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向警予在三曾里——兼评党史留名的三户楼
夏远生

  小小的三曾里,只是上海市闸北区一条小弄堂里的两楼两底的石库门建筑。这个里弄最初只有3个门牌,住的是3户曾姓人家,所以取名“三曾里”。

  1923年7月,“三曾里”陆续住进了3户人家,那就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蔡和森、向警予一家,罗章龙一家。当时毛泽东30岁,蔡和森、向警予28岁,罗章龙27岁,杨开慧22岁。都是湖南人,都是新民学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提到的建党重要人物包括湘籍的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罗章龙等24人。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三曾里”故事就开场了。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出9名委员、5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协助委员长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局秘书是中共三大新设的仅次于党的总书记(委员长)的重要职位。按中共三大修订的党章和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中央局秘书负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职责。“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执行委员会之一切会议须由委员长与秘书召集之,附加会议之日程。”

  7月2日,毛泽东与陈独秀致信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共三大及其之后的活动情况,说:“目前党内存在的一些困难已经在这次会议上获得解决。”鉴于在广州与国民党相处并不像预料的那样融洽,“此次会议后,我们决定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搬到上海工作,这不仅因为上海是工业最发达的中心区,而且也便于对全国工作进行指导和传达。”

  7月下旬,毛泽东离开广州前往上海,住进了三曾里。之前,中央执行委员、农工部部长王荷波(后增补为中央局成员)受中央委派先到上海,为中央局寻找办公场所。考察后,他看中位于上海闸北区香山路(今象山路)交叉处的一条小弄堂里的两楼两底的石库门建筑“三曾里”。

  偌大的上海,中共中央确定把“三曾里”作为中央局机关,有一些考虑。2014年12月,我们专程赴上海市考察蔡和森革命活动,在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的陪同下到“三曾里”参观,介绍有如下因素:

  一是地理位置特殊。这里地处闸北路宝山地区,属于中国地界。紧靠闸北火车站,公路纵横交错,与外省市、上海各区交通、通信联络方便,宝山路地段与租界毗邻,如有紧急情况可能危及中央局安全时,便于迅速向租界转移;

  二是在“三曾里”的周边,有众多的居民、百姓,有民族资本企业,如商务印书馆,几十家缫丝厂和一些手工业工厂、商店、杂货铺等。居民多是广东人,其次为江北人。这个地方既不是贫民区,也不是绅士区,五方杂居。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地下党工作是最隐蔽的;

  三是政治基础坚实。这一地区是上海工人阶级形成较早的地区之一,有数万工人。还有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所辖的中共上海大学、商务印书馆两个中共组织,党员24人。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420人,闸北的党员占全国的5.7%,党的群众基础强。“向警予住在此地,到丝厂做女工的工作也很方便”。

  不久,中央局5名成员中除谭平山留驻广东外,其他人如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先后由广州来上海。当时,“三曾里”石库门楼上楼下共有八、九间房,毛泽东住楼下前厢房,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下后厢房,罗章龙住楼上。党中央开会、办公均在楼上。陈独秀住在距离三曾里不远处,但楼里也设有陈独秀的床位,以便开会太晚了或有事不能回去就在此留宿。增补为中央局成员的王荷波住在英租界同孚路,也来这里开会。共产国际代表常派人来此联系工作。恽代英当时是青年团中央书记,有时来列席中央会议。

  为了便于工作,门外挂着醒目的“关捐行”招牌。“关捐行”是帮人做填外文表格到海关去报税的。3家人对外称“王姓兄弟”,向警予是“户主”。这样,“三曾里”既是中共三大后中央局集中办公的一处秘密机关,又成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加深战斗友谊的固定场所。

  为了掌握国内外政治动态,三曾里订了一些中外报刊,如《新闻报》、《申报》、《新申报》、上海《民国日报》、天津《益世报》,以及外文报《密勒氏评论》,还有一些外国杂志,主要是共产国际的英、美、德、法各种文字的报刊。一个小小的“关捐行”订这么多的中外报刊,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为此,订阅的这些报纸不是直接都送到三曾里,而是要求送到不同的信箱,派人去取。

  9月中旬,毛泽东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长沙筹建国民党的湖南组织。于是,中共中央发出十三号通告,明确秘书职务由罗章龙代理。年底,他又接到中共中央通知,要他返回上海。

  毛泽东回到上海,还住三曾里。1924年1月中旬,他与大家坐船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2月中旬,毛泽东再次由粤返沪,与蔡和森、向警予、罗章龙又住进了三曾里。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罗章龙、王荷波、恽代英(代表青年团中央)4人,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协助国民党进行改组事宜。遇有特别重大的问题,则由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与中共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协商决定。邓中夏、向警予、罗章龙等共产党人奉命参加上海执行部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

  2月25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正式成立。作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毛泽东,任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并代理秘书处文书科主任。该部设在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距离三曾里较远。时人称环龙44号为“国共群英会”。当时,毛泽东、罗章龙等人是坐车前往上海执行部办公的。大家在指定的一个地方集合,然后坐车前去,大部分是坐出租汽车。为确保中央局机关的安全,他们总是在远离三曾里的地方打车、停车,避免暴露自己的行踪。

  毛泽东、罗章龙、向警予身着干净整洁的蓝布长棉袍,到上海执行部最早上班。临走时,杨开慧说:“你们三个呀,如今成了国民党的大官了,也该换换装了,别让人家看不起。”毛泽东说:“比衣衫,我们三个都没有本钱;比肚里的货,我们三个的书不比哪个读得少。”听了这句双关语,向警予脸就红了,因为她怀有身孕了。

  国民党人上班晚。汪精卫来了,举止文雅,抱拳还礼,与向警予握手时说:“孙夫人十分赞赏你,没想到我们成了同事了。”向警予笑道:“以后请多多关照。”

  “三曾里”,实际上成为中共中央局的重要机关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基地。作为“三曾里”的户主,向警予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保障作用,成为中共中央局机关名副其实的管家。

  这里简单交待一下“三户楼”生活告一段落之后的下回分解。

  毛泽东,在上海同国民党右派合作不下去,针锋相对,水火难容,曾经状告到孙中山那里,也起不了作用,势必分道扬镳;在中共中央,与总书记陈独秀的“家长制”也渐生间隙,政见分歧;于是一半被迫、一半主动地回湖南,通过韶山农民运动实践,由城市转向农村,继续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蔡和森、向警予,当选为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仍然在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工作,分别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和妇女运动领导工作,参与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并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深造,1927年回国。

  罗章龙,致力于全国铁路总工会工作,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之一。历任中共中央第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共中央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委员长。

  杨开慧,随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培养党员和农民骨干。之后,又随毛泽东南下广州,北上武汉,积极投身国民革命。毛泽东曾说:我这个好秘书,抄写起来,又快又好。

  1927年,在中国大革命转折关头,这几个湖南人又集聚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力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筹划秋收起义。

  22年后,他们一生奋斗的革命理想,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由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对于“三户楼”的居民——亲友与战友,毛泽东都有一些中肯的评价:

  评价蔡和森:“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评价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评价罗章龙:“罗章龙是湖南人,我跟此人相当熟悉。他在上海另立中央,不晓得为什么,不管那时中央怎么不行,有话可以讲嘛!你也在中央嘛!你搞两个中央,不是多了一个嘛?”

  评价杨开慧:“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90多年过去了,“三曾里”的故事还在传颂,“三户楼”的精神仍然感人。后人唯有缅怀先烈,激励奋斗,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而感奋不已,为“长岛人歌动地诗”、“芙蓉国里尽朝晖”、“彩云长在有新天”而努力进取。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