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胡耀邦同志摄影有好几次,但是,记忆最深刻的是1983年8月23日会见全国青联学联代表。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从人民大会堂休息厅出来步入接见合影大厅时,胡耀邦、李先念、彭真、乌兰夫、杨尚昆、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同志,谁走前谁走后可能预先是没有研究规定的。出了休息室,李先念、邓颖超等让胡耀邦走在前,按说胡耀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他理所当然应走在前,但是胡耀邦无论如何让李先念和德高望重的邓大姐走在前,这种礼让的场面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到接见大厅时,胡耀邦让当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走在第一位。我们摄影采访的记者,看在眼里,随时抓拍了一些镜头。在当时中央领导同志互相礼让,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我印象深刻,一直在脑海记忆着。
胡耀邦同志在中央机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耀邦同志”。 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光明磊落、体察民情、关爱百姓,时时处处表现出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1984年5月14日,朝鲜劳动党刊物负责人金用学应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的邀请访问我国。按说两个国家党刊互访,中央任何一个领导人接见都是可以的,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百忙中,亲自接见朝鲜劳动党刊物负责人。接见之前,他是提前来到人民大会堂的,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会见一个党刊总编辑,而且还是提前来到,这在外交史上恐怕也是前无仅有的。胡耀邦来到会见厅先与我社总编辑熊复、副总编苏星同志及其每个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聊天。待朝鲜代表团进入会见大厅时,胡耀邦同志迎上前去,亲切地和他们握手问候,在座谈中,胡耀邦回忆了当年5月初,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及其与金日成会见的情景。
据有关报道:1984年5月4日—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1984年5月9日,金日成总书记陪同胡耀邦总书记乘专列在朝鲜东海岸视察。在车上胡总书记拿出中国普通干部抚松县文化馆馆长张金泉写给金日成的一封信。介绍了他父亲张蔚华的情况:上世纪20年代,金日成来到中国东北抚松县求学,与家境殷实的中国青年张蔚华成为同窗知己。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并在凶险的斗争中结下患难之交。叛徒向日寇出卖了张蔚华,并企图以张蔚华为诱饵,诱捕金日成。张蔚华毅然决然地服毒自尽,使敌人的阴谋彻底落空。重情义的金日成主席一直牵挂着为己献身的张蔚华的遗属。这次胡耀邦带去的就是张蔚华儿子张金泉写的信。金日成看完信喜出望外,终于找到了烈士的后代,经胡耀邦协助,通过中国外联局,金日成总书记盛情邀请张金泉及其家人访问朝鲜,以国宾相待,留下催人泪下的中朝人民生死友谊的佳话。
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的一篇回忆胡耀邦的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说的是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春节前后率领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温家宝在文中说:“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有一次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他对我说,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农历大年三十。他兴致勃勃地赶到布依族山寨乌拉村看望农民,并到布依族农民黄维刚家做客。黄维刚按照布依族接待贵客的习俗,把一个炖熟的鸡头夹放在耀邦同志的碗里。就这样,耀邦同志和黄维刚全家有说有笑地吃了顿团圆年饭。”
胡耀邦不许亲友进京找他办私事,更不许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私事。1982年的一天,胡耀邦的侄子去看望一位在某县当领导的亲戚,言谈中透露出想找个工作的念头,那位领导曾与胡耀邦相熟,便答应了。后来,胡耀邦得知此事很生气,坚持要这位领导把侄子退回农村去。
1958年,他的家乡湖南浏阳县文家市公社金星大队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但在当地买不到发电机,大队党支部请胡耀邦的胞兄胡耀福和堂弟胡耀简两人一同去北京,向胡耀邦求助。当胡耀邦得知当地给他胞兄报销了路费 ,写信批评当地干部,还把当地生产队送来的芋头折合人民币24元让堂弟带给生产队。并给干部写信:“我一万次请求你们,今后再也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
在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精神感召下。我在编辑《红旗》封面时,特意从山西摄影协会主席赵德苏那里要来了一张胡耀邦深入贫困地区,在农家炕头与贫苦农民足膝谈心的照片,经值班编委签发,刊登在1986年第六期《红旗》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