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回忆怀念
从黄克诚诗词看其精神境界
陈平
 

作为开国十大将之一,黄克诚文武兼备,写了不少诗词,其诗词是其人格和精神的诗意表达、真实写照。尽管其诗词保存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从中我们仍然能够领略黄克诚大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且把牢房作学房:愈挫弥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黄克诚戎马一生,历经艰险、屡遭磨难,但他始终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他的诗词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967年1月,他被揪到北京批斗。面对错误的批斗,他作《无题》诗一首:

抓走不外杀管关,人生一世也平常。

反躬自省无憾事,脸不变色心不慌。

全诗不加雕饰,明白如话,但其展现的境界和胸怀,却感人肺腑、动人心弦。面对重压,黄克诚“泰山崩于前而色变”,把“抓走”和可能面临的“杀管关”当做人生平常事。他深刻反思自我,自信一生当中“无憾事”,因而镇定自若。他后来说:“一个共产党员在党内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这比起我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实在微不足道。”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让他超越物欲、看淡生死。细品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黄克诚“肝胆皆冰雪”的内心世界和他那崇高的革命主义情怀,一个问心无愧、从容淡定、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跃然眼前。

被揪到北京批斗后,黄克诚又被关进牢房。他以“纪实”为题,赋诗一首:

无端入狱也平常,且把牢房作学房。

日习楷书百余字,细研经典两三章。

粗粮淡菜情偏好,板床薄褥睡也香。

尚有闲情觅闲趣,斗居旋转乐洋洋。

这是一首对仗工整、主旨鲜明的七律诗,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黄克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黄克诚看来,他敢于直言、坚持真理没有错,“无端入狱”也仍是“平常”,牢房被他当作了学房。在狱中,他练习书法、研读经典;他以吃粗粮淡菜为好、以睡板床薄褥为香;他在艰苦的环境中觅闲趣,认真锻炼身体,心情“乐洋洋”。常人难以承受的屈辱和困苦,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人震撼的是,黄克诚在被关押的8年9个月中,还撰写了10余万字的自传材料。纵观黄克诚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这种博大的胸怀和斗争的精神,来自于他那千锤百炼、永不变色的坚定信仰,来自于他对真理始终如一、矢志不移的坚持,来自于共产党人超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种宝贵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更加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弘扬。

但祈国泰民安平: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赤子之心

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是黄克诚的为人准则和毕生追求。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他的诗词中,处处洋溢着朴素而又深厚的人民情怀。1959年,黄克诚在庐山会议上被错误地打成“反党集团”,之后被撤职审查,赋闲在家,他作了一首《自况》诗:

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纱帽更自由。

蛰居矮屋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此时的黄克诚,尽管被“摘掉纱帽”且“蛰居矮屋”,但他仍若无其事、泰然处之。读他的这首诗,读到颈联,我们已经为他的那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所感佩。尾联笔锋一转,更深远、更宏大的境界呼之而出。在黄克诚心中,个人的荣辱进退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处在自然灾害之中的人民群众的疾苦饱暖才是他所焦虑的。一个“但愿”,饱含多少深情!他所希望的,是“天公勿作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里的“天公”,不仅仅指自然界,还隐含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由此我们不难解读黄克诚的内心世界,他是真诚地期盼党中央能带领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黄克诚的精神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坚持实事求是地独立思考,就在于他心中始终装着对人民的大爱,就在于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1961年,黄克诚在党中央的许可下,去浙江看了10多个县,觉得农村情况大有好转,在参观灵岩寺后,赋《临江仙•游灵岩寺》词一首:

石峰如笋环寺立,两涧合抱东行。春水隆隆如雷鸣,扰人惊夜梦,倚枕听涛声。

壮丽江山人民有,亿众锐意经营。但祈国泰民安平,从此皆盛世,再无巨变生。

词的上阕写游览、夜宿灵岩寺的情景,下阕借景抒情,颂扬人民,祈盼盛世。黄克诚用诗的语言,“壮丽江山人民有,亿万锐意经营”,表达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当他看到亿万人民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时,禁不住心潮澎湃,在内心祈求国泰民安,祈求人民共享太平盛世,祈求不要发生大的社会动荡。要知道,此时的黄克诚,仍然戴着“反党集团”的帽子,但他心中全然没有自己,有的只是祖国和人民。他的一片赤子之心,穿越时空,可昭日月,感人至深。

在任山西省副省长期间,黄克诚带领群众一起抗旱,接连作了两首词,一首是《太行山抗旱》:

英雄太行山,矗立晋东南。今日重履胜地,往事仍新鲜。庆亭弹痕累累,张店血花飞溅,英勇战町店。敌寇今何在,人民换新天。

早魃鬼,代日寇,呈凶焰。肆虐遍北国,中心在太原。男女青壮老幼,抗早备荒备战,一齐总动员。不管多凶恶,都要彻底歼。

另一首是《打井》:

天公惯作恶,连续闹干旱。泉涸库竭流断,问君怎么办?夫妻兄弟姊妹,奋向地球开战,逼它献水源。立下愚公志,人力必胜天。

在沟底,在山上,在平川。君见人潮似海,干劲冲天,不管石坚土硬,不怕地冻天寒,直把地球穿。频报潺潺响,远近尽开颜。

两首词都用《水调歌头》格律,主题都是“抗旱”,节奏都比较明快,也都体现了黄克诚带领人民群众夺取抗旱胜利的信心决心和英雄气概。为了战胜困难,他拿出了发动群众的绝招和法宝、抗战打日寇的精神和勇气、愚公移山的志向和意志,其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的豪气干云和一片丹心跃然纸上。

愿尽余生效薄绵: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

黄克诚原则性极强又不乏铁骨柔情。透过他的诗词,可以感受到他那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1965年9月,黄克诚受命到山西省当副省长,临行前作《抒怀》诗一首:

京华荏苒十三年,半是辛劳半是闲。

愧无建树对祖国,却有遗恨留史篇。

回思往事皆成梦,纵观万物尽争妍。

衔命西去别无念,愿尽余生效薄绵。

这是一首坦露心迹的七律诗,诗中回顾了黄克诚本人自1952年由湖南调到北京工作到1965年离开北京13年的情景,表达了他欣然前往山西任职并誓将余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心情。对于在京的13年,特别是自1959年9月来的6年多时间,黄克诚用“愧无建树”“却有遗恨”来概括。而实际上,这是因为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对此却丝毫没有抱怨,而是满满的自责和愧疚。面对他深深热爱的祖国,他愿竭尽所能,鞠躬尽瘁。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情感是多么深刻地镌刻在黄克诚的骨子里、流畅在他的血液中。这样的诗篇,无疑是新时代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磅礴力量、共筑“中国梦”的鲜活教材。

“文革”期间,被关押的黄克诚晚上梦见母亲在责备他,于是赋《梦母》诗一首:

梦归故里看亲娘,亲娘见我惊倒床。

欲哭无泪望穿眼,欲言无语思断肠。

面呈怒色示指责,为何更早不还乡。

自古忠孝难两备,孩儿扪心愧对娘。

这首诗语言质朴晓畅,情感细腻真挚,表达了黄克诚对母亲的切切思念、绵绵情意和深深愧疚,同时也彰显了黄克诚为国家舍小家、忠孝难两全的大爱大义,读之催人泪下,掩卷令人长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黄克诚诗词所蕴含的以及他本人所特有的家国情怀,给人以力量,激励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久共患难自难忘:山高水长的革命友谊

黄克诚一生坦荡,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朋友更是至真至诚,他的诗词也折射了这一点。1966年4月,黄克诚到高平县指导工作,这是他当年和彭德怀指挥反磨擦斗争共同战斗过的地方,睹物思人,遂作《忆彭德怀》词一首:

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眉冈。

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

这首词仿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而作,表达了黄克诚与彭德怀之间肝胆相照的战友情。词的开篇用“自难忘”,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此时的黄克诚,不知彭老总身在何方,他对彭老总的思念绵绵不绝,以致“相逢在梦乡”,两人并肩战斗的激情岁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句“声震山河壮”,使得全词从沉郁顿挫转向慷慨激昂。结尾用“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将全词的意境推向新的高度,抒发了词人坚信富国强兵的愿望必将实现的豪情壮志。如今,黄克诚和彭老总的夙愿正逐步变成现实。倘若他们看到今天的局面,定将无比欣慰。

在《忆彭德怀》之前,黄克诚还作了一首有关友谊的诗,名为《有感》:

居近北海偶一行,景物依旧时势新。

花木枯荣犹有律,人事起伏竟无凭。

仰望高天百感集,俯视残躯一叶轻。

欲访故人行复止,无言相见何为情。

这首诗作于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赋闲在家的黄克诚有时到北海公园散步,心情郁结的他感慨人生起伏无常,不由得百感交集,他想去访问故人(指刘道豫,时任中央文史馆办公室主任,是黄克诚认识多年的一位棋友),却又最终止步。此时的他,内心徘徊,既思念老朋友,又担心连累老朋友,既想与老朋友相见,又觉得相见了难以说真心话。在两难中,黄克诚把痛苦留给自己,毅然选择离开,体现了他珍惜友谊、顾全大局的英豪本色和大将风采。

纵观黄克诚诗词,不仅展现了他的情感世界,反映了时代风云,而且彰显了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忧国忧民、重情重义的精神境界,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要通过学习宣传黄克诚诗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格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开启新征程、迈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永兴县委宣传部 陈平)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