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矢志革命“女秀才”
周进银
 

今年5月,杨锡纯烈士侄孙杨力立老人专程从深圳来到长沙县档案馆,无偿捐赠其姑奶奶杨锡纯烈士遗像原件,上有烈士同学张若纲1965年仲夏撰于长沙市黄土岭湖南工业学校的一篇回忆文章以及烈士大哥杨寄伯所写的烈士传记。

发黄的纸张,隽秀的字体,伴随着杨老的深情回忆,杨锡纯烈士那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回深圳后,杨老马不停蹄地将烈士大哥杨寄伯逝世前口授、杨光迪(烈士之侄儿)20世纪80年代修改的烈士传记再次整理,形成3000余字的《杨锡纯烈士生平简况》,第一时间发给我们保存,其不慕名利、不求回报、不畏艰辛、热心史料收集之举令人感动和钦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史学习教育之年,杨老捐赠的烈士史料为我们提供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生动教材,是最好的“营养液”和“补钙剂”。

十八岁,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对于今天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一切也许才刚刚开始。然而,90多年前,长沙县春华山水波坳出生的革命烈士杨锡纯,却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18岁。且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时空,一起来聆听这位巾帼英雄矢志革命、为党献出一切的感人故事。

杨锡纯(1910—1928),女,又名叙勋,化名马淑纯。长沙县万寿都水波坳(今属长沙县春华镇)人,清宣统二年(1910)6月生。父亲杨荃生是一位遐迩闻名的郎中,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母亲杨黄氏系家庭妇女,生性贤淑。兄妹5人,因父亲早逝,由大哥杨寄伯打工挣钱,将兄妹养大。少年时代起,杨锡纯便协助兄姐们分担家庭生活重担,养成不怕困难、勤劳勇敢的品格。她自幼求知欲强,积极上进,向往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就读于关圣殿小学堂,学习刻苦,每期成绩均名列前茅;毕业后考入长沙县立第一女子高小(黄家老屋学校)。由于当时家境困难,又需寄宿外地,母亲并不希望她继续上学。但杨锡纯意志坚决,得到大哥杨寄伯帮助,自己边上学边做缝纫,以弥补生活不足。校长黄叔毅思想倾向进步,见其有培养前途,便鼓励她好好学习,并介绍她学陈独秀的文章。杨锡纯由此深受启发,对革命开始有了全新的了解,思想不断进步。1925年夏,考入湖南省立稻田女子师范学校,在时任校长徐特立的教育熏陶下,阅读了很多当时的进步书籍,思想进步很快。北伐军进入长沙后,她积极参加拥护北伐和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的宣传活动。1926年下学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校团支部委员,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团的活动。同年底,从稻田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负责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儿童团的工作,带领青年和儿童投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群众赞为“女秀才”。乡亲们亲切地叫她“喜(锡)妹子”。当时党支部成员周旧波、王发友、杨世经、叶超群等同志和她一起工作,她主要负责发展团组织和儿童团工作。儿童团成立时,杨锡纯动员自己的堂侄杨光裕、满弟杨锡禄,负责儿童团领导工作。还动员大嫂朱淑仪协助保管、传递党的宣传资料,掩护行动。

1927年1月,受党组织派遣到安源煤矿,以工人学校教员身份作掩护,在工人中开展团的工作。“马日事变”后,受党指派回到家乡,在大鱼塘、罗家塅、大坝桥等地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因工作掩护之需,杨锡纯用背篓背着仅3岁的侄儿杨光迪,篓中装着党的文件和1枚手榴弹,不辞劳苦地奔走于罗家塅与大坝桥之间。不久,受党组织派遣,到湖北省黄石县石灰窑工人子弟小学任教,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临行前,其母杨黄氏破例杀了1只老母鸡为其送行。以前,杨黄氏并不同意女儿外出,经历多次风险之后,开始慢慢理解女儿的做法。她再三叮嘱女儿做事要谨慎。饭桌上,杨锡纯对全家人说:“现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白色恐怖遍及全国,希望妈妈和兄嫂都要保持镇静,决不能向反动派屈服,也不必为我的命运担忧。我这次出门,能不能活着回来很难预料。要革命,就没有不杀头、不流血的。为革命流血牺牲是最光荣伟大的。”她还私下对满弟说:“我这次去干革命工作,可能很久回不来,你要好好招呼母亲。同时把功课学好,力求上进。”次日天未亮,杨锡纯便踏上奔赴他乡继续革命的新征程。

“马日事变”后,湖南省委,省团委机关均遭反动派破坏,组织失散,大批革命志士惨遭杀害。10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在长沙南门外樟树园3号重建地下机关,马英任书记。因杨锡纯对敌斗争机智勇敢、办事谨慎,善于开展宣传工作,因此受命调回长沙,任团省委秘书兼宣传部长,为恢复被破坏的团组织,杨锡纯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协助书记马英等人恢复壮大湖南地下团组织骨干队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受到马英和同志们的称赞。

1928年农历二月,因叛徒告密,设于樟树园的团省委机关被敌人包围。正在工作中的团省委书记马英为掩护其他同志脱险,开枪拒敌。正在赶印宣传材料的杨锡纯闻警立即销毁重要文件,仅留下一份写有绝密暗码的共青团员名册贴身藏好,准备出门营救马英。此时,马英已经被捕。杨锡纯奔向晒楼,连续跳过十数个屋顶,仍被敌人跟踪,无法脱险。为免落入敌手,杨锡纯决心以死殉党,毅然从几丈高的屋顶以头朝下倒冲地面,下颚被顶穿,牙齿全部脱落,头部受重伤,鲜血如泉涌,昏倒在地,不幸被俘。

敌人将其押至监狱,施以酷刑,威逼利诱,但杨锡纯始终坚贞不屈。后来,敌人从其身上搜出共青团湖南省委组织人员名册后,更加残酷折磨。而这本以暗号编写的名册,内容全为艺术字体,只有马英和杨锡纯知其内容,其他人均无法看懂。面对敌人的酷刑,杨锡纯多少次昏死后又复苏,但始终未透露一个字的秘密。硬招不行,敌人又施软计,以金钱和保释出狱等条件妄图诱其招供,杨锡纯一脚踢翻公案,怒斥敌人:“我是革命青年,只能为党献出自己的一切,哪能向你们这帮野兽屈服。”当时同在狱中的同学、战友杨式金、张若纲对烈士怒踢公案一事有所见闻,极为赞扬。狱中革命志士均称可歌可泣!

烈士被捕后,大哥杨寄伯曾经花钱托人求情。有人托到南京找谭延恺写信给何健,湖南铲共法院则要求烈士写脱党声明。关系人趁探监机会转达,被杨锡纯痛斥了一顿:感谢哥哥的抚养,我可能出不来啦,但我是党的人,绝不会发表声明!请家人死了这条心!烈士一心向党、矢志革命的精神风范,令人铭心刻骨!

最后,敌人见软硬兼施、酷刑利诱均无所获,遂于1928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阳历5月18日)将杨锡纯等八人押出监狱,准备杀害。赴刑场路上,杨锡纯一路高呼革命口号,继续向群众宣传革命。途经长沙市老照壁往教育会坪时,大哥杨寄伯正在老照壁美最时帽服公司做店员站柜台,听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时,竟是熟悉的亲爱的妹妹的声音,悲痛万分,从铺台里跳出晕倒在地。临刑前,敌人以暴力强按杨锡纯跪下,她奋力反抗,不屈不挠。在悲壮的口号声中,杨锡纯烈士英勇就义,时年18岁。

烈士遇难后,其遗体被暴于长沙教育会坪示众,首级被悬挂于南门外示众。几天后,烈士大哥杨寄伯拿出家中所有现金买通守卫城门的哨兵,换回首级,亲自用针线将烈士遗体身首缝合,洗净后装殓。晚上抬到当时陆军医院附近小山上临时埋葬。同年10月,杨寄伯知道瞒不过年迈的母亲,才将烈士遗骨移回水波坳老家后山坡。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烈士们以稚嫩柔弱的双肩,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力挽狂澜,直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何其壮烈!何等可贵!

烈士牺牲后不久,鲁迅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铲共大观》,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是日执行之后,因马(淑纯,十六岁;志纯,十四岁)傅(凤君,二十四岁)三犯,系属女性,全城男女往观者,终日人山人海,拥挤不通。这是鲁迅先生摘自《申报》上“长沙通讯”——《湘省口口党省委会破获:处死刑者三十余人,黄花节斩决八名》。据杨老介绍,马淑纯即为杨锡纯,是烈士因革命工作需要,与团省委书记马英以兄妹相称,化名马淑纯。《申报》中杨锡纯烈士年龄写成十六岁,是因为国民党铲共法院发布通告时故意把要犯年龄写小,达到制造赤匪赤化少年假象而蛊惑人心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061号烈士证颁发,大哥杨寄伯享受革命烈属待遇直至1975年逝世。1992年版《长沙县英烈传》、1996年版《长沙县志》以及2019年版《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人物传》等均收录有杨锡纯烈士的事迹,但均无烈士照片。杨力立老人捐赠的烈士照片弥补了我们多年来史料征集研究的遗憾,这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今天,位于春华镇境内的杨锡纯烈士墓地已被长沙县人民政府列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就地保护地”,众多游客纷纷慕名来到烈士墓前瞻仰,缅怀这位为党献出一切的巾帼英雄,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坚定爱党之心、报国之志、为民之情。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烈士赤心向党、舍生取义、向死而生的崇高精神必将在“力量之都 大美星沙”这片红色沃土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系长沙县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地方志科科长,根据杨力立老人提供资料等整理)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