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毛泽东与湖南党史人物
唐振南

  凡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大批人才的出现,除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外,必须有一个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并在斗争中获得胜利,得到发展,才有可能出现群星璀璨,英才济济的群体。

  在中国近代百多年的历史上,湖南曾出现了五大人才群体。第一个人才群体是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等政治改革的启蒙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而成为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行者。第二个人才群体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郭嵩焘、曾纪泽等湘军集团,他们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形成的军事集团,也是兴办洋务,实施“师夷之长技”的始祖。梁启超曾说过:“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这是符合实际的。郭嵩焘、曾纪泽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外交家、杰出的外交家。第三个人才群体是谭嗣同、唐才常、林圭、熊希龄等维新志士。从此以后,湖湘人士“尽掷头颅不足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湖南之士之志不可压矣”。第四个人才群体是黄兴、陈天华、杨毓麟、禹之谟、焦达峰、陈作新、宋教仁、刘揆一、刘道一、蒋翊武、蔡锷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第五个人才群体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李维汉、李富春、贺龙、彭德怀、罗荣桓、谭震林、向警予、蔡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这五个人才群体都有一个为首的人物,而这个人物在这个人才群体中在理论上、事业上、道德上都是卓有建树的领头人,是“立德、立言、立功”的魁首,毛泽东是第五个人才群体的领袖。

  一、毛泽东是超越时空的伟人

  湖南的党史人物很多,特别是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居全国之冠。这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参加辛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林伯渠、徐特立;有参加新民学会、留法勤工俭学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者,如何叔衡、蔡和森;有在工人运动中茁壮成长为工人阶级杰出领袖者,如邓中夏、刘少奇、李立三;有在湖南农民运动中锤炼成长为农民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如柳直荀、夏明翰、彭公达;有参加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土地革命,从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如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参与上述革命活动的佼佼者,是构成湖南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群体。

  湖南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出现,有历史的、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毛泽东在湖南的活动及其影响,毛泽东是这个群体的伟大领袖。

  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的可靠公式有三个要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事件。”这三个要素完全适合毛泽东。毛泽东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处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东西文化双向碰撞、革命风雷激荡的年代。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革命家,是曾领导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爱国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是曾领导九亿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领袖。我们可以引为自豪地说:在整个20世纪,很难找到超越毛泽东这样阅历丰富、成就辉煌的历史巨人。

  1977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论文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序言写道:“毛泽东是一位远远超越了地区限制的世界性人物。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占本世纪世界历史四分之一的时间中,在世界上实现了各种国际关系的平衡,在国内领导了九亿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在这个为期不短的历史时期中,他既是国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大师,又是国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位杰出的实践家和改革家,没有一个人会否认毛泽东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新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我们这个世纪的任何人。在他逝世以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美国作家R•特里尔在《毛泽东传》里说:“在有记载的中国三千年的全部历史中,他可以列入六位(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康熙帝、毛泽东)最主要的统治者之中。”“毛统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统一的时代之一”,“作为中国社会的改造者,他要胜过唐朝和明朝的两位开国皇帝——因为他们几乎未改变社会体制——并且,这一点只有反传统的秦始皇才能与他匹敌”,“作为一种学说的创始人,毛超过了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以前任何一位执政者。也许,堪与他并列的是建构中国人生活模式的孔子。在某些方面他又超过了他们,因为他生前就名声远扬,而中国大多数圣贤则是死后留芳”,“就他曾有过的全球影响来看,只有罗斯福、列宁或许还有丘吉尔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不管怎样,毛是我所能及的历史人物中最伟大者之一,不论历史舞台怎样变幻,他永远与中国与世界同在。”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毛泽东不仅是跨时空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而且是世界上少有的聚于一身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诗人。跟随毛泽东十二个寒暑的秘书林克,对毛泽东的精神世界曾得出这样的认识:“毛泽东的一生是一个恢宏的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精神体系,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毛泽东独具魅力的人生风味,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这个评语是很确切的。在毛泽东身边生活过的人,同他一道共过事的人,无不感到毛泽东有神奇的魅力。他成为20世纪的历史巨人,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成为湖南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元首,不是偶然,而有必然。

  二、毛泽东与湖南第五个人才群体

  湖南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成长,是与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

  (一)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中涌现的人才

  毛泽东在青年学生时代就注意聚集人才,进行共同的活动。在1917年冬,他联络长沙各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讨论“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问题达“百次以上”。讨论的结果是:“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于是有1918年4月新民学会的创立。新民学会最初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是一个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社会改造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是组织会员,发动知识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寻找革命真理。毛泽东通过新民学会团结了70多个会员,又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领导了湖南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开展了驱逐北洋军阀、督军兼省长张敬尧的反封建斗争,创办了文化书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又通过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引进了中国。1919年3月至1921年元月全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1600人,其中湖南346人,是全国人数仅次于四川的省份。新民学会会员18人分5批去法,占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新民学会会员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经过学习、讨论与斗争,有一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唯物史观为吾党哲学的根据”,以俄为师,“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走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1919年“五四”后新民学会已成为革命团体,并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做了准备。不久,在湖南,毛泽东、彭璜等新民学会会员组织了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后来,留法新民学会会员李维汉、萧子璋(萧三)联络赵世炎、周恩来、张伯简、张申府等在法国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毛泽东通过新民学会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造就了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向警予、蔡畅、萧三、熊瑾玎、谢觉哉、夏曦、彭璜、陈章甫、张昆弟、罗学瓒等无产阶级职业革命者。还造就了张国基、周世钊、李振翩、唐铎等著名的教育家、医学家、科技家。

  (二)毛泽东与湖南工农运动武装斗争中涌现的人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到武装斗争,毛泽东在湖南的革命活动,也是按照这个革命程序进行的。他在领导湖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中培育了大批革命者。他在领导安源路矿、粤汉铁路、水口山铅锌矿、长沙泥木等的工人大罢工中,培育了刘少奇、李立三、郭亮、黄静源、蒋先云、朱少莲、刘昌炎、任树德、杨福涛、张汉藩、宋乔生等杰出的工人群众领袖;在韶山农民运动中培育了毛福轩、毛新枚、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等赤胆忠心的共产党员;在指导湖南农民运动中培育了柳直荀、夏明翰、彭公达、贺尔康、潘心元、毛简青、杨昭植等大批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尔后,在领导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中,造就了任弼时、谭震林、陶铸、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谭政、黄克诚、萧劲光、陈赓、许光达、宋任穷等党政军领导人。

  (三)湖南籍人才群在全国党史人物中的比重

  毛泽东曾于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党有成百万有经验的干部。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的,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我们有这么一套干部,有建党时期的,有北伐战争时期的,有土地革命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全国解放以后的,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东欧一些国家不很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这样一套干部。我们有在不同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湖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绝大多数是建党到土地革命时期的。这是因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南方,湖南是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武装斗争的发祥地之一,从而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大多出生于南方,出生在湖南。

  我们从下面几个数字可以看到湖南党史人物之多,作用之大,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人才群英。

  首先,从历史作用说,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出席党的一大代表13人,湖南籍4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全国53名党员,而湖南籍党员20名左右(毛泽东、何叔衡、彭璜、邓中夏、罗章龙、何孟雄、缪伯英、李梅羹、李达、李启汉、李中、陈公培、林祖涵即林伯渠、周佛海,以上是全国党史界公认,已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朱务善、李季、吴汝铭、贺民范、易礼容、彭述之、陈子博、夏曦是有争议人物)。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46位杰出人物,其中湖南籍16人,占34.7%。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占19.2%。1955年9月在授予1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中,湖南籍的3人,占30%。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大将中,湖南籍的6人,占60%。在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19人,占33.3%。在176位中将中,湖南籍的45人,占25.5%。

  其次,从中共党史人物传记收入情况言,《中共党史人物传》100卷收入湘籍人物传记300名。《三湘英烈》10卷,收入969名,其中的妇女烈士86名,少数民族烈士23名,《长沙英烈》7卷,收入340名。还有各市、地、县党史办编写的人物传记,在3000人以上。

  湖南党史人物如此众多,不仅与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是毛泽东革命理论和人才思想所武装、所培育。

  三、毛泽东思想与湖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

  革命理论,必然哺育革命人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领导湖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中,逐步地萌发了毛泽东思想。1921年11月毛泽东发表《所希望于劳工会的》,针对湖南劳工会的弱点,提出三个希望:“一、劳动组合的目的,不仅在团结劳动者以罢工的手段取得优益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在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大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二、组织上宜依照西洋工会组织,由代表会议产生相当名额之委员付与全权组织委员会执行会务”;“三、工会是工人组织的,所以工人应该自己养活工会,更进则准备罢工基金和选举基金”。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劳动立法活动,毛泽东、邓中夏等联合发表了《劳动法案大纲》19条,作为全国工人运动纲领,毛泽东还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名义,提出了劳动者应获得政治自由,改良经济生活,参与产业管理,享受补习教育的权利。同时,他还发表了《最宜注意的问题》,强调当前的工人运动,应为争取劳工的生存权、劳动权而斗争。在指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强调采用“哀兵必胜”的策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利用湘鄂军阀的矛盾,争取赵恒惕中立的策略,长沙泥木工人罢工中运用赵恒惕的省宪法的假民主,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进行合法斗争的策略。从事湖南工人运动的李立三、刘少奇、郭亮、蒋先云、任树德、刘东生、谢怀德等,按照毛泽东的工运思想与策略,夺得了安源路矿、粤汉铁路、水口山矿、长沙泥木、缝纫、笔业、印刷、纺织、人力车等13次大罢工的胜利,培育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至1924年5月,湘区共有共产党员169人,团员582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人数最多、质量最高的省份。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湖南是农民运动的中心。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他以杰出的农运理论指导了全国的农民运动。他撰写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有力地武装了湖南农运干部与农民。他提出的“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实质上是贫农问题”、“贫农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这个贫农大群众,“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来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些理论、思想,哺育了湖南农协各级领导骨干。王首道是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毕业后回湖南任祁阳县农运特派员,指导祁阳农民运动。35年后,他撰文《革命的摇篮》,写道:“我和许多同志于1926年春进入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党和毛泽东同志亲自培育下,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使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社会上为什么存在阶级压迫,被压迫阶级痛苦的来源和自求解放的道路,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学到了如何宣传组织和武装农民的工作,也学到了建党的基本知识等等。……从此,我就开始了以革命事业为终身职业的生活。”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的老师徐特立,在1937年写的《六十自传》里回忆:“我真正了解共产主义,是在大革命时代,农运的推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在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月,在白色恐怖中,徐特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51岁。徐老是湖南农民运动中锤炼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时,他任省农民协会教育科长,湖南农村师范附设农民讲习所教员。

  湖南农民运动推动了中共党组织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党的干部的迅速成长。到“马日事变”前,湖南有中共党员2万余人,为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二,党的组织遍布60余县,掌握了绝大多数县的农运领导权。可惜,这些农运骨干在“马日事变”后和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大多数都牺牲了,仅以《三湘英烈》收录的969名烈士名单统计,其中湖南农民运动中乡级以上的骨干达500余人,建国以后幸存的李维汉、王首道、帅孟奇、高文华、萧克都是当年省、县、乡级的农运领导人,那些显赫有名的农运领袖人物柳直荀、夏明翰、彭公达、罗学瓒、潘心元、贺尔康、杨昭植、朱有富、王则鸣、林蔚、熊享翰、姜梦周、汪先宗、罗纳川、向钧、邵振维、龚际飞、佘来、孙小山、潘疆爪、刘寅生、卢天放、朱青勋、詹乐贫、毛科文等都已牺牲。

  马日事变之后,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自荐来湖南任临时省委书记,部署工农武装,山区的上山,湖区的上船,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八七会议前,他受中共临时中央委托,起草了《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大纲》。八七会议上他提出了“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他率领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创立了井冈山根据地。他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指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开辟的武装斗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武装了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仅以彭德怀、贺龙的亲身经历,可以窥见这个影响。彭德怀、贺龙都是从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看到了希望,从而开创湘鄂赣、湘鄂西、湘鄂川黔根据地。《彭德怀自述》记载:“在打土豪、分田地、建设根据地的问题上,我在1927年冬、1928年春就注意井冈山。我当时感觉……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不实行耕者有其田,也就建立不起根据地。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对毛润之的敬仰。”他在1929年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具体地阐述了他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运用,扩大和巩固湘鄂赣根据地的情况。贺龙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更是熟能生巧、有所发展。

  四、毛泽东人才理论与湖南无产阶级革命群体的发展

  毛泽东的人才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育才、用才的思想。具体说来,包括衡量人才标准、基本素质;人才培育方针、目标、途径、方法;人才选择、配备、使用、考察等等。这里,我们不能详细论述毛泽东的人才理论,仅仅结合湖南党史人物大批涌现的原因,作些阐述。

  (一)办学育才是提倡社会变革者的基础事业

  办学育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提倡社会变革者的基础事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及厅堂内的“实事求是”训词,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做的第一件事——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及附设补习学校,为党、为工人运动培育人才。毛泽东总结清末湘军将领曾左彭胡的经验:胡林翼不如曾国藩的实力与威望,原因是“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而曾国藩注意办学育人,因而一跃而为“同治中兴的名丞重相”。毛泽东吸取这一经验,从办湖南自修大学起步。他亲自拟定湖南自修大学的宗旨是: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其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为革新社会做准备。为此,毛泽东聘请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何叔衡为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主任,李维汉、姜梦周、罗学瓒、廖锡瑞、李六如、熊瑾玎、龚饮冰为教员,培育了毛泽民、陈赓、陈树湘、高文华、贺尔康等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并把他们分配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武装斗争中去,锻炼为坚定不移的革命骨干、群众领袖。

  尔后,毛泽东在湖南工人运动、韶山农民运动中,仍坚持从办工人夜学、农民夜校入手。主办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等。他都亲任所长或校长,亲自拟定办学宗旨和章程。王首道、余贲民、赵自选、雷晋乾、庞叔侃等是广州第5、6届农讲所学员,后来都成为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中的领导骨干。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大多成为秋收起义、鄂南暴动和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成员。

  周恩来曾评论:“在1926年就能看到革命的发展是走向农民的革命战争,能看到革命发展这个全局的,在我们党内的代表是毛泽东同志。他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行农民土地问题的调查研究,出了20几种小册子。”历届讲习所的学生后来分散到湖南、湖北和其他各省,发动了广大的农民运动,为尔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大批干部,这是湖南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

  (二)在大风大浪的实践中锻炼,是成才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及物质运动是认识的源泉,是第一性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介。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在革命实践、生产实践、科学试验中培育人才、发现人才,是人才成长的道路。毛泽东特别强调青年人在实践中锻炼,在大风大浪中成长。他认为最聪明、最有才干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毛泽东有句名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征,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都没有进过军事学校,都是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都是在革命战争中认识了战争的规律,掌握了进行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战争实践中锻炼成长。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革命中心区域是由南方逐步移向北方,再由北向南,夺取全国政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湘南起义、湘鄂边桑植起义、石门暴动,几个大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湘赣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都与湖南有缘。这是湖南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量出现的又一原因。

  (三)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是用才之道

  毛泽东很欣赏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贯穿毛泽东人才思想的一根红线——任人唯贤,搞五湖四海。毛泽东在使用干部上不论亲疏、山头、籍贯,只要是人才,他都重用。在我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前清末年的秀才,有曾寄身绿林的志士,有风华正茂的学子,有行伍出身的士兵,更有大批的工人、农民,还有科学家、艺术家、作家、诗人,甚至还有和尚、尼姑,不讲出身,不论派系,不讲学历,也不论资历,只问贡献大小,只问解决问题的能力,量才使用,有一技之长摆在一技之长使用的位置,有多才多艺摆在全能发挥的地位。左权同志是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有军事专长的指挥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选择他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粟裕大将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常胜将军”,是“后起之秀”。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电令他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统率40万大军。这是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典型事例。

  任人唯贤,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做得很好的。湖南军事人才、政治工作人才脱颖而出,与毛泽东识才、用才分不开。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中发现罗荣桓是一位最适合做政治工作的人员,在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将罗由营党代表破格提为前委委员。林彪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人才,但林是一个性格古怪,不善于与人共事的人,很需要配一个既有原则性又有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具有灵活性的政委,毛泽东将罗与林结合使用,既发挥了林的军事才能,又在关键时刻,原则问题上克服了林的弱点,纠正林的错误。这是毛泽东因才用人的成功范例。

  (四)德才兼备,德居首位,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核心,是湖南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品质

  我国从孔、孟以来就提倡“德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德治。当然,各阶级有各阶级的“德治”,但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则是可以继承的,毛泽东强调干部又红又专,既懂政治,又懂业务,政治与业务统一,既是远见卓识、明察秋毫的政治家,又是埋头苦干,学有专长的建设者。但是,毛泽东对德与才、红与专,并非等同、持平,而是把德摆在首位,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品德摆在首位。湖南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每个人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都能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在首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这种品德的写照。我们党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与建设的胜利,就是这种德育造成的精英用鲜血换来的。而这种德育,又因毛泽东的倡导而得以弘扬、发展,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与建设人才。

  毛泽东是超越时代的巨人,是一代英才的元首。研究湖南第一代党史人物,千万不要忽视毛泽东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这是本文的结论。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