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胡耀邦的爱情与婚姻
夏远生

  胡耀邦一生,只有一次爱情与婚姻。

  在20世纪风云变幻、时代激荡、个性解放的中国社会历史上,这也是凤毛麟角之事。

  胡耀邦与李昭,两个湖南人的爱情与婚姻,平凡而传奇,令人赞叹和景仰。

  李昭原名叫李淑秀,乳名阿凤,1921年12月20日出生。妈妈高慧兰。父亲李仲侯,是湖南宁乡县楠竹乡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学的是军事测绘。李昭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母亲和父亲离异后,她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在安徽省宿县读完了小学、初中。她聪慧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又尊敬师长,团结学友,老师同学都喜欢她,称她是“小天使”。1937年,李昭年方十六,正念高中一年级,神州大地,燃烧起抗日的烽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巾帼不让须眉。李昭爱国心切,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宿县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耳闻目睹,李昭感到真正的民族救星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她于1939年元宵佳节这一天,毅然离开宿县,冲破层层险阻,奔赴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深造。这时,她将原名李淑秀改为李昭。

  在延安的大学里,她潜心攻读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大高级班学员,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她转入延安大学学习俄语。延大的对面,就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王家坪。当时,胡耀邦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常来延大作报告,参加学员的一些社会活动,他俩从此相识了。

  胡耀邦和李昭认识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追求,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他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次相见,他们相互倾谈对革命的认识,对人生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情深意笃,心心相印,真诚相爱。在他俩看来,相爱,意味着随时可以进行感情、精神上的互补和内心秘密的相互托付,意味着随时可以卸下心灵的重负,因而激起双方生活的勇气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1941年冬,胡耀邦和李昭喜结良缘,终成伉俪。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胡耀邦夫妇相依为命,甘苦共尝。

  李昭的平易谦和,是有口皆碑的。胡耀邦从1981年起,任中共中央主席、总书记达6年之久,李昭始终没有“第一夫人”的颐指气使,她也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只默默干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共有4个孩子。长子胡德平,次子刘湖,三子胡德华,女儿李恒,一家三姓。

  一个月明风轻的夜晚,胡耀邦和李昭在延安郊外畅谈心曲。

  “李昭同志,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建立家庭的基础,你说对吗?”胡耀邦富于哲理的倾吐,打破夜晚的沉寂。

  李昭鼓起勇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耀邦,我了解你,你才华横溢,作报告生动感人,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党无限忠诚,襟怀坦白,你是一名年轻有为的高级干部,可我——”

  “你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大学生,来到延安,刚到入党年龄,就成为党的一员,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上,让我们携手共进吧。”耀邦坦诚的话语,在李昭心灵深处激起幸福的波澜。

  遥望皎洁的明月,面对无垠的苍穹,他俩尽情倾吐相互爱慕之情。

  对爱情是否忠诚,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看他(她)的为人和品德。只有品德高尚,情操纯美,爱情才具有生命力。胡耀邦发自内心的表白,是为自己立下海誓山盟,他一生都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始终坚贞不渝。

  婚后,他俩一直遵循婚前的约法三章: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伴侣;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方向;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约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斗岁月里,还是身处逆境的凄风苦雨中,他俩一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相携同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情之歌。

  担任中共中央社会调查部部长的康生,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后期,主持所谓“抢救运动”。连延安女子大学毕业、新入党的李昭,也被当作怀疑对象,使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当时兼任中共中央调查部处长、整风领导小组成员的胡耀邦,内心虽充满矛盾和疑虑,但他来到李昭居住的招待所,情真意切地说:“李昭,我了解你,你参加革命早,天真无邪,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坚定的信念。我相信你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党组织审查你,这就是一种最实际的考验,你应实事求是,是则是,非则非,不说违心的话,要相信党,相信同志。”一席肺腑言,使李昭增添了无穷的勇气和胆识,她终于经受了严格的审查,党组织给她作出了正确的结论。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李昭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胡耀邦出席党的七大后不久,担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将赴前线战斗,李昭也要求同往。

  夫妻俩经过再三协商,决定将生下来的孩子送给别人扶养。不久,老二呱呱坠地,又是一个男孩,幸好李昭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一个陕北同学,为他们找到南区合作社副主任刘世昌,他只有一个女儿,正好想要一个男孩,欣然答应收养他们的孩子。

  胡耀邦深情地对刘世昌说:“从现在起,老二就是老区人民和刘家的孩子了,一定要姓刘,名字也由你取。”

  刘世昌沉思片刻,兴奋地说:“那就叫他刘胡吧。”

  胡耀邦拍着刘世昌的肩膀,笑着说:“那好,不过‘胡’要加三点水,‘湖’水的‘湖’。”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湖在陕北黄土地上茁壮成长。一晃13个春秋过去,刘老汉才把刘湖送回北京胡家。从此,胡耀邦一家三个姓。

  胡耀邦夫妇反复叮嘱儿子:“你永远是世昌的儿子,是老区人民的儿子,不要忘记养育之恩。”刘湖不忘党的培育和严格的家教,后来成为对外经济贸易部的司局长,为外贸工作默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胡耀邦夫妇相依为命,甘苦共尝。胡耀邦升任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领导了解放太原、宝鸡的战斗。他置生死于度外,深入连、排前线指挥,率部连续苦战,身陷重围,他随身携带的文件和香烟全被敌人的子弹打掉,连身上的衣服也被打了几个窟窿,险些丧生。面对连天的炮火和如雨的枪弹,他随时准备以身殉职。他在炮火连天的前沿写信给爱侣:“李昭,战争是残酷的,作为一个军人,随时要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假若我牺牲在战场上,你千万要坚定、镇静,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耀邦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团中央,一干就是10年,这显然和他在战争年代长期在少共中央工作有关。在他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青年团的工作是有声有色的。李昭则几十年在北京市工作,担任北京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李昭和胡耀邦有共同的情趣:读书。还爱好书法,胡耀邦在任时日理万机,但总要挤出时间挥毫练字。李昭工作再忙,也往往和丈夫一道挥毫。当他们赋闲在家,练字便成了常事。

  夫妻俩对老年健身法也有所讲究:李昭学会打太极拳,每天或早或晚,总要练上一阵,她还在庭院散步,观赏各种花卉盆景,以修身养性。

  胡耀邦每天坚持走一万步,腰间系着一个计步器,准确地记录着他步行的次数,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当总书记时到西藏考察,海拔3000多米,随行人员都气喘吁吁,头脑发涨,他仍然坚持每天走一万步。

  胡耀邦夫妇对子女的教育特别严格,并共同制定了许多家规、戒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热。然而,这些“热潮”与胡耀邦夫妇家庭无缘。在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不久,夫妻俩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胡耀邦严肃地指出:谁要是利用他的招牌和地位,在外面谋取私利,做了错事、坏事,谁自己负责,他是毫不留情的。

  胡耀邦曾经说过令人深省的格言:“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己。”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呵!他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为子女们和各级干部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一家人曾有一段时间分居五处,胡耀邦随团中央机关和直属单位两千余人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长子、三子均在部队锻炼,女儿在一家偏远的工厂劳动,二儿子则往返于北京、延安之间,只有李昭一人“留守”家中,每一周,李昭都分别写信给丈夫和子女,倾吐衷曲,寄托祝愿和期望。殷殷贤妻情,拳拳慈母心。

  胡耀邦、李昭的爱情与婚姻,从他对岳母的感情中可见一斑。1973年1月3日,他给女儿写了封信:

  满妹:

  这次信由爸爸给你写。

  外婆于今天(三日)下午四时二十七分停止了心脏跳动。你和三哥应该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感情,因此,我把下午六时四十分向在京家庭成员宣读的一篇悼文寄给你,请你仔细阅读。

  我已告诉你的哥哥们要好好地在新的一年里奋发向上,这是毛主席和党对你们的希望,也是纪念外婆最好的办法。外婆的一切事宜,我们明天就能全部料理好,因此决定不要你们回来。

  妈妈心情不好,这也是难免的。不过我们会懂得照顾她,帮助她。

  如果你想立即回信,不必多提外婆的事,写些你是怎样迎接新的一年就很好。

  祝你奋发上进!

  爸爸

  一月三日晚七时半

  胡耀邦撰写并宣读的悼文如下:

  外婆和我们长辞了!我们全家失去了祖辈最后一个亲人,失去了一个维系和鼓舞我们整个家庭的精神中枢。我们都很悲恸。

  外婆自一九四九年来到我们家之后,就把她的全部心血献给了我们一家。她主管了全部家务,抚养你们成长。你们身上一切较好的品质,比如:诚实,正直,勤劳,朴素,平易近人,主要是在外婆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外婆之所以能全心全意地为缔造一个良好的革命家庭而奋斗,决不是偶然的。她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丈夫遗弃,没有家产,只有一个女儿。母女二人,孤苦伶仃,靠做家务活和亲友的接济挣扎着过日子。在旧社会中的遭遇,使外婆同劳动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联的关系,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具有深厚的阶级感情。

  我以为,外婆在弥留人世的时刻,她的心有感到很安慰的一方面:她活到了七十八岁的高龄,这是她过去没有想到的,她看到你们长大成人,可以独立生活了。自然,外婆的心也有遗憾和不满足的一面,这就是:她还没有看到爸爸为毛主席的伟大理想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作出什么新贡献;没有抱到她一直盼望的重外孙;还有,你们每个人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究竟能发出多大的光和热,是否能建立一个革命的和睦的家庭,她也是放心不下的。

  让我们控制住自己的情感,认真想想外婆留给了我们什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她没有讲出来的希望。如果我们想清楚了并且照着去做,我们就真正把悲恸化成了力量,而外婆也就会含笑于九泉。

  外婆于一九七三年一月三日下午四时二十分停止了呼吸,二十七分停止了心脏跳动。

  爸爸于当天下午六时四十分在家庭部分成员中宣读。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病情突然恶化。又一次出现大面积心肌梗塞,当时三子胡德华及二儿媳在场。7时45分,夫人李昭赶到医院,见了丈夫最后一面,8分钟后,胡耀邦停止了呼吸。

  李昭,凝视着胡耀邦那安详得似回故里的遗容,不禁心碎欲绝,丧魂落魄,头昏目眩,全身颤栗,悲伤的泪水沿着她清癯的双颊簌簌而下,她要让辛酸的泪水洗去心头的悲哀。然而,任泪水流干,也流不尽无尽的情爱、永远的思念,耀邦,你走得太突然,走得太早了!

  在胡耀邦追悼会上,她发出的呼喊令人心碎:“耀邦,你不能走,你还能做好多事呀!”

  李昭率子女向胡耀邦作最后的告别,悲痛之声催人泪下。

  胡耀邦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胡耀邦的骨灰运离北京,由妻子李昭率子女们陪伴着登机南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到机场,为当年的总书记送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副主任杨德中,与胡耀邦的家属一起扶灵到共青城参加骨灰安葬仪式。

  墓碑建造者匠心独具、设计精巧,巨大的墓碑形似红旗的一角,上方刻着胡耀邦雕像,旁边依次排列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和中国少先队队徽,象征着墓碑的主人与这三个政治团体的特殊关系和他生前在不同时期所作的永不磨灭的卓越贡献。

  “旗角”直刺广袤无垠的苍穹,“旗子”下面还有一块引人注目的黑色大理石墓碑,横跨陵墓的底部,用金色的字体镌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胡耀邦的生平简介和对他的公正评价。

  庄重的安葬仪式结束后,李昭伫立在墓前,久久不忍离去。她鞠躬默念:耀邦,你已回到你生前热爱的地方,永远安息吧!你的光辉业绩,彪炳日月,永垂青史!

  李昭于胡耀邦逝世前6年就已从北京纺织局的领导岗位上离休。但她并没有把自己关在那座四合院里,她比过去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尤其与时装有关的社会活动,她立志要把中国的妇女打扮得更漂亮。

  她做了北京服装协会的会长,这个协会因连续举办了几届群众性的服装展销和评比,知名度很高。她还乐于在中外服装界之间当“红娘”。由于协会牵线搭桥,王府井大街上的雷蒙服装店和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小筱顺子已携手合营。

  李昭写的一首诗《怀念耀邦》,情真意切,思念绵长:

  独秀红梅随冬去,

  落絮细雨泣无声。

  人生自古谁无死,

  忠魂丹心慰后人。

  笔者在1998年春,和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同事,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一道去与中南海一墙之隔的会计司胡同25号的胡耀邦家,拜访敬爱的李昭同志。

  我们向她在家中仍然安放的胡耀邦像默哀致敬,向她表达家乡人民的问候。

  胡耀邦的纪念堂也是家里的会客厅,前面有一棵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枣树。房间样式,沙发、茶几还是书柜,仍然都是80年代的款式,水壶、杯子则是60年代的样式。胡耀邦的遗像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正对的西面是两幅油画,胡耀邦穿着西装,神情安静。

  我们望着客厅悬挂的胡耀邦同志遗像,百感交集,心中油然而生敬意。胡耀邦同志那副忧国忧民、沉思深思的神态,昭示着一种“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思想境界,令人景仰,发人深省,激人奋进。正如温家宝总理的纪念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中所写:“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当年已经77岁高龄的李昭同志,在客厅里热情地招待我们一行,关怀着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还不顾医嘱,满足家乡人的心愿要求,特别同我们合影留念。

  可惜,那次的合影,在照相馆冲洗的时候发生意外曝光。但是,胡耀邦同志的笑容和李昭同志的热情,一直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缅怀永远。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