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领袖人物宣传好、维护好,把党的文献编辑好、出版好,把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好、阐释好”。他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必须修好的必修课。要求一如既往、坚持不懈把深化党史研究作为第一位任务抓好。这“六好”加“四好”加“抓好”,是党的理论工作、文献工作、党史工作和党史人物研究的原则要求。在此结合自己从事党史人物研究工作的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研究湖南党史人物的特点和风格
回顾毛泽东关于历史人物认识和评价的论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可以强化党史人物研究的素养和意识,进一步重视研究湖南党史人物的特点和风格,更好地开展党史人物研究宣传和纪念工作,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1956年毛泽东在听汇报时说:“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就是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研究党史,编写党史,也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党史也就没有生命。最能体现党史生命力的离不开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特点鲜明、风格独具的党史人物及其精神财富。所谓“以史铸魂”,主要是以党史的文化和精神铸魂。见事不见人,党史肯定写得不行。形似神也似,党史一定写得真实。
青年毛泽东阅读同学萧三的《世界英雄豪杰传》,敬佩书中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罗章龙回忆,毛泽东他们常去游览历史上先进人物的遗迹。屈原住过的玉笥山、贾太傅祠、杜甫住过的岳麓山崇德寺、辛稼轩的长沙飞虎营、王夫之的家乡衡阳、太平天国肖朝贵攻打长沙的妙高峰,他都去看过。毛泽东说:“我们这样走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向前代英雄人物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丰富意志坚强起来。”
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高度赞扬新民学会:“有七八十名会员,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就是毛泽东对党史人物崇高界定和权威评价。
毛泽东最著名的诗词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他眼中,党史人物才是当代独领风骚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还写道,“保安人物一时新”,陕北的红星闪耀,成为中华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斯大林曾说:“毛泽东真聪明,有空就看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的最简捷的办法。”毛泽东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善于抓典型人物切入,往往入木三分、一针见血、揭示本质、归纳规律。
毛泽东说过一段直接而形象的话:“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做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认清谁才是人物,摆正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应该都是对党政军领导干部的原则要求。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同斯诺谈话,讲到湖南时说:“湖南省的人物也出了几个了。第一个是湖南省委现在的第一书记华国锋,是老人。第二个是现在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的第一把手李瑞山,原来也是湖南省的一个书记。第三个是甘肃省的第二把手胡继宗。”
“湖南省的人物”,是有特点和风格的人物,在《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中,我们对“湖南省的人物”的特点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真实的反映和中肯的阐述,使这部党史人物书具有了可信度、可读性、可传力。
多年来,我们编著的党史人物书籍,撰写的党史人物文稿,讲述的党史人物课程,除了具备党史人物研究宣传教育的一般规范之外,还特别注意聚焦于党史人物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文化。
二、党史人物研究的阶段性发展
1.80年代——树碑立传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党史人物研究编纂宣传纪念工作全新展开。记得,1982年自己刚参加党史工作,接受了一个概念,就是党史工作要立准立好史料,党史人物研究要为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英烈树碑立传。所以,从1983年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史料开始,就一直参加了毛泽东在湖南和湖南党史人物的历史研究工作。《湖南党史人物传记资料选辑》《三湘英烈传》《中华英烈传》《抗日英烈传》《湘籍将军谱》,是陆续推出的成果。为此,我们奔波劳累,广征博采,立准立好史料,卡片抄了千万张,汗水洒进江湖河。为完成中央征集委员会下达的专题《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叶剑英在湖南的革命活动》,我们两个人坐班车、挤火车、搭轮船,颠簸于湖南各地,跑到重庆、武汉,遍访知情人和当事人,钻到各个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查阅史料,一点点地累积资料,呈现史实,撰写专题,最后1985年在中央党史资料通讯刊物上全文发表几万字的专题成果。《将星闪耀照南岳——记叶剑英在南岳游干班》、《盛德在民长不没 丰功垂世久弥恢——抗战期间周恩来在湖南的革命活动》等系列文章,披露了老一辈革命家鲜为人知史事和光耀人间的精神。到今天,要讲周恩来、叶剑英在湖南的抗日活动,要讲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我们当时取得的征研成果还是必看的材料之一。我觉得80年代中央领导对于党史工作的基本要求——“立好立准党史资料”,是抓住了要害,这个基本功,让我们受到磨练,也受益无穷。
黄克诚讲过一段意义深远的话:“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作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由于工作关系,当时我们接触到黄老的有关亲属,牢记了黄老的这个教导,在工作中不敢懈怠和疏忽。为省里撰写发表的《血火凝忠诚 肝胆照人寰——悼念黄克诚同志逝世》《深切怀念我们的好书记黄克诚》等文章,表达了我们对黄老的人格精神的无限敬重和缅怀。
湖南的革命家胡耀邦说:“成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写出版中共党史人物传记,这个积极性是好的。希望你们扎扎实实地做好编纂党史人物传记工作。”为湖南党史人物树碑立传、立准立好史料的工作,打下了我们地方党史工作者最初的史学研究基础。
2.90年代——生平思想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对领袖人物和党史人物生平思想的研究,逐步发展,形成气候。湖南以《毛泽东思想论坛》为主阵地,以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等社团、机构为主要力量,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全国和省内的毛泽东生平思想研讨会,刘少奇生平思想研讨会,任弼时生平思想研讨会,彭德怀生平思想研讨会,连续举办。可以说出成果、出人才的效益显著。特点是把理论研究引入到党史研究,重视党史人物的生平系列研究、思想发展研究、理论创新研究。回顾那个年代我们的研究,比如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人生观价值观和人学思想研究等项目,“毛泽东晚期思想研究”、“毛泽东在湖南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实践研究”、“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弼时与党的建设研究”等课题,“毛泽东人生观价值观研讨会”、毛泽东建党学说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软科学课题《毛泽东思想与当代技术革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科技事业》、《毛泽东主席与科学技术》、《三湘院士风采录》等书,《毛泽东、邓小平解放生产力思想之比较》、《振兴湖南经济应充分发挥湖南院士的作用》等文章,一波接一波,逐步扩展和深化,帮助我们跳出狭义的党史,联系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发展视野和党的建设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党史研究,繁荣和发展党史人物研究。我们编写的《毛泽东回湖南纪实》一书,成为江泽民总书记到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的会议发放材料。我们组织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与湖南》丛书5种,开毛泽东与地方、与历史、与文化研究之先河,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至今仍然被学界认为是那个年代的出版高度和盛事。
3.2000年以后——重视文化
新世纪、新千年前后,文化的研究深入人心。湖南地方党史研究、党史人物研究、党史文化研究相映成辉,佳作纷呈。本人主持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与湖南》《任弼时与湖南》《王震与湖南》,《毛泽东而立人生》《毛泽东逆境人生》《毛泽东领袖人生》三部曲,《毛泽东的三湘情结》《伟人与历史的交响——毛泽东的110年》《毛泽东诗词与湖湘精神》等著作,《彭德怀的人格魅力》《罗荣桓元帅人生之路》《谭政大将人生之路》《李维汉而立人生》《李维汉人生之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等书,《粟裕与毛泽东的将帅之交》《毛泽东与任弼时》《相伴百年——李富春与蔡畅》等书,《湘籍开国人物传略》《三湘百年经济人物》《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百年祭》《湖南党史人物简述》《湖南经济人物》等书,能够充分说明这个热点问题。新千年降临之际,全世界都在思索,人类从哪里来,到哪儿去。文化成为热点问题,党史研究、党史人物研究,更加注重挖掘文化渊源、文化内涵、文化境界、文化意义。群体研究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湖南的“院士群体”、“中央委员群体”、“党和国家领导人群体”,成为党史人物研究持续不衰的热点和亮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格观念与当代共产党员的人格塑造》,《链接魏源毛泽东——忧患于国、造福于民的政治品格》,《只要主义真:从夏明翰精神看共产党员先进性》,《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精神特质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对井冈山革命精神内涵的规定及其深刻启示》,《陶冶松树风格,熔铸高尚情操——陶铸的革命人生》,《罗亦农的非凡革命人生》,《任弼时的骆驼精神与湖湘文化渊源》,《毛泽东诗词与现代湖湘文化精神》,《“英雄夫妻”的红色恋歌》,《充分发挥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重要作用》,《民族魂——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从建国后毛泽东回湖南视察调研看毛泽东的现代领导意识》,《抓住经典之经典的毛泽东题材做文章》,《从毛泽东诗词中学习与弘扬虞舜文化精神》、《学习毛泽东,弘扬舜文化》,《湖南四位主席的历史评价——毛泽东、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为独立解放、富强幸福而奋斗——湖南党史人物的特点和精神》,《从党史中汲取共产党人强筋健骨的精神之钙》,《<平民总理的民生情结——重读<朱镕基讲话实录>有感》,《弘扬中共早期优秀党员李启汉、陈为人烈士的牺牲奋斗精神》,一些发言或文章,反映了我们重视党史与文化的课题和趋势。2014年4月胡锦涛同志参观岳麓书院,评价说:“近代以来,每到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有来自岳麓书院的湖南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岳麓书院是什么?就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和承载者。来自岳麓书院的湖南人,不一定都是在岳麓书院读过书的湖南人,而是学习传承了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湖南近百年来的党史人物,正是这种文化精髓和特质的发扬光大者。
中国古代,“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已成定论。为什么近现代以来,湖南人物才能“于斯为盛”,我认为湖湘文化嬗变出经世致用、求是图强精神,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样,研究湖南党史人物,也要注意源起文化,发挥文化,抵达文化。
为全国首届、二届党史文化论坛提供的《充分发挥党史文化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重大题材影视创作与党史文化普及》,也是继续关注党史文化内涵外延之作。
4.党的十八大以后——聚焦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反映在地方党史人物研究方面,我们组织了以“毛泽东与中国梦”为主题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毛泽东与中国梦》《任弼时与中国梦》《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邓小平科技革命思想与中国大国地位》《毛泽东诗词凝聚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化用毛泽东诗词抒发中国梦》《共同纲领:凝聚毛泽东的中国梦》《任弼时:在湖湘文化中追寻中国梦》等文稿,反映了中国梦与党史人物研究的最新视角,把一代共产党人的牺牲奋斗创新,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有所突破,有所升华,有所具象,也有所新风。在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研究中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党史人物研究如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1.长线项目锻造人才
《二十世纪湖南人物》历时四年,十易其稿,收录1000多号人,100多万字,是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人物研究处的立处之作、奠基之作,既出成果出人才,也出效益。当年印了三千册,2014年又出版了增订本,深受社会各界瞩目。
《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调研工作历时18年,从1991年到2008年,成果接续,人才不断。围绕这个题材做文章,衍生了各种新产品。井冈山干部学院邀请为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培训班讲课。2014年1月初,中央党史研究室欧阳淞主任接见湖南同志时说:“《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创意好,影响大,放在案头有用,阅读感到很亲切。”省委、省政府领导和许多党史同行,也对此书给予肯定。
2.短平快项目冒尖人才
党史人物研究宣传,有很多急就章,遵命文学,纪念史学,要能够打短平快,快刀斩乱麻,临阵擦枪不快也光。也能够出一茬雨后春笋,出一批冒尖人才。典型的事例有,2008年中央公布《华国锋同志生平》的“湖南部分”,由我们起草,中央认可;2008年完成《省委书记张春贤领导湖南抗冰抢险工作纪事》专题材料;2009年《王震同志主政新疆、巩固边陲的若干历史经验》,完成省委书记交办任务,随后省委书记调新疆主持工作;2010年《关于毛主席关怀湖南工业化的若干史料》,得到省委好评;2011年中办布置《习仲勋在湖南》、《耿飚在湖南》材料,及时完成上报;2013年湖南省委纪念习仲勋长篇文章,一天一夜撰写成文、按时见报;2014年“落实习近平考察湖南指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两项主体活动报告”,都是省委指定限时要。
3.重视借力党报党刊党台党网
借别人的责任田,种自己的交公粮。借力党报党刊党台党网,能够转化党史研究成果,拓展党史研究途径,开辟党史研究新平台,使党史人物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阅读品,产生放大的社会效益。
2008年以来,我们连续8年为省委机关刊《新湘评论》撰写“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回湖南”、“主政湖南”、“新湖南画卷”、“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九十年”、“纪念建党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四个全面”、“纪念抗战”等栏目系列文章约70多篇,形成了规模效应和集群作用,很好地发挥了党刊在党史和党史人物研究宣传教育方面的主渠道、正能量。比如2013年底连续发表的《毛泽东中国性格之文化底蕴》、《毛泽东中国性格之实践特色》、《毛泽东中国性格之道德品质》、《毛泽东中国性格之理想追求》4篇专文,舆论效果出奇。文化部机关的培训班到湖南现场教学,也专门邀请讲毛泽东中国性格之文化底蕴。毛泽东这个文化现象,这个精神遗产,这个中国梦,历久弥新,意义非凡。
结合重大纪念活动,我们为《湖南日报》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专版《献身伟业、建党先声》、《红色追寻》、《辉煌湖南》、《青年毛泽东之路》等,组织撰写发表了数十上百篇文章,湖南日报社不但为此分别获湖南新闻奖、十八大宣传报道优秀作品奖,广大观众也喜逢盛宴、饱尝精神大餐、文化经典、历史精华。
通过系列文章的撰写发表,省委党史研究室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登上了省委党报党刊党台的大雅之堂,为他们的成长开辟了阳光大道。我们在党网上开辟的党史博客,点击率达到156万,借新媒体扩大了党史传播。
党史干部为机关、院校、企业讲党史,讲党史人物,是学党史、用党史的有效途径。高层的,我们给中央党校司局级进修班讲过毛泽东和湖南党史人物,给井冈山干部学院领导干部研讨班讲过毛主席的衣食住行体现的优良作风;基层的,我们给长沙市牛婆塘社区的婆婆妈妈讲过建设和谐社会,给长沙卷烟厂车间一线工人讲党课,给民办企业锄禾展示展览公司的设计营销人员讲党史要点难点,反映都还好。境外的,我们给澳门出租车工会、香港青少年学生旅湘团讲过湖南人物群起的文化渊源,互动也很热烈。10多年来,给省内外单位和团体讲过数十场湖南党史人物的生平业绩、精神风范与传奇故事,影响还可以,甚至有了回头客,如中央党校进修班数次到湖南现场教学,省国家安全厅已经四五次讲课。2012年笔者因长期从事“中共湖南史、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和讲授《毛泽东与湖南党史人物研究》,被中共湖南省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评审为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首批名师名课,聘为省委党校兼职教授。说明地方党史人物研究工作,得到了领导和业界的肯定。
四、今后党史人物研究的重点
1.毛泽东研究是永恒的主题
胡耀邦总书记纪念毛泽东的文章《最好的怀念》指出:“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的讲话中强调: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而且他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六个不能”。这些都是研究毛泽东、研究党史人物的指导方针。
我们2014年编写出版《毛泽东与任弼时》之后,2015年编写出版《毛泽东与蔡和森》。拟以毛泽东为研究重心,扩展到重要党史人物,逐渐成一些系列。
如“情结”系列——《伟人毛泽东的茶陵情结》、《伟人毛泽东的桂东情结》、《伟人毛泽东的汝城情结》、《井冈路、井冈情、井冈魂——毛泽东留给党和人民的精神遗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情怀、情操》、《从党史中汲取共产党人强筋健骨的精神之钙》、《毛泽东与湖南抗战精神》、《毛泽东与蔡和森对湖湘文化取精用宏》、《毛泽东与向警予共同的文化精神》、《炎陵山麓井冈精神永留传——红军标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六亿神州尽舜尧”——舜文化治理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湖南四位中央主席家风的深刻启示》、《胡耀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特质的文化之源》、《毛泽东诗词抒写中华女英雄》、《追寻胡耀邦的史迹功业》、《胡耀邦清廉作风的文化意义》、《青春献人民灿若映山红——缅怀红军英雄师长毛泽覃》、《为英勇的红二方面军长征树碑立传》、《“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红军湖南壮举》。这些题材、作品,受到读者好评。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把二十年来撰写和发表的毛泽东诗词研究及相关文章汇编成册,出版了一部《毛泽东诗词与湖湘精神》,作为缅怀伟人毛泽东、诗人毛泽东、湘人毛泽东的衷情意念、一瓣心香。该书从毛泽东诗词研究的角度,观照诗人政治家、诗人军事家、诗人领袖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境界,揭示毛泽东诗词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湖湘文化精髓,感受湖湘巨人、中华伟人的湘魂湘情、国魂民族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弘扬,推进湖南精神、民族精神的复兴与传扬,贡献于文化强省和“四化两型”建设,期盼“彩云长在有新天”、“芙蓉国里尽朝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该书出版前后,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也说明毛泽东的学习与研究,永无止境。
2.华国锋、胡耀邦在湖南的史料征研
这是中央党史研究室下达的编研任务。以前,我们编过《毛泽东与湖南》《任弼时与湖南》《王震与湖南》《华国锋同志生平(湖南)》《习仲勋与湖南》《耿飚与湖南》,完成的《李维汉年谱(1896—1984)》书稿已经上报给李铁映、李铁林同志审阅。目前,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安排,正在征研编写《华国锋年谱》《华国锋传》的湖南部分。同时编写《胡耀邦与湖南》《华国锋与湖南》。围绕著名党政军领袖人物与湖南历史文化联系做文章,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党史人物研究,增强党史人物研究的文化含量和精神价值。《湘江北流洞庭波涌——纪念胡耀邦总书记诞辰100周年》《胡耀邦大力弘扬湖湘文化“先忧后乐”精神》《胡耀邦清廉作风的文化意义》等文章,受到刊物和读者的欢迎。
3.湖南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所谓湖南精神,实际上就是湖南人物精神,湖南人文精神,湖南文化精神。
多年来,我们在研究党史人物生平业绩的同时,逐步重视研究党史人物的文化精神、性格特征、人格风范。
我们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开展了软科学项目研究,完成了《毛泽东诗词与湖湘精神》《毛泽东创新精神与创新型湖南建设》等课题,分别编印出版。党史人物的文化研究,和党史文化研究,仍然是党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前几年《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发表后,影响大,从精神层面升华了湖南科学家的境界。为共青团湖南省委撰写的《湖南人的精神、能量与气场》,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30年影响湖南青少年的30个人与30件事》压轴之作。
2014年在《新湘评论》上撰写发表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学习任弼时不辞重负奋力前行的“骆驼精神”》、 《任弼时壮丽人生:从团中央书记到党中央书记》,在《毛泽东研究》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的理想追求》,还有《从党史中汲取共产党人强筋健骨的精神之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审视》《中流砥柱三谈:人民之战 精神之战 持久之战》《毛泽东对湖南抗战的深层次文化影响》等文稿,就是努力揭示湖南精神的具体维度、创新角度、舒放力度、影响程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人们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从前人那里汲取智慧与借鉴。这是一种强劲的文化需求和发展趋势。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党史人物的关注与了解,始终是重要的文化焦点与需求亮点。这为党史人物研究持续地、稳定地发挥资政育人、铸魂补钙作用提供了现实需求和社会舞台。党史人物研究必须紧扣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脉搏,发挥自己独特的本事、优势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