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胡耀邦清廉作风的文化意义
夏远生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和人民对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清廉作风的精湛评价,深刻揭示了他党性、品德、人格、风范的精神特质、价值精髓和文化意义。 

  胡耀邦,被誉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人民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大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奋斗的人生,杰出的贡献,高尚的情操,革命的精神,伟大的人格,清廉的风范,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作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教材和强劲动力。 

  一、“苦寻屈子魂”——胡耀邦清廉作风之源

  溯源之一:湖湘文化养育 

  中国人民崇敬胡耀邦,缅怀胡耀邦,说明他的思想、业绩、精神、人格,清正廉洁,感人至深,说明他仍然实实在在地活在党和人民心中,活在广大青年心中。

  “清风袖舞高标树,正气身扬大道行”。能够达到正直至刚、清廉胜水的境界,归根到底,是胡耀邦人格的魅力,精神的魅力,其人格不朽,其精神不死!

  胡耀邦从一个红小鬼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到长期担任党的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整整六十年的壮阔生涯,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多个历史时期,多个发展阶段,一种一以贯之的宝贵精神,就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无私无畏,锲而不舍,愈挫愈奋,甚至可以说是虽九死而终未悔的,伟大的、不朽的革命战斗精神和清正廉洁本色。这种精神财富的形成,是与胡耀邦所接受的优秀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养育分不开的。

  1、湖湘文化构筑了胡耀邦人生成长的性格基因

  上下求索,先忧后乐,湖湘文化,湖南精神,筑就了胡耀邦锻炼成长的性格基因和精神家园。湖湘文化有关的心性内涵、乡土风物及世事人情对胡耀邦产生了最初的影响,湖南人的生活习俗,湖南人的个性特质,湖南人的人格精神,既对他的人生历程、理想追求、精神修养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又在他的身心中、言行里、人生旅途体现得淋漓尽致,发扬光大。在他74载的春秋年华中,学习和发扬了湖湘优秀文化传统中屈原大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湘军左宗棠的“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的抗敌意志,谭嗣同烈士的“我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献身精神,近现代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太平天国将士、辛亥革命先驱的牺牲奋斗精神,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独特坚强的山民血性,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胡耀邦精神”——以变革创新为显著特征,“尘步当年谭嗣同,鼎新革旧气恢弘”;以人本民本为精神实质,“以民为本贯平生,赤胆一腔公仆风”;以刚正清廉为人格风范,“无私无畏一身正,光明磊落两袖清”,树立了改革开放时代共产党人的清廉作风和人格典范。

  少年时代的胡耀邦,就将老师讲的前辈谭嗣同的事迹铭刻于心。他把谭嗣同风格雄健的诗词抄在小本子上,常习常读,以致能背诵如流,久不忘怀。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的就义诗,他也特别感兴趣,“忧国忧民多遗恨,后继有人解我愁”。而且愿意效法,身体力行。他常对老师、同学说:“做人就要做谭嗣同、唐才常这样‘丹心一片付千秋’的人。”这些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宝贵品质和民族气节,给了胡耀邦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为他刚正不阿、清廉如水、忧国忧民、献身真理的性格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胡耀邦故居有一幅对联,吸引着当今前来参观的人们:“屋矮能容月,楼高不染尘”。据说有人在此联上改动两个字,用以赞颂胡耀邦的高尚情操和清廉作风——“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尘”。胡耀邦的品德品行,廉洁纯正,可以用一尘不染、一丝不苟来形容。

  2、“苦寻屈子魂”凝聚了胡耀邦求索与创新的精神内涵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出身于湖湘文化之地的胡耀邦来说,故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先贤,对他的影响和教育也是巨大的。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

  “苦寻屈子魂”,透露出胡耀邦人格追求的高尚与廉洁,这是他上下求索、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化根源。

  这首诗是胡耀邦书赠文怀沙教授的一首古风:

  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

  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

  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

  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

  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

  闭户惊叶落,心悲秋草零。

  心悲不是畏天寒,寒极翻作艳阳春。

  艳阳之下种桃李,桃李芬芳春复春。

  哲人畅晓沧桑变,一番变化一番新。

  如今桃李千千万,春蕾一绽更精神。[1]

  文怀沙教授对这首古风评价说:“耀邦同志这首诗中所展现的苦苦追求、坚定信念、伟大预见以及寄希望于中国青年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多少能理解屈原,也多少能理解耀邦同志。所谓骚作的传统,实为一条贯穿至今的民本主义的线。把屈原精神现代化,使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在继承发扬这种民为本以至民为主的思想。所有肩负着历史重任的人,请听听屈原的告诫:‘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耀邦同志所苦寻的屈原魂,今日而言,就是建设四化中这种与民共呼吸的芳草品格。”

  文怀沙进而深情剖析:“诗是写给我的,字面上写的是我,更深刻的内涵是耀邦同志的自我展示。他高尚的人格无疑是九嶷山上的云。耀邦心中则埋着屈原的魂。他才真是‘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的光明磊落人物。他热情欢呼即将来临的艳阳之下,桃李千千万的‘芬芳’世界。明确指出‘一番变化一番新’,‘春蕾一绽更精神’。这是人世间更为晓畅的哲理,更是对中国青年的热情礼赞。因为任何时代,总是由青年代表着新生的活力和前进的方向。”

  湖南百姓也是这样看的,民间一首缅怀诗赞颂道:

  “明知楚水深千尺,屈子忠魂看耀邦。”

  3、弘扬“先忧后乐”精神成为胡耀邦的人生信条

  胡耀邦的家乡湖南,有一篇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此作,留给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就是“忧乐”精神和民生情怀,充满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和为民除弊的意识,用现代语言讲,为民办事就是“利为民所谋”,为民请命就是“情为民所系”,为民除弊就是“权为民所用”。古往今来,一个清明政治家的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的支撑。范仲淹的人格思想,具有“无奴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的理性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的牺牲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公仆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为民精神。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成为体现爱国思想、进步价值的人生信条。千百年来,对于修养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胡耀邦清廉作风和高洁人格的哺育和修养,就深受“岳阳楼记”思想文化精髓的熏陶和激励。

  胡耀邦一生中至少3次登上岳阳楼,与岳阳楼结下了不解之缘,演绎出青出于蓝的人生佳话,印证了他与湖湘文化传统的深厚渊源。

  登上岳阳名楼,心系天下苍生。胡耀邦少年时代就能流畅背诵《岳阳楼记》,直到走近自己生命终点的时候,他还来到岳阳楼下,再一次背诵《岳阳楼记》,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朗读出声,身体力行和大力弘扬“忧乐”精神。

  千年名楼、万载湖水作证,《岳阳楼记》所抒写的伟大的人生忧乐观,早已深深渗透了胡耀邦高洁的灵魂和清廉的精神,化作当代共产党人正直廉洁的风范。

  溯源之二:革命人生历练

  “革命斗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革命人生的历练,是胡耀邦清廉作风的实践渊源。

  1926年,11岁的山村少年胡耀邦,从20里地之外的苍坊村,来到文家市里仁学校念书,就读第十班。里仁学校的历届校长都是同情和倾向革命的进步人士,聘请的教师大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很注重对学生进行维新、民主、爱国、求索的思想教育。浏阳河边的山沟里,能够涌现出胡耀邦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材,不为无因。

  这时,湖南农村大革命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浏阳的学校里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等课程,这对胡耀邦早期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创造了条件。

  文家市,并不是“市”,而是当地群山环抱中的一个集镇。到学校去的20里山路,是对胡耀邦的最初锻炼。为了读书求知,胡耀邦每天往返跋涉40多里山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整整4年,至少1200个来回,艰苦求学的胡耀邦默默地走过了一天又一天。可以说,在投身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他已经在艰苦求学的山路上跋涉一个二万五千里。

  由于家境贫寒,胡耀邦经常是带着母亲捏的几个菜团子或是红薯丝饭作为午饭,充饥,维持生存。

  家贫而志不贫。考进高小后,胡耀邦学习更加努力了,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学。胡耀邦的子女回忆,有一次胡耀邦对他们说:“那时,班里地主家庭的孩子看到我这个穷孩子老是考第一,很不服气。特别是挨了老师的骂后,常常打我出气。他们人多势众,拳打脚踢。有时,普通人家的孩子实在看不惯,就来帮我打。越是这样,我就越是努力学习。”

  胡耀邦渐渐长大了,懂事了,知书达理了,但是他们家的生活境况却越来越差了。除了辛苦种地,父亲胡祖伦还靠挑煤为生。一大早,就赶到文家市去挑煤,再到东乡去卖,赚几个苦力钱。

  胡耀邦每天到文家市读高小,早出晚归,清晨往往和父亲结伴而行,因此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艰难感受得十分深刻。读书求学,增长见识,胡耀邦也开始思索,为什么像父亲那样的勤劳农民终日劳苦,却不得温饱;而地主豪绅从不劳动,为什么却能够饱食终日、横行霸道。

  60年后,胡耀邦在长沙回忆往事时深情地说:“我的爷老子是靠做苦力挑煤卖养大我们的,我的石姐没日没夜织麻攒了两块银花边供我读书,我至今还记得。我爷老子他老人家因长期担脚,两只肩膀肿了两个好大茧包哟!”

  大革命在浏阳蓬勃兴起,共产党、共青团和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宣传,少年胡耀邦开始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明白原来只有农民团结起来,同土豪劣绅作斗争,才能够争得政治上、经济上的权利,获得扬眉吐气的机会。

  在共产党员陈世乔和甘恩藻等人的培养下,胡耀邦担任了里仁学校少年先锋队队长、宣传组长。他的志同道合的表兄杨勇,还参加了著名的湖南农军攻打长沙的斗争。

  上世纪20年代,十几岁的九伢子胡耀邦,就是在苍坊、文家市、浏阳这块红色土地上度过了少年时代。他的儿童经历,他的启蒙教育,他的求学生涯,他的人生奋斗,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档案中写下了历历在目的记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革命人生的历练,人民斗争的磨练,千锤百炼,终得精钢。胡耀邦这块合金钢的本质和成色,最初形于湖南人民革命斗争熔炉的锻炼。

  胡耀邦的家乡,是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中心地带。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斗争中,浏阳这块红色热土,英雄辈出。浏阳南乡出了胡耀邦、杨勇,西乡出了宋任穷、陈昌,东乡出了王首道、张启龙、李志民、唐亮,北乡出了王震、邵振维、寻淮洲、徐洪。还有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开国女将军李贞,开国中将孔石泉、张翼翔、饶子健、张藩、汤平和20位开国少将,都是在苏区红军斗争的燎原之火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有一次座谈会上,王震曾这样说:“湖南出了很多英雄,大英雄,像毛主席、少奇同志、弼时同志,还有耀邦同志。”有人补上一句说还有王老,王震谦虚地说:“我不算么子,我就是一个粗人,是革命的马前卒。”

  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的工作报告:“湘鄂赣地区长期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破坏,浏阳被杀害的亦达10万人以上。如浏阳金坑原有人口2911人,房屋501栋,田亩3331亩,同样遭受残酷破坏、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全部荒芜,房屋全部被毁,现有人576人,占原有人口的20%。”

  《浏阳县志》的烈士英名录记载:浏阳土地革命时期烈士15601人,牺牲的红军将士有4946人,壮烈牺牲的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红四军政委潘心源、红十八军政委徐洪等大批红军英烈,如灿烂星光辉耀中华大地。

  当年胡耀邦离别家乡浏阳,奔赴湘赣苏区工作的时候,曾对同窗好友说,好男儿岂能恋守几亩土地几间房屋?应该像李立三那样去闯天下、干革命。李立三、毛泽东都是湖南赫赫有名的工农革命领袖。胡耀邦知道红军打下长沙城以后,成立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李立三是主席,虽然他没有到任,由浏阳人王首道代理主席,但全省工农群众都知道领导安源大罢工的李立三。

  胡耀邦在湘赣苏区期间,工作深入,作风踏实,注意开展调查研究。他每到一地,总要找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并用随身带的牛皮纸包封面的笔记本,把了解的情况随时记录下来。这种良好工作习惯,他保持终身,并受益非浅。

  胡耀邦从投身革命斗争之日起,就体现了可贵的品质和精神,那就是“真”、“实”、“严”三个字——讲真话,做实事,严律己。在湘赣苏区工作期间,胡耀邦曾受到委曲,蒙冤“AB团”,差一点革命到底。多亏了冯文彬、顾作霖、张爱萍、谭余保等上级负责人能够践行“真”、“实”、“严”,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有关部门给胡耀邦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结论,他的冤案才得以解除。

  但是,苏区抓“AB团”、肃反扩大化这一段革命生涯中的插曲式遭遇,对胡耀邦来说,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引为难忘的教训。所以,后来一生中,他都特别谨慎地处理党内斗争问题,以“真”、“实”、“严”为座右铭。

  红军长征,胡耀邦更经历了生死考验。他的苏区情结、红军情结、长征情结,伴随他走上团中央、党中央的重要领导岗位。1986年10月22日,胡耀邦主持了首都各界和红军老战士六千人参加的中共中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豪迈地说:“当今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长征,我们应该从红军长征中吸取勇气、力量和智慧,夺取新长征的伟大胜利。”他号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迈步新长征,更好地开创未来。

  胡耀邦曾经要求共产党人敬畏历史,接受历史的检验和评判。他说,我们的历史是光明的,还是阴暗的,是光彩的,还是不光彩的,每个在台上的人,都要经受检验。历史是混不过去的!

  溯源之三:主席思想教导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一代共产党人深受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哺育,成长为党、军队和国家的栋梁之才。1945 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延安许多领导干部意气风发,奔赴全国各地去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陶铸、胡耀邦、王鹤寿在王家坪桃园“约法三章”:三位志同道合、一身正气的挚友郑重相约,终生要做到三件事:永远跟着毛主席;永不叛党;永不做吹吹拍拍的事。这一年,陶铸37 岁,王鹤寿36 岁,胡耀邦30 岁,正是青春华年。延安“约法三章”,这三位都信守终生,始终践行,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身正气,做人清白,大公无私,廉洁奉公。

  1983年12月,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代表中央发表了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的文章,题目是《最好的怀念》,充分表达了他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切缅怀、无限敬仰和由衷感激。

  胡耀邦写道:”毛泽东同志的科学思想和革命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现在我们党的各级领导骨干,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没有受到他的科学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感染、熏陶和锤炼。我也是在他的直接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我第一次接触到他的音容笑貌,是在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六年,我第一次当面聆听他的亲切教诲。一九三七年,我在抗大学习,他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课就是在我所在的那个班讲授的。这一年的秋天,是他建议我担任党的抗大总支部书记。他教我要做好党的总支部的工作,首先就要办一个好的校刊。他看了这个校刊的第一期,批评我们自己没有动手写东西,又自告奋勇写了那篇著名的战斗檄文——《反对自由主义》。我这里只谈了我二十一岁前同他接触的一点情景。以后他对我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是数也数不清的。我的经历,仅仅是他关心培养我们党的年轻干部的千千万万个事例之一。我们的党是掌握未来的党。想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延续性,我们的老同志也应当像毛泽东同志那样,把关心爱护年轻干部的成长,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2]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问胡耀邦何为政治?他认真地讲了一番见解,毛泽东说你这个太复杂了,简单地讲,政治就是两句话:“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毛泽东又问什么是军事?他也讲了很多认识,毛泽东干脆地说,军事也就是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毛泽东最善于深入浅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纲挈领,直击要害,给胡耀邦一生以极大的教益。

  胡耀邦由衷地说:“讲起文风,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好。你看《论持久战》、《实践论》写得多么好呀!又深刻,又生动,简直增减一个字都不行。”

  1981年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主席后,主持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胡德平回忆父亲当时说的话:“他说想问题、动手动脑、工作方法我们要学毛主席。工作精神我们要学总理,因为总理是全党的楷模。研究大问题,不搞烦琐哲学,我们学邓小平。”[3]

  1985年胡耀邦严正指出:“要想点办法,扭转这种只讲空话、不干实事的现象。这种风气扭转了,各方面工作就会前进一大步。毛泽东同志当年就告诫当时中央的领导人,说‘钓鱼台无鱼可钓’。我们批评他老人家晚年的错误,但也坚决反对对他一概否定。他老人家有伟大的历史功绩,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他一生的主要方面。他在很多著作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有许多话都是警语,至今对我们仍然很有教益。总之,我们要真正实事求是,真正联系群众,真正到群众里面去,才有可能做到实实在在的成绩。”[4]

  1986年3月27日,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说:“弼时同志既坚持原则,又循循善诱,又公道正派,他在30、40年代就赢得了我们党许多人的尊敬。他50年代初去世后,这么多年,许多老同志还在怀念他……几十年不容易哟,如果不坚持原则,能把工作搞得这么好啊?坚持原则,循循善诱,公道正派,这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分割。要提倡全党发扬这种好的作风。”

  二、“心在人民,利归天下”——胡耀邦清廉作风之本

  胡耀邦清廉作风,是着眼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楷模,体现在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他与湖南有关的典型事例中,揭示他清廉作风之本:“心在人民,利归天下”。滴水映光辉,足以反映胡耀邦清廉作风的特质、本质、特色、本色。

  1、一封信与一面镜子——映射清廉本色

  浏阳市中和乡苍坊村胡耀邦故居,收藏一封信,是胡耀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写给家乡党总支书记龚光繁的。他写道:

  “我曾经给公社党委详细地写了一封信,请求公社和你们一定要坚决阻止我哥哥、姐姐和一切亲属来我这里。因为:第一,要妨碍生产和工作;第二,要浪费路费;第三,我也负担不起。但是,你们却没有帮我这么办。这件事我不高兴。我再次请求你们,今后一定不允许他们来。”

  “这次他们来的路费,听说又是大队出的,这更不对。中央三番五令要各地坚决纠正‘共产风’,坚决严格财政管理制度。坚决退赔一平二调来的社员财物,我们怎么可以用公共积累给某些干部和社员出外作路费呢?这是违反中央的政策的啊!请你们党支部认真议议这件事。一切违反财政开支的事,万万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错误。”

  “送来的冬笋和芋头,这又是社员用劳力生产出来的东西。特别是现在的困难时期,大家要拿来顶粮食,你们送给我也做得不对。但是已经送来了,退回去,又不方便。只好按你们那里的价值,退回二十四元,交用简带回,请偿还生产这些东西的社员。在这里,我一万次请求你们,今后再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如再送,我得向你们县委写信,说你们犯了法。”

  “我哥带来的德滋,我这里也不能留。因为一切城市都在压缩人口回农村,这也是中央的政策。我们这些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个政策。”

  “来信说,冬季生产很好。我很高兴。但听说,你们去年整年的生产很不好,减产极大。务请你们根据中央政策认真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地领导社员把今年的生产搞好。你们的生产搞不好,不但社员生活不能扭转,连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干部,脸上也感到不光彩。为了搞好今年的生产,我希望你们今年分三次(一次可在四月,一次可在八月,一次可在十一月)把你们的实际情况写信告诉我一下。要写实在的情况,不许虚夸,有什么意见和不懂的东西,也可写,可以问,绝对不要隐瞒。”[5]

  这封信,还附了一张退款清单,胡耀邦将家乡人送给他的诸如油茶、豆子之类的土特产一一折价,要求哥哥将这笔钱带回,“偿还生产这些东西的社员”。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这封信的原件放在胡耀邦故居陈列馆的玻璃柜中。信,语言朴实,字迹清秀,展示着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磊落胸襟和清廉作风。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这封信应该说是一份极为生动的践行群众观点、做到“三严三实”的廉政教材。它使人们看到了胡耀邦的崇高人格、浩然正气和廉洁品德,更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廉正本质。正因为如此,胡耀邦最终赢得了家乡人民由衷的爱戴和无限的景仰,赢得了一切讲党性、重品行、有良知、作表率的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真尊敬与真怀念。

  胡耀邦的一封信,就是一面“镜子”,照出共产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做怎样的官,体现怎样的清廉之风、纯洁之风。党心,民心,镜中一目了然。

  2、一堂课与“两个务必”——重在身体力行

  1962年,胡耀邦兼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到任33天时,给全地区机关干部讲了一次党课。行署大礼堂,挤满了人。他上台后,给大家作了一首来湘潭33天的七律诗,然后就“艰苦奋斗,共渡难关”为题发表演讲。台下有人递条子,问“为什么要搞计划供应,按计划发粮票、布票?”

  胡耀邦看了条子,背诵了《资本论》中的一段话,背诵了毛泽东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指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然后说:我们的国家虽然解放十多年了,底子太薄,一穷二白,7亿多人口,要穿衣吃饭,他边讲边做手势,说一个人两寸宽的嘴巴,排成一字形队伍,联接起来,要绕地球一圈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又是个有这么多嘴巴的国家,一年要吃多少粮食啊!要吃饭还要搞建设,毛主席当这个家不容易呀!不艰苦奋斗,不节衣缩食,行吗?

  胡耀邦到湘潭工作,重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事事处处从严要求,模范带头。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紧张,经常驱车在泥泞不堪的县乡公路上,风尘仆仆,长途奔波。由于患痔疮,有时只能侧卧在车上,病情稍有好转就步行,串乡走户,中途停车,深入农民和干部中搞调查、察实情。他对随行人员约法三章,谁也不能违背原则,否则严厉批评,毫不留情。

  1962年12月5日,胡耀邦和华国锋来到酃县。听取了县委书记汇报,了解到酃县粮食生产比上年增产24%,完成国家木材任务4.3万立方米,他给予表扬。听到部分干部存在糊涂思想认识时,就要求“一方面要使用干部,一方面要教育干部,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啊!”

  工作之余,胡耀邦索要《酃县志》阅看,并专程到炎帝陵,绕陵园走一走,了解炎帝陵的规模、建筑结构和原貌。在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会上,胡耀邦作了“要为人民多做好事”的讲话。他说:“民间有传说,《酃县志》有记载,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宗炎帝神农氏墓在酃县,这是酃县的光荣和骄傲呀!为什么呢?因为炎帝神农氏有很多功绩,他为人类的繁衍、进步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炎帝虽死犹生,几千年来,人民崇敬爱戴他,尊他为中华民族文明之始祖。”

  他怀着敬仰的心意,介绍炎帝的事迹说:“比如,他教人们制作农具,种植五谷,为寻药给人治病而亲尝百草,哪怕一日遇七十余毒,也不畏缩,终于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发明了医药。他又倡导交换,发明了商业,促进了交往,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因误尝剧毒的断肠草而献身。因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始终记住他,尊他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亿万中国人民皆以为炎黄子孙而自豪。”

  最后,他站起来说:“同志们,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事业更伟大,我们应该具有比前人更大的志气、毅力和才智,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人民也是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

  3、一座青山桥与三个“起来”——力改五风后果

  一座青山桥,是湘潭县青山桥区;三个“起来”,是“青山要青起来,石鼓要响起来,歇马要跑起来”。

  1963年农历正月初一,胡耀邦来到湘潭县最边远的地方青山桥区,考察了青山、歇马、石鼓三个公社,看到生产条件较差,群众生活困难,环境破坏严重,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对“大跃进”时期“五风”造成的不良后果极为关注,深有感触,并进行重点剖析。考察青山桥公社以后,他感觉“青山桥公社青山不青”;到了石鼓公社,认为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压抑,“石鼓不响”;看了歇马公社,他也评价说“歇马不走”。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胡耀邦在青山桥区干部会上强调说:“我们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在困难的时候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带领群众尽快改变‘五风’造成的后果。”他特别提出要求说:“你们的青山要青起来,石鼓要响起来,歇马要跑起来……”

  不仅提要求,而且出主意、想办法、抓落实。针对青山区涓水水土保持点,他说:青山虽然是边远地区,也是毛主席家乡,要封山育林,绿化青山。得知封山后老百姓的烧柴成了问题,就提出以煤代柴的办法。而煤要从双峰运,歇马至山枣的公路不通,就表示由他找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商量解决修路问题。

  巡看潭韶沿线的韶山、楠竹山、云湖桥等公社,胡耀邦指着公路两边的荒山秃岭说:“湘潭现在是和尚当家,这不是办法,我看潭韶沿线各公社可以办林场,植树造林,尽快绿化荒山。”在他的督促下,潭韶沿线办了7个林场,后来对于绿化湘潭起了很好的作用。

  到石鼓海云大队,听说当地干部想办法把水稻间作改为连作,亩产由500斤增加到800斤,就总推广海云的经验,强调说,要鼓足干劲,齐心协力,打响石鼓。在歇马公社街上看到一匹石马,他风趣地说,马在这里歇气,它不走,人要力争上游,快马加鞭。

  到楠竹山公社社员生活最苦、困难最多的安仁大队禾咀冲生产队,贫农社员老李介绍说,每个劳动日只收益7分钱,亩产粮食不到400斤。全队有10多户无屋住、无农具、无饭吃、无棉衣。胡耀邦说:“你们队困难不少,解决的办法,只有同心协力,艰苦奋斗,依靠集体,发展粮食生产,开展多种经营。”

  4、“不做过路神仙”——解决问题务实

  胡耀邦在湖南任职期间,喜欢走县下乡、遍访民情。有一次来到自己的家乡浏阳县官渡区沿溪公社联盟大队,召开农民座谈会,许多人反映大队长经济上有问题,“四不清”,作风上方法粗暴多强迫命令。

  胡耀邦在联盟大队住了一晚,第二天因有急事,留下两个工作人员继续调研,自己匆匆走了。他交待工作人员留下来调查掌握具体材料。

  但是,这位大队书记不以为然,对群众放话说,“上面的人都是‘过路神仙’,歇歇脚就走了。”他认为胡耀邦也是一个过路干部,过路神仙,全地区11个县,走一遍都来不及,不可能管到一个生产大队,肯定今天来明天走,不怕他。

  没料到,两天后胡耀邦又回到了联盟大队。听说此事后,他笑道,“好家伙,好家伙,有意思!”“我就不当‘过路神仙’,住下来,不走了!”胡耀邦对大家说,我才不做过路神仙,非把他的问题解决了再走。他真的住下来,花了三天时间,专门督促解决联盟大队干部作风“四不清”的问题。经过发动群众,清查账目,核实大队书记确实存在一些经济问题,胡耀邦耐心地教育他,能退赔就退赔,并且在贫下中农会上作深刻检讨,一定要把作风转变过来。当查实退赔有一定的困难时,胡耀邦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提出减、缓、免结合的方法,既讲原则又讲方法,妥善处理问题的方式,使大队书记不得心服口服,努力作出退赔,并向群众检讨,使联盟大队的问题得到较好的处理,在全县带了一个好头。

  有鉴于此,胡耀邦曾告诫有关干部,要真心实意地做好社会调查,要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要真正解决问题,决不能当“过路神仙”。

  5、“胡耀邦不吃鸡!”——严以律己表率

  1963年7月上旬,骄阳似火,胡耀邦前往家乡浏阳北盛公社调研。

  得到地委通知后,浏阳县委派办公室主任坐镇公社,准备午餐及其他事项,而县委书记则率常委一班人在县委办公楼等候。将近10时,还不见胡耀邦踪影。

  此时,胡耀邦正顶着烈日,头戴一顶麦秆编织的草帽,身着蓝布衣,径直往北盛公社走去。原来,胡耀邦在湘潭至浏阳途经永安岔路时,途中下车步行,沿线察看农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

  当走到北盛公社门口时,胡耀邦已大汗淋漓。他看见公社大院挂起大幅标语:“热烈欢迎中央首长莅临视察!”大院右侧的厨房,炊烟正浓,酒肉飘香。他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不进办公室,而向厨房走去。

  厨房内,厨师正忙碌,案板上摆着各类菜肴。胡耀邦一进门就问:“弄这么多菜,搞什么?”

  厨师不认识胡耀邦。旁边一人扫了一眼,对胡耀邦说:“你不认得字呀!墙上写着哩!”

  胡耀邦问:“是招待胡耀邦的吗?”

  一位厨师高兴地说:“那当然,中央首长回家乡,还是为了工作,做几样家乡菜是应该的呀!”

  胡耀邦用竹棍指了指待杀的鸡说:“胡耀邦不吃鸡!”

  厨师一愣:“什么?他不吃鸡?”

  胡耀邦又指了指案板上的一条鲤鱼说:“胡耀邦也不吃鱼!”

  年纪大些的厨师挥挥手,示意胡耀邦出去,说:“同志,你出去好啦!这儿忙着哩!”

  胡耀邦上前去,和蔼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大师傅,胡耀邦和你一样,都是人民勤务员,有什么好招待的?”

  厨师生气了,说:“人家老远跑来能不招待吗?家里来了客人也要准备几道菜嘛,何况他是中央领导!你是什么人,怎么把他比作一般的勤务员!”

  胡耀邦给厨师递上一支烟,边为他点火边说:“鸡不要杀了,我就是胡耀邦啊!”

  “啊?”大师傅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时,县委办主任来厨房检查午餐准备情况,一见胡耀邦,怔了怔,立刻惊叫道:“胡书记,您就来了!”

  厨房里忙碌的人们顿时惊呆了,异口同声地说:“真没想到,原来您就是胡书记啊!”

  “胡耀邦不吃鸡!”的故事传开了,往后,地委领导再下县乡调研,杀鸡杀鱼搞招待的事就少多了。

  胡耀邦严以律己作表率,使各级干部深受教育和鞭策。

  6、“家人不应该走后门”——独有家风传世育人

  湖湘文化讲求家风传世育人。无产阶级政党更要求他的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家庭作风、生活作风。对于子女家庭教育,胡耀邦有其独到的见解。

  谈起子女对父亲人格精神的继承,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华坦言“我们差远了”。“谁也比不了父亲,父亲做人的骨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无人能及。”如果说有联系的,就是胡家人的共同情趣——读书。

  诗书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泽东倡导的党员干部读书学习之风,深深地影响了胡耀邦,又通过他影响了一家人。

  “其实父亲文化程度并不高,14岁就参加革命,但是他博览群书,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论在马背上还是帐篷里,父亲只要有点滴空闲时间,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他记忆力惊人,对一些佳作警句背诵如流。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诵读几遍,便能全文背下来。”胡德华列举了许多父亲看过的书目,算起来总共有5000万字。“父亲说每天坚持读1万字书,14年就可以成为学者。因此在‘文革’后期,邓小平派他到中科院工作,那些大科学家特别敬佩父亲。”

  “就连父亲最疼爱的小妹,也没能沾父亲半点光。”1968年满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纸厂维修车间当车工。一年之后,看到大家陆续都去参军了,而父亲不闻不问。她自作主张,找到了父亲在晋察冀野战军三纵队时的搭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她托警卫员带话:“我是胡耀邦的女儿,想请郑司令员帮我去当兵。”作为胡耀邦的女儿,能当上兵,满妹深感不易。她甚至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根本不在乎兵种如何、部队驻在何地,乐不可支地来到当时全军最大的柏各庄农场,在师医院当了名卫生兵。”几年兵当下来,满妹却发现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上了大学。苦闷至极的她,给父亲写了信,希望父亲能托托关系,让她也有个上大学的机会。

  胡耀邦很快回信了:“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是走的后门。现在又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既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那时,满妹还不能理解父亲的深意,委屈地把信撕碎了。“打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指望能沾父亲的半点光。”胡德华说,小妹每每回忆起当年撕信的情景,总是满心愧疚。

  但是,胡耀邦对子女教育培养,又是开放的、民主的。他曾对子女说:以后几个孩子,谁上初中,家里可以给他买辆自行车;上高中,可以给一块手表;上大学,可以给一架照相机。因为这是家里出得起钱,也是鼓励读书上进的一种具体措施。不仅是对家人如此,胡耀邦对全国的青少年也有此“梦想”。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和身边的人讨论,要让青年人学些什么技艺呢?他提出应该训练青年人开汽车,鼓励穿西装。他还说,以后总有一天我们的老百姓可以用自己的钱买汽车、买房子。提倡适度积极消费,是胡耀邦的经济学一贯观点,这与他提倡艰苦奋斗、克已奉公精神一点都不矛盾。胡耀邦反对不合乎生产力水平和豪华奢侈的高消费,更痛心疾首地反对生产领域中的铺张浪费。对浪费资源、盲目投资、不计成本、没有效益、不惜民力、长官意志的经济增长模式,他有着天然的深恶痛绝,并把它归于体制问题。碰到一些反反复复、劳民伤财的“胡子”工程,他总是带点讽刺地说:“张书记挖,李书记埋,王书记上台又重来!”

  胡德平说过:不管顺境还是逆境,父亲都关心祖国和民族,有着执著的理念和坚定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随波逐流、不随声附和,坚持并声明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别人不愿走、不敢走、不想走的崎岖小路。

  胡耀邦生前书写过的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用朴素无华的文字,表达深刻精辟的道理,也是胡耀邦心系人民、关怀苍生、大公无私、正大光明的直道性格和透明胸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严于律已,宽已待人,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令人震撼。他对自己的家人,从来不讲特殊化,但他对事业对同志却满腔热忱。

  众所周知,胡耀邦对于家人和亲属“绝不允许有一点特殊化。”他三令五申,有一个不成文的铁规矩:不许亲友进京找他办私事,更不许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私事。对于家乡的亲戚,他曾专门写信叮咛再三:“这意味着我们要把尾巴夹得更紧了。”“我不能为家乡谋取特殊利益。”这是真反特殊化,实打实的铁规矩,为后世的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

  三、“准则”“表率”“力行”——胡耀邦清廉作风之魂

  说起胡耀邦清廉作风,人们印象深刻、耳熟能详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在全党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三篇文献:一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一是《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一是《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的讲话。同时,为了贯彻执行中央的这些重要文献,胡耀邦在中央主席和中央总书记任上,为全党作出了遵守准则、全面整党、要做表率的典范。

  1、一篇《准则》划时代

  为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中央根据目前党的状况,向全党重申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胡耀邦领导制定和实施了在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十二条准则,虽然过去35年了,拿到今天,每一条都仍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在干部工作中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严禁以派性划线,严禁利用职权在党内拉私人关系,培植私人势力。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恢复和发扬党一贯倡导的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

  “要坚决反对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看领导眼色说话办事,拿原则做交易,投机钻营,向党伸手要名誉地位的官僚政客作风和市侩行为。”

  “要纠正一部分领导干部中缺乏民主精神,听不得批评意见,甚至压制批评的家长作风。”

  “为了端正党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团结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搞好四化,必须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按照工作需要,对领导人提供某些合理的便利条件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是必要的,但绝不允许违反制度搞特殊化。”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要坚决克服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为自己和家属谋求特殊待遇的恶劣倾向。”

  中央规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党的重要法规,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要对照《准则》的规定,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和作风。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任何党员如果有违反本准则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按照党的纪律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党籍。”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997年、2010年中央政治局两次制定和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可以说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升级版和具体化。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为重申和弘扬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为全党倡导的清廉作风,奠定了基础。

  也可以说,第十八届党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与《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精髓上的融会贯通性。既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成果。

  2、全面整党开新风

  陈云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胡耀邦对此有着更为清醒而深刻的认识。1980年他在《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党风搞好”的要求,强调“党内的不正之风,是个腐蚀剂,腐蚀我们党的肌体”,“党风不正,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关系,损害了党的威信,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泛滥”[6]。他重申毛泽东的警告,强调说“执政以后,我们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的同志很容易被糖衣炮弹击中,腐败下去”。共产党人“无论担负多么重要的领导职务,都决不能从人民的公仆蜕变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变为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可以说,一针见血,振聋发聩。他特别批评那种丧失原则或者说不顾党的原则去搞“关系学”、“关系户”,请客送礼,索礼受贿,损害党和国家的声誉,挥霍国家和集体的财产的人和事。

  胡耀邦在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对全体中央委员会成员郑重相约:“我们大家都坚信这么一条真理:公道自在人心。让党心,军心,民心,对我们每个人作再一次的鉴定吧!”他希望大家“振奋精神,好自为之”,“维护党纪、端正党风”。

  胡耀邦1983年3月13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卡尔•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报告,高度评价革命导师的品德作风:“马克思的勤奋和毅力是惊人的,他治学态度之严谨,尤其堪为一切科学工作者的典范。他历遭反动政府的迫害,颠沛流离,寄居国外,而斗志弥坚,在革命和科学的道路上奋战不已。他一生从未摆脱过物质贫困,只靠恩格斯的帮助才稍许减轻。……他的献身精神,真是可歌可泣。马克思确实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最高典范,是一位代表人类智慧和良心的最完全的知识分子。”[7]胡耀邦向全党讴歌了马克思这一典范,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中共十二大上,胡耀邦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三个根本好转的任务,要求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风的根本好转。他对端正党风一直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倾心推动。他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他担任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主任,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艰巨斗争,为改变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组织严重不纯的状况,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端正党风,纯洁政风,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地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其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关于监督的重大命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一个最大的亮点——“监督同级党委特别是党委常委会成员”。回顾改革开放史,只有30多年前的中共十二大,胡耀邦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地方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但十二大《党章》,从十二大到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章》,都没有这个明确规定。2003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同样也没有这样规定。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成了一个禁区、一个死角。因此,胡耀邦当年敢于这么提,十八届中央终于这么提,反映出党内监督要落地、要落实,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所以,可见胡耀邦在从严治党、好转党风上的贡献是载入史册的。

  3、“中央机关做表率”

  为了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央机关担负着特殊重大的责任。在我们整个事业中,中央机关起着枢纽的作用。这个枢纽运转得好不好,对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极大。因此,必须尖锐地向中央机关提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这就是:要以自己高尚的精神面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做全国的表率。

  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大声疾呼。30年了,言犹在耳。当时,笔者参加湖南省委农村整党工作,整党联络组下到祁东县归阳区,听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耳目一新,精神大振,感觉从严治党动真格的了,党风廉政建设抓到关键环节上了。

  1986年1月9日,胡耀邦在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的讲话。中央机关整顿纪律和作风,军队的情况和端正党风的他严肃强调“克服不正之风,一要坚决、二要持久”,“需要愚公精神”,用挖山不止的精神来克服不正之风,端正党风。“愚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

  胡耀邦严肃批评“长期以来,有种习惯势力:出了什么问题,不是首先从领导机关找原因,而往往单纯责怪下面。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一种颠倒”。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应当把这种被颠倒了的是非,颠倒过来。”

  胡耀邦阐述了四个方面作表率:“第一,应当提高效率。第二,应当努力学习。第三,应当严肃纪律。第四,应当增强党性。”他最后断定,“以上这四条要求,只要我们大家都认真做起来,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那末不要很久,中央机关的风气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两千多万国家工作人员就会跟我们学,就会影响全民族。”

  1984年,胡耀邦给中央党校法学研究班学员讲话,强调要端正党风时说:“现在有两股不正之风,一是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一是经济方面的违法乱纪,钻改革的空子,大发横财。”“这些歪风如不及早制止,会迅速蔓延,对改革开放很不利,不抓这种问题,群众很不满意,最终损害党的形象。”

  胡耀邦在1985年7月中央党校学员毕业典礼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坚强的纪律不行。所谓有纪律,就是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就不准那样做。谁做了不准做的事,就查到底。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他严肃批评“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严重现象。他声色俱厉地强调:“总之,一定要把党风、党纪搞好。如果不争取在今后两、三年使党风有个根本好转,我们就对不起人民,党就还有动乱的可能。关于党风党纪,我今天只着重讲两条:一是党风一定要搞好,二是只有自上而下才能搞好。”[8]历史证明,胡耀邦关于“党就还有动乱的可能”的警告,不幸而言中。

  胡耀邦晚年对友人讲过他最后一次到岳阳君山遇到的一件事:“在君山,有一对外地来旅游的夫妇遇到了我,并提出了要与我单独谈几句话。我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讲。女的说:‘我要向您提点意见,现在党风很不好,还提不得意见,不知您了解不了解?我可是看见您才说这些话。我是党员,我要退党,共产党腐败了,党没希望了。’我想了想,严肃地说:退党,党章有规定,个人有自由,但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有希望的。”

  胡耀邦讲完这件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他说:“这件事说明,我们党的凝聚力也减弱了。但也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现在全党都在抓,是能够抓好的,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只要党风好了,党员心里装的都是群众的事,不打自己的小算盘,党群、干群关系就会好。”

  胡耀邦痛心疾首地强调说:“端正党风,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带头,为政清廉,艰苦奋斗,为党员作表率!”[9]

  4、“正气清风称楷模”

  “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

  这是人们悼念胡耀邦时送的一幅挽联。胡耀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位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高大形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反对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胡耀邦深得毛泽东哲学的真精,不搞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做行动上的马克思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胡耀邦从1979年担任中央秘书长到1987年卸任总书记,经常风尘仆仆,奔走于祖国各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穷落后地区,即老少边穷地区,调查研究,考察指导,了解情况,触摸民心,以资决策,改善民生,促进改革,促进发展。

  据有关方面统计,1979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350个县市——包括2002县、70自治县、53旗、3自治旗、3特区、3工农区、2山、1镇、103省辖市、110地辖市, 胡耀邦走遍全国1703个县市;全国的 321个地州市,除西藏5个、青海2个、云南3个外,他都走到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除玉树、果洛外,他都去过。胡耀邦创下了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硏考察的记录。

  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郑重地宣布他要跑遍全国所有的县。他书房里有一幅全国大地图,从墙顶一直垂到地面。他经常站在图前沉思,然后在图上画个圈,或者插上一面小红旗。画了圈的,是他下一次要去的地方;插上小红旗的,是他已经去过的地方……先跑“老少边穷”(这个概念是他先提出来的),就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比较穷的这些县。他下乡总是轻车简行,一般不坐轿车,而坐旅行车,面包车,更很少坐专车专机,他认为这可和车上随行人员、陪同干部交谈,探讨问题,酝酿思想。出发前,有时还要随行秘书通知要去的地方:一、不准为他站岗放哨;二、不准对他请客送土特产;三、宾馆不准为他清理住客;四、当地有什么车就坐什么车,不准到外地借调好车;五、只要当地党委有干部碰面即可,不准组织欢迎队伍。他认为夹道迎送、警车开道、游山玩水、大吃大喝、甚至带家人老小,是腐败现象,共产党人不准搞这种低级趣味。

  在麻阳县考察时,当地接待胡耀邦,没有摆香烟和糖果,只摆出麻阳物产优质冰糖橙。胡耀邦拿起一个冰糖橙尝了尝。出乎意料,夸奖说“麻阳冰糖橙好,麻阳冰糖橙最好呷!”他特别嘱咐当地要大力开发冰糖橙,把冰糖橙做成苗乡人民的“致富果”。县里给准备了一些冰糖橙。胡耀邦还让按价出钱。

  ——“为人民办事耽误一分钟都是罪过”

  胡耀邦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勤政为民。“活着就要拼命干”,这是胡耀邦谆谆告诫一位“小朋友”的话,也是他70多年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挤出点滴时间,在马背上、战壕里、枪炮声中,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更是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日理万机为国事操劳。据《人民日报》报道,自1979年至1985年,他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亲自批阅了群众来信2000余封。

  “为人民办事情,耽误一分钟都是罪过”,是胡耀邦的勤政廉政观念。他经常讲,艰苦奋斗包括三个层次:生活、工作和思想。他身体力行,三个方面都作出了表率。虽身居高位,但是谦虚谨慎。工作上废寝忘食,生活上自奉俭朴,作风上艰苦深入,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构成胡耀邦的鲜明特征。胡耀邦干工作几乎是不要命,是全身心的投入,夜以继日。他当总书记那几年,勤政殿夜夜灯火通明。他家虽然就在中南海附近,但他只周六回去吃一餐晚饭,其余时间除出访、出差,吃住都在办公的勤政殿。他常说:“为人民办事情,耽误一分钟都是罪过。”[10]

  ——“关心群众生活任何时候也不应当忽视”

  担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胡耀邦到湘阴县搞调查,在县城剧院对两千多人发表演说,重点讲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县委书记插话说:我们有个干部叫王恩,家庭出身很苦,参加工作不到10年,因贪污受处分了。胡耀邦马上说:“这个干部还有个名字叫傅义吧!”听众感到诧异,他解释说:“这个人是忘恩负义啊!”于是,全场欢声一片,讲演的效果很好。党员干部警醒,对党和人民绝对不能忘恩负义。

  胡耀邦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担任总书记后,反复强调:“关心群众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也不应当忽视。”为此,他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每到一地,认真宣传和讲解党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共商脱贫致富计划,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他还多次深入祖国边疆和海防前哨,慰问人民子弟兵。他的这种深入扎实、联系群众、体察民情的工作作风和行动,得到全国人民的赞颂。

  ——“共产党人要清廉要身体力行”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仿佛是胡耀邦总书记的化身。

  胡耀邦常说,共产党人要清廉,并且一直身体力行。从50年代初起,他一家便居住在灯市口富强胡同团中央宿舍,直到他当了党的总书记也没有立即搬出去。在这里一住就是29年,大门的油漆早已剥落,他却从未请人粉刷过。1984年底,出于警卫工作的需要,搬到中南海附近的南长街一条胡同里居住。那也是一座地板上翘、墙壁已外鼓的老房子,搬进来时,只是做了些简单的室内粉饰。他不仅居室简朴,外出也一向轻车简从。

  胡耀邦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无私,才能做到无畏,做工作才有说服力。共产党员要求人家做的事情,首先要自己做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送了一套《辞海》给胡耀邦,他很喜欢该书,但一收下就付了钱。因为胡耀邦一直认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做人既不能因小善而不为,也不能因恶小而为之,这是原则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据说,胡耀邦在烟台考察时,听说白酒价格飞涨,“茅台”飙升了4倍,而不少地方领导干部依然在用公款狂饮,挥霍浪费,无视国家政策法令。胡耀邦十分痛心和愤怒,当夜便写下一首《饮酒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

  写到这里,胡耀邦义愤填膺,补上两句:“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人们应该知道,胡耀邦写酒之诗借助了李白的《月下独酌》,但针对时弊,痛恨至极,虽然诗尾写了粗话,确实志在重敲警钟。

  ——“以人为本、以民为天”

  胡耀邦的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同事和部下胡启立曾经有感而发:80年前,十多岁的耀邦从湖南浏阳的山村农舍走出,投身到为中国大多数人谋幸福、求解放的事业中来,为此孜孜奋斗达60余年。其间饱经风霜,历尽磨难,九死一生,但他始终矢志不渝,痴心不改。他对人生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给他平凡的人生注入了伟大的内涵,提升了他生命的质量和高度,使他整个人生变得厚重而博大,从而青史留名,影响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道路。在耀邦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结构中,他有别于其他人,即他独特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准则是什么呢?如果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纵观耀邦的一生,他全部的思想和实践,他终生的追求和坚守,一以贯之地充盈和激荡着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民至高无上的道德精神。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基石和支点。

  ——“共产党人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胡耀邦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一句名言,是一座丰碑。

  党员领导干部能否管好自己的亲属,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胡耀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铁面无私,为全党干部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胡耀邦说过:“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注意维护总书记的形象和党的声誉,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为家族和亲属谋取过任何的利益。

  胡耀邦经常对希望他在家乡建设上给予帮助的家乡干部说:“革命老区搞建设,应该支持。但是应该按程序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不能找我。我不是家乡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殊利益。在我这,要马列主义有,要特殊化没得。”

  为此,胡耀邦曾给中央办公厅写过一份备忘录,不许他家乡的人向国家要物资、资金和特殊政策。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当晚他就委托秘书电告家乡的党政领导,不能敲锣打鼓搞庆祝活动,不准哥哥外出作报告。1982年中共十二大,他当选为总书记后,定下一条规矩,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这些事,当时没有见诸媒体,但却不胫而走,广为传颂。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清廉作风和纯洁品德,油然而生敬意。相反,对于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党内腐败分子和官场腐朽文化,则心中痛恨,怨声载道。

  胡启立回忆说,胡耀邦曾指出,“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能否制止,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他一连用了三个“最”,说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最大的韧性”,狠狠地抓,坚持到底。他说,抓这件事不能讨好,不能怕得罪人,“宁可一家哭,不可一路哭”,“宁可得罪个别人,不可得罪十亿人!”他还用凝重的语气说,“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决不可以鱼肉人民!”[11]

  正是:“风高节亮,身正名扬。”胡耀邦主抓整党、端正党风、严惩贪污腐败、厉行党内准则,珍重党的生命线,由此带动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从根本上维护了执政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党心民心。

  ——“给老兄送两百元意思意思”

  胡耀邦14岁离家投身革命,60年来只回过家乡一次。农村生活困难的时候,胡耀邦每年都要夫人李昭给哥嫂寄些钱。“文革”前,他还给哥嫂每人寄了一件皮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当晚,他就委托秘书电告家乡干部:不准家乡和家里人敲锣打鼓放鞭炮;不准家乡搞庆祝活动;不准哥哥外出作报告。1982年,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又给家里立下一条规矩,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什么事,不准亲友打他的招牌去办什么事。家乡的一位领导曾帮胡耀邦的二侄子胡德资安排了工作,胡耀邦知道后批评了这位领导,并要他把侄子退回村里。为这件事,胡耀邦兄弟俩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第二年,胡耀邦得知侄子已回家务农,并当上了村干部时,高兴地对哥哥说:“叫德资好好地干,做出成绩,当上农模,再到北京见我。”这次故乡之行,胡耀邦把哥哥接到九所住了一星期,兄弟俩同吃同住,情深意笃。临别时,胡耀邦送给哥哥200元钱。这事被别人知道了,曾议论说:“送200元钱,也太少了!”胡耀邦笑呵呵地说:“意思意思。再说我也没什么钱。”

  胡德资,是胡耀邦的亲侄子。他第一次见到叔叔胡耀邦是在1963年冬,那年13岁的他随父亲胡耀福赶到十几里外的文家市去迎接叔叔回家乡视察。“2月6日,叔叔还特意在老屋里过了一夜,和父亲拉了拉家常,以后就再没有回老屋住过。”长大成人后,他和叔叔接触的机会增多。“叔叔很清正,也很严厉。”这是胡德资对叔叔胡耀邦的一贯印象。1983年,胡德资和妻子叶秋娥被安排到岳阳化工厂工作,叔叔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是走后门,搞特殊,予以反对。于是,胡德资和妻子又回到了乡下老家务农。“当年为这事,父亲在北京对叔叔发了火。但叔叔是党的总书记,我们这些亲属当然要维护他的威信。”胡德资说,“这几十年,我们一家人习惯了自力更生,很少麻烦叔叔一家。不过,我们常去北京看望叔叔、婶婶,每次都带点家乡的冬笋、腊肉、糯米等土特产,他们很高兴。现在婶婶李昭还健在,我和孩子们也常上北京看望她老人家。”

  1986年10月12日,胡耀福到了北京。他对弟弟胡耀邦说,你是不是回老家看看呀?说着,掏出了红色的党员证,摇晃着对胡耀邦说:“现在我已经恢复党籍了。”

  胡耀邦说:“这事你怎么现在才告诉我?”

  胡耀福故作生气状,说:“我告诉你管什么用,你从来就不关心我。”

  胡耀邦说,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是顾不过来呀。等到退休了我回老家,作为一个平民和乡亲在一起,和你好好地住一段时间。

  这句话说得胡耀福非常感动。他马上将乡间带来的湖南腊肉,还有一些腌制的狗肉拿出来,说,这是你嫂子带给你吃的。

  胡耀福的女婿在座。胡耀邦对他说,你到市场去看看,这些东西市场价格是多少?我是要付钱的。弟弟胡耀邦知道哥哥家里不宽裕,他要给一点小小的补贴。

  女婿说,市场里哪有这些东西。他知道胡耀邦的规矩,揣摩着说了一个数,胡耀邦按此数把钱给了哥哥。哥哥知道弟弟的规矩,就把钱收了。

  1988年11月下旬,胡耀邦到长沙休养。他吩咐随行的侄女胡素贞,回一趟浏阳老家,将哥哥胡耀福接到长沙九所一起住几天。

  这次与哥哥见面,胡耀邦的亲情、乡情都被搅动了。他对胡耀福说:“你过去的有些情况我不了解……对不起了!”

  “过去的情况”是指哪些?胡耀邦没有说,推测起来,大概也包含对哥哥关心得不够吧,但是哥哥已经原谅了弟弟。

  胡耀邦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重要职位上工作了整整六年,但他硬是没有给家乡人批过一张条子,没有给过家乡人一点特殊,也没有给过亲戚们一点照顾。然而,忠厚淳朴的浏阳人民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1988年冬天,胡耀邦在长沙休息。浏阳县委的几个同志来看望他,谈到家乡一些地方还不富裕时,胡耀邦心里很不安,表示未能替家乡人民办点实事,常感歉疚。

  浏阳的同志诚恳地宽慰他说:“你是中国的总书记,心里想的是10亿人,浏阳130万人是包括在内的。”

  客人走后,胡耀邦还在想着他们的话,感慨地对妻子说:“家乡的人民这么理解我,令我十分感动。”

  长沙九所的绿树鲜花,看到了胡耀福和胡耀邦兄弟最后相处的日子。谁能想到,此时的胡耀邦已经走近生命的终点。几个月后,他去世了。

  据报纸当时披露,一列从湖南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一个没有买到票的老农,蹲在车厢里哭泣。面对列车员的询问,这位老农大声哭出来,说:“我弟弟耀邦死了!”惊讶之下,列车员遂特例为总书记的哥哥、一位老农民安排了卧铺。

  两年后,这位老农民——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也逝世了。乡亲们送的挽联这样写道:

  “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

  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风气不好要从党内找原因”

  在长沙参观岳麓书院时,胡耀邦在正门高高的赫曦台上,走来走去,足足看了好几分钟。他悟出了此处为什么名为“赫曦台”的道理。赫,是显赫;曦,是早晨的太阳。太阳注定要从此地升起。朱熹把培养青年学子的地方名为赫曦台,是不是有托起东方太阳的意思?

  在岳麓书院讲学堂的左右墙壁上,刻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遒劲的大字。他在“廉”字面前停留了很久,神情十分严肃,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当学院负责人向他介绍这几个字时,他说古人对“廉”字要求很严格,今天有些人反而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这是令人遗憾的。他对陪同的人说,南宋这位大哲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贡献,有些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当汇报到目前社会风气和干部作风还不太好时,胡耀邦说:“风气不好怪谁呀!不能怪工人,不能怪农民,更不能怪学生。要从党内找原因,首先要搞好党风建设。我们的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我们共产党人打江山除了靠英勇顽强外,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一条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有的干部不是一针一线啦,而是汽车拖,大把大把的捞,这怎么行呢!此风非刹不可。”

  1988年冬,胡耀邦因病在长沙蓉园休养。晚上看电视,正在播映4集电视连续剧《乱世黄金案》。该剧演的是民国时期湖南的永和金号黄金案。胡耀邦认为主人公徐君虎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在旧社会是难得的好官,想见一见徐君虎。

  徐君虎当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胡耀邦一见如故,说:“见到你,很高兴!在旧社会里,居然还有你这样的县长。为民伸冤,敢反抗自己的上级,了不起!”

  徐君虎坦然地说:“无论新旧社会,县长是人民公仆,理应为人民做事。俗语有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番薯’!”

  胡耀邦点头赞同他的观点,两人谈起中国的前途问题。

  胡耀邦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我们这一辈人老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徐君虎同意总书记对年轻人的评价。他说:“你是中共要人,有权有势,在当前出国热、经商热中,如果你的子女想出国或到深圳、香港经商,只要你一句话。可是你没有这样做。”

  胡耀邦笑笑回答:“我也是人民公仆,应廉洁奉公,不谋私也不能特殊。”

  中国有句古语“诗言志”。胡耀邦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深刻,且有诗意。他的语录言论,按新诗的格式稍加编排组合,就是“诗语”。比如: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发财党。

  我们是共产党干部,不是封建官老爷。

  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只能站在人民群众之中,不能站在人民群众之上。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

  光明面和阴暗面:

  我们的社会有两面,

  既有光明面,又有阴暗面。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

  阴暗面总是非法的,总是暂时的。

  它终究要被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所抛弃,所克服。

  党性和人民性:

  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益,

  而是时时关心祖国和人民利益,

  这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

  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离开人民性就不叫党性。

  党的唯一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

  人没有完人:

  人总是有缺点和错误的,

  没有完人,

  没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人。

  我们要善于经常

  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尘,

  在执政条件下,

  永葆革命青春。

  搞这些有什么意思:

  小算盘,小圈子。

  小报告,小动作。

  小是非,小恩小惠。

  搞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

  低级趣味!

  一身正气埋头苦干的人不少,

  不琢磨事、专琢磨人的人也不会消失。

  我看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

  下一代也解决不了。

  不能脱离群众: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鱼离开水就不能活,

  一个党离开了群众

  就不能生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热,“官倒”盛行,“后门”成风。然而,这些“热潮”与胡耀邦的家庭无缘。在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不久,夫妻俩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胡耀邦严肃地指出:谁要是利用他的招牌和地位,在外面谋取私利,做了错事、坏事,谁自己负责,他是毫不留情的。

  胡耀邦曾经说过令人深省的格言:“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己。”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呵!他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为家属子女和各级干部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胡耀邦还说过:“要做完人、圣人,难啦!但是,做真人、好人、善人、正直的人,是可以由自己当家作主的。”

  胡耀邦逝世时,中央的悼词高度评价他“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的高贵品德”。《人民日报》总编辑秦川,概括对胡耀邦的印象是:“耀邦是最好的人,最纯洁的人,最宽厚的人,最深得人心的人。”

  湖南省委送的挽联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湘哀悼四水悲歌。”

  “赤子情怀,鞠躬尽瘁,肝胆长如洗”。今天,我们纪念胡耀邦,不仅是因为他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一身正气,能够正己正人;两袖清风,能够端正党风;清廉如水,执政美德的象征;光明似玉,做人理想的表率。

  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胡耀邦革命一生,践行为民务实清廉,树立和弘扬清廉作风,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将发挥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的功用。这也是湖南党组织和各族人民,至今仍深深地为有这样中央领导人而倍感自豪、充满思念的原因之所在。

  [1] 张黎群:《胡耀邦最后的二十七个月》,《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2] 胡耀邦:《最好的怀念》,198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3] 胡德平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2版。

  [4] 《胡耀邦在1985年7月中央党校学员毕业典礼的报告》,《理论动态》第590期。

  [5] 胡耀邦给金星大队党支部书记龚光繁的信(1961年11月12日),存胡耀邦故居陈列馆。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 胡耀邦:《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在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胡耀邦在1985年7月中央党校学员毕业典礼的报告》,《理论动态》第590期。

  [9] 张黎群:《胡耀邦最后的二十七个月》,《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10] 胡启立:《我心中的耀邦》,《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7日。

  [11] 胡启立:《人生•人格•人心——耀邦诞辰95周年感言》,《炎黄春秋》2011年第1期。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