是大坪村人均有梯田4.6亩,人均产粮保持500公斤以上。宋平同志看到数十平方公里的花岔流域梯田连片、林草茂密、粮垛满场,特别赞赏小流域治理,关心“有多少流域还未治理?” “治理一条流域需多少钱?”随行的省委书记顾金池一一作了回答并说:“定西多年来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改变自然条件,一条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宋平同志肯定了定西县的小流域治理说:“小流域治理好”。

  临行前,宋平同志应邀为定西县题词:“艰苦创业,贵在坚持”。

  1994年7月2日,原中纪委副书记韩天石,省纪委书记张瑞堂来定西县视察了花岔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1994年8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王丙乾同志在省、地、县领导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了花岔、石家岔小流域治理。对当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对干旱山区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随访2户农户后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你们干得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找到了脱岔致富的路子。并应邀题词:艰苦奋斗,再创辉煌。

  1994年9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全国政协常委李子奇,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省长助理貟小苏及地区领导刘生荣、顾军、刘生儒等陪同下,来到定西县视察了官兴岔流域、花岔流域,走访了大坪村五户农家,参观了甘肃无纺织地毯厂二期工程。在听取了地委的工作汇报后,钱正英同志着重就“引洮工程”如何尽快上马同地县党政领导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钱正英提议:“省地要尽快研究论证引洮方案,部署筹划引洮的前期准备工作”。“定西最根本的是水的问题,要选定‘九甸峡大引洮方案’或是‘大碧河中引洮、东峪沟小引洮方案’,要考虑投资成本与长远效益,顾及群众的承受能力”。

  钱正英视察定西后非常高兴,赞扬定西十年的两西建设非常有成绩,并题词“定西大有可为”。

  1995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前来定西县视察农业工作。省上领导阎海旺、韩正卿,地区领导刘生荣、顾军、县委书记李兰图等陪同,观看了官兴岔、花岔流域治理及景泉乡农户。姜春云称赞小流域治理是“成功之举,了不起”,看了农户的储粮和水窖、节柴灶后说:“定西脱贫致富见到了实效”。

  1995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在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农村视察时,听了定西地委领导同志谈到“十年九旱”的定西县,去年用全县农田面积1/14的水地,拿回了全县总产品1/4的粮食。他听后强调指出:十多年来,定西在治理干旱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方说,我一路上看到的,象小流域治理,花钱不多,成效很大,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即改变了生产条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比较显著的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农田水利建设要大中小结合,继续兴修基本农田,搞好流域治理。

  1995年7月24日上午9时,李鹏总理一行来定西县视察。在景泉乡官兴岔流域,兴致勃勃地看到了层层梯田、塘坝及林草建设,详细询问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综合治理成效表示肯定,他高兴的说:“气势磅礴!”,并对电视台记者说:“不要光拍人,要多拍景,群众用双手重新安排了山河。”当定西县县长刘金良汇报说,今年定西县遭受了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没搞梯田的山坡地减产都在70%以上,梯田地只减产40%。李鹏总理指示:梯田地抗旱能力强,应继续抓紧搞下去,这是改善干旱山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有效措施。同时,总理对定西县干部群众在大灾之年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反复说:定西变化不小。他一再勉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三苦”精神,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1995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省委书记阎海旺、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精松、省长张吾乐等的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地委书记顾军、专员张继武,县委书记朱同心、县长刘金良等陪同介绍。上午到鲁家沟乡太平村付家湾社贫困户李奎等农家访问,下午去景泉乡官兴岔流域视察。看了官兴岔流域综合治理后,江泽民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在干旱地区帮助30万贫困农户搞储水窖,解决饮水问题,这个事做得好,深得民心。你们搞的小流域治理是加强农业,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这个路子应该坚持走下去。”并为定西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

  1996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带领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省上领导的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指导工作。先后走访了定西县鲁家沟乡太平村的3户贫困户、利用“121”雨水集流工程滴灌比较好的1户农民。视察了官兴岔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并听取了地委、行署的扶贫开发情况汇报。朱副总理对定西的工作和人民为之奋斗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并为定西人民送了两句话“人穷志不短,致富路已通”。

  199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在省上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定西视察工作。看了官兴岔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深入到景泉乡胜利村朱家店社的两户农家看了“121”工程、窑洞粮仓等。乔石指出:“定西面貌已明显改变,发展大有希望,今后关键贵在坚持。”

  1997年5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同志来定西县视察。在省委书记阎海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克俭、省长孙英等同志的陪同下,前往九华沟流域治理现场,对小流域治理和“121”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你们的生产思路是正确的,你们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新成绩。并和定西地县负责同志座谈讨论合影留念。

  1997年5月31日~6月2日,国务院“三西”建设会在兰州召开,定西县领导参加会议并作了大会典型发言。与会期间,国务委员陈俊生在省上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了农业及有关工作,观看了九华沟流域治理情况。陈俊生就当地的地膜粮食温饱工程和高位节灌工程指出:这是科学,这是定西人民的创举,要总结经验,不断推广。并且要求当地领导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进行扶贫开发,通过治理开发,确保干旱山区群众解决温饱,稳定脱贫。

  1997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一行在省委书记阎海旺、省长孙英、副省长郭琨等同志陪同下,来到定西县官兴岔流域、九华沟流域视察。

  1997年8月19日,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省委书记阎海旺等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省列治理项目—九华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工程进展情况。

  1998年8月19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省委书记阎海旺等陪同下,来到定西县九华沟流域调研。宋健说:通过小流域治理,进行雨水补灌增强抗旱能力,是很好的措施,潜力很大,要充分发挥作用,增强农民存粮。

  199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省委书记孙英、省长宋照肃等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先后到九华沟、花岔流域、无纺厂、景泉乡常川村调研。在听取了地县领导的情况汇报后,胡锦涛对定西县多年来坚持“水保立县”,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定西县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改造山河,其成绩可用“面貌一新,山河大改”八字来概括。

  1999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省委书记孙英、省长宋照肃的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小流域治理、梯田建设等。在上岘流域治理区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

  200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省委书记孙英和定西地委书记张继武等省、地、县领导陪同下,视察了定西县九华沟流域。在视察过程中,定西地委委员、定西县委书记何振中就有关情况作了介绍后,江泽民同志说:你们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啊。并与当地农民亲切交谈,询问了农民的生活等情况。

  2000年7月4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甘肃省政协主席杨振杰、省政府副省长贠小苏和定西地委书记张继武、行署专员刘立军及定西县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来定西调研,看了定西县九华沟流退耕还林示范点和集雨节灌工程。地委委员、定西县县委书记何振中就有关情况作了汇报后,宋平同志对定西人民艰苦创业、改造山河的愚公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还特意会见了定西县青岚乡大坪村原党支部书记冉桂英。

  2000年9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一行在省政协副主席朱作勇、地区领导张继武、石晶等及定西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定西县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万国权说:你们的“121”集雨节灌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2000年9月16日,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等一行在省上领导宋照肃、郭琨、吴碧莲和定西地县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定西县九华沟流域。王忠禹详细询问了雨水集流水窖及水质状况、退耕还林、种植苗木等方面的情况。

  2002年9月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带领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朱培康,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调研部部长杨新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卜漱和,水利部党委办公室主任浦晓津,民革中央调研部副部长刘雨田等领导和专家与省政协副主席杨镇刚,省民革委俞正,省政协副秘书长杜孟嘉,省水利厅巡视员朱传彬,省水利厅引洮工程筹备处副处长苟建国,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温续余等领导及专家一起,风尘仆仆来定西,就“引洮工程”定西灌区情况进行视察。

  在地区领导张乃、秦素梅、武文斌、牛邦明及定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地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下,上午10时左右,周铁农一行首先来到定西县香泉谷地,深入到田间地头,捧起干裂的黄土,与当地的回汉群众交谈。当他了解到引洮工程实施后,香泉、西寨灌区可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直接解决15个村,18个机关单位,15所学校1.8万人的饮水困难时,高兴地说,值得。随后,周铁农一行又来到内官灌区,他握着70岁老人李汉章的手,详细询问对引洮工程的看法,当他得知老人盼引洮已经盼了50多年时,兴奋地告诉他,现在只待开工。激动得老人热泪盈眶,在场的群众抱以热烈掌声。下午4时,周铁农一行来到鲁家沟镇,在该镇南川村陈瑞雄家中,他在观看“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同时,与当年的引洮见证人赵河清、史活等老人亲切交谈,当大家异口同声请求参加“引洮”时,对大家的积极性表示充分的肯定,并兴奋地告诉大家,“引洮工程”已经国务院批准,马上即可上马开工。顿时,广大群众欢欣鼓舞,连73岁的老人史会也忍不住拉着周铁农副主席的手,老泪纵横地说,我虽然老了,但心劲很大,我看到了希望。

  傍晚,周铁农副主席一行不顾一天的疲劳,兴致勃勃的登上了定西县复兴流域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示范区制高点,一边鸟瞰整个治理流域,一边听取定西县领导的汇报,他对这片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复合林非常赞赏,他说这里为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树立了典范,相信随着引洮工程的实施,这里一定会是一片绿洲,为定西农民的稳定脱贫,拉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好好干,你们大有作为。

  2003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区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带领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王巨禄等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宋照肃及省上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来定西县视察流域治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生态环境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情况。

  地委书记石晶、行署专员武文斌、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刘念宗、地区政协工委主任张乃等地区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定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陪同介绍情况。

  在九华沟流域主峰贾庆林边看流域边听汇报边询问,他向介绍情况的定西县县委书记王冠军问道:“这些梯田是种树呢,还是继续种粮食?”王冠军回答:“人均留了4亩口粮田,其余都种上了树。” 贾庆林又问道:“4亩地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吗?”,王冠军回答:“能吃饱。原来没有修梯田的时候,亩产在80斤到100斤之间,修成梯田以后,亩产都在200斤左右。再加上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补助,老百姓退的也高兴,腾出的劳动力还可以搞非农生产。”贾庆林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根据自然情况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一条好路子。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老百姓留下口粮田,同时要把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的粮款足额发放给老百姓。”

  贾庆林一行深入到流域内刘会成家和尹进财家中视察,在刘会成家握着刘会成的手问:“60年代和现在相比,变化大不大?”刘成会激动地回答:“变化大得很,福也让我们享了。我做梦也想不到您能来看我们,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刘成会的老伴还高兴地给贾庆林一行端上了刚刚出锅的油馍馍。贾庆林拿起油馍馍边吃边关切地问:“你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刘成会答道:“去年全家经济收入8000多元,外出打工挣了3000多元,种洋芋收入3000多元,养了些羊也收入了2000多元。”他还热情的领着贾庆林来到另一间房里看了他家存储的口粮。当看到粮食堆了满满的一房子时,贾庆林满意地笑了。

  在尹进财家中,贾庆林笑着问:“你家的日子看上去过得挺好,象你们家的情况,在定西县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尹进财回答说:“定西县比我好的人家多着呢,我在村里属于中等偏上的。”交谈中主人端来一盘刚煮熟冒着热气的洋芋,贾庆林问道:“你们经常吃这个吗?” 尹进财道:“经常吃,但算不上主食,一年产的洋芋很多,多的卖了,和过去比,生活好着哩!”贾庆林抬头看了看主人新盖的房子,又问:“盖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3万来块。”“都是靠自己的钱来盖的吗?”“是的。卖粮食、卖洋芋、卖小杂粮,还有外出打工,能挣不少钱哩!”

  贾庆林了解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和群众的生活后,在与地委书记石晶握别时高兴的说:“‘五子登科’的治理模式,是定西干部群众改善生态环境,脱贫治富的有效探索和成功经验。看到大伙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就放心了!你们辛苦了,定西的工作干的不错。”

  2004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及随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玉亭等部门负责同志在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苏荣,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省委副书记马西林陪同下来安定区视察。定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石晶、武文斌、秦素梅以及安定区区委书记李旺泽等陪同介绍情况。在安定区口镇赵家铺村,实地了解了万亩退耕还林示范工程。曾庆红一边观看退耕还林(草)泛着绿意的层层地带,一边仔细听取安定区区委书记李旺泽关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作的汇报,不时插话了解有关情况。他高兴地说:“这里的山变绿了,地变平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了”。在山上,曾庆红还兴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栽了一棵松树,并和市、区领导合影留念。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来定西视察。此日是农历大年三十,在陇中大地处处张灯结彩,万家团圆,一派节日景象的喜庆日子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亲切关怀来到定西,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是胡锦涛1999年来过的地方。8年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个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年,胡锦涛勉励大坪人民艰苦奋斗,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并表示在北京期望着大坪的好消息。8年来大坪村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胡锦涛十分惦念。

  2月17日农历除夕一大早,胡锦涛和随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在甘肃省委书记陆洁、省长徐守信,定西市委书记石晶、市长杨子兴等的陪同下,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再次来到大坪村。在村委会胡锦涛详细了解村里的发展群众生活的情况。几位8年前见过胡锦涛的村民,拿出一蓝村里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告诉总书记,这几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村民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胡锦涛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胡锦涛来到大坪村大坪社老党员李彩家,问年景、看水窖、察粮仓,同主人亲切的拉起家常。走进屋里看到女主人正在剪窗花,胡锦涛兴致勃勃的拿起剪子剪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副乡土气息浓郁的窗花剪好了,胡锦涛同李彩家人一起把窗花贴到玻璃窗上。一张8年前胡锦涛在村口同一群孩子合影的照片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胡锦涛拿起照片,一一询问起了这些孩子的近况,得知这些孩子有的念高中、有的上了中专,胡锦涛感到由衷的欣慰。随后胡锦涛来到灶间同主人一起炸油果子,准备午饭。热腾腾的蒸土豆、香喷喷的油果子端上来,胡锦涛高兴的同大家品偿起来,屋子里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每到一地都要了解当地解决民生问题的情况,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的情况。在大坪村碾盘社,胡锦涛专门来到困难户雍万宝家,同他们一家人促膝而座,嘘寒问暖。家里有几亩地、修了几眼水窖、去年收入如何……问得十分深入。胡锦涛翻开雍万宝家的农村合作医疗手册和粮食直补登记溥认真查看,并问乡亲门对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满不满意,雍万宝连声说中央的政策好得很,乡亲门十分拥护。胡锦涛说:“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不行我们就改。”

  胡锦涛来到定西市安定区响河流域梁峁退耕还林基地,详细听取了定西市委书记石晶关于定西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情况汇报。看到远近山梁上都已种上树木,昔日地荒山正在改变模样,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对省市领导说:“要下更大的气力,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防沙治沙等工作,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书记到来的喜讯,传变整个山村,乡亲们自发地聚集在坡头、路边,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胡锦涛向大家挥手致意。在大坪村办公楼前广场上,自发地聚集了几百名群众,总书记主动走到他们中间,给乡亲们拜年,提高嗓音对乡亲们说:“乡亲们,8年前,我到过定西,到过大坪。时隔8年,再次来到大坪,看到乡亲们新房盖起了,家里的存粮多了,年货也置办得多了,生活在一天天好起来,我感到特别高兴。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杨大坪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改造山河,使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大家赞成不赞成?”乡亲们异口同声地高声应答赞成。

  2009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定西市安定区视察。17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定西市巉口镇赵家铺村,登上金盆山考察退耕还林情况。伫立山头,眺望远处,沟壑间、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人工种植的侧柏、苜蓿等长势见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总理对当地生态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各级政府必须把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林权改革、畜牧养殖等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他还拿起铁锹培土浇水,在山上种下一棵绿油油的云杉。

  随后,温家宝来到村子里看望村民。在贾信家的院子里,总理亲切招呼村民们坐下,与大家聊起家常。好客的主人端来一盘煮熟的土豆,请总理尝一尝。温家宝拿起一个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夸奖说“味道不错”。

  灿烂的阳光照射着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普通农家小院。总理详细询问贾信一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听说全家四口靠退耕还林补助、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一年能收入上万元,总理十分高兴。

  “我给大家说几句话。”温家宝语重心长地说,“历史上说的陇东苦瘠甲天下,指的就是定西等地。这些年,定西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可喜变化,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得益于农民外出打工。但定西还有许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还是全国最困难的地方。”

  他略微停顿后说:“党和政府一直惦记着定西的群众。我来过定西4次,看到定西的情况一次比一次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来时,光那条土路就跑了半天。现在路修好了,孩子上学解决了,医疗基本解决了,再逐步把养老保险解决,这个地方还是有盼头,一年会比一年好。特别是前几年下决心上马了引洮工程,将来有望使缺水问题得到缓解,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总理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的确有盼头。”一位村民说。

  接着,温家宝来到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利用定西及周边地区种植的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研发生产出多种中成药,带动了一方经济。总理对企业职工说,定西的经济发展应走特色产业之路,中医药业就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希望扶正药厂和甘肃其他制药厂充分利用甘肃宝贵的资源,把农民的药材种植和加工结合起来,既让农民得到实惠,又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定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之一。温家宝对定西的“土豆问题”十分关心,去年和今年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甘肃代表团会议时,他都专门了解了定西马铃薯的种植情况,说“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叮嘱要好好发展。

  17日上午11时许,总理来到凤翔镇南川万亩马铃薯基地,查看生产和收获情况。庄稼地里,人们正忙着挖土豆,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温家宝走进地里,从村民郭涛手里接过铁锹,一锹下去翻出来5个土豆,还详细询问:“种了多少亩土豆?亩产多少斤?一亩收入多少?”郭涛回答说:“种了12亩土豆,每亩2000多株,大约3000斤,一亩纯收入四五百块钱。”随后,总理来到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与前来卖土豆的农民和客商交谈,了解土豆销售情况,鼓励大家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