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毛泽东防止两极分化思想与“全面小康”的湖南实践
夏远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奏响了新的进军号。举国上下,倍受鼓舞。回顾新中国66年来的建设历程,湖南各族人民同心致富、协力图强,从“省强民富”的开路之旅,到“富民强省”的快车之道,到“全面小康”的理想之梦,“建设人民的新湖南”、“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好愿景可期可待。第一任省委书记黄克诚向湖南人民郑重承诺:“发展生产,发展文化,创造幸福生活”。“省强民富”、安居乐业的美好蓝图动人心弦。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一代又一代湖南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建设经济强省、跻身全国十强、推进“四化两型”、建成“全面小康”的成功实践,领跑中部,享誉全国。毛泽东防止两极分化思想,与“全面小康”的湖南实践,联系紧密,影响深远。 

  一、“省强民富”——建设新湖南的开路之旅 

  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①] 

  “更富更强些。富是共同的富,强是共同的强。”新中国66年建设历程曲折坎坷,种种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众说纷纭,花乱人眼,但最后中国人民仍然义无反顾地信仰毛泽东确定的理想境界:“更富更强些。富是共同的富,强是共同的强。”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从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届湖南省委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凯歌行进,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三十年,湖南人民开始了以“省强民富”为目标的探索。新省委一成立,就提出要“发展生产,发展文化,创造幸福生活”。和平解放之初,湖南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全省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前、剿匪、反霸、镇反、土改,通过“一化三改”、“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十年建设工业省”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工交能源,发展国民经济,成就可圈可点。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崛起三湘,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韶山、欧阳海灌区和成百个大型水库长期发挥功效。城乡商业,对外贸易,教科文卫体社会事业,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揭露:“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为此,他要求“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②]。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观点,建立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深受人民拥护。 

  1959年3月,毛泽东乘专列视察湖南、江西,一路了解和谈论的都是有关民生问题和人民利益。他对省、地、市党委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吃饭不要钱这个办法不能变,变了贫农、下中农不赞成,我们中国人太苦了!” 

  “吃饭不要钱”,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难免成为一种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目标,但是,毛泽东提出这个命题的初衷是解决中国人民的生活困难问题,为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想,这是良好的动机和美丽的梦想,也是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同陪同上山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强调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加强领导,不做工作,就无法巩固集体经济,就可能走到资本主义的斜路上去。包产到户,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粮食,时间长了,就会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就会重新起来,剥削劳动人民。”[③]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多次向湖南党政干部阐述他关于防止和反对两极分化的战略思想。毛泽东的这些认识,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打破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铲除滋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始终是毛泽东力图解决的重要问题,并成为他不断发动革命运动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之一。 

  1961年5月13日,张平化给毛泽东写信,表示“一定要抓紧按劳分配的各项积极措施。这样才能纠正平均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从正面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走单干的老路”。“从正面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湖南省委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主政湖南的领导者响亮地提出了“省强民富”的奋斗目标,振奋了全省人民一心一意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雄心壮志。全省劳模大会发出了“依靠集体,勤劳致富。发社会主义之财,越多越好;致社会主义之富,越富越光荣”的口号。贯彻毛泽东三令五申的思想观念,湖南省委常务书记、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满怀激情地勾画发展前景说:“我今年55岁,还可以干十几年,我要与湖南各级干部、全省人民同甘共苦,把湖南建成‘山青水秀,经济繁荣,省强民富,人面桃花’的湖南。” 

  王延春为了使农民脱贫致富,总结群众经验,提出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发展“五小”:小林园、小果园、小鱼池、小菜园、小畜牧场;鼓励每个农户都养一笼鸡、一圈鸭、两三头猪。他给湖南农家描绘了诱人的前景:宽敞的楼房,葱笼绿树绕宅而长;小果园果香飘溢,小鱼池鱼群戏水;鸡鸭满笼,肥猪满栏,园中瓜菜挂满藤蔓。 

  “山青水秀,经济繁荣,省强民富,人面桃花”,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社会主义新湖南描绘的蓝图,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衷心期盼和不懈追求。虽然,他们憧憬的理想愿景,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打破,没有能够实现,但是,新湖南第一代领导者、建设者在三湘大地留下的足迹,洒下的汗水,创下的业绩,铭刻在湖南干部群众的心中,记载在湖南人民建设的史册上,感动和教育了许多同时代人和后来人,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南走向富民强省提供了深厚而扎实的基础条件和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十年“文革”,湖南同全国一样,走过了一段坎坷跋涉之旅。全省人心思治,民意向富,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推进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省委顶着所谓“唯生产力论”的压力,坚定地支持袁隆平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每年组织几万人到广西、海南繁制稻种,取得了杂交水稻研制推广的突破。 

  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集结号,全省上下挣脱束缚,掀起了一波波改革开放奔小康之潮,改革创举、改革新星层出不穷。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改革的展开;从设立开放开发试验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从建设“五区一廊”、“一点一线”,到“3+5”城市群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从“兴工强农”、推进“三化”进程,在改革开放搞活中,大胆开拓,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切合本省实际、顺乎民心民意的发展路径。可以说,“省强民富”的开路之旅,一步一个脚印,虽然有踉跄与起伏,却扎实有力朝前走,“跻身十强”的强烈愿望,从来没有消减,意气风发奔小康跨入新世纪。 

  二、“富民强省”——建设全面小康的快车之道 

  进入新千年,湖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人民智慧,逐步明确提出了“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推进“一化三基”、建设“三个强省”等战略思路,得到了全省高度认同,引领各族人民开足马力,朝着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快车道奋勇向前。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三湘,第一条高速铁路率先开通,黄花国际机场昂然迎接大飞机时代,为湖南的日新月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劲的动力。“银河”到“天河”,“天河一号”巨型超级计算机领跑全球超算速度。从700公斤、800公斤到900公斤,杂交稻大面积亩产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一再刷新。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改革、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发展的任务尤其繁重而紧迫。省委书记张春贤为之夙兴夜寐的就是“富民强省”: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他鲜明提出“深入实施以一化三基为核心的富民强省战略”,建设“三个强省”、守住“四条底线”,为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指明方向。加快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实现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湖南经济迈入“万亿元方阵”,跻身全国第九。 

  2011年3月22日,习近平来到长沙市橘子洲头,走进生态文化公园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进展。他叮嘱湖南同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你们抓得早,抓得主动,抓出了成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希望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走进云龙示范区花卉培育基地,他高兴地说,“‘两型社会’不能光有现代城市、现代工业,还要有现代农业。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这条路你们已经走出来了,要坚定地走下去!” 

  实践无止境,改革未穷期。湖南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场持续的农村改革,释放出巨大能量,新农村脱颖而出、亮丽三湘。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稳步推进计划、物价、流通、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全省开放度不断提高。 

  整个湖南省,顺应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改革开放创新,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指引下,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定了建设创新型湖南主导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约发展瓶颈,推动常规性发展向创新型发展跨越。2012年2月发布《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倾力推动全省走上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在长株潭创新“引擎”的带动和支撑下,综合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12年湖南创新能力排列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从2009年第17位进到2012年第8位。创新型湖南建设,探索了中部崛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1年11月,省委书记周强在中共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化两型,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报告,并阐述了“建设绿色湖南”的新理念:“青山绿水是我省的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他还具体设计:“为湖南人民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目标”。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听取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汇报。毛泽东强调“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这三条,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六七十年代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遵循。“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毛泽东的伟大思想,永远应该成为党和政府设计改革发展蓝图的重心。毛泽东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公平、平等,防止和反对两极分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湖南篇章的理想境界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决心,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专门阐述了一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④]可以说,“共同富裕”的奋斗理想,是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亿万中国人民的庄重承诺。“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的最新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三湘儿女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责任,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实现湖南“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的奋斗目标。号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不断积聚推动科学发展的正能量,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湖南而努力奋斗!”坚持“五个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要求“注重推动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保持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源不绝”,“用市场倒逼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让自主创新为湖南经济升级版出力”。在新一轮改革中,必须勇立潮头,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大胆探索、创新发展上加大力度,在一些没有设立“红线”和禁区的领域大胆先行先试,敢想他人未曾想、敢谋他人未曾谋、敢干他人未曾干的事,以改革闯出新路子,赢得新优势,开创新局面。 

  政和终将为民计,关切最是问苍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治国理念,开启了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阶段。民以食为天,安居才能乐业,民富才能国强。共产党人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讲空话毫无用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必须使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全省7000万人民的生活同样得到了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从北京直飞湘西自治州,看望贫困群众,了解“精准扶贫”情况。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度重视。省委深感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的难点就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事关执政基础和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精准扶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大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成小康湖南、和谐湖南的迫切需要。2014年湖南省精准扶贫取得积极进展,减少贫困人口100万,全面完成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扶贫攻坚项目1672个,完成投资1100亿元;重点贫困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湖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8%。与这一数字相连的是,湖南又有108万人口跨过了贫困线。湖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又迈出坚实一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巨大成就,显示了党的富民政策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也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十届湖南省委接续发展,制定实施“四化两型”、“四个湖南”、“三量齐升”发展战略,绘制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发展宏图。试看2013年6月问世的国防科大“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2014年10月,溆浦县红星村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平均亩产1026.70公斤,标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攻关成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湖南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争取到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让三湘父老如期进入全面小康”,既是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具体化,也是主政者对湖南人民的心愿和承诺。省委书记徐守盛强调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一带一部”新定位,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着力促进“三量齐升”,大力推进“四化两型”,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创业,着力转型升级,加强民生保障,注重底线思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的湖南,明天一定会更和谐更美好。 

  [①] 《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 页。 

  [②]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1—32页。 

  [③]参见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 页。 

  [④]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