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怡的风,轻轻地抚摸着这座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中华腹地的成县,此时,早已是粮果飘香的季节。这里有华夏第一汉隶“西狭颂”、陇上峨媚鸡峰山、诗圣遗迹杜公祠……那“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古人宏愿,已再不遥远。
站在汉马融绛帐台遗址前远眺,山川秀丽,满目青碧。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多少优秀儿女和珍贵的宝藏!
1985 年金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风尘仆仆地来到成县,来到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10 月4 日下午3 时50 分,几辆沿江武公路自西向东而来的小轿车,在抛沙镇广化村公路旁缓缓停了下来。只见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身着中山装,面带笑容,从一辆白色面包车上走下来,正好同准备去河堤边地里干活的广化村青年农民李小勤不期而遇。“啊!是胡耀邦总书记!”李小勤欣喜若狂地在心里嘀咕着。
在省委副书记刘冰等省、地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胡耀邦总书记不顾旅途的疲劳,健步向村南五百多米远的河堤边走去。他和李小勤边走边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家住哪个村子,家里几口人,村里有没有困难户,李小勤都一一作了回答。
到了河堤边,总书记同正在那里干活的群众亲切地交谈起来。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详细询问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不一会,女村民李元旦捎着玉米杆,带着两个孩子顺河堤走来。总书记抱起李元旦小女儿贾春娟,小春娟亲昵地连叫了两声“胡爷爷”。总书记很开心地微笑着说:“我又多了个小外孙女!”当即让工作人员给小春娟送了白兰瓜和牛肉干。面对此情此景,李元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地握着总书记的手,两眼噙满了泪花,在场的人也一样备受感动。
工作人员说,胡耀邦总书记特别喜欢小孩,每次外出视察都要叮嘱工作人员带一点糖果。途中他看见小孩都要抱一抱,亲一亲,之后由工作人员给些糖果,每次外出都是如此。
在返回村庄的路上,总书记一边听着群众介绍三中全会以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一边眺望着粮果飘香的田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不时地点头,同行的群众能够看出他内心的满意和自豪。
进村后,总书记走进李小勤家,看了屋里的家什摆设及时兴的床、灶,连连点头,表示满意。出屋后,总书记坐在李小勤家新砌的房墙基上详细地询问着村上的情况。总书记问李小勤:“你们村的党支部书记是谁?”“杨志敏。”李小勤话未落音,不料村党支部书记杨志敏和副书记刘佐汉已相继到来。经互相介绍后,总书记逐个向周围的李小勤、杨志敏、刘佐汉、贾之武、杨永翠等许多干部和群众递送香烟,并给他们点烟,和他们一一握手。杨志敏看到总书记待人那么亲切,一时脸色发红,心跳得厉害。自己本来是贫苦农民出身,解放后当了村干部,入了党,才活得像个人样。今天受到总书记这样的待承,这真是连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想到这情景,他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这时,闻讯赶来的群众,春潮般地涌来,向总书记身边涌来。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激荡着整个村庄。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大喜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少人日夜思念总书记,多少人日夜盼望见到总书记。今天,总书记在百忙中亲临广化,来到群众中问,每个人都想一睹他老人家的风采。总书记虽已七十高龄,却依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望着总书记那健壮的身姿,人群中一片欢腾。因为在他们看来,总书记的健康,就是全国人民的幸福啊!
总书记高兴地挥动着手,同站在前面的群众亲切握手,向人们致意。
等欢腾的群众静下来后,总书记继续和干部群众叙家常,谈工作,谋发展,议未来,交谈得很融洽。
总书记拉着杨志敏的手,一面向他问好,一面关切地问:“你是啥时当干部的,当多长时间支部书记了? ' “我十九岁当干部,现已三十年过了。”“你见过我吗?你见我怕不怕?”“见过,我在电视上见过你,我也不怕你,因为你是人民的总书记。”“你们村多少户,多少人? ' “全村五百八十一户,两千七百六十四人。”“你管多少党员? ' “五十二个党员。”“这么多党员,可成立党总支,你就是党总支书记。”“总书记是你不是我。”总书记听后不禁笑出了声。紧接着总书记又问:“你们这里有学校吗?’川有学校,现有三十四名教职员,七百九十二名学生。”“教学质量好不好?’川还好, 1983 年考上中专的五人, 1984 年考上中专的七人,升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好啊,你现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办好教育,领导群众生产致富。”杨志敏听了若有所悟:“一定按照总书记说的办。”总书记十分关切地又问:“你们现在人均收人多少元? ' “现在人均收人很低,只有九十元。”“再过三年,你们人均要达一百五十元,行不行? ' “太高不行,人均达一百三十元能行。”“你今后有何打算? ' “今后我们要带领群众治理好广化的周沟、杨沟、魏沟三道沟,维修好河堤,保证良田增产。”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连声说“好!”他鼓励杨志敏说:“再过三年,我来看你搞得如何,好不好?”并起身告辞说:“现在已 5 点 30 分,我要走了。”杨志敏紧握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欢迎总书记再来广化指导我们的工作。”
当总书记转身向车旁走去时,看见有个小男孩站在前面。他躬下身子慈祥地抚摸着那孩子的头,问他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听说他叫杨满平,十二岁了,总书记笑着说:“那你写写你的名字和‘广化’二字。”杨满平听话地点点头,熟练地在地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广化”二字。总书记看了满意地说:“这小孩学习可以,学校教学质量确实不错。”
结束了在广化的考察、访问后,总书记乘坐的面包车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向县城驶去。
当天晚上,总书记派工作人员向广化学校赠送了一台自鸣钟。
广化的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关怀从内心感动不已,总书记那一句句暖彻心窝的话语,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他们深情地说,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总书记无微不至地关怀人民群众的冷暖苦乐,关怀下一代的成长,他和人民心贴着心啊!
胡耀邦总书记离开广化,驱车驰向县城。一到县上,顾不上沿途奔波的辛劳,在成县县委会议室休息片刻后,即同省、地、县三级领导同志进行座谈。在听取了县委书记王鹤龄对县情和经济形势的汇报后,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作风一定要端正,要说实话,办实事,看实效。一个工农业总产值,一个人均纯收入.这两个,一定要搞上去。你们的工作着眼点,不是要为国家作多少贡献,而是要让人民富裕起来。”谈到这里,总书记针对成县实际,用探讨的口吻说:“领导农民致富,不要只盯在粮食生产上,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有了多种经营,农民就有了钱。农民群众富了,地方财政不就多了嘛!”总书记一边思索着一边同省、地、县负责同志继续交谈:“不是要靠国家补贴,而是要多种经营换东西。商品是多方面的.没有这个商品,有那个商品。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总有自己的优势,总有它独特的优势。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给自足是落后的经济观点。”
谈到开放搞活,总书记说:“放开搞商品流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放开粮贩子。放开粮食市场,搞粮食持平,农民就放心了,这是大事。”总书记这样关心成县的发展,关心群众的生活,在场的省、地、县负责同志深为感动。
胡耀邦同志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又经长途跋涉(从川北进入陇南,先后视察了文县、武都、康县、成县,三天时间行程五百七十公里),省、地、县负责同志,都希望给总书记一行做一些可口的菜,让总书记吃得好些。但是,总书记吩咐不要做过多的菜,做一些简便的菜就可以了。当时县上临时从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抽调来的国家二级厨师王旭光,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他思忖着:一定要把饭菜做好,决不辜负陇南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为了让总书记一行尝尝山区出的鲜味,王旭光采用名师传授的烹调技艺,精心烹调了当地传统名菜 ― “清蒸团鱼”,接着他又按总书记的要求,做了“凉拌豆芽”“凉拌豆腐”两道简便小菜。
10 月4 日晚饭后,一位随行的工作人员来到厨房,传达了总书记的谢意:“你们的菜颜色亮,香味醇,味道好,可以和北京饭店的名师媲美!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办好职工食堂,让大家都吃上美味的饭菜。”总书记的勉励和嘱咐像一股暖流立刻涌上每个炊事人员的心头。
10 月5 日上午,早餐后,县委和县政府负责同志请总书记题词留念,总书记欣然答应。工作人员找来笔墨纸砚,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他下笔。总书记站在桌前,沉思片刻,在宣纸上写下了“领导群众生产致富是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 18 个行书大字,随即落款“胡耀邦”。整幅字笔意畅达,字风洒脱,在场的人默念着,赞许着:总书记的题词写出了他这次陇南之行的内心感受,也写出了对各级领导的期望,不仅是对一个县的指示,而且是针对当时国内的形势,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向全国发出的号召,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书记即将离开成县返京时,负责服务工作的全体人员都依依不舍,尽管时间不长,但总书记艰苦朴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美好形象,却深深印在每个服务人员的脑海中。为了有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大家抱着试探的心情,请求与总书记合影,总书记十分高兴地同全体服务人员合了影,于是才留下了这历史上最珍贵的一页。
总书记要离开成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县城。一大早,街道两旁就站满了欢送的人群。当总书记乘座的面包车徐徐开过街道时,总书记从车窗里不时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告别,长街上激荡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天多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 1985 年10 月4 日、5 日,成县的日子极不平常:它将永远载在成县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成县人民的心中。
胡耀邦总书记离开成县三年后便逝世了。遗憾地是在三年多时间里,他再也没有机会来过成县。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贾春娟回忆起当年总书记来广化时的情景,还是那么兴致盎然。总书记当时的音容笑貌和当时的细节,被她叙述得十分真切。那忘不掉的面孔,唤起她许多难忘的回忆。对胡耀邦总书记的怀念之情溢满在二十一年漫长的时光里,一如那个难忘的日子延伸而来……
成县人民对胡耀邦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无尽的思念。二十一年来,每年到了总书记访问成县的日子,在广化,有的群众来到总书记和他们促膝谈心的河堤边上,献上鲜花,寄托哀思。聆听过总书记教诲的干部群众说:我们缅怀他,我们感激他,我们思念他,我们有多少话要同老人家诉说啊…… 这是成县人民发至肺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