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问世。在文家市的这所学校里,人们能感觉到深邃的毛泽东神话……”
1973年,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斯诺夫人)来文家市访问后,在《毛泽东的故乡》一书中这样写道。以一个太平洋彼岸人的视角,认定文家市这个湘赣边界小镇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4月1日,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园,树木葱茏,绿意盎然,巨大的红旗雕塑巍然耸立。1927年,就在这片土地上,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湖南传达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各地都陷入白色恐怖中,8月18日,在湖南省委会议上,毛泽东坚决主张,秋收起义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要举起自己的旗帜。
同年9月初,由共产党员卢德铭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以及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崇通(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安源路矿工人武装等,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在确定这支部队的旗帜时,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反复推敲、修改后确定,旗底为象征革命的红色,旗中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金色五角星,五角星正中央为镰刀和斧头图案,旗左边书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就这样,人民军队诞生了第一面军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决心。
9月9日,起义军由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出发,向湘东进击。平江、株洲等地工农群众,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举行了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因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加上武装斗争经验不足,起义军未能实现攻打长沙的目标,部队损失惨重。万般危急下,毛泽东果断改变部署,下令各起义部队退到文家市集中。
会师后,起义部队1500余人进驻文家市里仁学校。当晚,毛泽东在这里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
师长余洒度认为应继续攻打长沙。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再攻打反动力量强大的省城长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他力主实施战略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湘粤赣省边境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异常激烈的争论后,通过举手表决,毛泽东的意见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转兵前往井冈山。一个攸关中国革命前途的“关键抉择”在文家市作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革命的“星火”开始在中国农村燎原。
9月20日清晨,毛泽东在这里向士气低落的起义军发表讲话。他满怀信心地说,蒋介石反动派就像一个大水缸,我们就像一颗小石头,但总有一天,我们这颗小石头一定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小石头与大水缸”的比喻,不仅将战士们的革命信念激发出来,让原本弥漫在这支队伍头上的阴霾霎时被吹散,也感召了更多的革命支持者。
在里仁学校操场边,现在还保存着一面较为低矮的围墙。94年前的那天,有两个十几岁的学生伢子与伙伴们趴在这处墙头上,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带着浓重湘潭口音的激情动员。这两个细伢子,一个是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另一个就是胡耀邦的表兄,开国上将杨勇。
初心不忘,薪火相传。不久以后,这两个学生伢子也接过的革命的“薪火”,投身革命。
2008年,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江西发现一张珍贵的照片——1929年里仁学校学生集体照。学生正是坐在秋收起义部队召开动员大会的那个操坪里。其中,一个坐在中间穿白衣服的小男孩,就是14岁的胡耀邦;他身边穿着黑色衣服的个头稍高的小男孩,就是杨勇。
秋收起义,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而文家市的两把火既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也带来了革命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