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南下入湘干部资料选编》(第三卷)综述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中共当时联络组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了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会议提出,必须准备好3万至4万名干部,以便能够在战争第四年内随军南进,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区的广大地区。同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提出为了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必须准备53000名各级各类干部的战略任务。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要求各解放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抽调干部随军南下,到新解放区开辟工作。根据中共中央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北局随后发出指示,要求由冀南、冀东、晋中等区党委为主动员和组织,分别抽调一大批干部,组成南下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科)等各级领导机构,成建制随军南下进入湖南工作。后来,由于解放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湖南很快就获得解放,经上级批准,湖南省委又先后从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干部中,以及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员中,抽调了数以千计的人员南下入湘,参加湖南接管建政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湖南。

  收入本卷的是从山东省鲁西北地区、河南省豫西地区和中原大学、东北地区和东北工大、以及人民解放军部队南下入湘老同志的有关资料。现将上述各个地区和单位的人员南下入湘的大致经过,分别作一个简要的记述。

  一、冀南区一、二地委(今鲁西北地区)干部南下入湘

  随冀南南下区党委进入湖南省的山东省籍南下人员,主要来自鲁西北地区原冀南一地委(临清地委)和二地委(夏津地委),共有1000多人。当时,冀南区党委管辖五个地委,南下时共抽调了2000多人。冀南一地委辖冠县、临清、莘县、元朝、邱县、馆陶、清平、堂邑(武训)等8县和临清市,二地委辖夏津、武城、故城、恩县、清河、高唐等6县,其中除一地委的邱县、馆陶县和由临清分出的临西县、二地委的故城县和清河县现在属于河北省外,其余各县均属于现在的山东省。

  根据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指示,当时冀南区的各级党政军领导班子是按一分为二抽调的(即一半南下,一半留下),共抽调了1个南下区党委、6个南下地委(含专署和分区机构),每个南下地委又抽组了5个南下县委(含县政府机构),每个南下县委又抽组了6-7个南下区(科)级机构。其中,冀南南下一地委主要由冀南一地委(即临清地委)抽调的干部组成,地委书记郭清文,副书记杨新一,专员梁向明。南下二地委主要由冀南二地委(即夏津地委)抽调的干部组成,地委书记周惠,专员赵墨轩。南下六地委是新组建的,地委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从冀南区党委直属机关和所辖5个地委直属机关中抽调的,六地委所辖的5个县委的建制则是由所辖5个地委各抽组1个南下县委组成的。

  这部分南下人员,在上级的统一指挥下,于1949年3月初,先后以地委为单位,步行赶赴河北省威县集中,在威县县城东郊方家营一带村庄整编(区党委为支队,地委为大队,县委为中队,区、科级机构为班),参加学习和军事训练。4月初,在冀南南下区党委的率领下随军南下,当月中旬先后步行赶到河南省开封市以南的一带村庄,待命学习了1个多月。由于形势发展很快,到5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华中局调整了冀南支队原定去江苏、浙江等地的计划,改为一部分去湖北、大部分到湖南新区工作。此时,五地委的全体干部和区党委机关的大部以及六地委的一部分人员,由王任重、高元贵、韩宁夫等人带领,于5月底和6月初先后去了湖北省。其余3400多人,明确南下进入湖南省的常德、益阳两个地区,并在组织和建制上进行了调整。具体调整方案是:以二、四地委为基础,加上六地委的一部分干部组成常德地委建制;以一、三地委为基础,加上六地委的另一部分干部,组成益阳地委建制;由邯郸、肥乡、成安、临漳等县抽组的两个南下县委建制的人员,由南下六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白连成带领,分配去邵阳地区,与南下邵阳地委一道南进;区党委机关的100多人,则由南下区党委组织部部长郭森率领,到湖南省直机关工作。

  此后,新组建常德地委和益阳地委,率领所辖地县的南下人员,分别南下入湘。其中进入常德地区的于8月上中旬先后到达目的地,大部分去了桃源县、安乡县、澧县和南县;进入益阳地区的于8月底前赶到了目的地,大部分去了湘乡县、宁乡县、沅江县、汉寿县和安化县。

  他们历时半年多时间,经过一边行军一边学习,在作好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并明确了新区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后,辗转数千里南下入湘,分别到达了指定地区开展工作。

  二、省支前司令部和豫西地区干部以及中原大学学员从河南南下入湘

  (一)省支前司令部干部南下入湘

  为了更有力地支援即将开始的江南大规模的作战,动员和发挥全体党政民的力量,在统一领导与指挥下,实行一元化的支前工作,1949年6月2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华中支前委员会,由邓子恢、周纯全、李一清、李聚奎、范醒之、吴自立、郭威城、毕占云、聂鸿钧、杨少桥10人组成,邓子恢为主任,周纯全、李一清为副主任。在华中支前委员会和华中军区领导与指挥下,成立江南作战支前司令部,以周纯全为司令,李聚奎、吴自立、毕占云为副司令,杨少桥为参谋长。各省市亦同样组成省市支前委员会及支前司令部。凡属支前工作任务经支前委员会决定后交支前司令部具体落实。

  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决定下发后不久,为适应进入湖南后就要全面展开的支前工作的需要,南下湖南省委在开封筹组湖南省支前委员会,主要成员有金明、赵汾浦等人,并由省委副书记金明负责从晋中、冀东、冀南和豫西干校的学员和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建了湖南省支前机构,开始称为“湖南省支前队”,日常工作由晋中南下区党委武装部部长赵汾浦负责组织,赵汾浦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设参谋、供应和交通运输3个处,还配备了1个警卫排,共有近100人。其中,参谋处处长由赵汾浦兼,副处长是从晋中区党委南下的专署财会科科长王清泰;供应处处长由从冀东区党委南下的副专员石武德(后名史星三)担任,副处长是从冀南区党委南下的冠县县长郭策;运输处处长由从晋中区党委南下的分区武装部科长亢耀卿担任。

  7月,湖南省支前队人员南下抵达武汉后,根据上级的指示,“湖南省支前队”改为“湖南省支前司令部”,工作人员有所增加,领导力量也相应加强,由四野后勤部部长李聚奎兼司令员,省委副书记金明兼参谋长。

  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后,湖南省支前司令部人员随即进入长沙市并展开工作。司令部机关人员也进行了充实,除抽调一部分南下干部外,还选调了一部分湖南本地的干部和知识青年,以适应繁重而艰巨的支前工作的需要。

  10月4日,湖南省委作出《关于建立各级支前组织的决定》,对全省各级支前机构的组织与领导关系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其主要内容:一是各专区(市)均须由党政军民及与支前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支前委员会,讨论有关支前任务与计划,在支委会领导指示下,成立司令部。二是县级成立支前指挥部,以县长任主任,县委书记任政委,另设专任秘书(或县政府支前科长兼),在主任与政委领导下计划与执行上级支前工作任务。三是区级支前工作责成区公所负责,不成立支前机构。四是县以上支前机关有关支前工作中的原则性问题及本地区内支前工作的布置,均须向上级支前司令部与支委会报告。五是各级支前机构应在各级党与政府领导下及上级支前司令部的指挥下进行工作。六是关于民力动员、交通工具的调用和支前经费开支的具体规定,等等。

  此决定下发后,各地(市)县都相继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和支前司令部(指挥部)。随着成建制的南下地委、县委陆续到达预定地区,全省各地的支前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一切为了战争胜利”,支前工作成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湖南省的支前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七八月问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入湘作战和南下干部随后跟进,到10月中旬衡宝战役结束。这个阶段支前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长沙、常德、益阳等专区,主要任务是支援二野和四野部队经过湖南展开衡宝战役和向华南、西南进军。当时由于二野大批部队从常德经过,支前任务十分繁重,省支前司令部曾派出副司令员翁徐文带队的一批干部,到常德组织和指挥支前工作。第二阶段从衡宝战役胜利结束到1950年春节前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向广西和云贵川进军,从10月下旬开始,湖南支前工作的重点南移,省支前司令部又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赵汾浦带领一批干部去衡阳市,坐镇指挥衡阳、邵阳、零陵、会同和郴州等专区的支前工作。到12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入桂作战取得胜利,广西获得解放,湖南空前繁忙的支前工作即告一段落。到1950年1月,在完成了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之后,湖南省支前司令部及相关地(市)县的支前机构先后奉命撤销,有关工作人员由同级党组织统一安排,分配到党、政、群等部门和相关单位,各自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二)豫西地区的山东籍干部和当地新干部南下入湘

  从河南省豫西地区南下进入湖南的干部,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1948年七八月间进入豫西地区工作的山东籍干部,二是豫西地区的本地干部(多数是新干部)。

  1947年冬至1948年初,中共中央华东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从山东省的鲁中、胶东、滨海3个地区和华东局机关内,抽调1万余名地方干部,到华东局机关所在地附近的阳信县和惠民县一带集中待命,准备随华东野战军主力渡江南下。

    根据华东局的指示精神,由中共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李林负责组织,鲁中、胶东、滨海等3个地委和华东局机关,从3月初开始,就由上而下,层层宣传发动,有计划地从各级党委和政府中抽调干部,准备南下。3月初,被抽调的人员从各地委出发,于4月初先后到达惠民一带集中学习。

  4月初,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李林的主持下,从集中待命的1万余名干部中,除女同志和身体有病者外,抽调6000余人,编队南下。4月10日前后,他们从阳信、惠民一带出发,当月底先后抵达华东野战军总部所在地河南省濮阳县城附近地区后,就地编入随营学校,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纪律规定,同时学习军事知识,并进行射击、投弹和夜间行军等练习。随营学校校长是由中共华东局书记兼华东野战军政委陈毅担任。

  5月上旬,在山东省南下的这批干部中,经自报公议、组织批准后,有1000多人被批准进入豫东和苏、皖等地工作。这批人员于5月20日先行随军南下,其余人员仍然在原地的随营学校继续学习。

  由于解放战争的进展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中共中央原定在1948年渡江南下的计划有所改变,于是,在随营学校学习的5000多名地方干部,由随军南下江南改为南下到中原地区工作。

  6月上旬,随营学校的5000多名学员编成中原支队,先后从濮阳出发,折往西北方向进发,经过河北省邯郸地区西进,到达山西省太行山区后再往西南方向前进,渡过黄河,跨过陇海铁路干线,于7月底到达豫西地区的临汝县(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所在地)。9月,根据中共中原局的指示精神,先后有4000多名干部被分配去江汉地区、桐柏地区和陕南地区,其余1000余名干部就在豫西地区分配工作。

  为了摸索和总结在新解放区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豫西区党委决定以临汝县、宝丰县和郏县为重点县,鲁山县和禹县为附点县,在豫西区党委副书记兼五地委书记金明的直接领导下,集中力量展开工作。留在豫西地区的山东省南下干部,绝大部分被分配到上述5个县从事新区工作,并且在9月上中旬即先后到达指定的工作岗位展开工作。

  1949年春,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继辽沈战役胜利后,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也相继取得胜利,国民党部队的主力军已基本被消灭掉。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集结在长江以北,渡江作战指日可待。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作战力量,已成为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这种大好形势之下,中原局于3月初作出决定,从集中在豫西地区5个试点县工作的山东省南下干部中,抽调240余人,连同在上述5县内选调的当地年轻干部及勤杂人员170余人,共计400余人,集中待命南下。3月底,这批南下人员在各县集中出发,经襄城、许吕等地,于4月1日抵达郑州市,稍事停留后又赶赴巩县,在县城附近集中学习待命,准备随人民解放军部队南下,到江南新解放区去开辟工作。

  4月中旬,上级已经明确分配从豫西地区抽调的人员去湖南省工作。6月初,上级正式宣布这批人员进入湖南省邵阳地区。据此,在南下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分别组建了中共邵阳地委、邵阳专署机关和邵阳县、武冈县、隆回县、邵阳市的领导班子,并将全体人员进行了编队。当时地委和专署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地委书记夏如爱,地委副书记赵荫华,地委委员李砚农等。

  6月中旬,南下入邵人员结束了在巩县两个多月的待命学习,赶往郑州市继续学习待命。6月30日,冀东南下干部总队一大队从迁西、青平两县抽调的干部,以及五、六大队中的干部和勤杂人员共430多人,调入邵阳地区。7月初,由冀南南下六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白连成率领的,由邯郸、肥乡、成安和临章等县抽组的两个县建制的南下干部,奉命调入邵阳地区工作。因此,南下邵阳地委及各县的领导机构和人员亦作了相应的调整。7月3日,全体南下入邵人员在郑州市光明电影院召开大会,在会上正式宣布了南下邵阳地委、邵阳专署和所属有关县委、县政府主要组成人员名单。

  7月14日,南下入邵人员从郑州市乘火车南下,经河南省信阳和湖北省孝感等地到达武汉市北的滠口车站,下车后过长江抵达武昌的纸坊镇,在那里学习待命20多天。

  8月5日,湖南省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市。8月中旬,南下入邵人员进到了长沙市东郊。当时,邵阳地区尚未解放,于是,南下入邵人员就地在长沙县农村帮助工作20多天。

  9月初,他们奉命进入长沙市内,待命学习近1个月。在此期间,因邵阳地区所辖的新宁、城步两县原来没有配备干部,所以地委从已经分配到各县的干部中,抽调一部分干部组建这两个县的领导班子。此前,已先后吸收了一部分从华北大学、华北革大和中原大学南下的青年学生到邵阳地区工作,地专机关和各县的领导班子也作了少量调整。

  10月10日,邵阳获得解放,南下入邵人员即于11日乘火车离开长沙市,经株洲到达湘潭市后,再转乘汽车西进,于10月13目前后分批抵达邵阳市内,立即开展了接管建政的各项工作。计划进入所辖各县的南下入邵人员,也在10月底前分别到达了目的地并展开工作。

  至此,1948年从山东省南下到豫西地区,1949年又被抽调南下的这批干部,先后历时20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三)豫西干校部分学员南下入湘

  从河南豫西地区南下入湘的,还有豫西行政干校的一批学员。豫西行政干校是1948年在豫西行署领导下建立的,先后由李一清、高芸生任校长,戴汤文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学校迁到开封后,吴芝圃、张柏园等都为学员们讲授过有关课程。

  1949年2月初,豫西干校通过文化考试,在各地招收了近1000名新学员。2月中旬,这批学员即赶到当时驻在宝丰县杨老庄的豫西干校,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4月,干校搬迁到了开封市。干校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社会发展简史》、《土地改革法大纲》,还根据当时的形势,学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关于时局的严正声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等文稿,还重点学习了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学员们一边学习,一边讨论,初步掌握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懂得了服从组织分配,严守组织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一个忠实的人民勤务员。

    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后,干校于6月6日举行了第二批学员毕业典礼。6月7日,这批学员按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除少数人分在河南工作外,大多数赶往郑州与从山西晋中南下区党委率领的干部汇合后,其中800多人和先期已到达的一批华北革大学员,多数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支前司令部和衡阳、长沙等专区的支前司令部,少部分分配到了省直机关,迅即随军南下入湘。

  6月12日,他们乘火车到达河南省漯河市,停留了两天。14日又改乘汽车,途经舞阳、叶县、方城、社旗、唐河等地进入湖北省,后来又经枣阳、随县、安陆、云梦、孝感、黄陂等县,于16日抵达汉口,在那里驻扎待命20余天。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后,计划进入省支前司令部和省直机关的同志,随人民解放军部队一起进入长沙市,随即展开了紧张而繁忙的支前工作。后来,随着湖南各地先后获得解放,这批人员分批抵达了各自目的地。

  (四)中原大学学员南下入湘概况

  中原大学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决定创办的一所新型的“抗大”式的革命大学。开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和学习,培养革命和建设急需的各类型干部,以适应全国解放战争不断胜利的形势发展需要。

  1948年6月,中原大学在河南宝丰县开始筹建。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由中原局第二书记陈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刘子久和嵇文甫任副主任,委员有张际春、张柏园、王毅斋、罗绳武等。设临时校部于宝丰城北8华里的大白庄村,并由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陈斐琴负责主要筹备工作。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工作后,8月1日,中原大学在河南省宝丰县正式宣告成立,范文澜任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张柏园任教务长,朱凡任副教务长。

  中原大学于1948年9月29日正式上课。建校初共有学员近400人,编为4个学习大队和1个研究班。经过4个月的辛勤努力,11月,中原大学培养的第一批189名学员毕业,他们一部分被分配到中原和华北解放区各机关工作,一部分留校,还有一部分到中原大学新闻大队学习业务。在宝丰时期,前后共招收学员1881人,编为第1至20学习大队。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原大学作为中原地区的最高学府,为革命培养急需人才的任务日益繁重,而宝丰的各种条件很不适应办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学校于11月12日,派张柏园、刘介愚和嵇文甫等30余人到开封筹办分校,并准备将学校向开封搬迁。11月29日,全校干部及师生2000多人陆续从宝丰出发,于12月10日全部迁至开封与分校合并,借用原河南大学(当时该校已迁往江苏省苏州市)校舍办学。

  在开封时期,又招收3批学员共3311人,编为第21至41学习大队。1949年8月17日,中原大学全部迁至武汉,又招收学员两批约2000人,编为第42至60学习大队。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49年5月,中原局决定从中原大学分批抽调部分毕业学员随军南下。先后分批进入湖南的主要是中原大学26队至30队的300多名学员以及文训三班的60余名学员。

  中原大学26队至30队的300多名学员,于6月12日提前毕业,组成南下工作队。6月14日,他们乘火车从开封出发,16日抵达南京。在南京与其他南下入湘干部汇合,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湘江部队一○五部,由金明担任司令员兼政委。6月19日队伍由南京乘火车到达芜湖,随后乘轮船于6月28日抵达汉口。在汉口学习待命约20天后,除少部分人员奉命去江西省及留在湖北工作外,其余人员于7月中旬乘车由汉口出发,抵达咸宁后步行进入湖南平江县。7月31日进驻长沙近郊。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后,这批人员陆续进入省城,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工作,其中约150人留在省直机关,去长沙市和其他专区的有200多人。

  中原大学文训三班的60余名学员,由晋中南下区党委委派的铁可、肖抗等带队,于6月21日出发,乘军用汽车于6月24日抵达武昌。在武昌被编入“湘江剧团”,于7月中下旬随南下湖南省委机关工作人员进入湖南,7月底到达长沙市郊。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后,随即进入长沙,和原国民党演剧六队合并,并联合组成了“湘江文工团”。

  建国后,国家急需大量的各种专业人才,中原大学配合形势,相继成立了财经、教育、政治等学院,连同先已成立的文艺学院共4个专业学院,使之成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1953年1月,根据上级决定,撤销中原大学,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大学,中原大学光荣地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三、东北地区干部和学员南下入湘概况

  从东北地区南下入湘的人员,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从东北地区各省市抽调的各级各类干部,二是从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南下的学员。

  (一)从东北地区各省市抽调的干部

  1949年春,继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相继胜利结束以后,人民解放军于2月3日正式进入北平城内。此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以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八项和谈条件”为基础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积极进行休整,随时准备向全国进军。在此同时,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做好新解放区所需干部的有关准备,中央组织部和新组建的中共湖南省委,从当时的东北局和所辖省市,抽调了一批干部(大多数是湖南籍的同志),经各级党组织统一分配到省直单位和部分地市、县市工作。

  这部分干部人数不多,但是大多数是领导骨干,如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省委委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袁任远,省委委员、省委工委书记、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宋新怀,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兼长沙市总工会主席袁学之,新湖南报社长李锐,省邮政局副局长周雪林,长沙市军管会财经接管部副部长兼省税务局局长林梦非,长沙市军管会财经接管部工矿处副处长胡仁、梁春阳,长沙市军管会财经接管部贸易处处长徐明,长沙市军管会财经接管部金融处副处长赵元彩、廖生东,湘潭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杨第甫等。他们是从东北地区各省市的不同部门和单位被抽调的,先后随军南下入湘,由党组织统一调配,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投入到湖南省接管建政的各项工作之中。

  (二)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学员

  1948年冬,中共中央东北局和职工总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尽快培养大批工人干部的指示,决定组建“东北工人政治大学”(简称“东北工大”),从已经解放的东北各省市中抽调一批产业工人骨干,集中到东北工大进行短期培训后,随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部队进入关内,然后由党组织统一分配到各新解放区,主要从事大中城市的接管和建设工作。

  1949年2月初,第一批抽调1500余人,主要来自铁路、军工、电力、邮电、交通、矿山、机械、轻工和纺织等行业。这批学员在东北局所在地沈阳市集中后,学习了3个月时间,重点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接管城市的有关方针政策。

  到4月底,这一批学员学习结束后,即离开沈阳赶赴天津市,又在那里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时事政策的学习和组织编队训练,正式组建成东北工人政治大学南下工作大队,其番号为一○五部队一支队三大队,由宋新怀任大队长,毛远耀担任政治委员。东北工大南下工作大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序列,迅即随部队南下。

  到了5月中旬,南下工作大队的学员除少部分留在天津工作外,有1100多人随军南下。他们乘火车离开天津,途经山东省济南市后到达江苏省徐州市。这时,根据上级指示,南下去向又一次进行了调整,队伍一分为二,一半人员去华东地区,另一半人员(500多人)去华中地区。分配前往华中地区的人员,从徐州乘火车先后途经河南省的开封、郑州等城市,于5月底到达河南省漯河市。在那里休整了几天,然后乘汽车继续南进,途经湖北省的黄陂县等地,于6月中旬抵达中共中南局所在地武汉市。此后,根据上级指示,在那里学习待命了约半个月时间。

  7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组织部的统一调配,除100余人留在武汉由市委组织部安排工作外,其余450多人继续随军南下入湘。这批人员从武汉市乘火车到达湖北省咸宁县后,由于铁路被炸断,火车受阻,便改为沿公路步行向湖南进发。他们途经崇阳、通城等县,翻越湘鄂交界处的幕阜山,于当月下旬到达刚刚获得解放的湖南省平江县,在那里稍事休整。几天后,又向长沙市进发,于8月4日抵达长沙市东郊的东屯渡待命。8月8日,东北工大随军南下到达湖南的这批学员,奉命进入长沙城内,由湖南省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工作。

  根据东北工大南下入湘学员熟悉城市经济工作和城市建设的特点,组织部门将他们主要分配在工厂、矿山、铁路和财政、税务等部门和单位工作。其中,由大队长宋新怀率领40多人去湖南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要负责省总工会的筹建工作;200余人去了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要是配合部队的军代表接管铁路、电力、矿山、机械、轻工等行业的一些企业;100多人去了省税务系统,多数分在省税务局和长沙市税务局;还有近100人被分配到湘西的会同、沅陵和永顺等地区,与当地南下入湘干部和转留地方工作的人民解放军官兵一道,从事新区的接管建政等工作。

  四、人民解放军转留湖南地方工作的官兵

  本书收录的“人民解放军转留湖南地方工作的官兵”,是指1949年至1950年6月底期间,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过程中,由北方南下入湘后因工作需要而转业在湖南省境内工作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官兵和地方部队官兵。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分人员一共有2000多人。其中,人数比较多的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转留湖南的官兵

    1949年8月5日,人民解放军一三八师部队进入长沙市,湖南省和平解放。此时,虽然湖南省的一部分县市已得到解放,但是湘西和湘南的县市仍然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或是被国民党控制下的土匪武装占据,那里的人民群众仍然处在兵荒马乱、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向大西南推进,夺取湖南全境的解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相继作出了几项重大的部署:

  一是成立湖南军区。在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进驻长沙市区,随后于8月9日宣布成立湖南军区,由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隶属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兼任湖南军区司令员,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兼任湖南军区政委。同时,分别以一五九师、一六○师、一六二师和一六五师为基础,先后组建了长沙、益阳、常德3个军分区,衡宝战役结束后,又组建了衡阳、邵阳、郴县、零陵4个军分区。

  二是成立湘西军区。1949年10月,为了加强和统一领导湘西地区的工作,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并报中央批准,成立中共湘西区委员会和湘西军区(1950年1月成立湘西行政公署),由已进入湘西地区的十三兵团四十七军党委兼湘西区党委并组建湘西军区(驻沅陵县),隶属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领导。

  当时的湘西区党委、湘西行署和四十七军军政机关,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如区党委第一书记由军政委周赤萍兼任,军长曹里怀、副军长杨秀昆和副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西元分别任区党委委员;由副军长晏福生兼湘西行政公署主任(副主任由冀南南下入湘进入常德地区任专员的王含馥调任),等等。同时,从部队抽调一部分官兵组建了区党委、行署相关的办事机构并全面展开工作。随后,在湘西地区组建了沅陵军分区(一三九师兼)、会同军分区(一四○师兼)和永顺军分区(一四一师兼)。为了便于工作,当时部队主要领导一般都兼任地委主要职务,如一四一师政委彭清云就兼任中共永顺地委第一书记,师长叶建民兼地委委员、军分区司令员,副师长余启龙兼地委委员、军分区第二副司令员,副政委赵平兼地委委员、军分区副政委,等等。

  1951年初,四十七军主力部队调离湖南。在此期间,因开展剿匪和接管建政等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一部分官兵转业在湘西区、3个专区及相关县区的地方党政部门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分人员有近1000人。

  三是成立湘南剿匪指挥部。由十二兵团四十六军留在湘南,组成湘南剿匪指挥部,归属湖南军区领导,负责湘南地区清剿土匪,改编地方武装和收编游杂武装等工作。1951年初,四十六军部队奉命离开湖南。在此期间,少部分官兵因工作需要转业到了当地各级党政部门和机关单位。

  (二)人民解放军地方部队转留湖南的官兵

  在1949年上半年抽调大批干部南下入湘的过程中,为了保障行军安全和进入新区后展开接管建政工作的需要,一部分地方部队、警卫部队的官兵,奉命随各级南下党政领导机关一起行进,到达目的地后,一部分官兵就地安排了工作。

  这部分人员中,人数较多的有以下几部分:

  一是从各主力部队机关抽调进入省直单位的。其中有进入省政府办公厅的四野战军卫生部十六后方医院和一五九师卫生部的曹痴、崔国强等共30余人;进入省民政厅的陈再励、钟生盛等共30余人;进入长沙市军管会交通接管部铁路处,由马载、郭维成、张景芝等人率领的以铁道兵部队为主的官兵共170多人;进入省邮电管理局,由罗兴英、张翼、李进、周雪林等人率领接管邮政、电信部门的军代表与警卫人员共60多人;进入湖南省支前司令部的翁徐文等共30余人。

  二是从中原军区警卫团南下入湘的官兵。1948年,为了警卫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和主要领导同志的安全,组建了中原军区警卫团,团长胡循武,副团长苟先学,政委朱汉雄,参谋长李恩图。警卫团下辖(一、二)两个营,每个营各辖4个连,另有1个特务连直属团部,全团共计1300余人。

  1949年春,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从北方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3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了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班子;5月前后,南下的湖南省委在河南开封组建湖南省党政领导机构,调配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并宣布了南下干部入湘后将要进入的地区和各级领导人员的名单。此时,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决定,把中原军区警卫团一分为二,组建为一团和二团,并将保卫南下湖南省委主要领导人和各地委机关开展工作,作为中原军区警卫二团(以下称“警卫二团”)的主要任务。

  从5月开始,警卫二团的官兵就随南下中共湖南省委一起行动。先是在开封,负责警卫南下湖南省委及有关南下地委机关和主要负责人的安全保卫工作。6月,南下湖南省委及有关南下地委机关先后转移到湖北省武汉市后,警卫二团的官兵也一起到达武汉市。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警卫二团的官兵随之分批进入湖南省。10月,警卫二团在原来建制基础上增加了随省委书记黄克诚入湘的一个警卫连和护送有关南下干部入湘的两个排。此时,警卫二团官兵共有1400余人,统归湖南省委领导,并改称为“湖南省委警卫团”。

  1950年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湖南省委警卫团”的官兵,一部分转业到省直机关工作,其中100多人进入新组建的湖南省公安大队;一部分进入长沙市政法战线工作,其中260多人为主组建了长沙市公安大队;有一部分进入衡阳市工作,其中150多人为主组建了衡阳市公安大队;还有500多人进入其它地区,成为相关专区组建地区公安大队、县公安中队的骨干力量。此外,亦有少数人员由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后复员回乡了。

  三是成建制随军南下入湘进入长沙、衡阳两个省辖市和相关地区的军分区、县大队的人员,其中进入益阳地区和常德地区工作的地方部队官兵就有200余人。
    
上述从山东鲁西北、河南豫西、东北地区和中原大学、东北工大以及人民解放军部队等几个方面南下入湘的广大干部,在1949年前后,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号召,离别故土,告别亲人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跨越万水千山,辗转数千公里,来到刚刚获得解放的三湘大地。

  入湘以后50多年来,与湖南省各族人民一道,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努力工作,为湖南的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无论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还是从事普通工作的同志,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湖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过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风雨兼程,改革开放中的拼搏奋进,南下入湘干部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谱写了无数壮丽的诗篇,涌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模范,一部分同志甚至将鲜血洒在了三湘四水的大地上。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湖南人民的建设和发展,南下入湘干部把湖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5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南下入湘干部引以自豪的是,三湘开颜呈异彩,凝结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四水扬波奏凯歌,赞颂着先烈和英模的品格。这是湖南近代历史上闪光的一页,湖南各族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