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一词,最初来自拉丁文,且西方的人格理论较为丰富。然而,生活在源远流长的东方伦理文化氛围里的中国人,早已在社会人生实践上开始了对人格理想的孜孜追求。焕发着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饮雪吞毡、坚贞不屈望南归的苏武,抬着棺材上皇殿、以死相谏的海瑞等,他们的悲壮、高洁、豪气,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人格的伟大精神和巨大魅力,这是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生生不息的物质精魂,千百年来被中国的优秀儿女发扬光大。
彭德怀,这个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爱戴的共和国元帅,被毛泽东所称颂的“彭大将军”,便是现代中国高尚人格精神的典范。彭德怀出身农民,家庭贫寒,不甘乞讨谋生年幼便卖苦力;他反对剥削压迫,带头粜米“吃大户”,为逃避追捕,他参加了旧军队。192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战争年代,他叱咤风云,在艰难恶劣的条件下指挥大军英勇作战,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尽心尽职,担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重任,参与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功勋卓著。晚年,他不幸蒙受大冤却仍忍辱负重,壮心不已。彭德怀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形成了他忠诚、勇敢、刚正、坚忍、自律的鲜明的人格精神特质。他的一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的伟大人格,并以他人格的巨大魅力来教育、激励、警醒当时和今后无数人的一生。
一、忠诚,是彭德怀人格的第一品质
中国古代就有“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一类阐述和推崇“忠”的名言。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区分人格之有无,辨别人格之高下,首看忠诚。忠诚,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和中华民族人格的要义。忠诚,也是彭德怀人格的第一品质。抓住忠诚这个纲,就抓住了彭德怀的灵魂、心路、情怀,就能够充分认识彭德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革命斗士的人格精神,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认同和发扬彭德怀树立的崇高人格。
彭德怀是中国共产党忠诚人格精神的杰出代表和具体体现。自从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他时刻忠于党忠于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表现出忠心赤胆,历经磨难初衷不改,奋斗终生矢志不移。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由高潮跌入低谷的时候,许多原来参加革命的人变节了、犹豫了,但彭德怀却正是从大革命的失败中真正认识了共产党,他在自述中写道: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但我还是要求入党,愿为中国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种对党无比坚定的信念也就是他对党赤热的耿耿忠心。从此,他一生听从党召唤,坚守井冈山、开辟湘鄂赣边区、一打长沙、五反“围剿”、长征开路、陕甘立马、百团大战、鏖战西北、抗美援朝,党指向哪儿他就打向哪儿,以无比的忠诚写下了个人的光辉奋斗史并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格风范。彭德怀对党忠诚,不是愚忠,他对党内的错误倾向毫不姑息,绝不盲从,在真理的追求和认同上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即使遭受打击、迫害,至死他仍无悔地说“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竭尽忠诚。彭德怀秉性耿直,宁折不弯,不懂苟且,不讲通融。他在旧军队时豪侠仗义,结交了不少朋友,但是在政治问题上他从不迁就,每逢需要在友情与原则问题上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他都毫不犹豫地以革命利益和人民利益为砝码,不惜得罪有恩有惠于己的长官同事。他发动平江起义,会使顶头上司周磐丢官,这是他可以预见的。尽管这样,彭德怀仍然义无反顾,举旗起义。因为这是党的号令,人民的愿望。在革命原则问题上,他从来是立场坚定,断然果敢。
古往今来,中外的军事家无不争兵权。彭德怀是从旧军队过来的人,也知道兵权对于军队将领的至关紧要,但是自从他以身许国、投身革命,就只为党和人民争革命的兵权,毫不计较个人的兵权。平江起义时,他把一团兵力和所有银元全部交给了党。组建了红五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主力部队,以后发展为红三军团。1930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团会师长沙城外,组成红一方面军,彭德怀主动提出,由红一军团领导兼红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而从未考虑个人职务的正副高低,并在战斗中以实际行动维护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正确领导,说服三军团干部服从党对军队的统一指挥。长征过后,军委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彭德怀又提出为保留井冈山的旗帜,取消三军团建制的意见,将三军团并入一军团。他这种以革命为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权利的高尚的人格品性,使全军上下钦佩不已。
彭德怀忠于党忠于革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决地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正确路线站在一起,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堪称大忠。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之时,张国焘派秘书携牛肉干、大米和银元来看望彭德怀,表示特别慰问,企图从彭德怀这里寻找同盟者以分化党和红军。彭德怀坚决站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并十分警觉,在得知张国焘企图将红军南调和危害党中央的情报后,亲自前往毛泽东的住处请示应急措施,中央红军得以先行北上。
“忠诚”与“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云:“致忠而公”,“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彭德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他渴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伸张正义,为捍卫国家主权上阵杀敌,打败入侵者,恢复中华。他自我感到,彭德怀生于天地间,天生就是为中国人民而战斗的军人。彭德怀的忠诚,是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底蕴,是救国为民的自我责任的升华。他一生始终如一地恪守这一品格,在现代中国树起了高尚人格的一座丰碑。
1959年7月14日,彭德怀秉笔直书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立即招致出乎意料的上纲上线的严厉批判。在这样的情形下,许多人都劝他改变一种方式,或者私下里和毛泽东交换意见,然而刚正倔强的彭德怀以自己坦荡的襟怀和蔑视权威的凛然正气,在庐山会议上连排重炮,向“左”倾错误开火。他相信党,也相信自己来源于调查事实的正确判断。他不是要争权夺利,他要求的只是纠正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使国家和人民免遭损失。他心中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这是他从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就坚定地树立、执著地追求、勇敢地捍卫的信念,这种信念,早已与他的血液、肉体融为一体,化为他的意志、灵魂、人格、精神,这是任何敌人也打不倒的,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垮的,是任何艰苦曲折也征服不了的。彭德怀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报忧,确实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品格。“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正是这种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品德作风,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彭德怀对革命对人民的忠贞不渝,真切地见识了彭德怀那铿锵跳动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二、勇敢,是彭德怀人格的英雄本色
勇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三达德”(智、仁、勇)之一。勇德是传统道德所一贯推崇的。因此,中国人崇尚的人格,应该是也必须是勇敢的人格。古往今来,大浪淘沙,留传人间广为赞颂的都是舍生取义、勇猛无畏的英雄,是英雄们勇武的精神、勇猛的作风、勇决的能力。而那些贪生怕死的怯懦之辈,只能作为勇敢者的陪衬而遭人耻笑。因此,勇敢不勇敢,成为中国人评价人格的一块试金石。
彭德怀是一位新时代富于勇猛勇敢精神的杰出代表,勇敢,是他人格的突出物质。凡同彭德怀打过仗、交过手的国内外敌人,他们最怵的是彭德怀的一个“勇”字。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彭德怀更是一位勇于战斗、勇于负责、勇于献身、勇于胜利的大勇士。而彭德怀自己从小便立志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参加革命后,多少次临危受命,履险赴难,更加磨炼、培养了彭德怀奋不顾身、勇挑重担、敢字当头、压倒一切而绝不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的英雄气概和勇敢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革命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彭德怀率领勇敢善战的工农武装同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百团大战,震惊中外,战果辉煌,打得日本侵略者魂飞胆丧,怎一个勇字了得。然而正如古人所云“悍戆好斗,似勇而非”,真正的勇是与蛮勇、冒险相区别的。彭德怀正是从他认定的原则和目的出发,以他心中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深层动力。在历次党内思想斗争中,他只服从真理,不害怕教条,不迷信权威,敢讲真话。对于“左”倾机会主义倾向,他同样敢于抵制、敢于批判。他为人处事,雷厉风行,敢负责任,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彭德怀一生的战争档案中,只有不会打的仗,没有不敢打的仗。不会打,可以从战争中学,按党的指挥打;不敢打,那是与彭德怀天生的秉性脾气相悖的。为国征战是军人的天职,临阵怯懦是军人的耻辱。在湘军中,彭德怀就以勇猛赢得上司、同级、士兵的敬佩。加入革命工农武装之后,彭德怀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他的勇敢人格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集中的体现,在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史册上留下了写不尽的篇章。
红三军团一打长沙,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靠的是红军作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但更离不开彭德怀的智谋、胆量和气魄,离不开彭德怀指挥果断和敢于胜利的勇气。当红军架高浮桥渡过浏阳河直攻长沙受挫,敌人出城反扑,红军伤亡很重纷纷后撤之时,彭德怀不被困难和失败所击退,决意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站在浏阳河边,挥舞战刀,激励战士,大有当年张飞当阳桥头喝退曹军的名将气概,给予了红军战士以令下如山倒、气势摧敌营的极大鞭策和鼓舞。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终于占领了湖南省会长沙。
在战争实践中,不示弱、不服输是一种勇敢,而敢于示弱、主动放弃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在长期同强大敌人的殊死搏斗中,硬拼死打只是一种蛮勇,古人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与之争斗,此不足为勇也。面对强敌,求实知退才是真正的勇敢。从红五军到红三军团的战斗历程中,彭德怀有过多次“示弱”,承认红军兵少枪少,不应同敌人拼消耗的战场指挥,结果都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由于当时的中央实行“左”倾军事路线和错误的军事指挥,排除了红军统帅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央红军屡战失利,陷入被动,牺牲惨重。在福建事变和广昌战役时,彭德怀两次建议中央采取符合战争实际的军事指挥,都被中央和李德拒绝,导致红军进一步陷入灭顶之灾。广昌战役失败后,彭德怀与李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得脸红脖子粗难解难分。彭德怀历数李德军事指挥的错误,从始至终没有打好一仗,“若不是红军有高度的自觉精神,一、三军团早就被葬送了”。李德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根本听不进红军高级将领的意见。彭德怀想起一年多来红军的血战和牺牲,痛从中来,怒气横生,他不顾一切地站起来指着李德的鼻子说:“中央苏区开创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快八年了,一、三军团活动到现在也是六年了,可见创造根据地之不易。现在却被你们给葬送掉了,你们是‘崽卖爷田心不痛’。”李德听伍修权译出这段话,气得暴跳如雷,给彭德怀横加一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彭德怀为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早把个人的命运置之度外。他做了最坏的准备:卷铺盖、撤职、关押、杀头。真正的革命者就是这样无所畏惧、敢于牺牲。
彭德怀的作战勇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得毛泽东的赞赏。“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寥寥几行诗,彭德怀的潇洒英姿和勇敢善战便跃然纸上。毛泽东两次书写此诗赞誉彭德怀,这在毛泽东的人际交往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新中国建立初期,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朝鲜,威胁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讨论出兵援朝时,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都不足以同美国抗衡,搞不好会引火烧身。这是一种畏惧心理,患得患失。彭德怀在中央没有确定他挂帅出征之前,力主出兵朝鲜,敢于同美帝国主义较量。在中央正式明确由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时候,他同样毫不畏缩,勇敢地挑起党中央、毛泽东交给他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担。
实际上,彭德怀出征朝鲜,是冒着两种巨大风险的。一种风险是:我军尚无直接同美军进行大规模战场较量的经验,任何一位将帅领衔出征都没有必胜的十足把握,如果仗打不好,不但影响新生的共和国的安危存亡,而且指挥员的一世英名也将付诸东流。第二种风险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陆海空军协同作战现代化程度高,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我军时刻处于挨炸的危险之中,志愿军将士的生命难以有效保障。林彪临阵退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看到这两种风险并存交迫,心理上承受不了重大压力,暴露了他内心的怯懦和私心。而彭德怀是一位真勇士,大智大勇,视死如归,敢于同强敌作生死较量。人格之高下,对比鲜明,一目了然。
三、刚正,是彭德怀人格的刚风劲骨
“丹心昭日月,刚正秉千秋”。萧劲光大将在怀念彭德怀元帅的回忆录中写下的这两句诗,揭示了彭德怀人格的内在品质和巨大力量。彭德怀临终前曾坦然直言:“我对革命对同志没有搞过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哪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他对自己的刚正不阿,十分自信与自豪。
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悠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呼唤和赞颂这种人格。因为世道太黑暗了,官场太腐败了,人们祈求有刚正之士出来整饬吏治、匡扶正义、为民请命。直到现代,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仍然具有永久的魅力。彭德怀式的刚正人格的涌现,仍然具有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彭德怀曾经自号“彭刚直”,也说明他对中华民族刚正人格的自我追求。有人把彭德怀比作中国古代有名的清官包文正。包公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彭德怀刚勇果敢,不徇私情,清廉节俭;包公威严有加,鬼惊神泣,彭德怀严厉刚正,民敬官畏。这种古今一脉相承而又各有时代特征的人格精神,是建立在英勇无畏、刚正不阿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生死观、义利观上敢于抛弃个人的一切私心杂念,才能表现出不怕失败、不怕牺牲、不畏强权的凛凛正气。彭德怀的刚毅忠勇、无私无畏的伟大人格,比封建时代的包公精神更胜一筹,并具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包公执法如山、不畏奸邪,但是毕竟不敢向皇帝造反。彭德怀心中只有党、只有真理,唯实不唯上,敢于向最高领导人、最高领导机关上书诤谏提意见,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刚风劲骨是封建时代的任何人都只能望其项背,无法企及的。
“平江起义扬眉日,工农革命旗帜鲜”。平江起义,从“剿匪”到反蒋,把白军改造成红军,彭德怀高举红旗掀起了湘鄂赣边区的红色风暴。共产主义真理,赤色的旗帜,不仅奠定了他人生道路的底色基调,而且为他的刚正人格铸就了钢筋铁骨的精魂,使他的奋斗取向唯以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为趋,不再有分毫移易。参加红军以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既有对敌鏖战的血与火考验,又有党内斗争的风和雨洗礼,成就了他的革命军事家伟业,也使他的刚正人格精炼至真、发挥极致,事功与人格交相辉映,谱成交响,最终完成了彭大将军顶天立地、刚直雄劲的人格形象的塑造,构筑起现当代人民英雄的人格丰碑。他在中国共产党内可以称得上是有刚性、有正气、够胆量、硬骨头的突出代表。他信仰真理,坚持原则,匡扶正义,正人正己。他敢于直面人生,直抒胸臆,直言不讳,秉笔直书,甘于忧民疾苦,为民请命,为民服务,与民共度。他身正不怕影子斜,心正不畏人言恶,历九死而终未悔,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而献身。这种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人格特质塑造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激励人心、感染后代的人格楷模。
四、坚忍,是彭德怀人格的凛然气节
坚忍,是既“坚”又“忍”,既要对党、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念,又要在努力的过程中有顽强的毅力,尤其是身处逆境时,要有必胜的信心,不屈不挠,以便寻找和创造胜利的契机。彭德怀能伸能屈,能进能退,在顺境中能自持自知,在逆境中能自强自力。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品质是他人格的最闪光点。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彭德怀元帅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他这种坚忍、刚正的人格精神:“彭德怀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养成了志存高远、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高尚品格。当受到不公正待遇身处逆境时,他仍然心怀革命全局、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刚正不阿,坚持真理。他的这种气节,尤为感人。”
彭德怀的坚忍人格在全党全军有目共睹,有口皆碑。1942年在日寇对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发动的大“扫荡”——“驻晋日军总进攻”中,八路军的敌后斗争进入困难时期。彭德怀发出了“越是在这个局势下,越要提起全军的高度战斗意志”的号令,同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十字岭突围战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中弹牺牲,八路军总部损失很大。在延安的毛泽东、朱德闻电感到非常悲痛和担忧,但他们相信,不论形势多么危急,处境多么艰难,彭德怀绝不会丧失信心、绝不会退却动摇。他们太了解彭德怀了。果然,此时,彭德怀正在向随他突围的总部人员讲话,作战场动员。彭德怀那坚定不移的湘潭口音在弥漫着烽火硝烟的战场上空回荡:同志们,让我们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为参谋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士报仇!为惨死的同胞报仇!彭德怀坚信,黑暗即将过去,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彭德怀人格最光辉的时间是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里。他屡遭冤屈,屡受打击,虽然肉体的生命在九死中毁灭,可是他那为真理献身的伟大人格却在默默的忍耐中百炼成钢,成为中华民族永远崇敬发扬的伟大精神。
1965年9月11日,庐山会议之后被“罢官”、“挂甲”、“赋闲”的彭德怀,接到中央调令,安排他去西南三线任第三副总指挥。彭德怀当即对传达中央指示的彭真坦率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愿意服从组织的决定。由于过去的问题并未平反,因此,彭德怀到三线后,有关战备要害的军工生产并未让他插手,只安排他分管煤炭和天然气的建设。彭德怀心里明白,但并不表示任何异议,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大三线的建设事业中去。
彭德怀通过调查研究,对三线建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是,他的工作都是在极其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展开的。如果他不是以党的事业为重,坚决地排除一切干扰,按他的性格,早就同攻击他的人和事宣战了。然而,作为一个具有成熟人格的元帅,他深知党中央、毛泽东推动大三线建设的苦心所在,他不能因为个人的委屈而影响国防建设的大业。他默默地忍耐恶毒的攻击,忍个人难言之气,解国家百年之忧,为建设好国防竭尽了全力。
伟岸男子大丈夫立于天地人之间,不在于一时的忍辱负重,而在于永久的人格精神的高扬。彭德怀的忍,不是忍气吞声,不是奴颜婢膝,而是以退求进,以自己的忍耐去实现国家的伟业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他的坚忍同样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
五、自律,是彭德怀人格的升华之道
自律与否是人格高尚与否的一块基石。自律的前提是对理智与情感关系的正确把握以及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刻认识。不能自律的人,在人格上是不成熟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必须具备一种很重要的素质即自觉的自律。
彭德怀为人处事,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是中国共产党内自律的楷模。当他掌握大权时,从不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从不考虑个人的安逸舒适,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他一生一身清白,两袖清风,以无憾的模范行为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新篇和人格高风。浦安修是彭德怀的爱妻,他们结婚时有个约定,就是她决不询问他工作上的事情,公私分明,情理清楚。他对妻子要求很严,甚至没有借他开会的机会带妻子逛过任何风景名胜,好像有点不近人情,其实这恰好反映了彭德怀自觉而正派的作风和严于律己的人格。
人生处处都充满诱惑,而彭德怀则能守正祛邪,行为有度,以他坚强的党性和原则性节制清廉,“以道制欲”。他信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哲理和“俭节则倡,淫佚则亡”的修身原则,崇尚布衣精神、农家本色,一生刻苦自持,反对奢侈浮华。他淡泊明志,不惰不靡,他自主自制以自化成人、完善人格,实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转战陕北时,坚壁清野,部队生活极其艰苦,警卫员怕彭德怀的胃受不了,设法炖了一只鸡,遭到彭德怀的批评,打发这名警卫员回原部队去了。彭德怀认为,在艰苦的条件下,大家只能过同样的生活,同甘共苦,不管个人有多大的困难,都应当忍耐、克服,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与生活细节,绝不容许有特殊的地方。王震旅长有一次道出心里话:“这个时期只有高粱、小米,缺油少菜,吃得人胃里发烧,太缺少脂肪,实在想吃肉了!”师哲问他:你们天天在乡村征战,难道买不到一点儿鸡或羊肉吗?王震肃然回答:“嗨,彭总不吃嘛!”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极了。彭德怀无声的命令就是他个人身先士卒、严于律己的模范表率,带出了一批能吃苦、会打仗的精兵强将。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座车长期是那辆斯大林送给他的“没有花钱”的吉姆轿车,因为跑的年代久远,已成一辆不太好使的旧车。中南海交通科拨给彭德怀一辆大吉斯高级轿车,崭新油亮,驶到他的住处永福堂停下。秘书高兴地给彭德怀报告这个好消息,他无动于衷地说:“你看着好,你就去坐嘛。反正我不换车。”当时交通部门有个规定,凡是看见大吉斯车,路口就优先放行,而彭德怀坐的这种旧吉姆,则不在照顾之列。尽管如此,彭德怀仍不肯换车。他再三强调:“我们这些人的待遇已经比群众高级多了,可不要搞特殊呀!” 长期以来,在彭德怀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何止千百,没有人因为是彭德怀的工作人员而受到什么特殊照顾、特殊待遇。自古至今,人们对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现象十分反感,而看到彭德怀自律甚严、要求自己的工作人员甚严、绝不以权谋私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却不禁油然而生来自心底的深深的敬意。这种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及巨大魅力,必将有助于促成人们心中的道德自觉。