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年长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的故事
姜小平
         在宁乡城西70多公里的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巍峨挺拔的青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朴实的农家院子。院内是斑驳的土墙青瓦,门前一口小池塘,映着池塘边茂盛的松柏树和苍翠的青山。这里便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876年5月27日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他7岁开始劳动,放牛、割草、砍柴,却总吃不饱肚子,于是感慨:“吃饭要是像牛吃草一样放肆吃饱就好了。”父亲告诉他:“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一定会吃饱的。”“像牛一样做事”便扎根于何叔衡的心中,成为他后来从事革命工作,甚至为之献身的信条。

 何叔衡12岁开始读书,他勤奋好学,在8年的私塾学习中,不仅修完了四书五经,还饱读了大量历史名著。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秀才,县衙送来请他去管理钱粮的任职书,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愤愤”拒绝到任,宁愿到乡间种地、教书。

 1909年,何叔衡受聘到云山高等小学堂教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他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带头剪掉辫子,主张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何叔衡积极推动学校革新教育方式,主张教学平等,建议降低学费标准,确保更多学生上得起学堂,同时还鼓励女子上学,建议学校招收女生,倡导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他还介绍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进步人士到校任教。这使得云山学校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革命的摇篮。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来到长沙,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合并入第一师范)。由于入学时年龄偏大,何叔衡给出的解释是:“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了青春。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在一师求学期间,何叔衡结识了毛泽东,两人虽然相差17岁,但很快成为挚友。“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何叔衡自一师毕业后,与毛泽东共同成立了新民学会。他热心会务,担任了学会的执行委员长。

 五四运动后,何叔衡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他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筹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6月29日,何叔衡与毛泽东代表湖南早期中共组织,参加了7月下旬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最年长的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同年10月,与毛泽东共同创建中共湖南省支部,毛泽东任支部书记,何叔衡任支部组织委员。此后,他们又共同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为革命培养大量人才。这一时期,何叔衡一直是毛泽东革命事业最重要的助手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7年马日事变后第二天,在宁乡乡下指导工农运动的何叔衡,赶到长沙寻找党组织,旋即辗转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6月,何叔衡赴苏联莫斯科“银色别墅”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何叔衡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他坚持真理,公正严明,秉公执法,勤政爱民,坚决惩治贪污腐败,日夜操劳,没有任何怨言,被誉为“反腐先锋、苏区包公、红色管家”。毛泽东评价:“何胡子是苏维埃的一头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经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从江西转移至福建长汀途中被国民党军包围。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何叔衡坠崖牺牲,时年59岁。

 从农家子弟到清末秀才,又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再到共产主义先驱,何叔衡十年一个台阶,一生探索不断、奋斗不止,乐与先进青年为伍,勇立时代潮头,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故事和取之不竭的正能量。无论是为长沙早期革命奔波,还是为中央苏区工作,何叔衡都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勤勤恳恳,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卓越情怀和献身精神。“做事不辞牛负重,感情一堆烈火燃”“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这两句诗是何叔衡的知己、诗人萧三称誉何叔衡所作,也是何叔衡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今天,在福建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当地人民为纪念何叔衡,建立了纪念亭、纪念碑、纪念馆三位一体的纪念设施。在纪念亭石碑上刻着“何叔衡同志死难处”八个大字,石碑面向东南,迎面一座苍山——牛子仁岽,雄伟险峻,在山上一个叫“姜窝哩”的地方,面对敌人追捕,何叔衡同志当年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见证着烈士的英勇,寄托着后人的哀思。建党先驱何叔衡烈士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作者系中共宁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