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功在人民”牌匾,71年熠熠生辉
白培生 李秉钧 何庆辉 黄卓凌
        为了修通遭国民党军队炸毁的粤汉铁路,1949年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村村民捐献3000多棵古树并积极参加铁路抢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衡阳铁路局给村民送了一块匾——

 “功在人民”牌匾,71年熠熠生辉

“功在人民”牌匾。

 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村的廖氏宗祠里,珍藏着一块71年前的牌匾。3月19日,记者慕名而来,了解其背后的红色故事。

 走进廖家湾祠堂,记者看到这块悬挂在大堂正上方的牌匾。长2.32米、宽0.82米,上书“功在人民”4个大字,并题有“廖家湾全体村民捐献木材支援抢修粤汉铁路有功受奖纪念,公元1950.2.19”字样。

 “这块牌匾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衡阳铁路局赠送的,是廖家湾村抢修粤汉铁路支援解放战争的见证。”廖家湾村廖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廖月恒向记者讲述这块牌匾背后的故事。

 1 捐献3000多棵古树抢修铁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粤汉铁路遭国民党军队炸毁,桥梁破损十分严重,仅湖南境内就有14座桥梁被炸毁,致使粤汉铁路完全中断,运输处于瘫痪状态。

 郴州境内的漳河、小溪等桥梁损毁特别严重。中央军委、铁道部要求铁道兵团二支队和衡阳铁路管理局“务必于年底前保证京粤路线直接通车,及时供应解放大军。”

 军令如山!参加抢修的人员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火车通到哪里”“不达到全线通车不回家”“只叫料等工,不叫工等料”等口号。

 当年9月,为支援解放军南下,解放军铁道兵团战士和铁路职工组成的抢修队开进廖家湾村,一部分人住在廖氏宗祠,一部分人住进村民家里。

 位于107国道旁的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村,是一个有着2500多人口、19个村民小组的大行政村,其中仅廖家湾自然村就有约900人、6个村民小组,90%为廖氏族人。

 当时湖南刚解放,可谓百废待兴,抢修铁路既没钢筋水泥,又缺大型木材,郭维成将军便与时任村负责人的廖汉章商量:“你们村后龙山的那些参天古树要多少钱?”

 廖汉章答:“不要钱。”

 郭维成问:“要多少粮?”

 廖汉章答:“也不要粮。”

 ……

 这次协商让郭维成感到郴县(苏仙区)这片红色热土上,老区人民深明大义,有着很深的家国情怀,他深受感动。

 廖汉章也动情地说:“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我们现在不受日本的侵略和军阀的欺压,捐出这批古树解放全中国,值!你放心,村民们的工作我去做。”

 当时,后龙山有数百年祖遗的180多亩古松树,枝繁叶茂,树冠遮天蔽日,大的古树要4个人合抱。“当时廖家湾定下规矩,任何人不准破坏这片祖辈们留下的树,如果发现谁拿刀进山,哪怕只是砍了其他的杂树,也要罚款。”87岁的村民廖振乾老人回忆,为守护这片林,村里还在山里建造了一间简易房,专门让守山人住。

 然而,就是把古树林看得如此重要的廖家湾村民,为了及时抢通铁路支持新中国解放事业,一致同意捐献出后龙山上的3000多棵参天古树,用作抢修桥梁的原材料。

 2 村民与修路大军汇成滚滚“铁”流

 村里除了无偿捐树修路,还动员青壮劳动力伐树、运树。据廖振乾老人回忆,村里一个独臂青年帮助抢修队砍树、锯树,用毛巾将一节残臂捆在锯子手柄上拉锯;年轻力壮的青年将一根根枕木两头钉上大竹钉,一起抬到5公里外的樟河大桥抢修工地;有的村民将自己家里砍柴拉货的独轮车用来拉枕木……那场景,就像淮海战役中村民踊跃用自家独轮车支前一般。

 村里的廖振腾老人,当年和廖运仁、廖发运、廖定运4位村民一起抬一根树木,送到4公里外的邓家塘火车站装车,一般每天跑两趟,有时加班加点跑三四趟。每抬一趟,上级就发给他们一张收条,凭收条到邓家塘粮站换谷子。

 那段时间,廖家湾的山间小道、石板路上到处可见抢修铁路的运输队伍,村民与修路大军汇成一条滚滚“铁”流,夜以继日,干得热火朝天。

 在沿线村民的支持下,铁道兵团战士和铁路职工一道日夜奋战,12月29日,粤汉铁路全线修复通车。通车当天,还在原广州站(大沙头)隆重举行通车典礼,叶剑英在通车典礼上讲话并剪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叫嚣的粤汉铁路“三年内休想修复通车”的狂言。

 漳河大桥比预期提前修建完工,顺利完成了“抢修铁路 解放广州”的历史使命。这一切,在漳河大桥纪念碑上都有记载。

 为纪念当年抢修漳河大桥而立的纪念碑。通讯员 摄

 广州解放后,郭维成为表彰廖家湾村群众爱国爱路精神,亲笔题写“功在人民”牌匾赠与廖家湾村民。

 1950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三,3辆汽车载着浩浩荡荡的赠匾队伍,开进宁静的廖家湾村。铁道兵团、衡阳铁路局干部和职工等,从车上抬下一方“功在人民”的巨大牌匾,还带来一支秧歌队,热热闹闹进村授奖。

 廖家湾村民与赠匾铁路工作人员合影。均为通讯员 摄

 廖振乾说,当时廖汉章带着村民到村口去迎接部队,鞭炮不够,村民就把自家准备过年的鞭炮拿到祠堂门前燃放。大家把这件事当成大喜事,杀猪宰羊,摆酒席庆祝。

 “那是我这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天,村子里特别热闹,来了很多人,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秧歌队。”廖振乾当时年仅17岁,头一次看见村里如此热闹,兴奋得跟着队伍一直跑。事隔几十年,廖振乾回忆此事,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3 牌匾激励一代代后人报效祖国

 在廖家湾村,正是受铁道兵部队的影响,第二年村里就有廖开鸿、廖振福、廖澎运3位年轻人报名参军,报效祖国。抗美援朝时,廖家湾村廖开恒、廖开宏、廖开清等6人参军奔赴朝鲜战场,年仅20岁的廖开恒光荣牺牲,廖开宏等5人凯旋。

 “‘功在人民’这块牌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廖家湾人读书、参军,报效祖国。” 廖家湾村廖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廖月恒告诉记者,村里这些年来,平均每年有3人以上参军。今年3月初入伍的廖茂佳,他曾祖父就是红军,到他这一辈已是四代从军。

 如今71年过去了,记者在廖家湾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廖建金陪同下,来到村子东面山腰处一条碎石铺就的公路。这里曾是民国年间修建的粤汉铁路的旧址,后来改称为京广铁路。

 “1988年京广复线修通后,这段铁路就终结了其历史使命。”廖建金告诉记者,“1979年铁路五局十一处一段工作组60多人进驻我们村,准备修京广复线。”勘探等工作当年完成,第二年正式动工,村里1000多名村民踊跃参与铁路建设,啃最硬的骨头——修建南岭隧道。

 “国家修京广复线,村里的年轻劳动力,都争着要去修铁路。”修南岭隧道时,廖建金和村民一道三班倒,日夜奋战,通过8年艰苦奋斗,终于修通了南岭隧道。

 廖家湾人再次演绎了“爱国爱路”的故事。

 70多年来,廖家湾村民视牌匾为珍贵文物,几次对牌匾重新刷漆描字,修葺一新,并以此对一代代廖家湾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临别时,记者登上廖家湾的后龙山,只见新的植被正郁郁葱葱。根据村规民约,这些年后龙山实行封山育林,村里将其作为村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收集整理廖家湾村民抢修铁路、支援解放军南下的感人事迹,在廖氏宗祠办了宣传栏,汇编好宗族史,以弘扬廖家湾人“爱国爱路”的精神,教育廖氏后代,把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