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湘鄂赣边地方红军的组建和贡献
夏远生

  1、红十六军的组建

  1930年7月,周恩来在莫斯科向斯大林介绍了中国红军发展情况。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执委会7月23 日作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强调“只有在最可靠的地区建立起真正的红军,而且这个红军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并能成为政府的支柱时,工农苏维埃政府才能具备他应有的力量和意义。”“在目前中国的特殊条件下,建立富有战斗力的、政治上坚定的红军,乃是一项头等的任务。”苏区和红军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苏维埃斗争的主要任务。

  “烽火十年湘鄂赣,坚强苦战十六军。”此诗是吴咏湘《忆红十六军》中的两句,揭示了湘鄂赣苏区红军第十六军“坚强苦战”的光荣战绩和特点。

  1930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以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为基础,集合平(江)修(水)铜(鼓)岳(阳)各县的赤卫队合编为红军第十六军,“任务是帮助湘北各县的农村斗争,解除湘北各县地主的武装,向长岳路及长沙发展”[1]。

  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前,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以红五军第一纵队一部和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为主,编入平江、岳阳、修水、铜鼓、茶陵、醴陵等县赤卫队共3000余人,在平江长寿街正式组建工农红军第十六军,编入红三军团序列。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副军长孔荷宠,参谋长陈连军(陈金刚),政治部主任吴天骥。下辖两个师:第七师,由湘鄂赣边独立师编成,师长高咏生,政治委员熊芳柏,政治部主任邹之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第九师,由各县地方武装编成,师长李玉根,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邱训民,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

  红十六军作为湘鄂赣苏区的地方红军主力,成为保卫、巩固、发展湘鄂赣苏区的重要军事力量。湘鄂赣边区的省级党委和苏维埃政府,为扩大红军特别是红十六军作了极大的努力,无论是布置计划还是工作总结,都重视扩红工作,在扩红工作中组建了补充团以迅速提高新兵的战斗力。由于湘鄂赣党政领导机关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扩红任务能够基本完成,为红十六军输送了大批兵员,湘鄂赣苏区红军人数曾经达25000人。

  1930年12月初,中共湖南省委办事处向湘鄂赣边区主力红十六军传达了中共中央《给红军的训令》,指示红十六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针,避敌精锐,击其虚弱,尽可能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

  12月3日,红十六军第九师在师长喻庚、政治委员李幼军率领下,从平江挥师东进,直取修水县城。修水中心县委、县苏维埃组织2万名武装农民和赤卫队、担架队协助攻城。国民党守军弃城而逃,红军第三次占领修水县城,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极大恐慌,为粉碎国民党军对湘鄂赣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发挥了积极作用。

  12月中旬,红十六军在群众武装的配合下,主动出击,采取同敌人兜圈子的战术,先后在修水、武宁等地重创敌人,23日、25日,先后攻克通城和平江,歼敌2个团,使部队得到了较大的补给。随后,红十六军巧妙地跳出敌人包围圈,转入江西,于1931年1月下旬,连克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等县,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

  1930年12月22日,红十六军胡筠部在通城赤卫军及湘北游击大队共2000人配合下,攻打国民党军新编第十师谢彬部花实秋团据守的通城县城,全歼守城敌军,缴获步枪1347支、手枪30余支、轻机枪13挺、子弹50余箱,俘敌官兵1000余名,收缴款项3万多元,打开监狱、解救关押的革命群众42名。

  红十六军乘胜扩编,增加到5600人,武器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战斗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湘鄂赣苏区的地方武装力量也迅速壮大。1931年2月,全区地方武装统一整编为3个独立师,以平江、浏阳游击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独立第一师成为湘东北主要地方红军。湘鄂赣独立第一、二、三师的建立,对配合主力红十六军粉碎敌人新的进攻,巩固和扩大湘鄂赣苏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发挥了作用。

  1931年8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案指出:“加紧红军力量,造成红军铁军,是目前党对红军的主要口号。”要求党对红十六军应该“绝对保障党在红军中的政治领导”,“采用实用的军事教育,注意训练时间的支配,尽量的利用一切军事技术以充实军事的力量”,“关于红军的经费,苏维埃应负极大的责任,纠正过去专靠到白区打土豪来解决红军生活而妨碍红军工作之错误,同时要注意红军生活的改造与红军地位的提高”,红军的战略战术要反对“无计划的冒险的征东击西和离开根据地的行动,同时亦应反对死守根据地的保守观念”,强调要提高红军的质量,从党的领导、训练、财政、战略战术等方面规定了具体措施。

  到1931年底,湘鄂赣“边境除各县地方武装外,只有红十六军,人数约三千余,共分三师,步枪二千七八百左右,机关枪十九架,迫击炮一门,近来战斗力较前稍有加强,如果和敌人之主力军二团兵力作战,尚不能达到消灭任务与给以打击。”

  1932年上半年,湘鄂赣临时省委在工作计划中提出“改造并扩大红十六军和地方武装,扩大铁的红军一万(三月扩大四千,三千给十六军,一千送中央区)”。1932年9月,根据邓乾元的报告,红十六军人数达到4897人。

  1932年10月,红十六军在通城独立营的配合下,再次攻入通城县城。在“血战通城、活捉刘竹铭”的呼喊声和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红军击退驻通城的湖北保安混成旅刘竹铭部。10月22日,通城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洞口铺召开,湘鄂赣省委副书记黄加高出席会议。会议改选了县苏维埃政府,隶属湘鄂赣省苏维埃和鄂东南苏维埃政府。1933年12月,红十六师调动1000人第三次攻克通城县城,击溃国民党守军第三十三师一九七团,击毁国民党县政府衙门、公安署、监狱及王爷殿等建筑。

  1933年2月10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决定,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一、二师合编为红军第十八军,严图阁任军长,徐洪任政治委员。连同红军第十六军,湘鄂赣红军队伍扩大到25000人。这是湘鄂赣苏区红军鼎盛时期的数字,反映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扩红工作的成果。

  1933年6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分别改编为红六军团的第十六师和第十八师。湘鄂赣苏区地方红军,为新的红军主力军团的诞生贡献了有生力量。

  从1930年12月开始,在国民党军十多倍于红军之敌的进攻下,在湘鄂赣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十六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1932年1月2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致信湘鄂赣省委指出:“湘鄂赣苏区党在这几年艰苦斗争中,领导群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存了现有的苏区,分配了土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尤其是在几次革命战争中,湘鄂赣的红军与工农群众的英勇的斗争牵制了很大数量的白军,这对中央区的胜利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1932年3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指出:“特别是在中央苏区几次革命战争,全省劳苦群众和红十六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残酷的艰苦奋斗牵制了一部分的敌人的力量,这对于一、二、三次革命战争胜利的获得,是有直接的帮助和意义的”。同年3月20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给湘鄂赣省委的信中指出:“你们想一想红十六军在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游击数十县,牵制敌军六十团以上的兵力,这不是伟大的力量吗?这不是红十六军几年以来奋斗的成绩吗?”

  1933年6月,红十六军在小源苏区缩编为红十六师,高咏生任师长。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十六军军长胡一鸣,红十六军政治委员于兆龙、李幼军、黄志竟、明安楼,湘鄂赣军区司令员严图阁,参谋长邱训民、魏平、郭子明,政治部主任林瑞笙、黎申庚、张铁珊、吴天骥,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徐彥刚,湘鄂赣红军军政学校校长余贲民,赣北特委副书记兼妇女独立团团长胡筠,先后牺牲。虽然也产生了孔荷宠、李楚平、刘学昊、方步舟、冯育云、温景惠等一批红军的叛徒,但“红十六师五六次被消灭,五六次又重新成立”,这种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十六师和苏区革命群众在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的领导下,先一步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烽火十年湘鄂赣,坚强苦战十六军”,是吴咏湘赞颂红十六军的诗词,也是湘鄂赣苏区红军斗争艰苦卓绝的真实表达。

  “红十六军军歌”,也是湘鄂赣红军的军歌。这支歌,是高咏生(一说吴天骥)根据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奖给红十六军的奖旗上的题词“坚强苦战”为主题编写而成的,生动地抒写了红十六军的革命精神和光荣战史:

  “全苏大会赐我旗兮,坚强苦战。

  鲜红旗帜招展兮,光荣灿烂。

  几年残酷血战兮,精神不灭。

  今后如何贯彻兮,工农利益。

  盼我全师将士兮,更加努力。

  坚强苦战光荣灿烂。

  万岁!万岁!万万岁!”

  2、红十五军的组建与进军鄂豫皖

  1930年7月,红八军在红三军团编成内,从鄂东南苏区南下参加攻打长沙战役。红八军留守处的部分人员和蕲春、黄梅、广济各县游击队共400余人,在阳新合编成立红八军第四纵队,随后渡江北上,至黄梅小溪山、刘新屋进一步扩建,将黄梅县游击队第四中队编入第四纵队。全纵队扩大到800余人,由陈奇任第四纵队司令员,李溪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大队和1个特务大队。国民党川军郭汝栋部以2个团的兵力进犯鄂东南苏区。红八军第四纵队在赤卫队配合下,分3路反击,将国民党军击退,毙敌30多人,缴获重机枪2挺。随后攻打雷家咀、古月牌等团防据点,毙敌近100人,缴枪90多支。红军队伍逐步壮大起来。

  与此同时,中共九江中心县委领导的赣西北游击队第一、第二大队480人,由黄刚率领到阳新集中,与红八军另一部留守人员和阳新赤卫队合编为红八军第五纵队,黄刚任纵队司令员,杨振林任政治委员。全纵队共700余人。后渡江北上,歼敌1个营,击溃民团200多人,缴枪200多支。7月14日,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会师,成立以陈奇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统一领导红八军第四、五纵队的行动。

  7月下旬,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攻打黄梅县城失利后,改变战略战术,转至广济、大金铺、童司牌等地打击敌人。8月14日,两纵队挥师南下,在赤卫队配合下,攻克广济县城,歼敌30多人,缴枪200多支。下旬,经桐梓河、张家榜北上,向湖北英山进发。适逢皖西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一团和英山游击队遭敌围攻,两支红军遂合兵一处,奋力与敌人激战两昼夜,歼敌1个营,乘胜攻克英山县城。后因敌反扑,撤至黄梅四山根据地。

  9月26日,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在黄梅县赤卫队配合下攻打宿松县城。在蔡申熙指挥下,攻城战斗进展顺利。守敌除一部分从南门逃跑后外,大部缴械投降。宿松城内群众放鞭炮、贴标语、挂红旗欢迎红军入城,并送茶送饭慰劳红军。这次战斗缴获长短枪百余支、迫击炮两门,解救了很多被敌人抓去的党员和群众,镇压了反革命地主豪绅。特别是没收了5万余斤官盐、一万多斤食糖,还有布匹、中西药、煤油、纸张等物资。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食盐分发给穷苦贫民。攻克宿松后,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协助地方组织成立宿松县暴动委员会,建立以考田镇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0月4日,第四、第五纵队攻克六村反动据点,歼敌一部。6日,攻占田家镇,再次攻占广济县梅川镇,歼敌一部,缴枪200多支。

  8月至10月,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在广泛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的同时,坚决执行中共中央长江局和鄂东南特委关于切断长江、断绝敌人交通运输的指示,同沿江游击队一起,在黄石至九江约120公里的长江沿岸地带,选择韦源口、黄颡口、李家洲、六爷庙、马口、下山矶、田家镇、龙坪等有利地形,用自制火炮和缴获的旧式要塞炮,设置炮台,以黄颡口至田家镇作为重点,向敌人舰船轰击,使来往的国民党军舰船惶恐不安,长江航运时断时续,南京与武汉的通讯联络也经常中断,从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作战。

  10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后方医院伤愈人员,皖西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一团以及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调集黄梅考田山,正式成立红军第十五军。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军政治委员,周吉可任军政治部主任。第四纵队改编为红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查子清,政治委员李溪石;第五纵队改编为红十五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黄刚,政治委员陈奇(兼)。全军约2000人,长短枪1400余支,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2挺。

  黄梅、广济、蕲春等县的革命群众,踊跃参加红十五军成立大会。其中有农会会员、赤卫队员、少先队员、妇女队员、中小学生、儿童团员。陈奇宣布中央关于成立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的决定和军、团首长的任命。军长蔡申熙在讲话中,赞扬在长江两岸开展游击战争的战功,打开了数座县城和许多军事据点,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威胁了敌人在长江上的交通,把江南的湘鄂赣和江北的鄂豫皖两块革命根据地联结起来,使南京和武汉的敌人感到恐慌,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他强调说:在中国,劳苦大众要翻身得解放,过好日子,必须靠共产党,靠武装斗争和红军。今天,我们红十五军正式成立了。首先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才能打胜仗,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我们自己的政权,大家才有田种,有饭吃!

  红十五军成立后,艰苦转战,先后取得围攻黄梅县城,攻打张家塝、桐梓河,攻占太湖县城等战斗胜利,先后攻打和占领过20多个城镇。红十五军成立的第二天,蔡申熙率部自黄梅入蕲春县境,分3路奔袭,俘敌保安团团总和中队长等20余人,缴获长短枪28支。10月22日,红十五军回到黄梅,在黄梅地方武装配合下,再次攻打黄梅县城,由于守敌防御坚固、兵力较多,攻城不下,遂撤出战斗,转到黄梅北部山区休整。11月15日夜,蔡申熙、陈奇率部在太湖、宿松、黄梅等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由宿松向太湖进军。国民党太湖县长、县自卫团见红军势不可挡,稍战而逃。红军占领县城,随后开往大别山寻找红一军。

  1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鄂东南根据地划归鄂豫皖苏区领导。红十五军经皖西、豫南转到黄安、麻城两县边界地区,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1月中旬,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在商城以南长竹园会合。随后,两军开往麻城县福田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合编为红军第四军。红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红十五军第一师第三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原红十五军部队正式编入红四方面军建制。

  3、红十七军的组建

  1933年1月,中革军委命令湘鄂赣红军向东行动,进逼南昌,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2月7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发出《成立红六军团》的第四号训令,决定红十六军扩大到15000人,红军独一师、独二师、独三师扩大为红十七军、红十八军。5月10日,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第十一号训令指出:“扩大红三师为红十七军,准备成立第六军团是万分紧急的任务。”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第二次执委会作出成立红十七军以编入红六军团的决定:猛烈扩大红军第三师,成立红十七军,与成立湘鄂赣省第六军团。

  红军的影响不断扩大。万载县档案馆所藏1933年6月9日的《赣西北匪情实况及进剿意见书》写道:“湘鄂赣是扬子江的主要要寨,是中国整个局面的枢纽。要消灭中国的苏维埃与红军,必须先消灭湘鄂赣苏区,瓦解孔匪所部的十六、十七、十八各军的主力。”

  6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三次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决议,要求“第十七军(即红三师)应在鄂东南活动,向南发展与铜东苏区打成一片”。 6月24日,中共鄂东南道委和少共鄂东南道委分别印制张贴了庆祝红十七军成立的标语传单:“白区劳苦青年快来,拥护红十七军成立!”“第十七军准备配合湘鄂赣主力红军成立第六军团!”

  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在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黄石洞和尚坪正式成立。参加庆祝大会的有鄂东南道委、鄂东南各县党政领导,革命群众上万人。主席台用石头和旧木板搭起,台上横幅写着“庆祝红十七军成立誓师大会”。会上宣读了省军区命令:张涛任军长,方步舟任政治委员,叶金波任副政治委员兼参谋长,张向明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下辖一、二、三师,第三师是主力师,师长张涛(兼),政委叶金波(兼)。赣北部队为第一师,师长俞志光;河北部队为第二师,师长柯兴。

  红十七军的组建,使鄂东南地区的工农军事武装力量得到加强。这支部队发扬红三师的优良传统,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全心全意地为贫苦大众谋利益,在保卫和发展鄂东南苏区中建立了功勋。

  从1933年9月下旬开始,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以西路军5个师另3个独立旅10万余人围攻湘鄂赣苏区,同时担任阻止红一方面军向赣江以西机动的任务。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中共鄂东南道委于10月下旬在通山的石门楚王山召开道委扩大会议,各县、区委书记1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明确鄂东南军民的主要任务一是牵制、打击敌人,以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二是加强苏维埃政府工作,开展拥红扩红运动,壮大地方武装。会议决定红十七军主力红三师集中兵力攻击阳新驻敌,先收复龙港、燕厦、木石港等地苏区,然后向瑞昌、武宁等地发展。

  然而,中共湘鄂赣省委派工作检查组来到鄂东南,全盘否定鄂东南第四次反“围剿”的成绩。鄂东南道委执委、通山中心县委书记黄玉田等10余名党员干部被错杀。由于王文驿战斗中红十七军主力三师损失较大,红十七军番号被取消。红十七军军长张涛撤职调离鄂东南,政治委员叶金波、政治部主任张向明被撤职、逮捕、错杀。鄂东南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归于失败。红十七军余部后来编入红十六师。

  8、红十八军的组建

  1933年2月,中革军委指示红十六军、红十七军、红十八军编为红六军团。2月10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将湘鄂赣军区红军独立第一、二师合编,在浏阳县张坊正式成立红十八军。军长由中央特派员、湘鄂赣省军区参谋长严图阁担任,政治委员由红十六军的师政委、省委特派员徐洪担任。下辖五十二师、五十四师,共计3000余人。

  从湘鄂赣边走出的红十八军,后来成为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重要组成力量。其主要来源是湘鄂赣边红军独立一师、二师。1932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一师在浏阳建立;同年4月湘鄂赣边独立二师在修水渣津成立。到1933年2月,湘鄂赣边独立第一、二师奉命合编,扩编为红十八军。

  3月19日,湘鄂赣省委将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共25000人集中于万载高村一带,派林瑞笙、陈佑生、孔荷宠、傅秋涛等到前方加强领导。4月初,湘鄂赣边红军沿锦水北岸向南昌方向进发。到达宜丰港口地区时,先后歼灭国民党军1个营和1个团。这时,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国民党军彭位仁部的2个团由浏阳开到万载,乘虚侵占了苏区腹地白水,威胁湘鄂赣省委驻地小源。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收到情报后立即回师万载。4月8日在小源附近的株木桥与国民党军第十六师展开了大规模的消耗战。红十六军与红三师轮番向敌人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虽毙敌600多人,但红军也伤亡400多人,其中红三师损失较大。4月27日,湘鄂赣边红军全部向平江方向移动,目的是攻占长寿街,巩固和扩大苏区。红十八军攻进长寿街,因为敌人增援而退出,向南攻占献钟、思村,计划到永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并筹款,但因遭到国民党军7个团的阻击,计划未能实现。红十八军与红十六军九师随即转向铜鼓,筹集粮食。红十六军七师转向湘北筹款。红三师转回鄂东南苏区开展对敌斗争,先后取得咸宁官桥和石灰窑战斗的胜利。这时,为了准备更大规模的“围剿”,国民党军暂停了对湘鄂赣苏区的进攻,湘鄂赣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遂告结束。

  1933年6月,红十八军缩编为红十八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为第十六师、十八师和十七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共计7800余人。当时没有成立军团部,由红十七师负责人统一指挥。红十六师师长由高咏生担任,率部转回万载休整。红十八师在政治委员兼师长徐洪率领下,于同年冬南渡袁水,前往湘赣苏区活动。徐洪入中央苏区红军大学学习后,红十八师师长龙云,政治委员甘泗淇。在保卫红色政权的革命斗争中,三任军长、师长严图阁、徐洪、龙云先后壮烈牺牲。

  红十六军、红十五军、红十七军、红十八军,是在湘鄂赣苏区的红色土地上创建和发展的地方红军主力部队,为了保卫和巩固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捍卫广大群众通过土地革命获得的利益,进行了浴血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在湘鄂赣苏区红军斗争史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

  [1]《湖南省委关于干部状况、红军占领长沙及湘赣边特改组诸问题给中央的报告》,1930年8月1日。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