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试论平江起义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黄国华

  平江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较为成功的一次武装暴动。这次起义不仅对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具有重大影响,就是对彭德怀个人的一生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和新的起点。由于它发生在中共中央策略转变时期,又有其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它与此前中共发动的其它一系列起义相比,具有它本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起义的历史地位。探讨平江起义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无疑有助于深入研究彭德怀元帅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一、平江起义的特点

  平江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举行了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典型代表的数十次起义后的又一次重要起义,与此前众多起义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平江起义是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尤为注重兵运工作的结果。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共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起义,另一类是中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以革命化士兵为主体的武装起义,平江起义属于后种。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与平江起义同属兵暴。但平江兵暴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南昌、广州起义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共党员。如广州起义中的主力教导团有几百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多数军官是拥护共产党的,他们大多数是国共合作中即已入党并已介入军队,合作破裂后,他们可说是水到渠成的进行了起义。而平江起义时彭德怀领导的一团之中党员不过八、九个,都是合作破裂后才发展入党的。故平江起义是以党员为核心,主要依靠士兵委员会,通过闹饷而发生的,这与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区别较大。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说平江起义是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尤为注重兵运工作的结果。

  对平江起义有直接影响的南华安特委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即决议“注意领导驻军中士兵工作”,“在五师中赶紧组织党的秘密士兵支部,并派得力的同志入营工作”。不久,特委派张匡驻进彭部直接与彭德怀接触,并同意吸收彭德怀为中共党员。紧接着南县党组织派邓萍于12月进入彭团部工作。经过短时期的活动,1928年2月于彭德怀正式入党宣誓仪式的会议上,成立了直属特委领导的党支部,此时全团党员仅7人。

  1928年4月,独五师开赴平江,彭团党支部发展为团党委,也仅仅8个党员。靠这8个人发动起义是困难的。于是,他们决定领导和依靠彭德怀于1927年成立的士兵委员会开展工作,并将士兵会组织扩展到全师,充分发挥士兵会在起义中的作用。7月中旬,由于黄公略身份暴露,平江起义不得不发。此时士兵会的作用显现出来了。首先是团党委决定以士兵会闹饷为“发动起义的主要手段”;其次是公开士兵会,起义部队中需扣押和代理人员的名单均由各级士兵会议拟就;再次7月22日起义时,宣布实行一九二七年一月士兵委员会章程,起义誓师大会也由士兵会负责人宣布开始,新任军官由士兵委员会选举产生。由此可知,士兵会通过团党委领导而爆发平江起义,明显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不同,而具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兵运工作内容的特色。这无疑也是彭德怀等同志长期在湘军、国民革命军中活动的结果。

  (二)平江起义直接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帜,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和红军,这在当时中共领导的各地众多起义中是不多见的。

  众所周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1927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实施的是左派国民党运动的策略,即在政治上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左派合作,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名义反对汪蒋等伪国民党中央背叛国民革命和国共合作的可耻行径;在军事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国民党的旗帜下组织暴动”。所以在这一段时期前后,实际上由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均没有打出苏维埃红旗,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也没有使用与此相应的红军称号。从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运动,开展中华苏维埃运动始,到1928年7月平江起义之前,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约30次左右,大多在暴动之始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除海陆丰和湘南起义维持数月外,其余均很快失败。秋收起义则是到井冈山之后才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红军的。故起义之始就建立苏维埃政权、使用红军称号并使起义之势不断扩大的仅有平江起义。据此,笔者认为这是平江起义独有的特点。

  在平江起义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团党委拟定了十条政纲,明确提出:平江起义后,立刻“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建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同时打出苏维埃“斧头镰刀的红旗”,以号召群众。当起义按计划实施并取得胜利后,7月24日下午在平江县城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宣告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下辖三个团,共2500余人。与此同时,也宣告成立了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平江县委代表胡筠当选为主席。随后不久又创建了修水县苏维埃政府,仅半年左右,湘省委致中央信中便指出:仅平浏一带,“参加苏维埃组织之农民至少在四十万以上”,单平江就“建立了十几个区苏维埃的组织。”

  平江起义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共中央自1927年9月中旬开始了由左派国民党运动向苏维埃运动的策略转变,经过半年左右的转变过程,到平江起义时,基本走上了中华苏维埃运动的轨道,也就是说,此时的起义都是以苏维埃镰刀斧头红旗为标志,建立苏维埃政权与使用红军称号。因此,如果说海陆丰、广州起义、湘南暴动是这一转变的起始阶段的代表,那么平江起义就是这一转变的成熟时期的代表。因为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此特点反映在起义前之计划、起义中计划的实施、起义后计划的有序落实均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而这是此前绝大多数起义所没能达到的。二是平江起义从形式上看,受广州起义影响较大。这与参加平江起义的主要骨干分子密切相关。对此,滕代远曾指出:平江起义骨干黄公略、黄纯一、贺国中同志,原是由湘军选送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的,他们三人后由党组织派到周磐的部队去工作。这几人对广州起义较为熟悉,由于他们的宣传介绍,使彭德怀对广州起义有较深刻的印象。彭德怀在自述中曾回忆道:黄公略与他“谈到广州暴动的意义和失败后的那种白色恐怖”,并赠诗言道:“广暴失败旗帜在,树立红军苏维埃。”所以,平江起义在形式上采用了与广州起义极为相似的模式,建立了苏维埃与红军。从平江起义的内容上看,1928年7月25日,当彭部得知敌军将要进攻平江城时,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歼敌一两个团后再行撤出平江城。事后,彭德怀认为“二十五日军事会议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如有这样的观念,就会在敌进攻平江城以前,早点主动撤出,让敌扑空,那就可以避免这些损失”。随后,当起义部队撤离平江攻占修水县城后,又实行了同平江起义相同的“官盐没收发给群众,……当铺宣布没收,凭发票无偿发还原物”等城市政策。这些举措,与其说受井冈山苏区的影响,不如说是更接近广州起义的举措。故从平江起义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其受广州起义影响较大。

  (三)平江起义之势能迅速扩展,硕果久存,与起义部队在短期内主动建立、扩大苏区根据地并与朱毛红军会师密切相关。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众多起义,举事之初绝大多数均失利。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根据地和周边环境对起义部队的生存和发展不利。平江起义在这方面则是较为成功的。

  平江起义发生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党的组织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党领导的10万农民群众围攻平江城的所谓扑城壮举,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群众拟县组织基础和斗争精神。而自广州起义失败后,中共中央即迅速将暴动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湖南为中心的湘鄂赣三省,多次指示三省委“应以湖南为三省暴动布置的中心”,湘省委和湘鄂赣边特委并在其工作大纲中确定将“湘鄂赣边境之岳阳、平江、浏阳……铜鼓、修水等十二县”,“建设成割据局面”,同时“组织士兵暴动”,“成立苏维埃”。因此平江起义始终重视根据地建设。

  首先是起义前夕,团党委即在十条政纲中明确提出了平江起义后,部队“在湘鄂赣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求得与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和红四军活动区域打成一片。建立湘鄂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以便统一领导革命斗争。”这实际上初步确定了短期和中期根据地建设规模和方向,基本上执行了中央和湘省委的战略意图。这种在起义之前就有如此周详的建立根据地规划的起义,此前是极为少见的!

  其次是起义过程中,又具体策划了根据地建设的方案。起义后在平江县委和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上决定:以“平江东乡的长寿街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部队向浏阳、平北、修水、铜鼓等邻近地区发展,“力争在最短期间,从平江开始,建成湘鄂赣三省的边区革命根据地。同时打通湘东、湘赣边、赣南,实行中央和省委的指示,造成整个罗霄山脉的割据。”

  再次是起义告一段落后,部队在3个月左右的转战期间,仍然坚持落实建立根据地的既定方针。联席会后,由于强敌进攻,部队于7月30日退出平江,转战于修、铜、平、浏、万之间。即使如此,部队在短暂的休战时期,也于9月初派工作队在平、浏、修、铜一带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始着手建立根据地的一系列活动,使“平江浏阳苏区根据地”初步形成。就是在彭德怀领军南下井冈山时,还留下黄公略率领二纵队坚持边区斗争,保卫初创的平浏苏区根据地。对此,潘心源在致中央信中指出:“彭、黄兵变……对于平浏的工农群众斗争确有很大的发展。……浏阳……建立了两个区苏维埃。平江游击队增加四倍以上的枪支,……建立了十几个苏维埃的组织。并斗争的发展已波及到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各县,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件事实。”

  随后,彭部按中央、湘省委指示,于11月下旬和红四军迎接部队在莲花城一带会合。从此开始了执行起义计划中原定的使湘鄂赣苏区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的计划。1929年上半年,彭部实施了保卫和恢复湘赣苏区的军事行动,8月又率部返回湘鄂赣边区与黄公略二纵队汇合,将红五军五个纵队分布于两大苏区之间,经半年转战就将湘赣边苏区、湘鄂赣边区和鄂南苏区“基本上打成一片”。此时距平江起义之初不过一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起义前建立根据地的全盘计划,从而也声援了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苏区的行动。

  综观平江起义之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初创了平浏苏区,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将湘鄂赣、湘赣、鄂南苏区基本打成一片,红五军的实力经年余恶战,还有3000余人,较平江起义时还略有增长,这不能不说是非常成功的。

  平江起义之势能迅速扩展,除与部队能在短期内主动建立根据地外,与红四军的联络、会师,从而形成合则造成较强大的军事实力,分则能互相呼应的态势有重要关系。

  二、平江起义的历史地位

  笔者认为平江起义历史地位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平江起义就其规模、影响而言,是三大起义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起义。

  众所周知,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至12月4个月内,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中央均拟定了详细的起义纲领口号)爆发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主要在于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中央背叛国共合作、屠杀中国共产党的可耻行径的第一枪,是中共由“书生革命”转向武装斗争的伟大开始。秋收起义和上井冈山,是中共转变革命道路的伟大开始——由城市中心转向农村中心,当然,其正确的代表是毛泽东。广州起义明确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在形式上为后来大规模展开的以中华苏维埃运动为形式的武装起义,确定了基本模式。

  正因为三大起义处于中共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初期阶段,所以难免有种种不足,如均以攻占中心城市为目标,均遭受了严重挫折等。但是,他们毕竟最早的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为后来的起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正是在以三大起义为典型代表的早期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才可能使后来的起义逐渐趋于成熟。而平江起义就是这些渐趋成熟的起义中较为典型的一次重要起义。说其重要就在于:平江起义是继三大起义之后至平江起义前30余次武装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军是2500人左右的较为正规的武装力量,组成了红五军,随后在1年半战斗实践中,起义军发展到6000余人,又组建了红三军团,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主力红军之一。攻占长沙即显示了其战斗力,是当时主力红军中唯一攻占省会城市的部队;起义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壮大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分化反动势力、鼓舞革命势力、扩展红色区域、壮大井冈山革命力量、策应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苏区,进而形成中央苏区中,它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长远的影响。

  (二)平江起义就其实践而言,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较为成功的一次武装起义。

  国共合作破裂后,从1927年到1928年底,中共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绝大多数失败了;通过起义建立的红军也因此而没能在当时一段时间里发展成主力红军之一。相比较而言,平江起义在这点上是较为成功的一次起义。首先是平江起义的爆发虽然是由突发事件而直接导致起义发生,但其仍然迅速取得了胜利。这无疑是彭德怀长期在湘军、国民革命军中艰苦工作,为起义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所致;是中共中央的策略转变、湘省委的指导及起义地区党和群众基础的作用所致。其次是平江起义胜利后,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受到了一定挫折。但红五军这支部队在彭德怀卓越的直接指挥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坚持在农村地区活动,半年左右就初创了“平浏苏区”,一年左右就将湘赣苏区与湘鄂赣边苏区基本打成一片,进而开创了鄂东南苏区,红军也由起义初的2500人左右,发展成了3000人进而6000人左右的主力红军,并且始终没有放弃并围绕起义地区展开,这在众多起义中也是仅见的。

  (三)平江起义就其指导思想而言,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一系列起义中比较成熟的一次起义。

  首先是中共中央在六大前后已不是一味主张“城市中心说”,而是比较重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了。中共中央在关于《湘鄂赣总暴动和平江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湘境内军阀明争暗斗,酝酿着战争,使湘境反动统治无法稳定;湘省暴动应以湘南和湘东北(以平江为中心)深入土地革命建立红军和乡村苏维埃以奠定暴动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平江为中心的湘赣边境割据。滕代远1929年1月给湘省委信中曾指出:平江起义时曾讨论中央和湘省委对平江工作的指示和红军发展的问题,加之平江起义后的发展方向均证明了起义基本上执行了中央和湘省委的指示。

  从实践的角度看。以井冈山和海陆丰农村根据地为典型代表,各地已先后建立了一些大小不等的山区根据地,为平江起义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特别是此时毛泽东已开始从理论上回答并探讨“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众多武装起义后必然面临的问题。这就使其有别于一般情况下起义失败后不得不退入山区建立根据地的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彭德怀从1927年底到1928年春就十分注意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苏区,就认为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想去井冈山取经。所以平江起义前即在十条政纲中确定了要建立湘鄂赣边苏区,并力争和湘赣苏区打成一片的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起义后随之落实,半年左右初创了“平江浏阳苏区根据地”,接着一年左右,又将其发展成三块苏区基本打成一片的大好局面。可以说,平江起义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的认识、实践和成果,在当时众多起义中是仅见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平江起义在当时众多起义中,在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方面是十分突出的。而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在言及红军创建时期时,是将这两点连在一起进行阐述的。据此,笔者认为彭德怀元帅是红军和苏区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