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秋收起义及精神价值生成有其特殊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革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革命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接近当时党员人数的一半。面对极其险恶的局势,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离开了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这就是说,在武装斗争的问题上没有疑义。但是,武装起义在哪里发动如何发动?武装起义以后向哪里发展,是夺取城市还是占领乡村?怎样才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促进全国的革命高潮?概括地说,也就是走什么革命道路的问题。这成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需要探索和解决的新课题。”
2、湘赣边界的特殊环境形成了秋收起义精神价值生成的土壤。
湘赣两省的边界群山连绵、地形险要,党的群众基础以及地方武装基础相对扎实,敌人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又时值宁汉战争爆发在即,造成湘东与赣西兵力空虚,使得秋收起义部队能在此集结,起义能在此发生,另外,参加这次起义的湘赣籍者居多,在进攻长沙无望的情况下,走“上山”这一条路,是起义参加者最好的选择。
当时修水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使得修水成为秋收起义的重要发生地。大革命给当时的修水打下一个良好的革命基础,修水的党组织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影响力,曾发起和领导多次武装暴动。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统治力量薄弱这一特有的区域政治环境,使修水能够成为秋收起义主力部队集结地方,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地方,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也是秋收起义精神价值重要生成之地。
3、毛泽东是秋收精神价值的主要创造者。
在当时党领导的众多的武装起义中只有秋收起义成为井冈山道路的起点,主要归功于毛泽东的杰出贡献。首先、毛泽东熟悉中国社会状况,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设想革命发展方案。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利后,中央要求继续攻打长沙,毛泽东同志毅然决然放弃攻打长沙,作出向罗霄山脉中段敌人统治薄弱地区井冈山进军的决定。其次、毛泽东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运动,这使他能较早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在农村和农民。第三、毛泽东有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以及英明果断的意志品质和领袖气质。这使他能够说服领导层放弃攻打城市,走向井冈山,促成由进攻城市转向移兵农村这一战略转移。历史雄辨证明,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最早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可以这样说,从秋收起义受挫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这一过程,是没有毛主席,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的最初和最好的诠释。
二
1927年9月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成为独特而又崭新的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起点。与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领导的其它武装起义相比较,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也创造出珍贵的精神价值。
1、秋收起义最早举起中国共产党伟大旗帜的起义。
武装起义打什么旗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南昌起义打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秋收起义一开始打的就是共产党的旗帜。在布置起义的湖南省委会议上,毛泽东坚决主张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帜,他认为,由于蒋、汪的叛变革命和大屠杀政策,秋收起义不能再按照“八七”会议提出的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在毛泽东等的坚持下,湖南省委会议制定的暴动纲领要点上就明确指出:这次暴动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而应当“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毛泽东以后在《西江月•秋收起义》的诗词中,也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诗句。9月9日起义部队举起中国工农革命军旗帜从修水,铜鼓,安源三路开始向长沙进军,掀开秋收起义的序幕。第一次公开树起的共产党的旗帜,使当时陷入低潮的中国革命看到了新的希望,使中国革命找到它前进的正确方向,也使秋收起义成为中国革命一场伟大转折的开始。
2、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一次集中体现。
秋收起义爆发于革命低潮之中,参加者多为贫苦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对国民党血腥镇压的愤怒和反抗,对革命胜利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产党信任和起义必胜的信心,激励着起义参加者们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总指挥卢德铭的英勇牺牲,在充分显示了战斗的惨烈同时,更体现起义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起义严重受挫时,起义参加者又义无反顾的跟着毛泽东历尽千辛万苦,百折不回的迈上向井冈山进军的征程。这种伴随着秋收起义始终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识构成了秋收起义成为开辟中国革命道路起点的重要原因。
3、秋收起义是我党领导的最早的工农兵大联合的武装起义。
与南昌起义的部队基本上是受我党影响和掌握的清一色的国民革命军不同,秋收起义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而是在我党的领导下工农兵大联合的武装起义。参加秋收起义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共产党员卢德铭率领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部分是是由安源矿工组成的安源工人纠察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平江、浏阳及修水等县的农军,所以,秋收起义并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而是在我党领导下的最早的工农兵大联合武装起义。
4、秋收起义部队是最早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部队。
9月29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的征途中,到达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村,立即对起义部队进行整编,整编的最大的措施,就是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班、排成立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以上设党委,全军由毛泽东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从此,起义部队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使人民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为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5、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道路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
在“八七”会议前后,党中央一直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政权的战略目的,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攻打长沙失利的这一血的教训引起了毛泽东等秋收起义领导者对城市中心战略的反思,9月19日在文家市集中总结秋收起义经验教训时,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在敌强我弱,敌人主要力量在城市的情况下,攻打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从而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向井冈山进军,于1927年10月27日到达宁冈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正如罗荣桓同志后来所说:“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三
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历史任务、条件及所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秋收起义过程中所生成出来的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开拓的勇气等精神,因素,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秋收起义参加者高举共产党旗帜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气概,毫不动摇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党在历史发展关键时期都要是亮出自己旗帜,以指明方向,聚集力量。同八十年前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同志就坚决主张亮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旗帜一样,不久前,胡总书记提出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二十九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雄辨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在迎接各种挑战,化解各种风险,排除各种干扰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继承和弘扬秋收起义中产生的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闯新路的勇气,在实践中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道路。
当年在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拘泥于十月革命的经验,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精神,在攻打长沙受挫折后,带领队伍上井冈山,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种立足国情的求实态度,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是秋收起义最珍贵的精神价值,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需要我们立足于国情,就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立足于省情、市情、县情,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因此,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中的新跨越,实现九江及修水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需要秋收起义时那种开拓精神的激励和支撑,去探索符合欠发达地区实情的,能发挥后发优势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3、继承和弘扬秋收起义参加者们对革命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意志,在迎接各种挑战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当年秋收起义的参入者们,坚持崇高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环境和凶恶的敌人,走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所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没有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没有敌军压境危险,但是,有的却是“灯红酒绿”的诱惑、“金钱美色”的陷井,有的是“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这些甚至比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能瓦解人的信念,腐蚀人的灵魂。因此,在今天这种特殊环境中,我们要弘扬秋收起义参加者时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牢固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另一方面,进入发展关键时期后,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出现了贫富悬殊、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新矛盾,新困难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很严重,不断考验着我们党和党的各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对此,我们理应充满信心,我们党从秋收起义到现在,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个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在各种挑战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4、继承和发展秋收起义时充分发动群众,实现工农兵大联合的宝贵经验,调动一切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秋收起义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次工农兵组成的联合起义。组织千千千千万万民众,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当年革命的需要。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需要有千千万万民众的参入,调动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西、九江,修水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有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更需要人民群众这个主体觉醒和积极参与,这是秋收起义给我们历史启示,也是浙江等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体劳动者共建、共享的社会,因此,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千方百计的调整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将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出来,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实现。
5、坚持和发展在秋收起义确立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在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秋收起义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在向井冈山进路上实行“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确定“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永远听党指挥,成为我们这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等因素,加之,西方政治文化渗透,鼓吹多党制,搞三权分立,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思潮不时泛起,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任何时候,任何形势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由于党的历史方位及党自身发生的的深刻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今天,我们纪念秋收起义,最重要的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弘扬秋收起义的精神价值,把秋收起义精神价值转化加快老区发展精神动力,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让当年八十年秋收起义时共产党人追求的最终理想尽快的变成活生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