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第一本胡耀邦一生经历的传记公开出版 湖南作家历时20年打磨
许望桥

  用史料说话、用事实立传,第一本胡耀邦一生经历的传记公开出版

  11月29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一书首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继2011年4月《陈独秀传》一书出版引发关注之后,该书的作者陈利明再一次进入读者视野。

  75岁的陈利明是国家一级作家,长期致力于人物传记的创作,曾先后出版了《陈明仁将军传》、《谭震林传奇》、《陈独秀传》等名人传记作品,被称作是“传记专业户”。而《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一书,从创作到出版,历经20多年打磨。

  半世纪的情结

  陈利明家的客厅墙上,挂满了他采访名人时的合影。“这是1996年5月,在广东采访习仲勋同志时的合影;同年6月,在王首道同志家中采访;这是1986年11月采访耿飚同志……”拍照的时间、访谈的内容、背后的故事,陈利明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合影当中,有一张照片显得格外醒目。那是陈利明在1988年2月采访胡耀邦时的合影。

  “胡耀邦喜欢别人叫他耀邦同志,而不是总书记。他待人和蔼,和人交谈时脸上总挂着笑容,生活不拘小节。”陈利明讲述他发现的胡耀邦身上的一些特质,一直认为胡耀邦就是他心目当中的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

  陈利明对胡耀邦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情结,是因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和胡耀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11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出席了在株洲召开的中南五省共青团书记会议,当时陈利明作为学生干部、共青团员代表参与了这次会议。

  “耀邦同志演讲不用讲稿,出口成章,幽默风趣,接连讲了3个多小时。活跃的演说,博得了观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陈利明回忆,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钦佩和关注胡耀邦。

  1983年,陈利明参与筹备株洲市委党史办公室,从此写人物传记就成了他的本职工作之一,也因此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

  从1988年开始,陈利明自掏腰包,沿着胡耀邦一生的足迹,四处搜集有关胡耀邦的资料。在此期间,陈利明访问了胡耀邦的战友、同事、部属、亲属上百人次,走遍了全国各地。

  为了搜集胡耀邦在团中央工作的事迹,他采访了先后与胡耀邦在团中央共事的多位书记处书记,包括冯文彬、胡克实、王照华。

  为了搜集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时平反冤假错案的资料,陈利明先后采访了5位副部长以及多位当事人。他还多次对胡耀邦的亲属、秘书进行采访求证,收集的文献和口头资料不下千万字。

  正是由于陈利明搜集了大量翔实的史料,使得《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一书呈现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书中写到的:在三年困难时期,胡耀邦是中央委员,按规定可以吃细粮,多供应一点物资。但是胡耀邦总是将物资留给老母亲享用。难得领到一些肉,自己舍不得吃,也要偷偷地夹到母亲的饭碗里。

  2002年,这本将近60余万字的书已完成创作。随后,他又对原书稿进行了反复打磨和修改,数易其稿。陈利明说,他的这部作品经历过“三堂会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部门的审定才得以出版,是目前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关于胡耀邦一生经历的人物传记。

  “要把胡耀邦的人生经历公布出来,确实很不容易。”陈利明说,这些题材有很多人在写,但是能够通过的却很少。

  《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一书出版后,众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表示赞赏。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对该书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传记文学会会长万伯翱评价该书内容客观全面,是一部传世佳作;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佳明则评价陈利明做到了用史料说话,用事实立传。

  追求真理,无所畏惧

  对于外界的赞赏,陈利明表现得很淡然。在他看来:“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的回忆文章,文献资料,以及被采访者提供的素材,给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创作胡耀邦传记的20多年里,陈利明还先后创作出版了陈明仁、程潜、谭震林、王首道、陈独秀等名人的传记。但陈利明在创作这些人物传记时,也曾饱受非议。

  “身边的很多同事、朋友曾多次劝诫过我,写这些人物难免会触及敏感历史,因此他们不建议我写。一些人甚至对我提出批评‘党内这么多的伟大人物不写,偏偏要写这些带争议性的人物’。很多教授、专家为此都不愿意、不敢跟我合作。”陈利明坦言。

  在人物传记创作之初,陈利明就立下了“写名人、写伟人”的创作目标。他认为,要使创作能有所成就,就必须写这些历经磨难和坎坷的人物。

  “司马迁能够写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因为无所畏惧。还原这些历史名人一生的真实经历,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我什么都不怕。”陈利明说,几十年创作下来,越发感觉到写人物传记“真实”两字最重要,不能随声附和,要以翔实的史料和真正的事实来还原一个人物的一生。

  “还打算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写一本自传体小说。我争取活到100岁,写到90岁。”陈利明信心满满地说。

  创作“五不怕”

  多年的创作,陈利明总结出了“四勤、五不怕、六多”的传记文学创作口诀。即:腿勤、口勤、眼勤、笔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冷脸贴热脸、不怕压力和阻力;多跑、多看、多问、多听、多想、多记。

  与陈利明交往多年的好友董建华告诉记者,在搜集资料时,陈利明基本都是一个人单独行动。不管是偏远乡村还是山区老林,只要有线索,他都会亲赴现场。出门采访一次,常常要几个月才能回家。

  董建华说,陈利明的创作基本集中在退休以后。他和妻子的退休工资都不高,所以,每次出去采访的花销就成了家中很大的开支。因此出门在外,陈利明通常选择最廉价的交通工具,睡最便宜的招待所。

  为了创作,陈利明所付出的远远不止这些。

  几十年来,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单位的房子,房子装修和摆设都很简单。“一年到头也没添件新衣服,衣服破了总是补了又补。”陈利明的妻子刘燕平告诉记者,与陈利明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他是毫不计较吃和穿的人,但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看书、写书,从不间断。尽管他患有糖尿病多年,需要药物来控制血糖。坚持创作,确实不容易。

  尽管陈利明出书很多,一些人物传记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发行也很畅销,得的稿费却并不多。

  “我写书不是为了发财。”陈利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通常都是书写出来就交给出版社,签订合同后,对方给多少就拿多少。

  有人笑他:“作家都像你这样卖书,还要不要吃饭?”“钱没有不行,多了也没用,够生活就好了。”陈利明回答得很坦率。

  陈利明,1938年生,湖南株洲市人。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株洲日报社记者、编辑、株洲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传记文学《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谭震林传奇》、《王首道传》、《陈独秀传》等。其中《陈独秀传》获“第四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奖”。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